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依作者筆劃順序排列)
一、專書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1981,《方言調查字表》,北京:商務印書館
王福堂,1991,《漢語方言語音的演變和層次》,北京:語文出版社。
包智明、侍建國、許德寶合著,1997,《生成音系學理論及其應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安煥然、劉莉晶,2007,《柔佛客家人的移植與拓墾》,南方學院出版社。
呂嵩雁,2009,《台灣客家話的語言接觸》,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呂嵩雁,2008,客語《陸豐方言》的語言演變研究,臺北:五南出版社。
何大安,1996,《聲韻學中的觀念和方法》,臺北:大安出版社。
何大安,2002,《南北是非:漢語方言的差異與變化《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籌備處) 》。
何大安,2004,《規律與方向》,北京:北京出版社。
李如龍,2001,《漢語方言的比較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如龍,2001,《東南亞華人語言研究》,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李如龍,2001,《漢語方言特徵詞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如龍、張雙慶,1992,《客贛方言調查報告》,廈門大學出版社。
李如龍,周日健,1998,《客語方言研究》。第二屆客方言研討會論文集
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李榮、黃雪貞,1995,《梅縣方言詞典》江蘇教育出版社。
辛世彪,2004,《東南方言聲調比較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侍建國,2011,《歷史語言學;方音比較與層次》,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
周日健,1994,《廣東省惠東客家方言的語綴》,方言第2期。
邱湘雲,2012,《客家話人體詞語隱喻及轉喻研究》,彰化師大台灣文學研究所。
侯精一,2002,《現代漢語方言概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唐作藩,2002,《音韻學教程》,臺北:五南出版社。
徐貴榮,2002,《臺灣客語的文白異讀研究》,第四屆台灣語文及其教學國際
研討會論文。
徐貴榮,2016,《客家語言論輯》,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徐貴榮,2018,《饒平客家調查與語言論輯》,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徐通鏘,1991,《歷史語言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徐通鏘,2004《漢語研究方法論初探》,北京:商務印書館。
袁家驊,1989,《漢語方言概要》第二版,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
張光宇,1996,《閩客方言史稿》,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張光宇,1990,《切韻語方言》,臺北:商務印書館。
張翰壁,2013,《東南亞客家及其族群產業》,國立中央大學出版中心。
溫昌衍,2008,《客家方言》,華南理工出版社。
溫昌衍,2008,〈從詞彙看大本營地區客家話方言分片〉,《學術研究》4。
溫昌衍,2012,《客家方言特徵詞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楊政男、龔萬灶、徐清明,2013,《客語辭典》臺灣書局。
董同龢,2007,《漢語音韻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符淮青,1985,《現代漢語詞彙》,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陳秀琪,2012,《客家話的比較研究》,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陳曉錦,2003,《馬來西亞的三個漢語方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陳曉錦,2014,《東南亞華人社區漢語方言概要(全三冊)》,北京:世界圖書
(北京) 出版公司。
陳鴻瑜,2012,《馬來西亞史》,臺北:蘭台出版社新山客家公會聯合出版。
陳靜宜,2018,《啊,這味道》,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詹伯慧,1991,《現代漢語方言》,臺北:新學識文教出版中心。
詹伯慧,2001,《漢語方言及方言調查》,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
劉綸鑫,1999,《客贛方言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劉澤民,2005,《客贛方言歷史層次研究》,甘肅:甘肅民族出版社。
劉若雲,1991,《惠州方言志》,廣東省:廣東科技出版社。
蔡冠群,2009,《河婆客家話常用詞彙》,馬來西亞河婆同鄉會聯合總會。
謝留文,2003,《客家方言語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藍小玲,1999,《閩西客家方言》,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羅香林,1992,《客家研究導論》,臺北:南天書局。
羅美珍、鄧曉華,1995,《客家方言》,廣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羅香林,1992,《客家研究導論》,臺北市:南天書局有限公司出版。
羅香林,2001,《客家源流考》,臺北市:台灣文藝出版。
羅常培,1989,《語言與文化》,北京:語文出版社。
羅肇錦,1988,《客家語法》修訂再版,臺北:學生書局。
羅肇錦,1990,《臺灣的客家話》臺北:臺原出版社
羅肇錦,2000,《台灣客家族群史˙語言篇》,南投: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何啟良、賴觀福、何國忠、林水壕合編,1998,《馬來西亞華人史新編第二
冊》馬來西亞中華大會堂總會出版。
二、單篇文章
丁聲樹、李榮,1981,〈漢語音韻講義〉,《方言》第4期,P241-274。
丁邦新,1982,〈漢語方言區分的條件〉,《清華學報》14.1/2:257~273。
王洪君,2006,〈文白異讀、音韻層次與歷史語言學〉《北京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22~26。
王福堂,2008,〈漢語方言調查和方言語音〉,《漢語方言論集》北京:商務
印書館P31。
江敏華,2010,〈南投國姓鄉客語的語言接觸現象〉,《客語千秋》P524~536
任民,1996,〈匣母和余母在粵語方言中的古今演變〉,《佛山大學學報》
14.5:65~68。
辛世彪,2000,〈客家方言聲調的演變類型〉,《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
版》P37~45。
李榮,1989,〈漢語方言的分區〉,《方言》第4期,P248。
吳中杰,2004,從比較的觀點看台灣閩客語的互動¬─以聲母層次為例〉,《台
灣源流》13:114~121。
吳中杰、陳素秋,2016,〈砂拉越古晉石角區甲港客語音韻及詞彙調查與比較
研究〉,《全球客家研究》2016年5月第6期P121~178。
呂建國,2006,〈梅縣客家方言單字調和連讀變調實驗分析〉,《嘉應學報》
第24卷第4期。
呂嵩雁,2007,〈臺灣四海客語的音韻擴散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
報》第38卷第1期,P45~70。
呂嵩雁,2010,〈台灣客語特徵詞初探〉《客語千秋:第八屆國際客方言學
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出版P255。
李千慧,2013,〈試論近代漢語i介音的增生現象〉,《政大中文學報》第 20
期,P137~160。
宋韻珊,2014,《共性與殊性---明清等韻的涵融與衍異》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P128。
周日健,2000,〈五華客家話的音系及其特點〉,《客家方言研究:第四屆客
方言研討會論文集》P188~202。
周日健、馮國強,1998,〈曲江馬垻(葉屋)客家話語音特點〉,《第二屆客家
方言研討會論文集》P146~157。
周日健,1987,〈廣東省惠陽客家話音系〉,《方言》第3期P232~237。
邱湘雲,2013,〈海陸客家詞彙的趨同趨異表現〉,《臺灣語文研究》第8卷
第2期P61~68。
邱湘雲,〈客家話「打」字語法化初探〉,《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十六期,2008:83
林開忠、蕭新煌,2008,〈家庭、食物與客家認同:以馬來西亞客家後生人為
例〉P57~78,收錄於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編,《第十屆中華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
林開忠,2011,〈日常生活中的客家家庭:砂拉越石山與沙巴丹南客家家庭與日常生活〉,收錄於蕭新煌主編,《東南亞客家的變貌:新加坡與馬來西亞》臺北: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P438。
洪麗芬,2008,〈馬來西亞華人的語言馬賽克現象---語言融合的表現〉,《東南亞研究》2007年第4期: 71~76
徐通鏘,1998,〈漢語研究方法論〉,北京:商務印書館本文原載於《名族語
文》1988年第1期。
項夢冰,2003,〈客家話古非組字的今讀〉,《語言學論叢》。北京:商務印書
館第28輯P214~263。
陳修,1994,〈客方言常用字詞音義釋〉,《客家研究輯刊》。嘉應大學客家
研究所1994年第1期P66。
陳伯輝,2001,〈從粵方言詞見趙佗遺風〉,《暨南大學漢語方言學博士研究
生學術論文集》。廣東:暨南大學出版社P297~298。
陳秀琪,2002,〈中古精莊知章母在客語的演變〉,《客家方言研究:第四屆
客家方言研討會論文集》,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P85~101。
陳秀琪,2004,〈客家話聲調的移轉現象〉,《第六屆國際客方言研討會 》收錄。陳秀琪,2005,〈知莊章聲母的捲舌音-舌位前化運動〉,《第九屆國際暨廿三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靜宜大學出版,P03。
陳秀琪,2005,〈客贛方言入聲韻尾的發展〉,《第十二屆國際中國語言學會
年會、第二屆漢語語言學國際研討會》。
陳秀琪,2006,〈從客家話看古漢語的元音系統〉,《第二十四屆全國聲韻學
學術研討會》。
陳秀琪,2006,〈語言接觸下的方言變遷-以台灣的詔安客家話為例〉,
《LanguageandLinguistics》,P147~434。
陳秀琪,2008,〈南靖客家話的音系及其特點〉,《第八屆客家方言國際學術
研討會論文集》。
陳秀琪,2010,〈客家話聲母的前化運動〉,《第九屆國際客方言學術研討
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
陳秀琪,2011,〈客家話莊系字的歷史層次〉,《第十二屆國際暨第二十九屆
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
陳秀琪,2014,〈客家話介音的消失與發展〉,《台灣客家元素的建構學術研
討會》,中央大學,P1~25。
陳秀琪、羅肇錦,2014,〈「梅縣化」的檳城客家話〉,《客家研究》第6卷
第2期,P1~28。
陳保亞,2006,〈從語言接觸看歷史比較語言學〉,《北京大學學報》﹝哲學
社會科學版﹞,P30~34。
陳曉錦、卓俊霖,2012〈馬來西亞沙巴客家話借詞淺析〉《第九屆國際客方言
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 361~367
陳曉錦,2006,〈泰國曼谷半山客話上聲讀如去聲析〉,《中國語文》第5期
陳曉錦、張雙慶主編,2009,《首屆海外漢語方言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廣
州:暨南大學出版社,P69~96。
黃雪貞,1987,〈客家話的分布與內部異同〉,《方言》第2期,P81~96。
黃雪貞,1988,〈客家方言聲調的特點〉,《方言》第4期,P241~246。
黃雪貞,1989,〈客家方言聲調的特點續論〉,《方言》第2期,P121~124。
黃雪貞,1992,〈梅縣客家話的語音特點〉,《方言》第4期,P275~289。
黃雪貞,1994,〈客家方言的詞匯和語法特點〉,《方言》第4期,P268~276。
黃雪貞,1997,〈客家方言古入聲字的分化條件〉,《方言》第4期P258~262。
張翰璧,2011,〈族群政策與客家產業:以新馬地區的典當業與中醫藥產業為
例〉。P289~314,收錄於蕭新煌主編,《東南亞客家的變貌:新加坡
與馬來西亞》。臺北: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
張光宇,1995,〈論客家話的形成〉,《清華學報》25卷第2期。
張光宇,2000,〈論條件音變〉,《清華學報》30卷第4期。
張光宇,2002,〈比較法在中國〉,《漢語音韻學第7屆國際研討會》,
P121~124。
張光宇,2003,〈比較法在中國〉,《語言研究》第4期,P95~103。
張光宇,2003,〈漢語方言音系的地理考察〉,《第36屆國際漢藏語言學會
議論文》,澳大利亞,墨爾本。
張光宇,2004,〈漢語語音史中的雙線發展〉,《中國語文》第6期,P545~557
張光宇,2006,〈漢語方言合口介音消失的階段性〉,《中國語文》第4期,
P346~384。
張光宇,2006,〈漢語方言滋絲音的一些觀察〉,《中國語文研究》第1期,
P87~102。
張光宇,2007,〈論「深攝結構」及其相關問題〉《語言研究》第27卷第1期
張光宇,2008,〈漢語方言邊音的音韻行為〉,《漢藏語學報》第3期。
張光宇,2012,〈漢語方言的鼻化運動〉,《語言研究》第32卷第2期,
P17~28。
詹伯慧、張日升,〈珠江三角洲粵方言的常用詞述略〉,《國際粵方言研討會
論文集》暨南大學出版,1990:146。
溫昌衍、溫美姬,(2004:153~155),〈中古漢語詞的客方言例證〉,《漢語史
學報》,第4輯。
藍小玲,1998,〈閩西客話語音系統〉《客家方言研究:第二屆客方言研討會
論文集》,暨南大學出版社。
劉綸鑫,1998,〈客贛方言入聲〉,《客家方言研究:第二屆客家方言研討會論文集》,暨南大學出版社P275。
劉綸鑫,1998,〈次濁部分隨清流—客家方言聲調特點綜述〉《客家文化研究》,通訊創刊號:P40~47。
劉鎮發,1999,〈從香港、梅縣和台灣客語的比較看香港客語受粵語的影響〉《第五屆漢語語言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P518
劉叔新,1993,〈惠州話係屬考〉《劉叔新自選集》,發表於《語言學論楫》
天津人民出版社。
鄧盛有,2010,〈客家話中的非漢語成分研究〉《客語千秋:第八屆國際客方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出版P566。
練春招,1998,〈馬來西亞士乃客話的詞彙特點〉,《客家方言研究:第二屆
客方言研討會論文集》,暨南大學出版社。
練春招,1999,〈馬來西亞柔佛州新山市士乃鎮的客家方言〉,《東南亞華人
語言研究》,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出版社P225~261。
賴文英,2012,〈客語疑問代詞「麼」的來源與演變〉《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13.5:929-962.2012》,P948。
謝留文,1998,〈客家方言研究〉,《第二屆客方言研討會論文及漢語方言論集》,濟南大學出版社P235。
謝留文,1995,〈客家方言古入聲次濁聲母字的分化〉,《中國語文》。第1
期:49~50。
蕭新煌,2011,〈東南亞客家的變貌:族群認同與在地化的辯證〉,收錄於蕭
新煌主編,《東南亞客家的變貌:新加坡與馬來西亞》,臺北:中央
研究院人社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P3-30。
蕭新煌,2013,〈從臺灣客家經驗論東南亞客家研究的比較視野〉,收錄於林
開忠編,《客居他鄉:東南亞客家族群的生活與文化》,苗栗:客家
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P18~23。
羅肇錦,1998,〈客話特點的認定與客族遷徙〉,《客家方言研究:第二屆
客家方言研討會論文集》,暨南大學出版社。
羅肇錦,2002,〈客家祖源的另類思考〉,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文化學術
研討會論文。
羅肇錦,2004,〈文白聲調與客家話源於南方的論證〉,《客家方言研究:
第六屆客家方言研討會論文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羅肇錦,2006,〈客家話 hu→f 的深層解讀-全球視野下的客家與地方會〉,
《第一屆台灣客家研究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羅肇錦,2007,〈客語曉匣合口變脣齒音(hu→fu)的推斷〉,《客家研究》。
嚴修鴻,2001,〈客家方言周邊方言的關係詞〉,《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科
學版﹞第17卷第4期,P99~106。
嚴修鴻,2002,〈客家話裡來母白讀為泥母的語音層次〉,《第四屆客家方言
研討會論文集》,暨南大學出版社。
嚴修鴻,2004,〈客家話匣母讀同群母的歷史層次〉,《汕頭大學學報》﹝人
文社會科學版﹞,第20卷第1期。
劉叔新,1987,〈惠州話系屬考〉,《劉叔新自選集》,河南教育出版社,
P237~290。
饒秉才,1989,〈客家方言的分布和主要特點〉,《暨南學報》第3期。
藍小玲,1997,〈客方言聲調的性質〉,《廈門大學學報》(哲社版)第3期P87~92。
三、碩博士學位論文
江欣潔,2013,《馬來西亞沙巴龍川客家話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
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江敏華,1998,《台中縣東勢客家語音韻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呂嵩雁,1999,《關西客語音韻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李珊玲,2016,《關西連城賴源客家話研究—以下村、黃地村為例》。國立中央
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李俊彥,2018,《廣西恭城縣龍虎鄉客家話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
所碩士論文
吳昭亮,2010,《台灣客家話量詞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吳莉雯,2001,《台灣四縣客話量詞系統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
碩士論文。
馬朵娜,2007,《身體部位的名詞:量詞與計量之初探》,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
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汎平,2010,《廣東五華客家話比較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碩
士論文。
徐貴榮,2002,《台灣桃園饒平客話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桂平,1996,《從句法與音韻的介面關係看客語的連續變調》,清華大學語
言研究所論文。
陳子祺,2000,《新竹海陸腔客家話音韻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
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秀琪,2002,《台灣漳州客家化的研究─以紹安話代表》,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韻伃,2003,《台灣閩南語及客語量詞系統比較研究》,國立中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秀琴,2013,《河婆客家話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黃惠珍,2008,《印尼山口洋客家話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靖雯,2009,《東南亞的「客家」意涵:英殖民馬來亞的華人分類過程》,國
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梁萩香,2015,《泰國曼谷的梅縣客家話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所在職
專班碩士論文。
彭盛星,2004,《台灣五華(長樂)客家話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台灣語言與
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瑞珠,2013,《臺灣、大陸、馬來西亞三地梅縣客話比較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楊名龍,2015,《臺灣客家次方言關係研究》,臺北市立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
士論文。
鄭淑方,2012,《客家話蟹攝字與周邊方言的比較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
文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鄭玉華,2013,《四川簡陽客家話研究─以踏水鎮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
文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鄧盛有,2000,《臺灣四海話的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碩士論文。盧彥杰,1999,《新竹海陸客家話詞彙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臺灣語言與語
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彥杰,2014,《臺灣客家話音韻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台灣語言與語文教
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魏新仲,2014,《廣西省賀州市蓮塘鎮客家話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在職專班碩士論文。蕭麗燕,2001,《馬來西亞士乃客家話調查報告》,暨南大學碩士論文。
羅肇錦,1984,《四縣客語語法的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