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57)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02 02:4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馬家鴻
研究生(外文):MA, KA-HONG
論文名稱:《三國演義》中司馬懿形象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Portrayal of Sima Yi in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指導教授:林登順林登順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n, Deng-Shun
口試委員:林文欽李進益
口試日期:2018-05-04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南大學
系所名稱:國語文學系碩士班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8
畢業學年度:10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1
中文關鍵詞:司馬懿人物形象英雄軍師謀士《三國演義》
外文關鍵詞:Sima Yithe personalities of the charactersheromilitary counsellor and strategist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197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9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三國演義》是我國最早的長篇章回體歷史小說,也是古代歷史演義小說的代表作,其魅力更遠遠超過正史的《三國志》。羅貫中在《三國演義》描寫的人物極多,每個角色的個性、特質、思路都十分到位。毛宗岡說三國有「三絕」:「奸絕、智絕、義絕。」其代表的人物分別是文韜武略兼備的「一代奸雄」曹操;「智絕」為當代傑出的軍事家諸葛亮,他「鞠躬盡粹、死而後已」的精神,備受千古頌揚;「義絕」則是忠肝義膽、名垂千古的「武聖」關羽。在第三十九回才出場的司馬懿,在《三國演義》裡扮演著對曹操和諸葛亮,甚至整個局勢具有極大影響力的角色。
司馬懿出場時跟諸葛亮、周瑜等頂級謀臣截然不同,他們或隱居在下,或年青有為、意氣風發,但真實的歷史往往是隱藏在字面之下的。在《三國演義》的研究中,司馬懿是被埋沒的,他不僅是個胸有謀略、善曉兵機的軍事家,同時也是個有遠大抱負的政治家。
本論文會以《三國演義》中的司馬懿的形象作為研究之主軸,並從其一生中的用兵戰略、性格特質、隱忍思想、性格組合等方面爬梳整理,筆者不著重批判歷史上對司馬懿的忠奸和篡逆之說,只從其形象上加以研究著墨,詳細分析晉宣帝司馬懿的傳奇人生,總結出對《三國演義》中的司馬懿形象的藝術價值的看法,及其形象在《三國演義》中的關鍵歷史定位。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the earliest long Zhanghui (chapter-couplet) historical novel in China, is representative of ancient historical novels. Its charm far exceeds Records of the Three Kingdoms. Luo Guanzhong portrayed numerous characters in the book and profoundly depicted their personalities, traits, and thoughts. Mao Zonggang stated that “three absolutes” existed in the three kingdoms—absolute treachery, absolute wisdom, and absolute righteousness. Representative figures are as follows: Absolute treachery refers to Cao, a crafty hero of his generation, who was specialized in military strategy and tactics. Absolute wisdom refers to the outstanding contemporary military master, Zhuge Liang, who is praised through the ages for exercising the utmost care and sparing no effort in performing his duties. Absolute righteousness refers to Guan Yu, who is respected as the embodiment of righteousness and loyalty, and attributed the everlasting title of Saint of War. Sima Yi, who does not appear until the 39th chapter, plays a crucial role that influences Cao Cao and Zhuge Liang as well as the entire situation of the novel.
The portrayal of Sima Yi differs greatly from other top strategists such as Zhuge Liang and Zhou Yu, who may live in seclusion or be portrayed as young and prosperous. However, literal terms often obscure the true history; in studies of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Sima Yi has been neglected. He was not only a militarist who exhibited strategies and thoroughly understood military tactics, but also a politician of lofty ambitions.
This study focused on how Sima Yi is portrayed in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integrating information from his military strategies, as well as his personality traits, thoughts on endurance, and personality combinations in his life. The author of this study did not emphasize criticism against Sima Yi’s loyalty and rebellion in history, but instead explored his image. This study carefully analyzed the legendary life of Sima Yi, the Emperor Xuan of Jin, and summarized views on artistic value of Sima Yi in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finally, the key historical position of his portrayal in the novel was proposed.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 4
一、題目定義 4
二、《三國演義》的寫定 5
三、《三國演義》的版本 6
第三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 8
一、古籍文獻 8
二、近人專書 8
三、期刊論文 9
四、學位論文 10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13
一、研究方法 13
二、研究架構 14

第二章 《三國演義》成書過程中司馬懿形象的演變 17
第一節 史書中司馬懿的形象 17
一、陳壽《三國志》 18
二、裴松之《三國志注》 28
三、司馬光《資治通鑑》 33
第二節 民間文學中的司馬懿形象 43
一、唐代文學的三國故事 44
二、元代《三國志平話》 46
三、元代三國戲 50
第三節 明清時期三國題材的呈現 53
一、羅貫中與《三國志通俗演義》 54
二、毛宗崗與《毛宗崗批評本三國演義》 55

第三章 《三國演義》中司馬懿性格的特質 59
第一節 司馬懿的家族背景 60
一、家世顯赫、博學經史 60
二、少有奇節、高才大志 62
第二節 司馬懿卓越的政治智慧 64
一、經濟建設以配合戰略 64
二、先知卓見以掌握局勢 66
第三節 司馬懿獨到的軍事策略 68
一、兵貴神速、善抓機遇 69
二、多謀善斷、一擊扼喉 72
第四節 司馬懿隱忍的處世性格 74
一、蓄華斂芳、隱忍持重 75
二、深謀遠慮、顧全大局 77

第四章 《三國演義》中司馬懿形象的刻劃 81
第一節 對話描寫 82
一、司馬懿語言的個性化 82
二、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 85
三、人物情感的流露 87
第二節 生活描寫 89
一、隱含作者褒貶 90
二、強化人物個性 93
第三節 心理描寫 94
一、內心的獨白 95
二、隱忍的呈現 96

第五章 《三國演義》中司馬懿性格的組合刻劃 99
第一節 司馬懿與曹操 100
一、處世態度―以曹操的多疑襯司馬懿的隱忍 100
二、待人接物―以曹操的固執襯司馬懿的慧眼 102
三、位極人臣―以曹操的野心襯司馬懿的潛龍 104
四、同是野心勃勃的政治家 105
第二節 司馬懿與諸葛亮 107
一、個人才能―以諸葛亮的才智襯司馬懿的善斷 107
二、為臣之道―以諸葛亮的忠誠襯司馬懿的反轉 110
三、文治武功―以諸葛亮的實幹襯司馬懿的權詐 112
四、同是改變局勢的軍事家 114
第三節 司馬懿與曹爽 116
一、處事能力―以曹爽的無能襯司馬懿的老練 116
二、政治手腕―以曹爽的天真襯司馬懿的詭變 118
三、局勢轉變―以曹爽(曹氏)的沒落襯司馬懿(司馬氏)的掌權 120
第四節 司馬懿性格的內在矛盾 121
一、政治心態 123
二、對待同僚的手段 124

第六章 結論 127

參考文獻 131

附錄一 魏明帝時期司馬懿之軍事行動表 143
附錄二 司馬懿畫像 144
附錄三 漢末三國形勢略圖 145
附錄四 《三國志平話》書影(一) 146
附錄五 《三國志平話》書影(二) 147
附錄六 嘉靖本《三國志通俗演義》書影(一) 148
附錄七 嘉靖本《三國志通俗演義》書影(二) 149
附錄八 咸豐吳清溪序《第一才子書》的插畫(一) 150
附錄九 咸豐吳清溪序《第一才子書》的插畫(二) 151

表 次
表2-1 裴松之對司馬懿相關史實的注解感情傾向表 28
表2-2 以三國故事為敘述內容的元雜劇 51
表2-3 明代的《三國演義》刊刻本 56

圖 次
圖1-1 中川諭對《三國演義》各版本的分類整理圖 7

一、專書
(一)古籍文獻 (先依朝代先後,再按作者姓氏筆劃數編序)
(周)孫武撰、柳元麟注:《孫子新校解》,臺北:中華兵學研究社,1987年。
(漢)司馬遷撰、(日)瀧川龜太郎注:《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萬卷樓,1993年。
(漢)楊雄:《法言》,臺北:藝文出版社,1966年。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集注》臺北,世界書局,1974年。
(漢)劉邵撰、國立編譯館主編、蔡崇明校注:《新編人物志》,臺北: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三國志》,臺北:宏業書局,1972年。
(晉)陸機:《陸士衡集.弔魏武帝文》卷九,臺北:中華書局,1971年。
(南朝)劉勰著、楊家駱主編:《文心雕龍校注》,臺北:世界書局,1972年。
(南朝)范曄撰、(唐)李賢等注、楊家駱主編:《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唐)杜牧:《杜牧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唐)李商隱:《李商隱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唐)張鷟:《朝野僉載》,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唐)房玄齡、楊家駱等撰:《晉書》,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唐)劉知幾撰、(清)浦起龍釋:《史通通釋》,臺北:里仁書局,1980年。
(宋)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臺北,鵝湖出版社,1998年。
(宋)司馬光撰:《資治通鑑》,臺北:汗牛書屋,1977年。
(宋)李昉撰:《太平御覽》,臺北:大化書局,1977年。
(元)脫脫、楊家駱主編:《宋史》,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明)高儒:《百川書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社,2005年。
(明)闕名:《錄鬼簿續編》,收錄在於《錄鬼簿》,臺北:洪氏出版社,1982年。
(明)羅貫中著:《三國志通俗演義》,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小說類》,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明)羅貫中著,吳小林校著:《三國演義校注》,臺北:里仁書局,2000年。
(明)羅貫中著、毛宗崗批評、饒彬校訂:《毛宗崗批評本三國演義》(臺北:三民書局,1971年。
(明)《稗史彙編》,臺北:新興出版社,1965年。
(清)王夫之:《讀通鑑論》,臺北:里仁書局,1985 年。
(清)朱彝尊撰:《曝書亭集》,臺北,世界書局,1964年。
(清)章學誠:《丙辰劄記》,《章氏遺書》,臺北:漢聲出版社,1973年。

(二)今人著作 (按作者姓氏筆劃數編序)
(美)希克曼、席而瓦撰、尉謄蛟譯:《創造卓越》,臺北:長河出版社,1986年。
(英)佛斯特撰、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臺北:志文出版社,1993年。
Jean-Maro Moura著、孟華譯:《試論文學形象學的研究史與方法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Lawrance A. Pervin撰、鄭慧玲編譯:《人格心理學》,臺北:桂冠出版社,1982年。
三國演義學刊編輯委員會編:《三國演義學刊》,四川省社會科學院,1986年。
方孝博:《荀子選註》,臺北:新月出版社,1962年。
王冬珍等校注:《新編管子》,臺北:國立編譯館出版,2002年。
王正湘:《群雄爭霸話三國》,臺北:旺文社,1994年。
王存國、季延平、范懿文:《決策支援系統》,臺北:三民出版社,1996年。
王國維:《宋元戲曲史》,臺北:商務印書館,1994年。
王麗娟:《三國故事演變中的文人敘事與民間敘事》,濟南:齊魯書社,2007年。
丘振聲:《三國演義縱橫談》,臺北:曉園出版社,1991年。
朱一玄、劉毓忱編:《三國演義資料彙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年。
朱大渭:《六朝史論續編》,北京:學宛出版社,2007年。
何茲全:《三國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
余振邦:《三國人物叢譚》,臺北:商務印書館,1995年。
吳琦:《爭鋒奇術三國策》,臺北:遠流出版社,1996年。
吳澤炎等編:《辭源》,臺北:商務出版社,1983年。
呂思勉:《三國史話》,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年。
李則芬:《三國歷史論文集》,臺北:黎明文化事業,1982年。
李厚基、林驊:《三國演義簡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李曉路:《三國人才成功學》,臺北:漢欣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杜松柏:《國學治學方法》,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
周兆新:《三國演義考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
周業謙、周光淦合譯:《社會學辭典》,臺北:貓頭鷹出版社,1998年。
周澤雄:《三國英雄基因》,臺北:實學社出版,2003年。
易中天:《品三國》,上海:文藝出版社,2006年。
林國輝:《三十六計說三國》,臺北:遠流出版社,1998年。
林欽榮:《管理心理學》,臺北:五南出版社,1988年。
胡適:《胡適文存》,臺北:遠東出版社,1990年。
夏元瑜:《三國之旅》,臺北:號角出版社,1986年。
徐震堮著:《世說新語校箋》,香港:中華書局,1987年。
秦濤:《權謀至尊司馬懿》,臺北:遠流出版社,2012年。
袁之琦、游恒山編譯:《心理學名詞辭典》,臺北:五南出版公司,1995年。
徐志銳:《周易新譯》,臺北:里仁書局,1996年。
馬振方:《小說藝術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馬起華:《政治心理分析》,臺北:正中書局,1977年。
馬植杰:《三國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張大可:《三國史研究》,北京:華文出版社,2003年。
張志和:《透視三國演義三大疑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2年。
張春興:《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書局,1992年。
張紹勳:《研究方法》,臺中:滄海書局,2001 年。
梁啟超、洪治綱主編:《梁啟超經典文存》,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3年。陸志平、吳功正:《小說美學》,北京:東方出版社,1991年。
郭瑞林:《三國演義的文化解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陳文德:《曹操爭霸經營史》,臺北:遠流出版社,1991年。
陳其欣選編:《名家解讀《三國演義》》,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
陳禹安:《心戰三國.司馬懿》,臺北:時報出版社,2015年。
陳禹安:《諸葛亮心戰》,香港:中和出版社,2013年。
陳啟天:《韓非子校釋》,臺北:中華書局,1940年。
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臺北:雲龍出版社,1985年。
陳翔華:《三國演義縱論》,臺北:文津出版社,2006年。
陳瑞秀:《三國演義之美學解讀》,臺北:文津出版社,2008年。
陳碧月:《小說創作的方法與技巧》,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3年。
陳曦鐘、宋瑞祥、魯玉川輯校:《三國演義會評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
傅隆基:《解讀三國演義》臺北:雲龍出版社,1999年。
傅騰霄:《小說技巧》,臺北:洪葉文化出版社,1996年。
揚帆:《曹操的人生哲學》,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曾振註譯:《唐太宗李衛公問對今註今譯》,臺北:商務印書館,1990年。
黃希庭:《人格心理學》,臺北:東華出版社,1998年。
黃樸民:《最是高處不勝寒:黃樸民解讀歷史人物》,湖南:岳麓書社,2011年。
楊任之:《中國典故辭典》,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年。
楊昌年:《古典小說名著析評》,臺北:五南書局,1994年。
楊義:《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8年。
當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兒》,臺北:大地出版社,2009年。
葉至誠、葉立誠:《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9年。
葉重新:《心理學》,臺北:心理出版社,2004年。
葉朗:《中國小說美學》,臺北:里仁書局,1987年。
葉浩生:《心理學理論精粹》,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
葉維四、冒圻:《三國演義創作論》,江蘇:人民出版社,1984年。
葛楚英:《三國演義與人才學》,臺北:遠流出版社,1994年。
廖瓊媛:《三國演義的美學世界》,臺北:里仁書局,2000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出版社,1995年。
劉世劍:《小說概說》,高雄:麗文文化出版社,1994年。
劉永良:《三國演義藝術新論》臺北:商鼎文化,1999年。
劉仲平註譯:《司馬法今註今譯》,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
劉再復:《性格組合論》,臺北:新地出版社,1988年。
禚夢庵:《三國人物論集》,臺北:商務印書局,2002年。
鄭玉光:《知人善任的奧秘―劉邵人物志研究譯注》,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
鄭振鐸:《中國文學研究》,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年。
鄭鐵生:《三國演義的敘事藝術》,北京:新華出版社,2000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濟南:齊魯書社,1991年。
霍雨佳:《三國人才學》,臺北:遠流出版社,1992年。
霍雨佳:《三國謀略學》,臺北:遠流出版社,1989年。
戴宗立:《兵學三國》,臺北:遠流出版社,2002 年 10 月。
謝文全:《教育行政-理論與實務》,臺北:文景書局,1977年。
韓僕:《兵法的哲學藝術》,新北:華志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瀧本弘之編:《全相平話五種.三國志平話》,日本:遊子館,2009年。
羅吉甫:《謀略三國》,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98年。
羅遠道:《英雄之歌:羅貫中與三國演義》,臺北:萬卷樓,1999年。
羅盤:《小說創作論》,臺北:東大出版社,1990年。
羅盤:《觀三國》,臺北:里仁出版社,2010年。
譚洛非:《三國英雄致勝奇謀》,臺北:海風出版社,1996年。

二、單篇論文
(一)期刊論文 (按作者姓氏筆劃數編序)
王同書:〈曹操新論─兼論《三國演義》中曹操形象的塑造藝術〉,《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3期。
王廷洽:〈略談《三國志》與裴注的數量問題〉,《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3期,1985年。
王孟:〈論《三國演義》中的司馬懿形象〉,《赤子》第13期,北京:中國社會經濟文化交流協會,2014年,頁62-63。
王廣仁:〈司馬懿其人〉,《中州今古》第3期,2003年5月,頁53-58。
王曉毅:〈司馬懿與曹魏政治〉,《文史哲》第6期,1998年11月,頁87-95。
曲沐:〈從類型化到性格化的藝術典型—談《三國演義》人物形象塑造〉,《貴州社會科學》第3期,1998年,頁73-77。
朱步沖:〈冢虎司馬懿〉,《領導文萃》第24期,福建:省委黨校省領導科學研究會,2010年12月,頁46-49。
杜雲:〈論智者司馬懿〉,《襄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4期,2004年8月,頁116-118。
余儒一:〈探析司馬懿的王者之路〉,《青年文學家》第8期,2014年3月,頁179。
李文君:〈《三國演義》司馬懿論〉,《文學教育》第6期,2011年6月,頁17-18。
李咏吟:〈藝術形象與形象學解釋的理論指向〉,《文藝評論》第7期,2011年,頁11。
李碩:〈司馬懿人物形象及典型意義探析〉,《劍南文學》第8期,2013年8月,頁63-64。
沈伯俊:(智慧忠貞萬古流芳:論諸葛亮形象),《西南師範大學學報》第28卷第3期(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5月,頁151-154。
沈伯俊:(《三國演義》與政治智慧),《中共四川省委省級機關黨校學報》第5期,2012年,頁119。
林興亮:〈司馬懿為何不進「空城」〉,《黨的文獻》第6期,北京: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2005年,頁89。
胥惠民:〈論羅貫中的典型觀〉,《新疆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1卷第4期,2000年10月,頁57-59。
段江麗:〈中川諭的《三國演義》版本研究—日本中國古代小說研究系列之二〉,《明清小說研究》第3期,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國際文化研究基地,2015年,頁232-253。
桑哲:〈日本的漢語學習和研究—訪日本大東文化大學中川諭先生〉,《現代語文》第7期,山東:現代語文雜誌社,2006年,頁12-13。
陳松柏:〈細節,決定了曹操形象的反面定性〉,《零陵師專學報》第3期,1995年,頁107。
陳美玲:〈從性格刻畫的角度比較《三國演義》中的兩大奸雄曹操和司馬懿〉,《中國文化月刊》,2004年8月第284期,頁46。
陳偉軍、孫愛春:〈《三國演義》人物塑造的性格化傾向〉,《泰安師專學報》第11卷第2期,1998年6月,頁15-21。
陳繼征:〈論曹操的「奸」與「雄」〉,《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0卷第3期(2000年9月)。
馬維光:〈曹操領導行為淺探〉,《廣西社會科學》第3期,1995年,頁78。
秦濤:〈老謀子司馬懿〉,《領導文萃》第12期,福建:省委黨校省領導科學研究會,2016年6月,頁37-38。
崔積寶:〈論《三國演義》中司馬懿的謀略特色〉,《學習與探索》第3期,1995年6月,頁120-123。
張振昌:〈空城計新論―兼論羅貫中的「隱語」創作方法〉,《長春大學學報》第十二卷第一期,2002年。
張榮芳:〈三國志的權謀世界〉,《歷史月刊》,1991年9月第44期。
黃燕滿:〈論《三國演義》中司馬懿形象〉,《時代文學》第6期,2014年6月。
黃鑄九:〈三國時代名將司馬懿之用兵〉,《中華戰略學刊》,1991年。
傅惠生:〈論裴松之《三國志注》與《三國演義》的關係〉,《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3期,頁10-15。
葉胥:〈論司馬懿形象〉,《山東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5期,1984年10月,頁80至頁83。
雷勇:〈曹操形象的文化意蘊〉,《漢中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第13卷第3期(總第43期),1995年第4期,頁54-60。
楊紹華:〈論司馬懿形象的比較學價值〉,《求索》,2008年1月。
楊曉東:〈司馬懿崛起之路試探〉,《理論月刊》第2期,2009年2月。
鄧玉景:〈《三國演義》中曹操性格探析〉,《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3期,頁93至頁96。
趙玉平:〈司馬懿的選擇謀略〉,《領導文萃》第24期,福建:省委黨校省領導科學研究會,2014年12月,頁41-44。
趙君秋:〈從歷史真實到藝術真實——淺談《三國演義》對人物形象的塑造〉,《長春師範學院學報》第20卷第4期,2001年12月,頁41-42。
趙映林:〈司馬懿的決策智慧〉,《群眾》第4期,江蘇:中共江蘇省委,2018年,頁65-66。
劉上生:〈論《三國演義》「三絕」的敘事結構〉《中國文學研究》,1995年第4期,頁51-60。
劉上生:〈古代小說人物藝術的起點—對小說史研究一個問題的回顧和回答〉,《明清小說研究》第4期,1997年,頁88-96。
劉世德:〈《三國演義》的作者〉,收錄於傅光明主編:《插圖本縱說三國演義》(濟南:山東畫報,2006年。
劉玉景:〈《三國演義》中曹操性格探析〉,《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3期。
劉玉慧:〈《三國演義》中司馬懿形象簡析〉,《湖北科技學院學報》第3期,2014年3月。
劉偉航:〈論三國時期的君臣之義〉,《西華師範大學.史學月刊》第9期,2006年,頁28至頁34。
魏月琴:《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形象分析〉,《大同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20卷第4期,2006年12月,頁38-39。

(二)學位論文 (按作者姓氏筆劃數編序)
方志豪:《三國演義中的曹操形象及其演變》,屏東:屏東教育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王俊凱:《從《三國志》看《三國演義》的典型人物與情節安排》,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5年。
吳昆展:《《三國演義》呂布形象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3年。
李光祥:《馬超、黃忠形象之演變--從《三國志》到《三國演義》》,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0年。
李秀玲:《《三國志》忠義人物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教管所國語文教學碩士論文,2004年。
李耀宗:《三國演義劉備形象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林世芬:《戲劇中曹操形象的嬗變─以現、當代的劇作為核心》,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
林佳茹:《《三國演義》中的周瑜與司馬懿研究》,臺北: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3年。
林宜燁:《三國演義戰略研究―以諸葛亮與司馬懿之用兵為例》,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林明濬:《《三國演義》丞相形象研究-以曹操、諸葛亮為例》,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15年。
林素吟:《傳統小說中軍師類型之研究-以「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為代表》,臺中:逢甲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2年。
洪至璋:《《三國演義》謀士研究》,彰化:明道大學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徐明政《三國演義張飛、趙雲之形象》,臺北:銘傳大學應用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莊文宏:《《三國演義》軍師與戰神形象研究—以諸葛亮與關公為例》,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4年。
麥語芹:《從《三國志》到《三國演義》周瑜形象之演變》,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3年。
黃俊凱《三國演義之人物表現》,嘉義:南華大學文學所碩士論文,2005年。
黃脩紋:《《三國演義》當代改編文本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5年。
楊玉文:《《三國演義》謀略型人物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班碩士論文,2012年。
劉文菁《三國演義五虎將人物形象研究》,宜蘭:佛光大學文學所碩士論文,2009年。
劉振東:《司馬懿形象流變研究》,渤海大學碩士論文,2016年。
蔡鶴暉:《三國人物影視形象探析》,桃園:元智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
羅永裕:《三國演義人物形象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羅美玲:《三國演義曹操用人之道研究-以謀臣為例》,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5年。

三、網絡資源
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login?o=dwebmge
三國演義維基百科
http://www.wikiwand.com/zh/%E4%B8%89%E5%9B%BD%E6%BC%94%E4%B9%89
歷史追學網
http://lishi.zhuixue.net/renwu/simayi/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