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熊(2005)。動物園趴趴走。幼獅少年,340,12-16。天婦羅老師(2005)。傷腦筋動物園。幼獅少年,340,36-41及104。
王伯文(2004)。民宿體驗、旅遊意象、遊客滿意度與忠誠度影響關係之研究-以奮起湖地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王姿婷(2005)。溫泉遊憩區觀光意象與遊客滿意度之研究-以高雄縣六龜鄉寶來、不老溫泉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南台科技大學,台南縣。王彬如(1996)。遊憩體驗歷程之探討分析-以環島鐵路花蓮二日遊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王舜皇(2002)。三項元宵節活動吸引力與舉辦地特性之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縣。王嘉輝(2004)。台北動物園亞洲象「林旺」展示區對遊客保育態度影響之調查。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史 英、謝美萱(2005)。看「動物園」的另一種眼光。人本教育札記,192,36-39。
台北市立動物園全球資訊網(2007)。2007年10月18日,取自台北市立動物園全球資訊網網址http://www.zoo.gov.tw/service/map.shtml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網站(2007)。2007年10月23日,取自台北市政府教育局網址http://www.edunet.taipei.gov.tw/public/Query.asp
台北捷運公司全球資訊網(2007)。2007年12月25日,取自台北捷運公司全球資訊網http://www.trtc.com.tw/c/
申震雄(2005)。遊憩吸引力、服務品質與遊客滿意度之研究-以通霄西濱海洋生態教育園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交通部觀光局(2007)。2007年10月27日,取自交通部觀光局網址http://admin.taiwan.net.tw/indexc.asp
朱珮瑩(2003)。遊客從事鄉野觀光之動機、期望與滿意度研究—以新竹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世新大學,台北市。何妍璘(2000)。陽明山國家公園登山步道吸引力影響因素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何育綺(2001)。台北市立動物園遊客公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呂玉娟(2005)。臺北市立動物園創意,讓臺北的天空很動物。能力雜誌,588,62-68。余雅芳(2002)。動物園環境教育方案評鑑-以台北市國小四年級校外參觀教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宋秉明(1983)。遊樂容納量理論的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李銘輝、曹勝雄、張德儀(1995)。遊憩據點條件對遊憩需求之影響研究。觀光研究學報,1,25-39。李力昌、林淑卿(2006)。動物園遊客對教育行銷策略認知之IPA分析-以臺北市立動物園為例。休閒暨觀光產業研究,1:1,55-64。沈淑貞(1999)。桃竹苗地區運動健身俱樂部服務品質與會員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李文貴(2007)。遊客休閒涉入、休閒體驗與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屏東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吳立萍(2001)。動物明星步道。台北市:貓頭鷹出版社。
吳政謀(2004)。運動健身俱樂部參與行為、服務品質、滿意度與忠誠度之研究-以奔放主題運動館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體育學院,台北市。吳秀敏(2002)。台北市國小四年級學生動物園戶外教學學習成效。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吳盈潔(2005)。社會行銷與媒體公關之研究—以台北市立動物園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大學,台北市吳陳忠(2003)。休閒俱樂部服務品質與顧客滿意度之研究—以台北圓山聯誼會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大學,台北市。吳明隆(2007)。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台北市:五南。
周文樹(2003)。台南縣尖山埤水庫風景區遊客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台中市。周芳如(2004)。解說員對國小二年級學童解說效果之研究-以壽山動物園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林文淇(2002)。從人類中心主義論現代動物園的積極角色。動物園學報,14,87-94。林文淇(2005)。臺北動物園志工服務滿意度問卷調查及分析。動物園學報,17,77-92。林士彥(2005)。動物園服務品質改善之研究-以臺北市立動物園教育中心為例。生物與休閒事業研究,3:1,1-18。林秀玉(2003)。原住民族意識資源觀光吸引力之研究-以邵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縣。林政荻(2004)。內灣鐵道旅遊特色吸引力、遊客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台中市。
林君蘭(2001)。由遊客人次分析探討臺北動物園遊客入園管理對策。動物園學報,13,89-102。林君蘭(2006)。公立動物園的策略規劃。臺北市立圖書館館訊,23(2),66-72。林宜君(2006)。臺北市立動物園昆蟲館展示設施與遊客參觀行為關係之研究。未
出版碩士論文,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林怡安(2001)。以遊客滿意度探討博物館服務品質之研究-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林柏呈(2005)。遊前認知與遊後體驗對購後行為傾向之影響-以頑皮世界野生動物園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世新大學,台北縣。林陽助(2003)。服務行銷。台北縣:鼎茂。
林清山(1988)。多變項分析統計法。台北:東華。
林 憬(2003)。運用LISREL模式探討遊客滿意度之研究—以花蓮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林怡君(2004)。觀光節慶活動對遊客之吸引力、服務品質與遊客滿意度及忠誠度關係之研究-以三義木雕國際藝術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邱皓政(2002)。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市:五南。
邱皓政(2006)。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基礎版):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市:五南。
紀正德(2006)。國小校外教學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研究─以新竹老鍋休閒農莊為例。未出版博士論,世新大學,台北市。侯錦雄(1990)。遊憩區遊憩動機與遊憩認知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洪志宏(1994)。大型遊樂園參觀運輸系統之研究-以台北市立動物園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范姜群澔(2003)。都市觀光吸引力與媒體行銷關係之研究-以台中市都會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縣。紀純真(2000)。行銷保育觀念的傳播站-動物園。寶貝寵物雜誌,5-11。
紀純真(2001)。動物園-動物保育及環境教育的觀念傳播站。動物園雜誌,21:1=81,57-59。柯振財(2004)。能源探索童話館-臺北市立動物園酷cool節能屋。能源報導,25-27。柯振財(2005)。打造全「能」環境教育園區-臺北市立動物園目標推動與執行成效。能源報導,11-13。荊元武(2005)。台灣東部觀光景點服務品質與遊憩吸引力對遊客滿意度影響之研究-以國外遊客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徐玉齡、陳宏璋(2005)。動物園的非營利策略行銷-以2004臺北動物季為例。臺北市立圖書館館訊,23:1,74-80。徐玉齡(2006)。環境教育設施成效之研究-以臺北市立動物園昆蟲館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高玉娟(1995)。墾丁國家公園觀光遊憩資源對遊客的吸引力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市。高世欣(2006)。台北市立動物園兒童動物園區執行國小動物保護教育現況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凌德麟(2005)。景觀造園ABC(11)-動物園之功能與設計原則。造園季刊,56,77-88。莊卉婕(2004)。來台旅客觀光消費行為特性之實證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郭翡玉(1982)。鄰里公園使用之分析-台北市四個地區比較。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郭淑娉(2004)。臺北地區居民至木柵動物園之郊遊旅次運具選擇之研究-以捷運木柵線大安站為轉乘地點。立德學報,1:2,49-62。許世明(2005)。台北市立動物園策略性行銷之研究(1987-2005)。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陳水源譯(1981)。觀光地區評價方法。台北:九章圖書。
陳水源(1988)。擁擠與戶外遊憩體驗關係之研究-社會層面之探討。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陳彥年、林玫玫、林欣怡、湯淑萍、林怡君(2005)。服務品質與顧客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臺北市動物園為例。東南企業管理學報,2,217-234。陳昭明(1981)。台灣森林遊樂需求、資源、經營之調查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
陳寶忠(1995)。動物園的演變史。動物園雜誌,15(3),43-50。陳寶忠(2001)。臺北市立動物園現今經營管理。造園季刊,38,37-44。陳玉松(1998)。這個地方,連「天氣都感覺很好」-我看動物園。動物園雜誌,18:2=70,35-36。陳正昌、程炳林、陳新豐、劉子鍵(1994)。多變量分析方法-統計軟體應用。台北,五南。
陳德愉(1999)。無尾熊變金礦,動物園三天賺三百萬。新新聞,650,88-89。張琬珮(1994)。台北動物園環境教育電腦軟體的評量-以「琵鷺傳奇」電腦軟體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張俊彥(1998)。木柵動物園遊客分佈與擁擠-以電腦模擬為例。造園學報,5:2,97-113。張耿輔(2000)。影響淡水鎮各類型觀光遊憩資源對遊客吸引力的因素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張昆生(2004)。活動服務品質與遊客忠誠度關係之研究-以日月潭泳渡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縣。曾如君(2006)。不同嵌入式問題在虛擬學習環境的學習成效之研究-以虛擬動物園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游宗仁(2002)。全國YMCA運動休閒課程知覺服務品質與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縣。黃俊英(1992)。行銷研究-管理與技術。台北:華泰。
黃靖雅(2000)。鹿港龍山寺對遊客之文化觀光吸引力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市。黃振翔(2001)。刺激性遊具之刺激程度與遊憩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黃錦照(2001)。田中森林公園遊客旅遊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黃瓊慧(2003)。國小學童對動物園展示設施之參觀行為與學習成效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黃振剛(2005)。動物園動物認養行銷策略:以台北市立動物園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葉茂生(2001)。澎湖吉貝島遊客對海域遊憩活動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世新大學,台北市。楊守城(2002)。外表吸引力對自我評價的影響-談相似性與自我層面的調節作用。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原大學,中壢市。楊崇賢(1998)。動物園景觀評估模式之研究-以台北動物園為案例。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楊崇賢(2000)。臺北市立動物園遊客遊憩型態及滿意度之研究。動物園學報,12,53-82。楊崑霖(2001)。鄉鎮舉辦農特產節慶的效益與環境衝擊分析之研究—以2000年台南縣白河蓮花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台中市。楊婷婷(1995)。解說折頁解說效果之探討:以臺北市立動物園大鳥籠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楊文燦、鄭琦玉(1995)。遊憩衝擊認知及其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8(2),76-88。楊志義(2002)。動物園管理情境之遊客行為分析。林業研究季刊,24:1,47-57。
楊孟芬(2001)。公營機構-臺北市立木柵動物園超級明星引爆人氣。Cheers,15,90-91。楊健仁、楊翕雯、伏鳳岐(1999)。臺北動物園的物種保育計畫。動物園雜誌,19:2=74,53-56。廖兆奎(1996)。台北市木柵動物園旅次個體運具選擇行為模式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廖明豊(2003)。東豐自行車綠廊之遊憩吸引力、服務品質與遊客滿意度及忠誠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廖敏琪(2004)。由國小學童參與校外教學探討環境教育之實施成效-以台北市立動物園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世新大學,台北縣。廖雅芳(2004)。台灣花卉博覽會遊客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衛聿芃(2003)。動物園遊客觀賞與動物展示中介空間之研究-以台北市立動物園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市。劉馨韓(2003)。網路虛擬動物園的建置方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劉淑惠(2004)。在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執行協同教學與課程統整-以木柵動物園戶外教學為例。北縣教育,49,46-49。劉喜臨(2005)。世界各國動物園特色調查。造園季刊,56,29-40。蔡伯勳(1986)。遊憩需求與滿意度分析之研究-以獅頭山風景遊憩區實例調查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鄭嘉琳(2005)。台北市立動物園視覺識別系統之創作與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台北市。貓空纜車網站(2007)。2007年12月25日,取自台北捷運公司全球資訊網http://gondola.trtc.com.tw/
謝美萱(2005)。動物園放大鏡。人本教育札記,192,22-27。謝金燕(2003)。宗教觀光吸引力、滿意度與忠誠度關係之研究─以高雄佛光山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劉應興(1997)。應用線性迴歸模式。台北:華泰。
鍾昌修(2001)。解說摺頁對國小兒童解說效果之研究─以台北市立動物園無尾熊館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世新大學,台北縣。蕭瑞貞(1999)。遊客重遊行為與其對遊樂區屬性忠誠度關係之研究-以劍湖山世界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台中市。蕭湘勻(2006)。台南市夜市遊憩吸引力與遊客滿意度、忠誠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魏弘發(1996)。遊客選擇行為與遊憩阻礙之研究-以台灣民俗村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台中市。魏麗莉(1992)。台北市立動物園亞洲熱帶雨林動物展示區之設計。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市。Backman, S. J., & Crompton, J. L. (1991).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high, spurious, latent and low loyalty participants in two leisure activities. Journal of Park and Recreation Administration, 9(2), 1-17.
Backman, S. J., & Veldkamp C. (1995). Examination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service quality and user loyalty. Journal of Park and Recreation Administration, 13(2), 29-41.
Bendapudi, N., & Berry, L. L. (1997). Customers’ motivations for maintaining relationships with service providers. Journal of Retailing, 73(1), 15-37.
Bhote, E. (1996). Beyond customer satisfaction to customer loyalty: The key to greater profitability. New York: 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
Blackwell, R. D., Engel, J. F., & Miniard, P. W. (1993). Consumer behavior (6th ed.). Chicago: Dryden Press.
Bruhn, M., & Grund, M. A. (2000). Theory,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national customer satisfaction indices: The Swiss Index of Customer Satisfaction (SWICS).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11, 1017-1028.
Churchill, G. A., & Surprenant, C. (1982).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determinants of customer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9, 419-504.
Dick, A. S., & Basu, K. (1994). Customer loyalty: Toward an integrated conceptual framework,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22(2), 99.
Dorfman, P. W. (1979). Measurement and meaning of recreation satisfaction: A case study of camping.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11, 483.
Driver, B. L., & Knopf, R. C. (1977). Personality, outdoor recreation, and expected consequences.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9(2), 169.
Fornell, C. (1992). A national customer satisfaction barometer: The Swedish experience. Journal of Marketing, 56(1), 6-21.
Gearing, Swart & Var(1974).引述自Philip, L. P. (1990). 觀光客行為的社會分析研究(劉修祥)。台北市:桂冠。頁6。
Getz, D. (1991). Festivals, special events and tourism. New York: Van Nostrand Reinhold.
Griffin , A., & Page, A. L. (1996). PDAM Success measurement project: Recommended measures for product development success and failure.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13, 478-496.
Gronholdt, L., Martenen, A., & Kristense, K. (2000).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stomer satisfaction and loyalty: Cross-industry differences.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11, 509-516.
Gunn, C. A. (1988). Tourism planning: Basics, concepts, cases. Washington, DC: Taylor & Francis.
Gunn, C. A. (1999)。觀光規劃基本原理、概念與案例(李英弘、李昌勳)。台北市:田園城市文化。(原著第三版於1994出版)
Helson, H. (1964). Adaptation-level theory.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Hempel, D. J. (1977). The conceptualization of consumer satisfaction and dissatisfaction in H. K. Cambridge Mass: Marketing Science Institute.
Herzberg, F. M., & Synderman, B. B. (1959). The motivation to work.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Hester. R. T. (1975). Neighborhood space. Pennsyivania: Dowden, Hutchinson & Ross.
Howard, J. A., & Sheth, J. N. (1969). The theory of buyer behavior. New York: John Willey and Sons.
Hu, Y., & Ritchie, J. R. B. (1993). Measuring destination attractiveness: A contextual approach.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32(2), 25-34.
Jones, T. O., & Sasser, W. E. (1995). Why satisfied customers defect,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73(6), 88-99.
Kotler, P. (1997). Marketing management, analysis,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 New York: Prentice-Hall.
LaTour, S. A., & Peat N. C. (1979). 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 in consumer satisfaction research.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6, 431-437.
Lawler, E. E. (1973). Motivation in work organizations, California: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Lew, A. (1987). A framework of tourist attraction research.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4, 533-575.
Oliver, R. L. (1981).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of satisfaction processes in retailing setting. Journal of Retailing, 57 (3), 25-48.
Oliver R. L., & DeSarbo, W. S. (1988). Response determinants in satisfaction judgments.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4, 495-507.
Oliver, R. L., Rust, R. T., & Varki, S. (1997). Coustomer delight: Foundation, findings, and managerial insight. Journal of Retailing, 73(3), 311-336.
Parasuraman, A., Zeithaml, V. A., & Berry, L. L. (1985). A conceptual model of service quality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future research. Journal of Marketing, 49(4), 41-50.
Parasuraman, A., Zeithaml, V. A., & Berry, L. L. (1996). The behavioral consequences of service quality. Journal of Marketing, 60(2), 31-46.
Peter, M., & Weiermair, K. (2000). Tourist attractions and attracted tourist: How to satisfy today’s ‘fickle’ tourist clientele. The Journal of Tourism Studies, 111, 22-29.
Peterson, G. L. (1974). Evaluating the quality of the wilderness environment: Congruence between perception and aspiration.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6(2), 169-193.
Schreyer, R., & Roggenbuck, J. W. (1978). The Influence of experience expectation on crowding perceptions and social-psych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ies. Leisure Science, 1(4), 373-394.
Smith, S. (1996). Recreation geography. London & New York: Longman
Stum, D. L., & Thiry, A. (1991). Building customer loyalty.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Journal, 16(4), 34-35.
Victor, T. C. (1989). Marketing implications for attractions. Tourism Management, 10(3), 229-232.
日經產業消費研究所(2003)。全國主要溫泉地の魅力度調查。日本:日經產業消費研究所。
室谷正裕(1998)。新時代の國內觀光—魅力度評價の試み。日本:運輸政策研究機構。
財團法人運輸政策研究機構(2001)。觀光地づくりた向けた魅力度評價手法に關する調查報告書。日本:財團法人運輸政策研究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