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專書
(一)古籍文獻 (先依朝代先後,再按作者姓氏筆劃數編序)
(周)孫武撰、柳元麟注:《孫子新校解》,臺北:中華兵學研究社,1987年。
(漢)司馬遷撰、(日)瀧川龜太郎注:《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萬卷樓,1993年。
(漢)楊雄:《法言》,臺北:藝文出版社,1966年。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集注》臺北,世界書局,1974年。
(漢)劉邵撰、國立編譯館主編、蔡崇明校注:《新編人物志》,臺北: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三國志》,臺北:宏業書局,1972年。
(晉)陸機:《陸士衡集.弔魏武帝文》卷九,臺北:中華書局,1971年。
(南朝)劉勰著、楊家駱主編:《文心雕龍校注》,臺北:世界書局,1972年。
(南朝)范曄撰、(唐)李賢等注、楊家駱主編:《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唐)杜牧:《杜牧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唐)李商隱:《李商隱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唐)張鷟:《朝野僉載》,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唐)房玄齡、楊家駱等撰:《晉書》,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唐)劉知幾撰、(清)浦起龍釋:《史通通釋》,臺北:里仁書局,1980年。
(宋)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臺北,鵝湖出版社,1998年。
(宋)司馬光撰:《資治通鑑》,臺北:汗牛書屋,1977年。
(宋)李昉撰:《太平御覽》,臺北:大化書局,1977年。
(元)脫脫、楊家駱主編:《宋史》,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明)高儒:《百川書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社,2005年。
(明)闕名:《錄鬼簿續編》,收錄在於《錄鬼簿》,臺北:洪氏出版社,1982年。
(明)羅貫中著:《三國志通俗演義》,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小說類》,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明)羅貫中著,吳小林校著:《三國演義校注》,臺北:里仁書局,2000年。
(明)羅貫中著、毛宗崗批評、饒彬校訂:《毛宗崗批評本三國演義》(臺北:三民書局,1971年。
(明)《稗史彙編》,臺北:新興出版社,1965年。
(清)王夫之:《讀通鑑論》,臺北:里仁書局,1985 年。
(清)朱彝尊撰:《曝書亭集》,臺北,世界書局,1964年。
(清)章學誠:《丙辰劄記》,《章氏遺書》,臺北:漢聲出版社,1973年。
(二)今人著作 (按作者姓氏筆劃數編序)
(美)希克曼、席而瓦撰、尉謄蛟譯:《創造卓越》,臺北:長河出版社,1986年。
(英)佛斯特撰、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臺北:志文出版社,1993年。
Jean-Maro Moura著、孟華譯:《試論文學形象學的研究史與方法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Lawrance A. Pervin撰、鄭慧玲編譯:《人格心理學》,臺北:桂冠出版社,1982年。
三國演義學刊編輯委員會編:《三國演義學刊》,四川省社會科學院,1986年。
方孝博:《荀子選註》,臺北:新月出版社,1962年。
王冬珍等校注:《新編管子》,臺北:國立編譯館出版,2002年。
王正湘:《群雄爭霸話三國》,臺北:旺文社,1994年。
王存國、季延平、范懿文:《決策支援系統》,臺北:三民出版社,1996年。
王國維:《宋元戲曲史》,臺北:商務印書館,1994年。
王麗娟:《三國故事演變中的文人敘事與民間敘事》,濟南:齊魯書社,2007年。
丘振聲:《三國演義縱橫談》,臺北:曉園出版社,1991年。
朱一玄、劉毓忱編:《三國演義資料彙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年。
朱大渭:《六朝史論續編》,北京:學宛出版社,2007年。
何茲全:《三國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
余振邦:《三國人物叢譚》,臺北:商務印書館,1995年。
吳琦:《爭鋒奇術三國策》,臺北:遠流出版社,1996年。
吳澤炎等編:《辭源》,臺北:商務出版社,1983年。
呂思勉:《三國史話》,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年。
李則芬:《三國歷史論文集》,臺北:黎明文化事業,1982年。
李厚基、林驊:《三國演義簡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李曉路:《三國人才成功學》,臺北:漢欣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杜松柏:《國學治學方法》,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
周兆新:《三國演義考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
周業謙、周光淦合譯:《社會學辭典》,臺北:貓頭鷹出版社,1998年。
周澤雄:《三國英雄基因》,臺北:實學社出版,2003年。
易中天:《品三國》,上海:文藝出版社,2006年。
林國輝:《三十六計說三國》,臺北:遠流出版社,1998年。
林欽榮:《管理心理學》,臺北:五南出版社,1988年。
胡適:《胡適文存》,臺北:遠東出版社,1990年。
夏元瑜:《三國之旅》,臺北:號角出版社,1986年。
徐震堮著:《世說新語校箋》,香港:中華書局,1987年。
秦濤:《權謀至尊司馬懿》,臺北:遠流出版社,2012年。
袁之琦、游恒山編譯:《心理學名詞辭典》,臺北:五南出版公司,1995年。
徐志銳:《周易新譯》,臺北:里仁書局,1996年。
馬振方:《小說藝術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馬起華:《政治心理分析》,臺北:正中書局,1977年。
馬植杰:《三國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張大可:《三國史研究》,北京:華文出版社,2003年。
張志和:《透視三國演義三大疑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2年。
張春興:《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書局,1992年。
張紹勳:《研究方法》,臺中:滄海書局,2001 年。
梁啟超、洪治綱主編:《梁啟超經典文存》,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3年。陸志平、吳功正:《小說美學》,北京:東方出版社,1991年。
郭瑞林:《三國演義的文化解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陳文德:《曹操爭霸經營史》,臺北:遠流出版社,1991年。
陳其欣選編:《名家解讀《三國演義》》,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
陳禹安:《心戰三國.司馬懿》,臺北:時報出版社,2015年。
陳禹安:《諸葛亮心戰》,香港:中和出版社,2013年。
陳啟天:《韓非子校釋》,臺北:中華書局,1940年。
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臺北:雲龍出版社,1985年。
陳翔華:《三國演義縱論》,臺北:文津出版社,2006年。
陳瑞秀:《三國演義之美學解讀》,臺北:文津出版社,2008年。
陳碧月:《小說創作的方法與技巧》,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3年。
陳曦鐘、宋瑞祥、魯玉川輯校:《三國演義會評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
傅隆基:《解讀三國演義》臺北:雲龍出版社,1999年。
傅騰霄:《小說技巧》,臺北:洪葉文化出版社,1996年。
揚帆:《曹操的人生哲學》,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曾振註譯:《唐太宗李衛公問對今註今譯》,臺北:商務印書館,1990年。
黃希庭:《人格心理學》,臺北:東華出版社,1998年。
黃樸民:《最是高處不勝寒:黃樸民解讀歷史人物》,湖南:岳麓書社,2011年。
楊任之:《中國典故辭典》,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年。
楊昌年:《古典小說名著析評》,臺北:五南書局,1994年。
楊義:《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8年。
當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兒》,臺北:大地出版社,2009年。
葉至誠、葉立誠:《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9年。
葉重新:《心理學》,臺北:心理出版社,2004年。
葉朗:《中國小說美學》,臺北:里仁書局,1987年。
葉浩生:《心理學理論精粹》,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
葉維四、冒圻:《三國演義創作論》,江蘇:人民出版社,1984年。
葛楚英:《三國演義與人才學》,臺北:遠流出版社,1994年。
廖瓊媛:《三國演義的美學世界》,臺北:里仁書局,2000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出版社,1995年。
劉世劍:《小說概說》,高雄:麗文文化出版社,1994年。
劉永良:《三國演義藝術新論》臺北:商鼎文化,1999年。
劉仲平註譯:《司馬法今註今譯》,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
劉再復:《性格組合論》,臺北:新地出版社,1988年。
禚夢庵:《三國人物論集》,臺北:商務印書局,2002年。
鄭玉光:《知人善任的奧秘―劉邵人物志研究譯注》,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
鄭振鐸:《中國文學研究》,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年。
鄭鐵生:《三國演義的敘事藝術》,北京:新華出版社,2000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濟南:齊魯書社,1991年。
霍雨佳:《三國人才學》,臺北:遠流出版社,1992年。
霍雨佳:《三國謀略學》,臺北:遠流出版社,1989年。
戴宗立:《兵學三國》,臺北:遠流出版社,2002 年 10 月。
謝文全:《教育行政-理論與實務》,臺北:文景書局,1977年。
韓僕:《兵法的哲學藝術》,新北:華志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瀧本弘之編:《全相平話五種.三國志平話》,日本:遊子館,2009年。
羅吉甫:《謀略三國》,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98年。
羅遠道:《英雄之歌:羅貫中與三國演義》,臺北:萬卷樓,1999年。
羅盤:《小說創作論》,臺北:東大出版社,1990年。
羅盤:《觀三國》,臺北:里仁出版社,2010年。
譚洛非:《三國英雄致勝奇謀》,臺北:海風出版社,1996年。
二、單篇論文
(一)期刊論文 (按作者姓氏筆劃數編序)
王同書:〈曹操新論─兼論《三國演義》中曹操形象的塑造藝術〉,《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3期。
王廷洽:〈略談《三國志》與裴注的數量問題〉,《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3期,1985年。
王孟:〈論《三國演義》中的司馬懿形象〉,《赤子》第13期,北京:中國社會經濟文化交流協會,2014年,頁62-63。
王廣仁:〈司馬懿其人〉,《中州今古》第3期,2003年5月,頁53-58。
王曉毅:〈司馬懿與曹魏政治〉,《文史哲》第6期,1998年11月,頁87-95。
曲沐:〈從類型化到性格化的藝術典型—談《三國演義》人物形象塑造〉,《貴州社會科學》第3期,1998年,頁73-77。
朱步沖:〈冢虎司馬懿〉,《領導文萃》第24期,福建:省委黨校省領導科學研究會,2010年12月,頁46-49。
杜雲:〈論智者司馬懿〉,《襄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4期,2004年8月,頁116-118。
余儒一:〈探析司馬懿的王者之路〉,《青年文學家》第8期,2014年3月,頁179。
李文君:〈《三國演義》司馬懿論〉,《文學教育》第6期,2011年6月,頁17-18。
李咏吟:〈藝術形象與形象學解釋的理論指向〉,《文藝評論》第7期,2011年,頁11。
李碩:〈司馬懿人物形象及典型意義探析〉,《劍南文學》第8期,2013年8月,頁63-64。
沈伯俊:(智慧忠貞萬古流芳:論諸葛亮形象),《西南師範大學學報》第28卷第3期(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5月,頁151-154。
沈伯俊:(《三國演義》與政治智慧),《中共四川省委省級機關黨校學報》第5期,2012年,頁119。
林興亮:〈司馬懿為何不進「空城」〉,《黨的文獻》第6期,北京: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2005年,頁89。
胥惠民:〈論羅貫中的典型觀〉,《新疆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1卷第4期,2000年10月,頁57-59。
段江麗:〈中川諭的《三國演義》版本研究—日本中國古代小說研究系列之二〉,《明清小說研究》第3期,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國際文化研究基地,2015年,頁232-253。
桑哲:〈日本的漢語學習和研究—訪日本大東文化大學中川諭先生〉,《現代語文》第7期,山東:現代語文雜誌社,2006年,頁12-13。
陳松柏:〈細節,決定了曹操形象的反面定性〉,《零陵師專學報》第3期,1995年,頁107。
陳美玲:〈從性格刻畫的角度比較《三國演義》中的兩大奸雄曹操和司馬懿〉,《中國文化月刊》,2004年8月第284期,頁46。陳偉軍、孫愛春:〈《三國演義》人物塑造的性格化傾向〉,《泰安師專學報》第11卷第2期,1998年6月,頁15-21。
陳繼征:〈論曹操的「奸」與「雄」〉,《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0卷第3期(2000年9月)。
馬維光:〈曹操領導行為淺探〉,《廣西社會科學》第3期,1995年,頁78。
秦濤:〈老謀子司馬懿〉,《領導文萃》第12期,福建:省委黨校省領導科學研究會,2016年6月,頁37-38。
崔積寶:〈論《三國演義》中司馬懿的謀略特色〉,《學習與探索》第3期,1995年6月,頁120-123。
張振昌:〈空城計新論―兼論羅貫中的「隱語」創作方法〉,《長春大學學報》第十二卷第一期,2002年。
張榮芳:〈三國志的權謀世界〉,《歷史月刊》,1991年9月第44期。黃燕滿:〈論《三國演義》中司馬懿形象〉,《時代文學》第6期,2014年6月。
黃鑄九:〈三國時代名將司馬懿之用兵〉,《中華戰略學刊》,1991年。傅惠生:〈論裴松之《三國志注》與《三國演義》的關係〉,《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3期,頁10-15。
葉胥:〈論司馬懿形象〉,《山東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5期,1984年10月,頁80至頁83。
雷勇:〈曹操形象的文化意蘊〉,《漢中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第13卷第3期(總第43期),1995年第4期,頁54-60。
楊紹華:〈論司馬懿形象的比較學價值〉,《求索》,2008年1月。
楊曉東:〈司馬懿崛起之路試探〉,《理論月刊》第2期,2009年2月。
鄧玉景:〈《三國演義》中曹操性格探析〉,《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3期,頁93至頁96。
趙玉平:〈司馬懿的選擇謀略〉,《領導文萃》第24期,福建:省委黨校省領導科學研究會,2014年12月,頁41-44。
趙君秋:〈從歷史真實到藝術真實——淺談《三國演義》對人物形象的塑造〉,《長春師範學院學報》第20卷第4期,2001年12月,頁41-42。
趙映林:〈司馬懿的決策智慧〉,《群眾》第4期,江蘇:中共江蘇省委,2018年,頁65-66。
劉上生:〈論《三國演義》「三絕」的敘事結構〉《中國文學研究》,1995年第4期,頁51-60。
劉上生:〈古代小說人物藝術的起點—對小說史研究一個問題的回顧和回答〉,《明清小說研究》第4期,1997年,頁88-96。
劉世德:〈《三國演義》的作者〉,收錄於傅光明主編:《插圖本縱說三國演義》(濟南:山東畫報,2006年。
劉玉景:〈《三國演義》中曹操性格探析〉,《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3期。
劉玉慧:〈《三國演義》中司馬懿形象簡析〉,《湖北科技學院學報》第3期,2014年3月。
劉偉航:〈論三國時期的君臣之義〉,《西華師範大學.史學月刊》第9期,2006年,頁28至頁34。
魏月琴:《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形象分析〉,《大同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20卷第4期,2006年12月,頁38-39。
(二)學位論文 (按作者姓氏筆劃數編序)
方志豪:《三國演義中的曹操形象及其演變》,屏東:屏東教育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王俊凱:《從《三國志》看《三國演義》的典型人物與情節安排》,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5年。吳昆展:《《三國演義》呂布形象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3年。李光祥:《馬超、黃忠形象之演變--從《三國志》到《三國演義》》,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0年。李秀玲:《《三國志》忠義人物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教管所國語文教學碩士論文,2004年。李耀宗:《三國演義劉備形象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林世芬:《戲劇中曹操形象的嬗變─以現、當代的劇作為核心》,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林佳茹:《《三國演義》中的周瑜與司馬懿研究》,臺北: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3年。林宜燁:《三國演義戰略研究―以諸葛亮與司馬懿之用兵為例》,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林明濬:《《三國演義》丞相形象研究-以曹操、諸葛亮為例》,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15年。林素吟:《傳統小說中軍師類型之研究-以「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為代表》,臺中:逢甲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2年。洪至璋:《《三國演義》謀士研究》,彰化:明道大學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徐明政《三國演義張飛、趙雲之形象》,臺北:銘傳大學應用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莊文宏:《《三國演義》軍師與戰神形象研究—以諸葛亮與關公為例》,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4年。麥語芹:《從《三國志》到《三國演義》周瑜形象之演變》,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3年。黃俊凱《三國演義之人物表現》,嘉義:南華大學文學所碩士論文,2005年。黃脩紋:《《三國演義》當代改編文本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5年。楊玉文:《《三國演義》謀略型人物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班碩士論文,2012年。劉文菁《三國演義五虎將人物形象研究》,宜蘭:佛光大學文學所碩士論文,2009年。劉振東:《司馬懿形象流變研究》,渤海大學碩士論文,2016年。
蔡鶴暉:《三國人物影視形象探析》,桃園:元智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羅永裕:《三國演義人物形象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羅美玲:《三國演義曹操用人之道研究-以謀臣為例》,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5年。三、網絡資源
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login?o=dwebmge
三國演義維基百科
http://www.wikiwand.com/zh/%E4%B8%89%E5%9B%BD%E6%BC%94%E4%B9%89
歷史追學網
http://lishi.zhuixue.net/renwu/sima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