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蘇洵專集
曾棗莊、舒大剛主篇:《三蘇全書》,北京,語文,2001年11月。
曾棗莊、金成禮箋注:《嘉祐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 2001年4月。
高海夫主篇:《唐宋八大家文鈔校註集評•老泉文鈔》,西安,三秦,1998年9月
曾棗莊、劉琳主篇:《全宋文》,第22卷,四川,巴蜀書社,1992年6月。
〔宋〕蘇洵:《嘉祐集》,《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0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蘇洵:《嘉祐集》,《四部叢刊》,第5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二、古代文獻(依作者時代先後排序)
〔梁〕蕭統、〔唐〕李善注:《文選》,臺北,華正書局,2000年10月。
〔梁〕劉勰、范文瀾校注:《文心雕龍注》,臺北,開明書局,1958年。
〔宋〕歐陽脩:《歐陽文忠公集》,《四部備要》本,臺北,中華書局,1965年。
〔宋〕蘇軾著、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9月。
〔宋〕蘇軾著、孔凡禮點校:《蘇軾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4月。
〔宋〕蘇轍著、陳宏天點校:《蘇轍集》,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7月。
〔宋〕歐陽脩著、楊家駱編:《歐陽脩全集》,臺北,世界書局,1991年10月。
〔宋〕張方平:《樂全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04冊,臺北,臺灣商務,1983年。
〔宋〕謝疊山、〔明〕鄒守益批選:《正續文章軌範》,臺北,廣文書局,1970年12月。
〔宋〕陳 騤:《文則》,臺北,莊嚴,1979年3月初版。
〔宋〕李 塗:《文章精義》,臺北,莊嚴,1979年3月初版。
〔宋〕洪 邁:《容齋隨筆》,臺北,文津,1994年3月初版。
〔宋〕呂祖謙:《古文關鍵》,臺北,廣文書局,1970年10月初版。
〔元〕脫脫等:《百納本二十四史•宋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明〕歸有光:《文章指南》,臺北,廣文書局,1991年7月再版。
〔明〕唐順之:《唐宋八大家文格纂評》,臺北,新文豐,1975年3月。
〔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83-138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劉熙載:《藝槪》,臺北,華正書局,1988年9月版。
〔清〕清高宗:《唐宋文醇》,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4年。
〔清〕唐 彪:《讀書作文譜》,臺北,偉文圖書,1976年11月初版。
〔清〕章學誠:《章實齋札記四種》,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8月初版。
〔清〕章學誠著、楊家駱主編:《文史通義三種》,臺北,世界書局,1989年5月。
〔清〕姚鼐輯•王文濡評註:《評註古文辭類纂》臺北,華正書局,2004年9月。
〔清〕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清〕蔡世遠編:《古文雅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三、現代著作(先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列,若作者同人時,依出版時間先後排列)
丁傳靖:《宋人軼事會編》,臺北,流源文化,1982年9月。
尹雪曼:《中國文學概論》,臺北,東大圖書,2004年10月。
尤信雄:《桐城文派學述》,臺北,文津,1989年1月再版。
方 豪:《宋史》,臺北,中國文化大學,2000年9月再版二刷。
王之望:《文學風格論》,臺北:學海,2004年5月。
王水照主編:《歷代文話》,上海,復旦大學,2007年11月。
王水照主編:《宋代文學通論》,高雄,復文圖書,2000年6月。
王明通:《漢書導論》,臺北,五南圖書,1992年6月。
王基倫:《唐宋古文論集》,臺北,里仁書局,2001年10月。
王葆心:《古文辭通義》,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4年4月臺二版。
王鼎鈞:《作文十九問》,臺北,爾雅,2004年10月。
王鼎鈞:《作文七巧》,臺北,吳氏圖書,1978年3月。
王夢鷗等:《中國文學的發展概述》,臺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委員會,1982年9月。
王靜芝:《王靜芝學術論文集》,臺北,輔仁大學,2003年5月。
王濟民:《中國古代文論陳述》,武漢,華中師範大學,2002年9月。
王懷成:《韓非子之散文藝術》,高雄,復文圖書,1998年4月。
吉 樑:《文法精論》,臺北,世紀書局,1979年9月。
朱世英、郭景春:《唐宋八大家散文技法》,武漢,長江文藝,1989年3月。
朱任生:《姚曾論文精要類徵》,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7月。
朱任生:《古文法纂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9月。
朱光潛等:《名家談寫作》,臺北,牧村,2001年7月。
朱光潛:《談文學》,臺北,尼羅河書房,2001年4月。
朱榮智:《文氣與文章創作關係研究》,臺北,師大書苑,1988年3月。
朱維錚:《中國經學史十講》,上海,復旦大學,2002年10月。
江舉謙:《文章探源》,臺中,明道文藝雜誌社,1995年2月。
牟玉亭:《中國古典文獻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5年8月。
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雲南,雲南人民,2004年11月。
吳小林:《唐宋八大家》,臺北,里仁書局,1999年12月。
吳小林:《中國散文美學》,臺北,里仁書局,1995年7月。
吳福助編:《國學方法論文集》,臺北,文史哲,1990年8月再版。
吳武雄:《蘇洵及其論辨文研究》,臺中,捷太,1994年9月。
吳闓生:《桐城吳氏古文法》,臺北,文津,1979年4月。
吳闓生:《吳評古文辭類纂》,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1年版。
吳闓生:《古文範》,臺北,中華書局,1970年3月台1版。
呂晴飛主編:《蘇洵》,臺北,地球,1995年。
宋文蔚:《評註文法津梁》,高雄,復文書局,1993年2月修訂2版。
李四珍:《明清文話敘錄》,臺北,花木蘭文化,2006年9月。
李道英:《唐宋古文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2005年1月2版。
李威熊:《中國經學發展史論》,臺北,文史哲,1998年12月。
李 增:《先秦法家哲學思想》,臺北,華泰文化,2001年12月。
李銘愛:《寫作縱橫談》,臺北,臺北市文藝協會,1998年9月。
李銳清等:《古文篇章結構表分析》,香港,中華書局,2005年5月。
杜松伯:《國學治學方法》,臺北,株泗,1991年10月增訂版。
沈 謙:《文學概論》,臺北,五南圖書,2002年3月。
(日)兒島獻吉郎著、孫俍工譯:《中國文學通論》,臺北,臺灣商務,2004年5月。
周淑媚:《劉熙載藝概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2006年9月。
周振甫:《周振甫講古代文論》,南京,江蘇教育,2006年11月。
周振甫:《中國文章學史》,南京,江蘇教育,2006年4月。
周振甫:《周振甫講怎麼學習古文》,南京,江蘇教育,2005年11月。
周振甫:《周振甫講修辭》,南京,江蘇教育,2005年11月。
周振甫:《文章例話•風格篇》,臺北,五南圖書,1994年5月。
周振甫:《文章例話•修辭篇》,臺北,五南圖書,1994年5月。
周楚漢:《唐宋八大家文化文章學》,四川,巴蜀書社,2004年12月。
周紹賢:《中國文學述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9月。
季羨林主編:《宋代文學研究》,北京,北京,2001年12月。
杭永年:《古文快筆貫通解》,臺北,文史哲,1985年10月。
林 紓:《畏廬論文等三種》,臺北,文津,1978年4月。
林伯謙:《古典散文導論》,臺北,秀威資訊,2005年2月。
林雲銘:《古文析義合編》,臺北,廣文書局,1989年元月7版。
姚瀛艇:《宋代文化史》,河南,河南大學,1992年2月。
姚永樸:《文學研究法》,臺北,廣文書局,1981年7月。
洪順隆:《歷代文選-閱讀、鑑賞、習作》,臺北,五南書局,2000年8月。
胡 欣:《寫作學基礎》,武漢,武漢大學,2005年5月。
胡楚生:《經學研究續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7年9月。
胡楚生:《經學研究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11月。
胡楚生:《韓柳文新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6月。
胡楚生:《韓文選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3年9月。
胡楚生:《柳文選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3年9月。
胡如虹:《戰國策研究》,湖南,湖南人民,2002年1月。
胡昭曦、劉復生、栗品生:《宋代蜀學研究》,四川,巴蜀書社,1997年3月。
夏傳才:《十三經講座》,廣西,廣西師範大學,2006年10月。
夏丏尊、葉聖陶:《文話七十二講》,香港,三聯書店,1999年7月。
夏丏尊、葉聖陶:《文章講話》,香港,三聯書店,1998年7月。
孫望、常國武:《宋代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1996年6月。
徐芹庭:《破譯古文的方法》,臺北,聖環圖書公司,1986年10月。
徐琬章:《蘇洵及其政論》,臺北,文津,1984年。
祝尚書:《宋代巴蜀文學通論》,成都,巴蜀書社,2005年6月。
祝尚書:《宋人別集叙錄》,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11月。
馬茂軍:《宋代散文史論》,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4月。
馬斗成:《宋代眉山蘇氏家族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2005年12月。
馬積高、黃鈞:《中國古代文學史•宋遼金元》,臺北:萬卷樓,1998年7月。
(日)高津孝著、潘世聖等譯:《科舉與詩藝-宋代文學與世人社會》,上海,上海古籍,2005年8月。
高明士等主編:《戰後臺灣的歷史學研究(1945-2000)•第四冊宋遼金元史》,臺北,國家科學委員會,2004版。
高步瀛:《唐宋文舉要》,臺北,宏業書局,1987年7月再版。
高 明:《高明文輯》,臺北,黎明文化,1978年。
張中行:《文言津逮》,香港,中華書局,2002年5月。
張中行:《作文雜談》,香港,三聯書店,1998年7月。
張中行:《文言常識》,臺北,新文豐,1992年8月。
張舜徽:《四庫提要敘講疏》,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3月。
張 毅:《宋代文學思想史》,臺北,中華書局,1995年4月。
張高評:《中國散文之面貌》,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3年版。
張湘譔錄:《古今文綜》,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2年版。
梁宜生:《文章作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年8月。
許結等編:《中國古代文學導引》,南京,南京大學,2006年6月。
郭英德:《中國古代文體學論稿》,北京,北京大學,2005年9月。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五南書局,2003年1月。
郭預衡主編:《中國古代文學史長編•宋遼金卷》,北京,首都師範,2000年9月。
陳平原:《中國散文小說史》,上海,上海人民,2004年9月。
陳 振:《宋史》,上海,上海人民,2003年4月。
陳祥耀:《唐宋八大家文說》,福建,福建教育,1995年5月。
陳雄勳:《三蘇文及其散文研究》,臺北,文史哲,1991年11月。
陳 柱:《中國散文史》,臺北,臺灣商務書局,1991年3月。
陳望道:《修辭學發凡》,臺北,文史哲,1989年1月再版。
陶晉生、黃寬重、劉靜貞:《宋史》,臺北,國立空中大學,2004年12月。
曾祥芹、韓雪屏主編:《文體閱讀法》,河南,大象,2002年10月。
曾棗莊:《蘇洵圖傳》,河北,河北人民,2006年12月。
曾棗莊:《蘇軾圖傳》,河北,河北人民,2006年12月。
曾棗莊:《蘇轍圖傳》,河北,河北人民,2006年12月。
曾棗莊:《宋代文學與宋代文化》,上海,上海人民,2006年5月。
曾棗莊、李凱、彭君華編:《宋文記事》,四川,四川大學,1995年12月。
曾棗莊等編:《宋文紀事》,四川,四川大學,1995年版。
曾棗莊:《三蘇文藝思想》,四川,四川文藝,1985年10月。
曾棗莊:《蘇洵評傳》,四川,四川人民,1983年5月。
傅增湘纂輯:《宋代蜀文輯存》,臺北,新文豐,1974年11月。
游 彪:《宋朝十八帝》,臺北,聯經,2005年12月。
程 民:《現代寫作論》,上海,學林,2005年12月。
程 杰:《北宋詩文革新研究》,臺北,文津,1996年12月。
程千帆、吳新雷:《兩宋文學史》,高雄,麗文文化,1993年10月。
馮永敏:《散文鑑賞藝術探微》,臺北,文史哲,1998年2月。
馮書耕:《古文辭類纂研讀法》,臺北,國立編譯館,1981年11月。
馮書耕、金仞千:《古文通論》,臺北,國立編譯館,1979年4月3版。
黃霖主編:《20世紀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史•散文卷》,上海,東海,2006年1月。
黃 侃:《文心雕龍札記》,新竹,花神,2002年8月。
黃六平:《漢語文言語法綱要》,臺北,華正書局,1981年8月。
黃啟方:《中國文學批評資料匯編-北宋》,臺北,成文,1978年9月。
黃慶萱:《修辭學》,臺北,三民書局,2004年1月。
黃保真、成復旺、蔡鍾翔:《中國文學理論史•隋唐五代宋元時期》,臺北,洪葉文化事業,1998年2月。
楊樹達:《中國修辭學》,上海,上海古籍,2006年12月。
楊慶存:《宋代散文研究》,北京,人民文學,2002年9月。
葉國良、李隆獻:《羣經概說》,臺北,大安,2005年8月。
葉聖陶:《怎麼寫作》,香港,三聯書店,1998年11月初版。
賈志揚:《宋代科舉》,臺北,東大圖書,1995年6月初版。
賈文昭主編:《中國古代文論類編》,北京,海峽文藝,1988年6月。
熊 琬:《文章結構學—文章運思結構之藝術》,臺北,五南書局,1998年3月。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主編:《宋代文學與思想》,臺北,學生書局,1989年8月。
褚斌杰:《中國古代文體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4月。
趙義山、李修生主編:《中國文學史•散文卷》,上海,上海古籍,2001年7月初版。
劉師培:《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上海,上海古籍,2006年6月。
劉兆祐:《治學方法》,臺北,三民書局,1999年9月。
劉世劍主編:《文章寫作學-基礎理論知識部分》,高雄,麗文文化,1996年4月。
劉一沾、石旭紅主編:《中國散文史》,臺北,文津,1995年。
諸葛憶兵:《宋代文史考論》,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慧豐學會:《影印漢文大系4•唐宋八家文》,臺北,新文豐,1996年4月。
蔣建文:《從作文原則談作文方法》,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年8月四版。
蔡芳定:《北宋文論研究》,臺北,文史哲,2002年12月修訂版。
蔡宗陽:《文燈-文章作法講話》,臺北,國語日報,1992年11月11版
鄭衛中:《蘇門三傑》,四川,巴蜀書社,2004年8月。
鄭子瑜:《唐宋八大家古文修辭偶疏舉要》,臺北,書林書局,1995年8月。
錢 穆:《莊子纂箋》,臺北,東大圖書,2004年5月5版。
錢 穆:《中國歷史研究法》,臺北,蘭臺,2001年2月。
錢 穆:《宋明理學概述》,臺北,東大圖書,2001年2月。
錢 穆:《中國學術通義》,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5年9月。
謝武雄:《蘇洵言論及其文學之研究》,臺北,文史哲,1981年。
謝无量:《實用文章義法》,臺北,華正書局,1979年6月。
(日)齋藤謙:《拙堂文話》,臺北,文津,1985年3月再版。
魏 怡:《散文鑑賞入門》,臺北,國文天地,1989年11月。
鄺士元:《中國學術思想史》,臺北,里仁書局,1992年1月。
譚家健:《中國古代散文史稿》,重慶,重慶,2006年1月。
四、學術研究論文
(一)學位論文(按發表日由先到後排序)
何寄澎:《北宋的古文運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3年。李 李:《三蘇散文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年。
王素琴:《蘇轍古文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陳如雄:《曾國藩古文研究》(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年。謝敏玲:《蘇轍史論散文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朱乃潔:《蘇洵政論散文研究》(臺北,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蘇秀玉:《唐宋古文篇章結構析論-以《古文觀止》為研究範圍》(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04年。涂美雲:《朱熹論三蘇之學》(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徐浩祥:《蘇軾記遊作品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鍾志偉:《明清唐宋八大家選本研究》(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陳秉貞:《三蘇史論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呂湘瑜:《通代古文評點選本研究》(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劉文輝:《蘇洵文學思想探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8年。
(二)單篇論文:(按出版日由先到後排序)
陸以霖:〈蘇洵及其「嘉祐集」〉,《出版與研究》第98期(1978年5月),頁8。黃偉達:〈三蘇父子〉,《文藝復興》第98期(1978年12月),頁41-44。
黃盛雄:〈蘇洵之文論〉,《靜宜學報》第2期(1979年6月),頁133-154。謝武雄:〈蘇洵文章結構之探究〉,《靜宜學報 》第4期(1981年6月),頁63-89。吳武雄:〈蘇洵之生平及其著作考述〉,《警專學報 》第1期(1988年6月),頁283-304。
吳武雄:〈蘇洵之心態探索〉,《興大中文學報》第6期(1993年1月),頁201-224。吳武雄:〈蘇洵「六經論」意蘊〉,《臺中商專學報 》第25(文史社會篇)期(1993年6月),頁223-257。李李:〈現存蘇洵著述考〉,《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1期(1993年6月),頁231-254。吳武雄:〈蘇洵之性格及其交遊情形〉,《興大中文學報》第7期(1994年1月),頁195-229。李凱:〈蘇洵文藝思想散論〉,《內江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1996年),頁48-54。
李李:〈蘇洵書信體散文研究〉,《華岡文科學報》第21期(1997年3月),頁129-147。周楚漢:〈蘇洵文章論〉,《中國文學研究》第3期(1997年3月)。
陳致宏:〈蘇洵「六經論」次第與經學思想探析〉,《孔孟月刊》第37卷第3期(民1998年11月),頁25-34。王昊:〈近五十年來《辨奸論》真偽問題研究述評〉,《社會科學戰線》第1期(2000年),頁261-264。
謝佩芬:〈三蘇研究論著目錄(下)(1913-2003)〉,《書目季刊》第39卷1期(2005年6月),頁51-94。謝佩芬:〈三蘇研究論著目錄(上)(1913-2003)〉,《書目季刊》第38卷4期(2005年3月,頁43-128。楊海崢:〈從嘉祐集看蘇洵對史記的學習及評價〉,《2005中國近世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5年10月21-22日。
王更生:〈唐宋八大家極其散文藝術〉,《中國學術年刊》第10期(1989年2月)。徐文明:〈蘇洵與王安石思想異同論〉,《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第17卷(2002年2月),頁90-94。
冷金成:〈試論三蘇蜀學的思想特徵〉,《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期(2002年)。
卓伯翰:〈蘇洵散文特色之研究〉,《東吳中文研究叢刊》第9期(2002年9月),頁257-281。
李凱:〈蘇洵學特色及其文藝思想〉,《四川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1卷第2期(2004年3月),頁79-85。
馬斗成:〈宋代眉山蘇氏的家庭教育〉,《文史雜誌》第6期(2005年),頁19-23。
王書華:〈蘇氏蜀學的學術淵源〉,《中華文化論壇》第1期(2005年3月),頁30-35。
王祥:〈蘇洵與嘉祐文壇〉,《宋代文學研究叢刊》第11期:高雄,麗文文化事業公司,2005年12月。
吳肖丹:〈論蘇洵散文淵源及文學史地位〉,《江西行政學院學報》第2期(2006年),頁117-119。
鞏本棟、沈章明:〈20世紀以來蘇洵研究綜述〉,《文學遺產》第5期(2007年),頁147-154。
劉靜:〈蘇洵父子知音說考論-兼談蘇序、蘇渙對蘇洵的教育和影響〉,《樂山師範學院學報》第23卷第8期(2008年8月),頁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