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聯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English
|
FB 專頁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功能切換導覽列
(216.73.216.108)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2 05:35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紙本論文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楊子昇
研究生(外文):
Yang, Tzu-Sheng
論文名稱:
從「親親互隱」章論「孝」——以《論語》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
On “Filial piety” from “Mutual concealment between the relatives” -Focusing on Analects
指導教授:
潘小慧
口試委員:
吳進安
、
李賢中
口試日期:
2014-06-26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
哲學系
學門:
人文學門
學類:
哲學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77
中文關鍵詞:
儒家
、
親親互隱
、
攘羊
、
孝
、
友誼
相關次數:
被引用:0
點閱:1169
評分:
下載:60
書目收藏:1
由「親親互隱」章所引發之問題討論,因涉及儒家的歷史考證與價值評判,故近來引起諸多學者的重視;而本文以《論語》作為主要立論依循,採用資料蒐集法與統計比較法等,探究傳統儒家之「孝」在現今社會的延續與實踐性,並欲以「友誼」要素,使孝思想在現代社會中得以獲得新的生命力。古籍《韓非子》與《呂氏春秋》中皆有載錄與「親親互隱」相似之論述,但其意義與內涵和《論語》有著極大差異,另「瞽瞍殺人,舜竊負而逃」之故事,其揭露出血緣、親情在舜或孟子思想中是被重視的一環。而綜觀「親親互隱」章可知,孔子對人之情感是相當看重的,而「孝」即是種兒女重視父母之情的具體表現,也是「家和」的要素之一;而「孝」乃是依「禮」而為,此代表了子女感謝與報答父母之恩情外,亦呈顯出豐富的「人文意涵」以及對「人」與「生命」的敬重,另「孝」與「政治」、「仁」皆是有所連繫的,在實踐上又可分為孝養、孝敬、孝禮、孝慮、孝順、孝諫等,然儒家乃是欲以「孝」為始點,掌握「愛」、「敬」以導正社會人心。而「友誼」概念除可豐富儒家「孝」之內涵,降低親子的可能衝突或隔閡,而此建構出的親子關係,亦可與儒學之終極目標─「和諧」相呼應,此舉亦合乎個人與社會之脈動。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方法………………………………………………………………………………4
第三節 研究目的………………………………………………………………………………6
第四節 文獻探討………………………………………………………………………………7
第二章 「親親互隱」在其他文本
第一節 《韓非子》……………………………………………………………………………14
第二節 《呂氏春秋》…………………………………………………………………………17
第三節 孟子論舜─「瞽瞍殺人,舜竊負而逃」……………………………………………21
第三章 論《論語》中「親親互隱」一章
第一節 論「攘羊」一事………………………………………………………………………24
第二節 論《論語》中之「隱」………………………………………………………………29
第三節 論《論語》中之「直」………………………………………………………………37
第四節 小結……………………………………………………………………………………45
第四章 論《論語》中各「孝」篇章
第一節 概述《論語》之「孝」………………………………………………………………48
第二節 《論語》中之「孝」…………………………………………………………………52
第三節 小結……………………………………………………………………………………70
第五章 結論……………………………………………………………………………………72
參考書目
一、原典文獻
1.梁啟雄著:《韓子淺解》,北京:中華書局,1960。
2.(梁)皇侃:《論語集解義疏(上)》,臺北:廣文書局,1968。
3.(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臺北:廣文書局,1971。
4.(魏)何晏集解,(唐)陸德明音釋,(宋)邢晏疏,楊家駱主編:《宋本論語注疏》,臺北:鼎文書局,1972。
5.(梁)昭明太子撰,李善注:《昭明文選》,臺北:普天出版社,1975。
6.(漢)班固撰,(唐)顏施古注:《漢書》,臺北:成偉出版社,1976。
7.荀子著,北大哲學系譯:《荀子新注》,臺北:裡仁書局,1983。
8.(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纇》第二冊,臺北:華世,1987
9.(清)劉寶楠:《論語正義》,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
10.張文修編著:《禮記》,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
11.汪受寬撰:《孝經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12.(漢)趙岐注,(宋)孫奭疏,李學勤主編:《孟子注疏》,臺北:台灣古籍,2001。
13.呂不韋著,王利器注疏:《呂氏春秋注書》(全四冊),成都:巴蜀書社,2002。
14.呂不韋著,廖名春、陳興安譯:《呂氏春秋全譯》,成都:巴蜀書社,2004。
15.張雙棣等譯注:《呂氏春秋》,北京:中華書局,2007。
16.陳秉才譯註:《韓非子》,北京:中華書局,2007。
17.(漢)王充著,張宗祥校注,鄭紹昌標點:《論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18.(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
19.錢穆:《論語新解》,臺北:東大,2011。
20.(漢)許慎,(宋)徐鉉等校定:《說文解字》,百家諸子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http://ctext.org/zh。
二、專書
1.唐君毅:《中國人文精神之發展》,臺北:台灣學生,1974。
2.蔡尚思主編:《中國現代思想史資料簡編》第一卷,杭州:浙江人民,1983。
3.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8。
4.康學偉:《先秦孝道研究》,臺北:文津,1992。
5.劉翔:《中國傳統價值觀念詮釋學》,臺北:桂冠,1992。
6.張自文:《呂不韋的99種智慧》,臺北:國際村,1993。
7.阮忠:《韓非子的人生哲學:權術人生》,臺北:揚智文化,1994。
8.肖群忠:《孝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9.李澤厚:《中國現代思想史論》,臺北:三民書局,2002。
10.朱嵐:《中國傳統孝道的考察》,臺北:蘭臺,2003。
11.郭齊勇主編:《儒家倫理爭鳴集─以「親親互隱」為中心》,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12.郭齊勇主編:《哲學評論》,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13.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上海:上海人民,2005。
14.黃俊傑、江宜樺主編:《公私領域新探─東亞與西方觀點之比較》,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5。
15.李晨陽:《多元世界中的儒家》,臺北:五南,2006。
16.(美)明恩溥,劉文飛、劉曉暘譯:《中國人的氣質》,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7。
17.張素貞:《《韓非子》思想體系》,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
18.龐慧:《《呂氏春秋》對社會秩序的理解與構建》,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9。
19.肖波、丁麼明主編:《孝壇金言:中外學者論孝文化與現代文明》,武漢:湖北人名出版社,2009。
20.肖群忠主編:《孝文化與構建和諧社會》,武漢:武漢出版社,2009。
21.郭齊勇:《儒家倫理新批判》之批判,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1。
22.張素貞:《韓非子─國家的秩序》,臺北:時報文化,2012。
三、期刊論文
1.黃光國:〈儒家關係主義的理論建構及其方法論基礎〉,《教育與社會研究》2001年第二期,嘉義: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曁社會學研究所,2001.06。
2.林義正:〈中國哲學中孝概念發展之諸問題析義〉,國科會研究計畫,執行起迄:2002.08.01~2003.07.31。
3.潘小慧:〈經濟全球化與儒學「家」倫理〉,《哲學與文化》第卅卷第五期,臺北:哲學與文化月刊雜誌社,2003.05。
4.林文程,〈凝聚全民力量支持台灣爭取成為聯合國會員國〉,《新世紀智庫論壇》第36期,臺北:財團法人陳隆志新世紀文教基金會,2006.12。
5.王弘治:〈《論語》”親親互隱”章重讀─兼論劉清平、郭齊勇諸先生之失〉,《浙江學刊》2007卷一期,浙江:浙江學刊雜誌社,2007.01。
6.李曉君:〈從《孟子盡心上》第三十五章解讀“親親相隱不為罪”〉,《貴州文史叢刊》2009年第二期,貴州:貴州文史叢刊編輯部,2009.07。
7.黃信二:〈論儒家倫理觀─以「親親互隱」為中心的討論〉,《鵝湖》第34卷第八期,臺北:鵝湖月刊社,2009.02。
8.林正三:〈先秦儒家與法家觀點的比較:以「親親相隱」為討論重點〉,《萬能科技大學通識論叢》第十期,桃園:萬能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2010.12。
9.潘小慧:〈新“孝”道:以“友愛”貫穿父子倫的新孝道建構〉,《孝感學院學報》,第30卷第一期,中國:孝感,2010.01。
10.顏世安:〈析論《論語》中禮與仁的關係〉,《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7卷第二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2010.12。
11.鞠玉翠:〈教育場景中友愛關係的重建〉,《全球教育展望》,2012年第12期,上海:華東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2012。
12.廖名春:〈《論語》”父子互隱”章新證〉,《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二期,湖南:湖南大學期刊社,2013.07。
13.梁濤:〈“父為子隱,子為父隱”是父子互相糾正錯誤嗎?—《論語》“父子互隱”章“新證”之檢討〉,《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四期,湖南:湖南大學期刊社,2013.07。
14.林遠澤:〈禮治與正名─論儒家對於政治正當性之倫常奠基的道德文法學構想〉,《漢學研究》第31卷第一期,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13.03。
15.吳進安:〈儒家政治哲學之分析與批判─以古典儒家為中心〉,《哲學與文化》第40卷第九期,臺北:哲學與文化月刊雜誌社,2013.09。
16.張永超:〈天主教與儒家「孝悌」觀之比較─以瑪竇福音與郭店竹簡為例〉,《哲學與文化》第40卷第十一期,臺北:哲學與文化月刊雜誌社,2013.11。
17.王澤應:〈中華孝文化的倫理維度〉,《哲學與文化》第41卷第三期,臺北:哲學與文化月刊雜誌社,2014.03。
四、會議論文:
1.林桂榛:〈“親親相隱”問題的研究與禮樂刑政的儒學道路〉,儒家與當代中國思想之創生暨‘儒生文叢’第二輯出版座談會,北京:弘道基金/弘道書院,2013。
2.賈磊磊、楊朝明主編:《第三屆世界儒學大會學術論文集》,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1。
3.輔仁大學哲學系主編:《輔仁大學、中國人民大學、香港浸會大學校際哲學論壇:中西哲學的人文意蘊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新北市:輔仁大學哲學系,2012。
五、學位論文:
1.石致華:《儒家孝道思想研究》,輔仁大學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
2.金炳采:《先秦儒家哲學的道德意識研究》,輔仁大學哲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1985。
3.陳淑雲:《孔子仁的思想之形成與應用》,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4.曾怡嘉:《先秦至漢初儒家孝道思想之演變》,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5.蘇淑瑜:《儒家孝道思想研究(先秦--兩漢)》,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6.張勻翔:《亞里斯多德《尼各馬科倫理學》之幸福觀─由「幸福」與諸概念的關係談起》,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7.許月碧,《國小孩童親子關係、同儕依附、利社會行為表現與社會智能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2005。
8.吳佳穎:《《論語》孝道思想研究》,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9.周惠鳳:《從《論語》、《孟子》探討孔孟之孝道思想》,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2004。
10.潘姿穎:《從西方當代學者論「孝」反省先秦儒家孝道思想》,東吳大學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電子全文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國小學童親子關係、同儕依附、利社會行為表現與社會智能之相關研究
2.
亞里斯多德《尼各馬科倫理學》之幸福觀─由「幸福」與諸概念的關係談起
3.
先秦至漢初儒家孝道思想之演變
4.
儒家孝道思想研究
5.
《論語》孝道思想研究
6.
從《論語》、《孟子》探討孔孟之孝道思想
7.
孔子仁的思想形成與應用
8.
儒家孝道思想研究(先秦~兩漢)
9.
從西方當代學者論「孝」反省先秦儒家孝道思想
10.
《論語》、《孟子》論孝與《孝經》之比較研究
11.
先秦儒家殯葬倫理研究
12.
《論語》論孝之闡析
1.
1.黃光國:〈儒家關係主義的理論建構及其方法論基礎〉,《教育與社會研究》2001年第二期,嘉義: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曁社會學研究所,2001.06。
2.
1.黃光國:〈儒家關係主義的理論建構及其方法論基礎〉,《教育與社會研究》2001年第二期,嘉義: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曁社會學研究所,2001.06。
3.
1.黃光國:〈儒家關係主義的理論建構及其方法論基礎〉,《教育與社會研究》2001年第二期,嘉義: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曁社會學研究所,2001.06。
4.
3.潘小慧:〈經濟全球化與儒學「家」倫理〉,《哲學與文化》第卅卷第五期,臺北:哲學與文化月刊雜誌社,2003.05。
5.
3.潘小慧:〈經濟全球化與儒學「家」倫理〉,《哲學與文化》第卅卷第五期,臺北:哲學與文化月刊雜誌社,2003.05。
6.
3.潘小慧:〈經濟全球化與儒學「家」倫理〉,《哲學與文化》第卅卷第五期,臺北:哲學與文化月刊雜誌社,2003.05。
7.
4.林文程,〈凝聚全民力量支持台灣爭取成為聯合國會員國〉,《新世紀智庫論壇》第36期,臺北:財團法人陳隆志新世紀文教基金會,2006.12。
8.
4.林文程,〈凝聚全民力量支持台灣爭取成為聯合國會員國〉,《新世紀智庫論壇》第36期,臺北:財團法人陳隆志新世紀文教基金會,2006.12。
9.
4.林文程,〈凝聚全民力量支持台灣爭取成為聯合國會員國〉,《新世紀智庫論壇》第36期,臺北:財團法人陳隆志新世紀文教基金會,2006.12。
10.
7.黃信二:〈論儒家倫理觀─以「親親互隱」為中心的討論〉,《鵝湖》第34卷第八期,臺北:鵝湖月刊社,2009.02。
11.
7.黃信二:〈論儒家倫理觀─以「親親互隱」為中心的討論〉,《鵝湖》第34卷第八期,臺北:鵝湖月刊社,2009.02。
12.
7.黃信二:〈論儒家倫理觀─以「親親互隱」為中心的討論〉,《鵝湖》第34卷第八期,臺北:鵝湖月刊社,2009.02。
13.
8.林正三:〈先秦儒家與法家觀點的比較:以「親親相隱」為討論重點〉,《萬能科技大學通識論叢》第十期,桃園:萬能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2010.12。
14.
8.林正三:〈先秦儒家與法家觀點的比較:以「親親相隱」為討論重點〉,《萬能科技大學通識論叢》第十期,桃園:萬能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2010.12。
15.
8.林正三:〈先秦儒家與法家觀點的比較:以「親親相隱」為討論重點〉,《萬能科技大學通識論叢》第十期,桃園:萬能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2010.12。
1.
《論語》「孝」之研究
2.
《論語》論孝之闡析
3.
《論語》孝道思想研究
4.
從《論語》、《孝經》探討「孝道」之精神
5.
《論語》、《孟子》論孝與《孝經》之比較研究
6.
中西孝道跨文化之比較─以論語孝經聖經第五誡為例
7.
從《論語》、《孟子》探討孔孟之孝道思想
8.
《論語》「勇」義研究
9.
從西方當代學者論「孝」反省先秦儒家孝道思想
10.
《論語》「仁」字探討
11.
「孝道」與「生命實踐」關係之研究──歸本於《論語》
12.
論語孝道篇章教學於國中生對老人之態度及行為影響研究
13.
儒家禮樂精神 以《論語》為核心
14.
《論語》之君子觀
15.
朱子道德哲學之研究:以《論語集注》為主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