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9)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4 12:5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楊雅華
研究生(外文):Yang Ya-Hua
論文名稱:請戴上綠色眼鏡進入我的翡翠城堡:運用優勢觀點探討離婚單親家庭兒童的生活世界
論文名稱(外文):Children''s coping process in experincing parental separation-- From strength perspectives
指導教授:馬宗潔馬宗潔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Ma, Tsung-Chieh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東吳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工作學系
學門:社會服務學門
學類:社會工作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3
畢業學年度:9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87
中文關鍵詞:單親家庭優勢觀點兒童離婚
外文關鍵詞:single-parent familythe strength perspectivechildrendivorc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8
  • 點閱點閱:98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0
多樣化的家庭型態已為現代社會的趨勢,單親家庭的成長逐漸脫離一般人既存的問題家庭刻板印象。為避免過往單親家庭研究多以病理取向著重在單親家庭的限制與問題,重視對單親兒童的負面影響,本研究期待以嶄新的眼光運用優勢觀點,瞭解在父母離異的過程中兒童所經歷的生活世界,特別是他們因應父母離異的巨大生活變化而發展出的適應策略,及其所擁有的內外在優勢。
本研究運用質化研究法,經由三所社福機構引介,以半結構方式共深入訪談六位目前就讀國小四至六年級之兒童,經由其敘說的單親生活經驗中,發掘其所有擁有的優勢和潛能。研究結果如下
1.兒童對父母離婚的主觀經驗和感受:包括兒童對父母離婚主因解讀、情緒感受、主觀想法、監護居住權的決定過程和兒童本身的居住期望。
2.兒童如何適應單親新生活的轉變:兒童主要面對的生活轉變為家庭關係、家庭生活和環境變動三方面,其在適應過程中所使用的因應策略為找尋直接解決問題的方法、人際關係能力的運用、慢慢習慣自然就會過去、不要再讓自己想到這些事情、情緒發泄、他人的支持和我用新想法樂觀看待變化。
3.發現兒童的內在優勢:兒童在因應危機和挑戰而生的內在優勢可分為大人的世界與我無關、評估的能力、生活管理與規劃的能力、自主、獨立、坦然面對單親身份、樂觀正向氣質和從孤單中獲得自由。
4.找尋兒童擁有的外在資源:外在資源可分為家內資源的親密感情、管教方式改善、穩定而和諧的家庭氣氛、家庭溝通直接方便和家外資源的同儕支援、教會和社福機構。
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建議實務工作者運用優勢觀點及親職中心工作模式協助單親家庭及其兒童,並鼓勵單親父親參與親職工作;而在未來政策的制定上,則建議規劃整體的單親家庭服務政策、兒童監護權判定應以最小變動原則作考量和建立「家庭」服務模式導向。
Most single-parent family research has concentrated on the problems and disadvantages brought to children, whereas little attention has been given to the positive effects derive from the single-parent families. This study tried to find out how children of separated parents cope with the life transition after their parents divorced from strength perspective.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was adopted to probe the in-depth experiences and feelings of the children of separated parents. Researcher interviewed 6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from forth to sixth-grade and carefully interpreted their narration. Major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Children of separated parents perceive their life transition from the family relationship, family life,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Their coping skills seem to be passive, such as avoidance, distraction, or emotional expression, which can also be regarded as the self-protective and functional ways in certain situations. The most important finding is that children of separated parents develop their inner strengths and resource networks while they are confronting challenges and coping with the life transitions.
The strength perspectives and parenthood-centered working models are suggested to use for helping single-parent families and their children.
第一章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二節 研究目的和重要性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單親家庭知多少
第二節 父母離婚對兒童的影響
第三節 兒童如何適應父母離婚後生活中的改變
第四節 從優勢觀點與兒童復原力看單親家庭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方法
第一節 研究問題
第二節 研究方法
第三節 研究對象
第四節 研究過程
第五節 資料之嚴謹性
第六節 研究者角色和研究倫理考量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一節 兒童對父母離婚的主觀經驗和感受
第二節 兒童如何適應父母離婚後的生活轉變過程
第三節 兒童的內在優勢與外在資源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第二節 研究發現與討論
第三節 研究建議
第四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參考書目
附錄一 訪談大綱
附錄二 受訪同意書
附錄三 小朋友邀請信
附錄四 家長邀請信
附錄五 六位主角的故事
◎中文部分
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2000)質的研究方法。高雄:麗文。
王金龍(1996)談離婚後子女監護之具體決定標準。嘉義律師會刊。2,P6-21。
行政院主計處(2000)戶口及住宅普查歷年統計資料摘要。台北:行政院主計處。
吳秀碧(2000)單親家庭自我調適成長:單親家庭之教育輔導。台北:心理出版社。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吳靜樺(1994)離婚家庭青少年期子女生活適應之分析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雅惠、鄭麗珍(2001)單親婦女離婚歷程之探討─以經歷外遇者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報,6,P37-90。
周建聖(1994)實用心理學。台北:合記。
季紅瑋(1997)都會區原住民國中生壓力因應歷程之初探:以優勢觀點分析。東吳
大學社會工作所碩士論文。
林真美譯(1999)媽媽爸爸不住一起了。台北:遠流。
林莉菁(2000)單親父親的男性角色與親職角色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慧華(2000)離婚女性單親家庭兒童對父親主觀經驗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工作
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孟嫻、蕭心玫譯(2002)我有兩個家。台北:艾閣萌全美股份有限公司。
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孫幸慈(1997)認知行為取向團體諮商對國小父母離異兒童之親子關係信念、情緒感受及行為困擾輔導效果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蓮蔭譯(1997)離婚。台北:揚智。
財團法人天主教善牧社會福利基金會譯(2000)增進兒童復原力指南:堅強兒童心靈。台北:善牧基金會。
高淑貞譯(1994)遊戲治療:建立關係的藝術。台北:桂冠。
張玲玲譯(1997)綠野仙蹤。台北市:格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張美惠譯(2002)父母離婚後─孩子走過的內心路。台北:張老師文化。
張英陣、彭淑華(1995)單親家庭的正面功能。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NSC84-2411-H-034-003。
張滿玲譯(1998)折翼家庭也能遨翔。台北:經典傳訊。
畢恆達(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胡又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pp.27-44)。台北市:巨流。
陳志鵬譯(2000)遊戲治療101。台北:張老師文化。
陳信英(2002)青少年單親經驗中的悲傷與復原:生命故事敘說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若喬(2001)單親小孩上大學--以優勢觀點探討青少年時期經歷父母離異事件的生活歷程。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桂絨(2000)復原力的發現∼以安置於機構之兒少保個案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工
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梅影譯(1992)從離婚中復原。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陸雅青(2000)藝術治療團體實務研究:以破碎家庭兒童為例。台北:五南。
傅安球、史莉芳(1995)離異家庭子女心理。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黃天中、洪英正(1992)心理學。台北:桂冠。
黃鈴翔、張意真譯(1999)開創生機:單親家庭權能增強社會工作。台北:亞太。
黃靖淑(2002)我的宇宙、你的世界:與都市阿美族婦女相識的旅途對話。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德祥(1982)父母離婚兒童之自我關懷焦慮反應、學業成就、及其團體諮商效果之研究。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慧真譯(1992)發展心理學。台北:桂冠。
新苗編譯小組譯(2000)如何教養失婚家庭的孩子。台北:新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楊麗晴(2000)父母離婚兒童的生活適應之主觀經驗探討。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貞屏(1995)兒童諮商理論與技術。台北:心理。
雷文玫(1999)以「子女最佳利益」之名:離婚後父母對未成年子女權利義務行使與負擔之研究。台灣大學法學論叢,28,3,P245-309。
鄔佩麗(1998)從失落經驗看單親家庭因應策略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報告:NSC 83-030-H-003-023
蔡群瑞(2002)復原力對離婚後個人適應之影響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麗珍(2001)家庭結構與青少年的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台大社工學刊,5,P197-270。
薛承泰(2000)台北市單親家庭之數量、分佈與特性。台北,台灣:台北市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
薛承泰(2002)台灣地區單親戶的變遷:1990年與2000年普查的比較。台大社會工作學刊,6,1-33。
薛承泰、劉美惠(1998)單親研究在台灣。社區發展季刊,84,31-38。
謝品蘭(1992)單親家庭親子關係與生活適應之分析研究:以離婚分居家庭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春安、鄒平儀(1998)社會工作研究法。台北:巨流。
◎英文部分
Amato, P. R. (1993) Children’s adjustment to divorce: Theories, hypotheses, and empirical support.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5, 22-38.
Arditti, J. A. (1999). Rethink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divorced mothers and their
Children: Capitalizing on family strengths. Family Relations, 48(2), 109-119.
Barnes, G. G. (1999). Divorce transitions: Identifying risk and promoting resilience for children and their parental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Marital and Family Therapy, 25(4), 425-441.
Bussey, M. (1996). Impact of Kids First Seminar for divorcing parents: A three-year follow up. Journal of Divorce and Remarriage, 26(1/2), 129-150.
Chapin, R. K. (1995). Social policy development: The strengths perspective. Social Work, 40(4), 506-514.
Dowling, E. & G. G. Barnes. (2000). Working with children and parents through separation and divorce. Basingstoke: Macmillan.
Drapeau, S., Samson. C. & M. Saint-Jacques. (1999). The coping process among children of separated parents. Journal of Divorce and Remarriage, 31(1/2), 15-37.
Early, T. J. & L. F. Glen Maye. (2000). Valuing families: Social work practice with families from a strengths perspective. Social Work, 45(2), 118─130
Emery, R. E. & R. Forehand. (1994). Parent’s divorce and children’s well-being: A focus on resilience. In R. J. Haggerty, L. R. Sherrod, N. Garmezy, & M. Rutter.(Eds.), Stress, risk, and resilience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pp. 64-99). 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armezy, N. (1991). Resilience in children’s adaptation to negative life events and stressed environments. Pediatric Annals, 20(9), 459-466.
Graver, C. M. & L. A. Morse. (1986). Helping children of divorce: A group leader’s guide. Spring-field, IL: C. C. Thomas.
Hetherington, E. M. (1989). Coping with family transitions: winners, losers, and survivors. Child Development, 60, 1-14.
Hetherington, E. M., Bridges, M. & G. M. Insabella. (1998). What matters? What does not? Five perspectives o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marital transitions and children’s adjustment. American Psychologist, 53(2): 167-184.
Hetherington, E. M., Cox, M., & Cox, R. (1985). Long-term effects of divorce and remarriage on the adjustment of children. Journal of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Psychiatry, 24, 518-530.
Kurtz. L. (1996). Relationships between coping resources and strategies in children with divorced and nondivorced parents. Journal of Divorce and Remarriage, 25(3/4), 39-58.
Rapp, C. A. (1998). The strengths model: case management with people suffering from severe and persistent mental illnes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ichmond, L. S. & D. H. Christensen. (2000). Coping strategies and postdivorce health outcomes. Journal of Divorce and Remarriage, 34(1/2), 41-59.
Richards, L. N. & C. J. Schmiege. (1993). Problems and strengths of single-parent families implications for practice and policy. Family Relations, 42, 277-285.
Saleebey, D. (1997). The strengths perspective in social work practice. N.Y: Longman .
Taylor, R. J. (2001). Listening to the children of divorce speak out about their parents. Journal of Divorce and Remarriage, 35(1/2), 147-154.
Wallerstein, J. S. (1984). Children of divorce: Preliminary report of a ten-year follow-up of young children.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 54(3), 444-458.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金龍(1996)談離婚後子女監護之具體決定標準。嘉義律師會刊。2,P6-21。
2. 2.盧美玲,<歷史教育的省思>,《歷史教學》1卷4期,77年1月。
3. 3.李國祁,<歷史教學中的人物介紹>,《歷史教學》1卷1期,77年7 月。
4. 4.陳錦章,<電腦在教學上的應用>,《科學教育月刊》抽印本,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77年。
5. 5.陳嘉和,<歷史教育的宗旨及價值>,《歷史教學》1卷6期,78年5 月。
6. 6.王禮駿,<我對歷史教學看法>,《歷史教學》2卷1期,78年7月。
7. 8.廖峰香,<國立空中大學多元化教學媒體組合教材的探討>,《隔空教育論叢》第四輯,80年11月。
8. 9.陳孔立,<臺灣史的分期和框架>,《中國論壇》32卷4期,81年1月。
9. 14.施添福、陳國川,<中學地理科的整合教學模式與命題模式>,《教師天地》62期,82年2月。
10. 15.周樑楷,<圖表對歷史教學的效益-以西洋史教學為例>,《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3卷5期,1993年2月。
11. 19.甯自強,<『建構式教學法』的教學觀──由根本建構主義的觀點來看>,《國教學報》5期,82年6月。
12. 20.楊家興,<超媒體:一個新的學習工具>,《教學科技與媒體》12期,1993年12月。
13. 21.羅綸新,<互動式多媒體在教育上的應用與考量>,《臺灣教育》521期,83年5月。
14. 23.張炎憲,<臺灣史研究的新精神>,《臺灣史料研究》創刊號,1994年。
15. 25.周樑楷,<影視史學與歷史思維──以「青少年次文化中的歷史圖象」為教學實例>,《當代》118期,1996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