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8 07:3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詠渝
研究生(外文):CHEN,YUNG-YU
論文名稱:音樂短片的詩學原理-以五月天《乾杯》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Music video poetics principle -Using the Mayday "Cheers" as an example
指導教授:鮑惟豪鮑惟豪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Pao,Wei-Hao
口試委員:賀俊智許新標
口試委員(外文):He,Chun-ChihHsu,Hsin-Piao
口試日期:2014-06-23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開南大學
系所名稱:資訊傳播學系
學門:傳播學門
學類:一般大眾傳播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4
畢業學年度:10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41
中文關鍵詞:詩學(文學理論)、內在敘事、藝術哲學理論(美學)、音樂美學
外文關鍵詞:Keywords:Poetics (Literary theory), Inherent narrative, Philosophy of art (Aesthetics), Music aesthetic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148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4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6
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在探索流行音樂短片(MV)如何將歌曲與影片這兩種不同的作品融合在一起;而這樣的音樂短片又如何激發閱聽人的共鳴。在研究取樣上,本研究選取了流行樂團「五月天」在2013第24屆金曲獎上獲得最佳音樂錄影帶獎《乾杯》為例,透過「文本分析」的研究方法,進而發掘流行音樂文本和流行音樂MV之間巧妙的結合,與其存有的相互輝映之關係。

研究發現,流行音樂中的旋律、歌詞、影像都是表達著相同的抽象概念,這個抽象概念以符號的方式被表達出來,並以社會集體經驗作為短片敘事的劇情藍本,這種順應社會集體經驗的符號想像,讓閱聽人能呼應到自己的生命經驗、產生共鳴,也就是音樂短片的詩學原理即為將抽象的概念以旋律、歌詞、影像符號化後,以社會集體經驗對抽象概念進行想像、詮釋與符號元素的組合,將想像的元素組合成敘事的藍本,以此獲得閱聽人生命經驗的共鳴。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popular music video (MV) How will these two different songs and movie work together; And this music video and how excited the audience's sympathy. In the study sample, this study selected the pop band "Mayday" award for best music video for "Cheers" in 2013 the 24th Golden Melody Awards, for example, through research methods "text analysis", and then explore the text and pop music a clever combination between popular music MV, embraced their relationship there is.

The study found that popular music melody, lyrics, images are expressing the same abstraction, this abstraction is expressed in symbolic way out, and the collective experience of the community as a blueprint for the movie narrative plot, which conform to the social collective experience symbols imagination, so the audience can respond to their own life experiences, resonate, that is poetic principle is the music video of the abstract concept of the melody, the lyrics, images symbolic, social collective experience of abstraction be imagined, the combination of interpretation and symbolic elements of the imagined narrative elements combined into a blueprint for a way to get the audience experience life resonance.

第一章 緒論 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3
第一節 影像的美學原理 3
第二節 影像的詩學原理 10
第三節 音樂的美學原理 13
第四節 影與樂的交織 15
第五節 小結 1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0

第四章 作品分析 24
第一節 作品分析的時空維度 24
第二節 作品內部的詩學原理 28
第三節 範例作品-《乾杯》資料分析 33

第五章 結論 39
第六章 參考書目 41

大衛.鮑德韋爾、諾永雄.卡羅爾(2000)。後理論:重建電影研究(麥永雄 、柏敬澤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
王岳川(1999)。現象學與解釋學文論。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
瓦.費.佩列弗澤夫(2004)。形象詩學原理(宇琦 何和譯)。中國:青年出版社。
弗德里希.威廉.尼采(2005)。悲劇的誕生(周國平譯)。台北:左岸文化。
多賓(1984)。電影藝術詩學。北京:中國電影出版。
朱立元、張德興(1999)。西方美學通史 第六卷 二十世紀美學(上)。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吉爾伯特與庫恩(1989)。美學史(夏乾丰譯)。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米.杜夫海納著(1996)。審美經驗現象學(韓樹站譯)。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敏澤(1987)。中國美學思想史˙第一卷。山東:齊魯書社。
康德(2002)。判斷力批判。北京:人民出版社。
程抱一(2006)。中國詩畫語言研究(涂衛群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黑格爾(1979)。美學‧第三卷上(朱光潛譯)。北京:商務印刷館出版。
黑格爾(1981)。美學 三卷下(朱光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雅克.馬利坦(1991)。藝術與詩中的創造性直覺(劉有元、羅選民譯)。三聯書店出版。
塔塔基茲(1989)。西洋六大美學理念史(劉文潭譯)。台北:聯經。
維柯(1997)。新科學˙上冊(朱光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劉昌元(2004)。尼采。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諾埃爾.卡羅爾(2006)。超越美學(周憲、高建平譯)。北京:商務印刷館出版
雅虎奇摩(2014.5.8)。取自:
http://tw.yahoo.com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