中文參考文獻
丁亞雯(2004)。高中品格教育的反思與行動。學生輔導,92,78-95。 王文科(1983)。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及其在兒童教育上的應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博士論文。 王如敏(2002)。品格教育教學對國小資優學生情緒適應行為與人際溝通能力之影響。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彩鳳(2004)。利社會行為融入國小三年級綜合活動領域教學實施成效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方德隆(2000)。課程統整的模式與實務。高雄師大學報,11.181-212。 方志華(1999)。諾丁關懷倫理學之理論發展與教育實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司琦(1997)。課程導論。台北。五南。
池淑華(2000)國小低年級教師粽合活動課程的實務知識之研究。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之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英奇(2001)。行、思交融的經驗學習模式在綜合活動課程上之應用。錄用於歐用生,莊梅枝主編。九年一貫課程學習領域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林新發、王秀玲(2003)。品格的意涵及國民中小學實施品格教育之策略。載於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師專業成長與實踐智慧。
江謝麗雪(2003)。在道德科消失了以後...一位國小教師道德教學之個案研究。
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丹(主編)(1988)。兒童發展。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李臣(1998)。活動課程研究。北京:教育科學。
李琪明(2003)。德行取向之品德教育理論與實踐。哲學與文化月刊,351期。 李琪明(2004)。品德教育之課程設計理念及其教學模式。學生輔導,92,8-23。 李素貞、蔡金鈴(2004)。中小學品格教育之實施與評量。教育研究月刊,120,53-6。 李奉儒(2004)。九年一貫課程中實施道德教育的困境與突破。學生輔導雙月刊,92,38--55。 李奉儒(2004)。尊重與關懷作為學校品格教育的核心。國教天地,159,20-29。 李珀(2004)。品格教育。94 年12 月10 日,取自:http://http.edu.tw/mid00/prip005.htm
李坤崇(2001):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材教法。台北:心理。
李宣俞(2005):國小品格教育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學習成效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 社會科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沈六(1994)。道德發展與行為之研究。台北市:水牛出版社。
沈六(1998)。提昇學校道德教育以改善學校品質。教師天地,84,14-19。 余淑娟(2000)國小學童的死亡教育課程設計及其實施成效研究。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昭(1979)。人格心理學。台北市。三民書局。
余紫瑛(2000)。探索教育活動影響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實驗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宋淑玲(2005)。生命教育融入高職護理課程教學成效之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敏華(2005)。高雄市國民小學品格教育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佳娟(2001)。以兒童讀物進行生死教育之成效分析。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庶深、黃麗花(2001)。生命教育概論— 實用的教學方案。台北,學富文化。
吳寶珍(2004)。國民中學品格與道德教育的內涵與實施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 吳明隆 涂金堂(2005)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周慧菁(2002)。品格---新世紀的第一堂課。天下雜誌,287,36。 邱紹一、李介至(2004)。西方品格教育對我國中學品德教育的啟示。教育研究月刊,120,44-52。 林怡秀(1999)。國民小學課程統整模式之研究。花蓮師範學院碩士論文。 林妙真(2006)。國小學童創意自我效能、目標導向、依附關係與創意活動投入及創意表現之關係-以科展團隊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翠芬(2005) 生死教育教學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課程之探討—以國小五年級為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美國品格訓練機構(2004)。Character First!。取自:http://www.characterfirst.com/education/gettingstarted/index.ht.
紀潔芳(2000)。兒童生死教育教學之探討— 兼談教學資源之運用。載於台灣地區兒童生死教育研討會論文集。彰化:彰化師範大學。
紀潔芳(2002),「童繪本在生死教育教學中之運用」,載於第二屆現代生死學理論建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嘉義:南華大學。
紀淑萍(2002)。在國小實施觀功念恩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孫效智(2000)。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哲學基礎。載於生命教育與教育革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輔仁大學。
孫效智(2001)。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哲學雜誌,35,4-31。 教育部(2004):品德教育促進方案函。教育部 93 年 12 月 16 日台訓(一)字第 0930168331 號函。
教育部(2001)。教育部推動生命教育中程計畫。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高雄市政府教育局教育電子報
許玉佩(2006)。以繪本教學提升學生品格之行動研究----以「關懷」與「尊重」品格核心為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曾月菊(2003)。已婚職業婦女生活壓力源與壓力因應之研究。嘉義大學家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陸娟(2002)。生死教育對綜合高中學生生命意義感教學成效之探討。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木蘭(2004)。給孩子最美好的生命禮物。師友月刊,445 期,13-17 頁。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巧琪(2005)。品格教學對於國小三年級學童品格表現與人際關係影響之實驗研究。
高雄師範學院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黃德祥、謝龍卿(2004)。品格與道德教育的內涵與實施。教育研究月刊,120,35-43。 黃德祥(2003)。學生行為輔導與品格教育。發表於嘉義大學主辦「教育論壇」研
討會。
黃德祥(2000)。小學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
理論與實務(241-253)。台北,寰宇。
黃政傑(2003)。九年一貫課程中的品格教育。教育研究月刊,120,31-33。
黃政傑(2004)。課程設計。台北:東華。
黃譯瑩(2003)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理論與研究。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基礎研習手冊。
台北:教育部編印。
黃建一、余作輝(民88)。國民小學道德課程與教學。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琝仍(2003)。國小生命教育統整課程設計與實施成效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 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陳英豪(1980)。道德教育與國家建設,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教育發展與國家建設,台北:幼獅。
陳芳玲(2000)。生命教育課程之探討。輔導通訊,55 期,p29-34。。 陳秋娟(1998)。國小中、高年級學童死亡概念、死亡態度及死亡教育需求之研
究。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浙雲(2001):學習,從生命開始-九年一貫課程中生命教育的規劃與實施。教育
資料集刊,26,237-263。
陳翠珍(2004)。不同教學模式生命教育課程對國小四年級學生自我概念人際關係影
響之研究 以角色扮演教學模式和直接教導教學模式為例。南華大學生死學系研
究所碩士論文。
陳麗卿(2005)。實施多元智能品格教育課程對國小中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珠桂(2006)。生死教育對國中學生家長死亡因應能力影響之研究。南華大學生死 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錦鎮(2005)。國小學生道德教學之實驗研究。大葉大學教育專班發展研究所碩士論 文。
張秀娟(2004)。生命教育對高職夜校生生命意義感教學成效之探討。南華大學生死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雪君(2004)。淺談美國學校所實施的品德教育,取自:(http://lib.ntctc.edu.tw/info/info40/40-1.htm)
莊明貞(1999)。性別議題與課程改革—以台灣九年一貫課程為例。再於自主與卓越—九年一貫課程的變革與展望。台北:國立台北師院。
湯志凱(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道德發展性別差異比較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單文經,汪履維(1989)。道德發展與教學。台北:五南。
單文經(2000)。兼論道德氣質的成分與道德教育的策略。教育資料集刊,25,169-184。 詹明欽(2003)。不同生命取向教育對國小中年級學童自我概念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秀霞(2001)。生死教育課程方案對國小高年級學童死亡態度影響之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棟樑(1997)。德育原理。台北:五南。
楊深坑(2004)。後現代主義的品格與道德教育。教育研究期刊,120,16。
楊韶剛(2003)品格教育:一種新的道德心理學研究取向, 取自:(http://202.121.15.143:84/document/2002-5/sx020506.htm)
歐陽教(1986)。德育原理。台北:文景。
蔡居澤(2004)。體驗為主的品格教育課程發展及實施-以探索教育活動為例。學生輔導。 蔡清田(2000)。教師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鄭石岩(2004)。中小學道德發展的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第61 期,7-13。 鄭嘉惠(2005)。九年一貫國中階段國文科「品格教育」之內容分析—以關懷倫理學之關懷關係為分析架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進丁(民96)。學校推動品德教育的理念與做法。教育研究期刊,154,77-86。 劉漪晴(民93)。品格教育—全球教育心顯學載於國語日報第13版,民93年1月15日。
顏妙桂(2001)。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學理基礎與實施策略。載於開創新世紀-九年一貫課程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課程與教學研討會彙編,368。台北:台灣師大
蕭秋娟(民92)。幼兒生命教學與實踐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全國碩士論文。台北。 蘇芸慧(2005)。國小教師品格教育課程實施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課程與教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瑞玉(1997)。國小學生的利社會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 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羅瑞玉(民94)。品格教育實施與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學之探討。國教天地,159,30-42。 貳、英文參考文獻
Anderson,D.R.(2000).Character Educatuon. Who is responsible?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Psychology, 27,139-143.
Aristotle (1987). The Nichomachean ethics. Albuquerque, NM: American Classical College
Press.
Beane.J.A(1997)Curriculum integration-democratic education.N.Y.:Teachers College.Press.
Center for The Fourth and Fifth Rs(2004).A 12-point comprehensive approach to character
education. Retrieved January 26, 2004 from http://www.cortland.edu/c4n5rs/12pnt_iv.asp
Doyle, D. P. (1997). Education and character: A conservative view. Phi Delta Kappan,78(6), 440-447.
Grass,M.A(1993).Adventure. therapy: therapeutic applications of adventure Programming.Duhuque,IA:Kendall/Hunt.
Kohlberg,L(1981).Essays on moral Development.Volume I.The philosophy of moral development.New York. Happer & Row Publisher.
Kohn,A(1997).How not to teach values:A critical look at character Education.Phi Delta Kappan,78,429-430.
Kraft.R.J & Sakofs.M.(1985).The theory of experiential.Boulder.Co.Assciation for Experiential Education.
Lickona, T. (2003). The center of our character: Ten essential virtures.
The Fourth and Fifth Rs-Respect and Responsibility, 10(1), 1-3.
Mary, M. W. (2000). Models of character education: Perspectives and developmental issues. Journal of Humanistic Counseling,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39, 32-39.
Pearson, Q. M., & Nicholson, J. I. (2000). Comprehension character education in theelementary school: Strategies for administrators, teachers and counselors.
Journal of Humanistic Counseling, Education & Development 38(4),243-251.
Nodding, N. (2002). Educating moral people: A caring alternative to character education.
New York: Teacher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Ormrod, J. E. (2003). Educational psychology: Developing learners.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Hall.
Otten, E. H. (2000). Character education: An ethical choice for higher education. Retrieved
December, 26, 2003 from:http://www.uvm.edu/~vtconn/journal/1995/murray.html.
Ryan, K. (2003). Character education: Our hig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