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政部(2019)。內政統計年報。台北:內政部統計處。
方採勤(2005)。中部地區幼稚園促銷策略之研究。亞洲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毛戈平(2001)。立體化妝。浙江人民美術:浙江。
王年燦、劉淳泓(2003)。網頁風格的設計模式建構:以宋代山水繪畫為例。藝術學報。
72。p57-72。
王志剛、陳正男、陳麗秋(1988)。行銷學(第2 版)。台北縣:空大。
王秀鳳(2004)。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行銷策略與形象定位之相關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明鳳(2006)。行銷在非營利組織的運用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15,131-140。
王美玉(2016)。幼教業的差異化行銷之研究-以振鋒人文科技連鎖機構振鋒幼兒園為
例。醒吾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系所碩士論文。
王美珍(2017)。以即時通訊軟體探討新北市幼教從業人員透過LINE進行親師互動之研
究。南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管理科學碩士論文。
王珮玲(2004)。幼兒教育。中華民國教育年報,92,31-72。
王凱、孫守遷、楊穎(2004)。基於風格描述的產品外型設計。包裝工程。25(2)。p148‐150。
石美玲(2000)。石美玲的經典彩妝。台北:台視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朱介英(2001)。色彩學。美工科技。台北。p106-115。兩本書中所提及與配色相關的部
分加以整理。
朱光潛(1994)。談美。星辰:台北。
朱柔若譯(1996)。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Thomas Herzog著)。揚智文化文化事業
股份有限公司。台北市。頁143-169。
朱美璘(2009)。彩妝設計之風格探討-解析國劇臉譜為創作要素。銘傳大學設計管理研究
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江伯洋譯(2005)。行銷學。台北:揚智文化。(Sandhusen, R L , 2000)。
江顯新(1989)。行銷學。台北:三民。
何政廣(2002)。歐美現代美術。藝術家:台北p35-40。
何恭上(1998)。中國美術史(馮作民譯)。藝術圖書:台北。
余宗哲(2011)。分析國中教師對服裝儀容之主要概念。中華大學應用統計學系碩士班論文。
吳玉成與琳譯(2002)。現代設計史:自維多利亞時期至今的設計風格(Ferebee, A著)。台
北市:胡氏圖書(原著出版年:1980 年)。
吳依靜(2017)。幼教教學品質概念之研究—幼教師與家長觀點。國立政治大學幼兒教育
所碩士論文。
吳明隆(2007)。SPSS 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台北:五南。
吳炳銅(2006)。教育行銷學。台北縣:冠學文化。
吳珮君(2006)。新學校的行銷策略分析-以政大附中首次招生為例。學校行政雙月刊,
41,165-175。
吳素禎(2006)。古埃及髮型、化妝及飾品造形元素與設計原則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應用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吳晨萍(2015)。彩妝人生:影響人際關係之研究。玄奘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吳雅絨(2014)。香奈兒彩妝廣告代言人彩妝魅力之應用設計。台南應用科技大學生活應
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煥加(1998)。論現代西方建築。田園。台北。p79。
吳謹全(2003)。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策略性行銷規劃之調查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惠美(2001)。私立中等藝術學校行銷策略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管理學院高階經營碩
士學程專班碩士論文。
李天任(2000)。《非藝術性選配色方法之研究》。色彩應用與色彩科學研討會論文集。台
北。p80。
李秀蓮(1996)。攝影化妝。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李惠玉(2006)。唐代婦女髮型與彩妝元素應用於時尚造型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應用設
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瑋蓁(2007)。幼稚園行銷組合策略對家長選校影響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職業繼
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銘龍(2008)。色彩原理。龍騰文化事業:台北。p131。
李銘龍(2008)。色彩原理。龍騰文化事業:台北。p152-179。
杜若筠(2017)。探討幼教產業之服務創新與商業模式。亞洲大學經營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沈美雪譯(2005)。美麗是妝出來的(石田kaori著)。時報出版:台北。
邢子若(2012)。以團隊整合方式提高顧客滿意度以提高個人型專業服務的價值-以個人
彩妝造型師為例。國立臺灣科技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汛、高春明(1988)。中國歷代婦女妝飾。台北:南天書局出版社。
周秀華(2017)。幼教環境變遷對幼兒教材出版業之危機與契機-以K公司為例。長榮大學
管理學院經營管理碩士班碩士論文。
周品妤(2011)。家庭數位留言板使用者介面設計之實用性與愉悅性研究。大同大學工業
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逸衡(1985)。「服務業行銷策略」,卓越雜誌,台北市。
官有垣(2000)。非營利組織在台灣的發展:兼論政府對財團法人基金會的法令規範。
中國行政評論,10(1),75-110。
林夕等譯(2000)。《藝術與錯覺:圖畫再現的心理學研究》(E H Gombrich著)。湖南科學
技術出版社,2000,p59。
林大川(1998)。色彩學。全華科技:台北。p79。
林仁煥(2008)。學校創新經營的金三角行銷策略之探究-以台北縣屈尺國小為例。學校
行政雙月刊,57,165-190。
林文慧(2006)。高雄市國民小學行銷策略與品牌形象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
育學系碩士論文。
林月惠(2016)。幼教人員對祖孫代間學習活動與老人態度之研究。弘光科技大學老人福
利與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佩瑩(2013)。個人風格與彩妝造型之研究探討。明道大學設計學院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旻潔(2012)。幼教系與非幼教系大學生創造力人格特質與實用智能之相關研究。國立
臺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林昆範、柯凱仁譯(1999)。現代色彩學。全華科技。台北。p54。
林建志(2003)。高雄市國民中學學校教育人員對學校行銷策略認知及其運作之研究。國
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林建煌(2006)。行銷學。台北:華泰。
林昭賢、黃光男(2002)。藝術概論。新文京開發:台北。p4、137
林家旭(2004)。從知識導向建構服裝設計理念之研究。台南女子技術學院學報。23。
p163-180。
林容慧(1995)。化妝文化學初探。中華家政。第24期。台北。p 91~100。
林書堯(1989)。色彩學。三民。台北。p236。
林榮泰(2005)。文化創意。設計加值。藝術欣賞。1(7)。p26-32。
林綵薰(2007)。幼稚園行銷策略之研究-以雲嘉南地區幼稚園園長經營為例。國立嘉義
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瓊惠(2004)。臺東縣國民小學家長對學校行銷策略與學校滿意度之研究。國立臺東大
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麗萱(2012)。台灣本土特有物種造形意象應用於時尚彩妝設計發展與實現之研究。樹
德科技大學應用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慧俐(2004)。雲林縣國民中學學校行銷策略認知與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
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宏彥(2005)。強化幼兒教育政策減緩少子化衝擊之研究。嘉南學報,31,476-492。
柯素真(1986)。台灣化妝品工業之概況。產業經濟。
段慧瑩(2007)。台灣人口結構變遷之幼兒教育政策及其興革。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
74,57-72。
洪偉章、李金枝、陳榮秀(2000)。化妝品原料及功能。藝軒圖書出版社。
洪順慶(1999)。「行銷管理」。新陸書局。
洪福財(2007)。非營利幼教組織的分析指標。教育研究月刊,161,15-25。
胡琇涵(2017)。性別刻板印象的衝撞與扭轉:陽剛女性幼教師的性別操演。國立政治大
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范雅雲(2005)。新竹地區幼稚園學校行銷策略認知與運作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職
業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宮文卿(2005)。國民小學行銷管理之研究—以臺北市某國民小學為例。臺北市立師範學
院國民教育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美玲(2014)。彩妝風格造型意象之研究。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系碩士論文。徐慧晴(2007)。現場園長與教師觀察幼稚園生態改變與困境-以臺北縣為例。教育研究
月刊,161,89-103。
徐聯恩、彭志琦(2006)。我國人口結構變化對幼教環境的影響及其因應之道。兒童及少
年福利期刊,10,123-140。
耿筠(2005)。行銷管理:理論與架構(第2 版)。台北:華泰。
張美興(2017)。彩妝廠商市場成長策略之研究-以W公司為例。國立臺北科技大學管理
學院經營管理EMBA專班碩士論文。
張國雄(2004)。行銷管理學。台北:雙葉書廊。
張瑛真(2003)。學校行銷策略在國民小學之應用-一所臺中市國民小學之個案分析。臺
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翠娥(1998)。「幼兒教材教法」。臺北:心理。
莊涵羽(2017)。創意彩妝設計之創作-以紅樓夢四大金釵意象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文
化創意設計碩士論文。
許明珠(2007)。幼稚園行銷策略探討。教師天地,146,21-25。
許梅樺(2016)。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網路社群應用於親師溝通之使用意願研究-以高雄市
幼教教師行動LINE群組為例。義守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許惠茹(2002)。理想幼教老師的追尋歷程:師院幼教系畢業生之個案研究。臺北市立師
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詩旺(2002)。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對行銷策略認知及其運作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詩旺(2005)。教育行銷策略應用之探討。現代教育論壇,12,111-118。
郭巧俐(1992)。幼教服務市場與行銷策略之實證研究:以大臺南地區為例。國立成功大
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振鶴(2004)。行銷管理:理論與實務。台北:三民。
郭義昌(2016)。運用品質機能展開(QFD)於幼教業提升滿意度之研究-以A幼兒園為例。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高階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陳玉堂(2005)。我國大學推廣教育行銷策略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昱誠(2010)。觸控式電子食譜與操作介面創新設計研究。大同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
士論文。
陳瑞相(2006)。桃園縣公立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對學校行銷策略認知及運作之研究。國立
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詩宜(2007)。臺北市公幼教師對幼稚園行銷策略重要性的認知與運作現況之調查研
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銘達(2000)。幼教之行銷策略-以台北市為例。國立台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彭孜婷(2007)。幼教產業的經營模式與體驗行銷之探討-以某私立體智能館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彭瑞君(2017)。雲端時代幼教機構的創新行銷策略:以P公司經營模式為例。國立臺灣
大學碩士論文。/商業及管理學門/其他商業及管理學類
彭曉瑩(2002)。教育行銷之理論與實務。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3(3),108-119。
黃金地(2004)。雲林縣國民小學學校行銷策略認知與現況之研究。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
黃深勳、黃營杉、洪順慶、吳青松、陳松栢(1998)。行銷概論。台北縣:空大。
黃筱芳(1997)。彩妝色彩概念與相關議題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國小五年級學生為對象。
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義良(2005)。幼教機構的行銷策略初探。幼兒教育年刊,17,35-55。
黃曉芬(2003)。學校行銷策略之研究~以三所私立國小為例。國立臺東師教育研究所碩
士論文。
黃麗卿(2005)。幼稚園專業服務行銷之個案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兒童發展研究所碩
士論文。
楊東震(2005)。非營利事業行銷。台北縣:新文京開發。
楊雁(2012)。女性彩妝教學網頁介面設計之研究以基礎彩妝為例。大同大學工業設
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雅娟(2007)。台中縣公立國民小學學校行銷運作與成效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
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雅惠(2017)。在課綱的實踐中看見幼兒-一位幼教師邁向「以幼兒為中心」的教學之
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
葉怡君(2017)。公幼教保服務人員心理契約、工作倦怠、情緒勞務與教學效能之研究。
南臺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趙康伶(2006)。幼兒園行銷策略之個案研究。興國學報,5,205-222。
劉亦欣(2006)。行銷管理-實務與應用。台北縣:新文京開發。
劉智燕(2006)。幼稚園經營與招生之行動研究-以一個園長的觀點。教師之友,47(2),
39-48。
蔡怡惠(2009)。公幼教師對行銷策略認知及其運作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幼兒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春美、張翠娥、陳素珍(2007)。幼教機構行政管理 : 幼稚園與托兒所實務(3版)。台
北:心理。
蔡美華(2016)。幼教師休閒參與及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市為例。樹德科技大學兒童
與家庭服務系碩士論文。
蔡素滿(2014)。職場女性個人形象與服裝衣譜之研究-以屏東勞工大學時尚彩妝班學員為
例。國立屏東大學文化創意產業學系碩士論文。
鄭心妍(2008)。幼教輔導員視導專門知能與幼教專業知能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
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秀霞(2005)。國中推展學校行銷策略之行動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禎佩(2001)。師範學院教育行銷研究-以屏東師院為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
所碩士論文。學校行政雙月刊,58,133-149。
蕭佳華(2005)。行銷策略在教育領域之應用與啟示。國民教育研究集刊,14,173-187。
賴桂蘭(2005)。策略性行銷規範性與實證性之比較研究-以幼教及相關產業為例。靜宜
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戴國良(2005)。行銷管理-策略、經營與本土實例(第4 版)。台北:五南。
謝水乾(2003)。臺南縣市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對學校行銷策略認知及其運作之研究。國立
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美楨(2005)。台中市托育機構家長的服務行銷認知與對機構忠誠度之相關性研究。中
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顏志晃(2017)。應用模糊聚類之膚色分群於彩妝趨勢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學系
博士論文。
羅昌鑑(2005)。台北縣私立幼教經營者行銷策略認知與運用之調查研究。輔仁大學教育
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明忠(2008)。國民小學學校行銷的研究評析及對學校行銷策略的啟示。暨南大學教育
政策與行政學系學位論文
蘇慧貞(2005)。也許你的理想法無前進,至少不能後退:思索幼教專業之行銷溝通。國
教天地,161,61-69。
Bangor, A., Staff, T., Kortum, P., & Miller, J. (2009). Determining What IndividualSUS
Scores Mean : Adding an Adjective Rating Scale.Journal of Usability Studies,4(3),
114-123.
Business Web Sites,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1999),42(4),457-474
Ha ,L .,& Lincoln, E. (1998) .Interactivity Reexamined:A Baseline Analysis of Early
Jakob Nielsen (2006). F-Shaped Pattern For Reading Web Content.
Kotler, P., (2000), “Marketing Management 10th ed”, Prentice Hall, Inc. vol. 10.
McCarthy,E.J.& Perreault,Jr.,W.D.,(2002), “Basic Marketing”, Von HoffmannPress,
14thed.Irwin.
Nielsen, J. (1993). Usability Engineering, New York: AP Professional
Perreault, Jr. W.D. & McCarthy, E.J. (2002), “Basic Marketing:A Global Managerial
Approach”, 14th Ed., McGraw-Hill Inc.
Porter, M. E. (1980), “Competitive Strategy: Techniques for Analyzing Industries and
Competitors”", New York: Free Press.
Porter, M. E. (1985), “Competitive Advantage:Creating & Sustaining Superior Performance”, N.Y.:The Free Press:12, 176-200。
Preece, J. (1994).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Wokingham: Addison-Wesley
Ray Kristof, Amy Satran (1995). Interactivity by design.
Richard M. Steers (1975), “Problems in Measurement of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Vol.20, pp.546-548.
Szilagyi (1981), “Management & Performance California”, Good Year Publishing
Company Ine.
Venkatraman & Ramanujam (1986), “Measurement of Business Performance on Strategy
Research: A comparison of Approaches”, Academy of Review, Vol.11,
pp.801-814.Management
Vern Terpstra, R. (1990),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Dryden Press, Hinsdale I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