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223)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08 07:4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廖久緯
研究生(外文):Liao
論文名稱:以貝氏網路為基礎之電腦適性測驗編制–以國中七年級之「整數的加減」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o Bayesian network-based computer adaptive testing establishment - to seven years in the State-level "integer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as an example
指導教授:黃孝雲黃孝雲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siao-Yun Hu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應用統計學研究所
學門:數學及統計學門
學類:統計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76
中文關鍵詞:電腦適性診斷測驗貝氏網路順序理論
外文關鍵詞:computerized adaptive diagnostic testbayesian networkordering theor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
  • 點閱點閱:24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研究旨在建立一套以七年級數學領域整數加減運算能力指標為評量內容的電腦適性診斷測驗,診斷出學生能力指標的學習成效。本研究首先分析子技能及錯誤類型,採用證據中心的評量設計及貝式網路為推論工具,建立能力指標知識結構,並依此結構命題,進行紙筆診斷測驗,測驗完成後,再依順序理論建立電腦適性診斷測驗施測流程,以進行測驗及評估節省題數之成效。
本研究發現:電腦適性診斷測驗施測的平均施測題數是18.6題,與紙筆測驗相比,平均可以節省8.4題。所以,本研究所提出之電腦適性診斷測驗系統,驗證透過電腦科技,可達成「有教無類」的目標。
Establishing a system to help Mathematics teaching activities at the elementary school is the aim of the study. This system is composed of computerized adaptive diagnostic test system. The system is based on the structure of bayesian network, evidence-centered design in seven-year interger curriculum.
The focus of this study is on the competence indicators of " interger " in seven -year compulsory curriculum. After analyzing the contents of textbooks, the structures of skill, and mistake type were constructed, and items were designed according them. Ordering theory structure analysis are used to decide the knowledge structure and those parameters used in the item bank for computerized adaptive diagnostic test system.
Some findings are briefly outlined as follows:The number of items tested by students in the computerized adaptive diagnostic test system is 18.6 averagely. This system can save 8.4 items averagely, and the test-taking time is also saved simultaneously.
第 一 章 緒論 1
第 一 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1
第 二 節 研究目的 4
第 三 節 名詞解釋 4
第 四 節 研究架構 6
第 五 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 二 章 文獻探討 9
第 一 節 負數加減運算錯誤原因 9
第 二 節 「以證據中心」的評量設計 15
第 三 節 貝氏網路在教育上之應用 17
第 四 節 電腦化診斷測驗 22
第 五 節 選題策略評估 25
第 六 節 多點計分試題順序結構理論 26
第 三 章 研究方法與流程 26
第 一 節 研究流程 26
第 二 節 研究對象 29
第 三 節 研究工具及資料處理方式 29
第 四 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31
第 一 節 貝氏網路應用在測驗診斷的成效 31
第 二 節 電腦適性診斷測驗系統的建置與分析 36
第 五 章 結論與建議 43
第 一 節 結論 43
第 二 節 建議 44
參考文獻 45
表次 -------------ii
圖次 iii
附錄--------------------------------------------------------------------------iv
1.九章問題分類考 錢寶琮學藝 三卷一號(1921年5月),第1-10頁。
2.九章算法源流考 錢寶琮學藝 三卷二號(1921年6月),第1-12頁。
3.重差術源流及其新注李儼學藝 七卷八號(1926年4月),第1-15頁。
4.九章算術盈不足術傳入歐洲考 錢寶琮 科學 十二卷六期(1927年6月),第701-714頁。
5.王鈺婷,「利用貝氏網路建構綜合觀念學習模型之初步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資訊科學學系,2004年
6.朱振生,「國小五年級學生時間化聚學習表現與補救教學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2002年。
7.江愛華,「國小五年級小數診斷教學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 2003年。
8.呂靜芳,「由網站行為歷程以貝式學習建立學習者模式之引導系統」,國立中央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1999年。
9.李天華、許濟華《數學奇觀》湖北少年兒童出版社。
10.李儼(1983).《中國古代數學簡史》,台北:九章出版社。
11.李俊儀,「以貝氏網路為基礎的電腦化適性測驗選題策略-以國小數學科診斷測驗為例」,臺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 2005年。
12.李浚淵,「以知識結構為主的診斷測驗編製及其在補救教學分組之應用─以國小數學領域五年級因數與倍數單元為例」,臺中師範學院數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教學碩士學位班,2003年。
13.呂溪木:從國際科展看我國今後科學教育的發展方向。科學教育月刊,64期,13-19頁。1983年。
14.呂玉琴(1988):加減法文字題的分類、解題策略及影響因素。國民教育,28(8-9)。
15.呂靜芳(1999),由網站行為歷程以貝式學習建立學習者模式之引導系統,國立中央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16.林傳生(2004)。Matlab之使用與應用。台北市:儒林。
17.林文質(2005)。以多點計分試題結構為基礎的電腦適性測驗演算法。台中縣:台中健康暨管理學院資訊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18.秦麗花:國小數學學障兒童數學解題錯誤類型分析。特殊教育季刊,
第55期,33-38頁,1995年。
19.秦麗花:國小數學學障兒童解題補救教學實施效果之比較研究。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20.施淑娟,「應用貝氏網路進行國小五年級-「小數」單元學習診斷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2005年。
21.許雅菱,「貝氏網路在教育測驗分析上的應用」,臺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2005年。
22.教育部,國教司九年一貫資訊網站,2004年。
23.教育部(199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台北:教育部。
24.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數學學習領域。台北市:教育部。
25.郭伯臣。國小數學科電腦化適性診斷測驗(I)。國科會研究專案報告 NSC-91-2520-S-142-001,2003年。
26.郭伯臣。國小數學科電腦化適性診斷測驗(II)。國科會研究專案報告 NSC-92-2521-S-142-003,2004年。
27.黃偉鵑,小學生數學運算錯誤類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28.黃雅鳳,「以貝氏網路為基礎之能力指標測驗編製及補救教學動畫製作—以六年級數學領域之「分數與小數」相關指標為例」,亞洲大學資訊工程學系,2006年。
29.張立群,「台南地區國一學生整數的加減法單元錯誤類型之分析研究」,2003年。
30.張景媛:數學文字題錯誤概念分析及學生建構數學概念的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27期,175-200頁1994年。
31.張新仁:學習策略訓練之初探。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文萃」,18期,1989年。
32.張素鎔:初等代數的學習困難。科學教育月刊 ,100期,23-29頁,1987年。
33.張鳳燕:教導心理學微觀。師友月刊,284期,24-29頁,1991年。
34.劉麒峰,「以貝氏網路為基礎的國中數學相關因素預測及診斷系統」,淡江大學資訊工程學系,2004年。
35.劉天民(1993):高雄地區國一生整數與分數四則運算錯誤類型的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論文。
36.潘俊帆,「以貝氏網路為基礎的個人差異化知識處理機制」,東海大學工業工程研究所,2001年。
37.葉連源,「多重貝氏網路為基礎之國小扇形周長和扇形面積單元線上診斷測驗與適性補救教學」,亞洲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2007年。
38.謝典佑,「多重貝氏網路在教育測驗上的應用」,臺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2006年。
39.蘇俊和,「貝氏網路的建構與學習機制之研究—以航太產業績效管理為例」,東海大學工業工程學研究所,2002年。
1.http://www.nndb.com/people/922/000095637/(LeonardoFibonacci)
2.http://ibm.rges.tpc.edu.tw/~cc(---.HINET-IP.hinet.net) 。
3.http://en.wikipedia.org/wiki/Brahmagupta
4.http://www.bookrags.com/research/positive-and-negative-numbers-wsd/(Albert Girard)
5.Mislevy, R. J., Almond, R. G., Lukas, J. F. (2003).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evidence-centered design, 8-19。
6.Almond,R.G.,Mislevy, Robert J. (1999) Graphical models and computerized adaptive testing. Applie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23(3):223-237.
7.Almond,R.G., Dibello,L., Jenkins,F., Senturk,D., Mislevy,R.J., Steinberg,L.S., Yan,D. (2001).Models for Conditional Probability Tables in Educational Assessment.In
8.Airasian, P.W., & Bart, W.M. (1973). Ordering Theory: A new and useful measurement mode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Vol. 5. pp.56-60.
9.Appleby, J., Samules, P., &Treasure-Jones, T. (1997). Diagnosys: A knowledge-based diagnostic test of basic mathematical skills. Computers & Education, Vol.28,No.2, pp.113-131.
10. Bennett, Albert B. Jr., and Musser, Gary L., "A Concrete Approach to Integer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Arithmetic Teacher, (May 1976), 332-36.
11.Benander, L. & Clement, J.(1985). Catalogue of Error Patterns Observed In Course on Basic Mathematics.(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uce No. ED 287672).
12.Brown, J. S. & VanLehn, K. (1980). Repair theory: A generative of theory of bugs in procedural skill. Cognitive Science, 4, 379-426.
13.JL Cox. 1975. Relationship between zooplankton displacement volume
14.Kopp, K. H., & Vardever, T. R.(1979). The efficacy of a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monitoring system for the minimally handicapped child.(ERIC No. 171000).
15.Lo, J.J., Whearley, G.H., & Smith, A.C.(1994). The participation, beliefs, and develorment of arithmetic meaning of a third grade student in mathematics class discussion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5, 30-45.
16.Rodatz(1979).Error analysis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10,163-172.
17.Siegel, D. I. 1981. Hydrogeologic setting of the Glacial Lake Agassiz Peatlands, northern Minnesota. U.S. Geological Survey Water Resources Investigations 81-24, U.S. Geological Survey, Washington, D.C.
18.Shuell, T.J. (1990). Phases of meaningful learning.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0, 23-25.
19.Takeya, M (1991). New item structure theorem. Tokyo: Waseda University
20.Takeya, M. (1999). Structure analysis methods for instruction, Takushoku University Press, Hachioji, Tokyo: Japan
21.Troutman, A. P. , & Lichtenberg , B.K. (1982). Mathematics a good beginning: Strategies for teaching children (4th ed.). California:Brooks/Cole.
22.Vomlel,J.(2003).Bayesian Networks in Educational Testing Testing.http://utia.cas.cz/vomlel/.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