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23)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26 04:0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彥樺
研究生(外文):CHEN YEN HUA
論文名稱:韓國泡菜文化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Korean Culture of Kimchi
指導教授:扈貞煥扈貞煥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O JIN HWAN
口試委員:林先渝葉泉宏
口試委員(外文):LIN SHIAN YUYEN CHUAN HUNG
口試日期:2017-06-21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韓國語文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外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7
中文關鍵詞:韓國泡菜韓國飲食韓國飲食文化
外文關鍵詞:KimchiKorean foodThe culture of Korean food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440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6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韓流旋風之下,台灣人開始對韓國文化感興趣,受到影響最深的為韓國飲食。說到韓國飲食,第一想起的就是─韓國泡菜,到底韓國泡菜是什麼呢?韓國飲食文化從新石器時代農業開始發展後,已有五千年的歷史,韓國泡菜的變遷過程可分成三國與統一新羅時期、高麗時期、朝鮮時期,以及現代。最早出現韓國泡菜的歷史記載為《三國志》<魏志東夷傳>,在高句麗篇中,記載高句麗人已會使用鹽巴將蔬菜脫水製作成食品以利保存。影響韓國泡菜變化的最重要的時期在朝鮮時期辣椒傳入之後,成為現在常見紅通通的韓國泡菜。醃製食品並不是韓國特有的,其他國家因不同的自然環境和文化特性發展出不一樣的醃製食品,如:中國泡菜、日本漬物。中國泡菜相關文獻最早出現在《詩經》,「菹」為泡菜的古漢字,解釋為醡菜,也就是有酸味的蔬菜;而日本漬物的最初文獻為《正倉院古文書》,其中出現「須須保利漬」一詞,為百濟人須須保利將醃製技術帶入日本後,利用技術製作的醃製食品,故醃製技術由中國傳入韓國,再由韓國傳入日本。
每個地區隨著自然環境條件不同,發展地區性的韓國泡菜文化,如:江原道的明太魚泡菜、京畿道的包泡菜。即使現代生活忙碌,大部分韓國人每天還是需要吃泡菜,為了維持供給量,在冬季來臨之前必須事先醃好大量的韓國泡菜,故形成「沈藏泡菜文化」並列入為世界無形文化遺產之一。除此之外,團體供食需求增加且科技不斷地進步,1900年代開始出現韓國泡菜加工廠,並在1993年首次開發韓國泡菜冰箱。韓國泡菜不僅是餐桌上的一樣配菜,更是融入在韓國人的生活中,成為了一種習慣,就如台灣人吃稀飯配肉鬆,韓國人吃泡麵的時候也要配韓國泡菜。因此,本研究透過調查發現,韓國人對韓國泡菜的喜好與依賴程度高,且女性的比例高於男性;中年層的依賴度大於年輕層,但對於韓國泡菜的歷史知識與文化意識尚不足,要如何提高韓國人對自國的飲食文化意識,將會是未來研究韓國泡菜可探討的議題。
   Under the influence of Korean pop culture, Taiwanese people are also starting to be intrigued by what has deeply affected the world – Korean food. When it comes to Korean food, Kimchi might firstly come to your mind. Since the farming era started in New Stone Age, Kimchi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Korean culture for nearly five thousand years. The transformation of modern day Kimchi could be seen in different phases – Three Kingdoms of Korea, Unified Silla, Goryeo, Joseon, and the present time. People from Goguryeo back then already knew how to preserve vegetables by draining them with salt.
   
   The earliest written record of Kimchi in Korean history was in Wei Zhi Dong Yi Zhuan, Records of the Three Kingdoms. In Joseon time, chillis were imported to Korea and it was added into what is mostly seen red in Kimchi today. Kimchi, this pickled food, is not exclusively owned by Korean people. Other cultures all over the world have developed a variety of pickled foods with their unique traditions and cultural idiosyncrasies, such as Chinese pocai and Japanese tsukemono. The earliest written records of Chinese pocai appeared in Shijing (Classic of Poetry). 菹, pronounced as Zu (Salted/pickled vegetables), is Chinese pocai’s ancient Mandarin Chinese character. It’s defined as Zhacai, as in sour vegetables. Japanese tsukemono was initially mentioned in Syosoing Monjo as Susubori. It was brought into Japan by a Baekje man named Susubori. This pickling technique was actually taken from China to Korea, and then Korea to Japan.
   
   In different areas in Korea with different weather, Kimchi has its own local development too – Alaska Pollock Kimchi in Gangwon Province and Bossam Kimchi in Gyeonggi Province to name a few. In their busy life in Korea, the people still eat Kimchi every day. In order to provide such needed amount, they make plenty of Kimchi in advance before the winter comes. Kimjang; Making and Sharing Kimchi has become a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addition, increasing amount of group catering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helped Korea build Kimchi factories in 1900s. In 1993 Korea made its first Kimchi refrigerator. It is not just a side dish on a dining table. It has been integrated as a way of life. Chinese people have plain congee with pork floss, as well as Korean people have their noodles with Kimchi.
   
   Through research we have known that Korean people have higher dependence on Kimchi in women than men, and in the middle-aged than the young. However, Korean people are not fully familiar with the history and cultural awareness in Kimchi. Therefore, how to bring those into attention for Korean people is what I want to discuss in my thesis.
第壹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一)研究動機 1
(二)研究目的 2
第二節、研究方法與範圍 3
第三節、先前研究分析 4
(一) 韓文文獻 4
(二)中文文獻 4
第四節、泡菜與飲食文化的概念 5
(一)韓國泡菜、中國泡菜與日本漬物 5
(二)飲食文化 8
第貳章‧韓國泡菜文化變遷 10
第一節、韓國飲食文化 10
(一)三國與統一新羅時期(57 BC.~ 918 AD.) 11
(二)高麗時期(918 AD.~1392 AD.) 11
(三)朝鮮時期(1392 AD.~1910 AD.) 12
(四)現代(1910 AD.~至今) 12
第二節、韓國泡菜的起源與變遷過程 13
(一)三國與統一新羅時期(57 BC.~ 918 AD.) 15
(二)高麗時期(918 AD.~1392 AD.) 16
(三)朝鮮時期(1392 AD.~1910 AD.) 17
(四)現代(1910 AD.~至今) 20
第三節、「韓國泡菜」、「中國泡菜」與「日本漬物」的異同 22
(一)中國泡菜的起源與發展 22
(二)日本漬物的起源與發展 24
(三)「韓國泡菜」、「中國泡菜」與「日本漬物」之異同 25
第參章‧現代的韓國泡菜文化 27
第一節、地區性的韓國泡菜文化 27
第二節、現代的韓國泡菜文化 31
(一)韓國泡菜文化遺產化 32
(二)韓國泡菜產業化與商品化 41
(三)韓國泡菜生活化 46
第三節、韓國人對韓國泡菜的認知調查 52
(一)網路問卷設計 53
(二)調查結果 54
第肆章‧結論 66
第一節、韓國泡菜文化的特色 66
第二節、韓國人對韓國泡菜的認知與想法 68
參考書目 69


附圖表次
表一 1987-1995調查的韓國泡菜種類 6
表二 韓國泡菜與中國泡菜、日本漬物的異同點 8
表三 各時期的韓國飲食文化變遷 13
表四 韓國泡菜發音的演變 14
表五 《增補山林經濟증보산림경제》的泡菜種類和食材表 18
表六 各時期的韓國泡菜變遷 21
表七 日本古代的漬物類 24
表八 韓國、中國與日本的醃製蔬菜類比較 25
表九 各地區的韓國泡菜種類 27
表十 攝取韓國泡菜的頻度 31
表十一 1970-1990年韓國泡菜工廠的增加現象 43
表十二 韓國人選擇購買泡菜理由一覽表 43
表十三 網路問卷內容 53
表十四 網路問卷調查結果人數 54

圖一 韓國分區圖 28
圖二 明太魚泡菜 29
圖三 包泡菜 29
圖四 白菜泡菜製作過程 30
圖五 沈藏泡菜製作過程 33
圖六 2016年首爾沈藏泡菜文化慶典海報 35
圖七 2015年抱川市韓方韓國泡菜慶典海報 36
圖八 突山芥菜泡菜 37
圖九 2016年光州世界韓國泡菜慶典海報 38
圖十 HangYeong韓國泡菜博物館 39
圖十一 Museum Kimchikan官方網站 40
圖十二 光州韓國泡菜城 41
圖十三 韓國泡菜冰箱 44
圖十四 《不朽的名作》海報 48
圖十五 韓國泡菜戰士 52
圖十六 韓國泡菜是由中國傳入 55
圖十七 韓國百濟人將食品醃製技術傳入日本 55
圖十八 加入辣椒粉的韓國泡菜是從朝鮮後期壬辰倭亂之後才出現 56
圖十九 沈藏泡菜文化已經列入世界無形文化遺產之一 57
圖二十 可說出10種以上的韓國泡菜種類 57
圖二十二 每天都會吃韓國泡菜 58
圖二十三 一天會吃兩次以上的韓國泡菜 58
圖二十四 每天吃韓國泡菜的男女各占比 59
圖二十五 一天吃兩次的男女各占比 59
圖二十六 吃油膩的食物一定要配韓國泡菜 60
圖二十七 出國旅行的時候一定要帶韓國泡菜罐頭 61
圖二十八 即使到國外生活也不會放棄吃韓國泡菜 61
圖二十九 堅持在國外還要吃泡菜的男女各占比 62
圖三十 家裡的人一定要醃製沈藏泡菜 62
圖三十一 不同意家裡必須醃製泡菜的年齡層各占比 62
圖三十二 家裡應該要有一台以上的泡菜冰箱 63
圖三十三 有販賣韓國泡菜商品的必要性 64
圖三十四 韓國各地舉辦的韓國泡菜慶典至少要參加一次以上 64
圖三十五 家裡要有一種以上的韓國泡菜才能維持韓國泡菜的飲食生活 65
圖三十六 需一種以上才能維持飲食生活的年齡層各占比 65


一、韓文文獻
周永河(1993)。<김치문화의 기원과 변화 연구>。《民族과 文化》。1;147-157。
김숙희(2010)。《한국의 음식:김치》。서울:이화여자대학교 출판부。
최홍식(2002)。《한국의 김치문화와 식생활》。서울:Hyoilbooks。
韓鴻烈(2001)。<韓國飮食文化의 地域性 硏究>。《사회과학연구》。14;9-20。
구자원(2012)。<한국 음식문화에서의 조화로운 특징>。《Journal of Korean Culture》,21;99-123。
김상보(1998)。<한국의 김치류 문화와 그 전망>。《식품영양정보》,(8);15-28。
김소희、양지영、강순아、전혜경、박건영(2007)。<한국김치산업의 현황과 발전방안>。《식품산업과 영양》。12(2);7-13。
박영순(2006)。《한국어 교육을 위한 한국문화론》。서울:한림출판사。
손종연(2009)。《한국食문화사》。서울:진로。
윤서석 外(2015)。《한국음식문화》。경기도:교문사。
이효지(2000)。《한국의 김치문화》。서울:신광출판사。
이성우(1988)。<김치의 문화>。《식품과학과 산업》。21(1);40-45。
이순자(1995)。<김치에 댜한 考察>。《瑞江大論文集》。14;399-422。
이은화、이명주、송영욱(2012)。<김치냉장고의 숙성 후 저장 및 저온 모드에서 6개월간 저장한 김장 김치의 발효특성 비교>《한국식품영양과학회》。41(11);1619-1625
이중희(1989)。<한국 김치류의 변화에 대한 고찰>。《생활과학연구논집》。9(1);87-97。
조순옥(2001)。<우리나라 색생활 문화의 형성과 변천에 관한 연구>。《한국초등교육》。13(1) ; 259-271。
조재선(2016)。<김치산업의 발달사>。《식품과학과 산업》。49(9);70-81。
조재선(2000)。《김치의 연구》。대구:유림문화사。
조재선、최인순(2014)。<김치재료의 변천에 관한 문헌적 고찰>。《외식산업경영연구》。10(1);83-98。

二、中文文獻
文英子(2007)。<韓國飲食文化>。《揚州大學烹飪學報》。24(85);10-11。
全信子(2010)。<民族學視野下的朝鮮族傳統飲食文化及其傳承>。《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15(4);1-5。
南相云、李璐、路新國(2010)。<韓國泡菜的製作工藝及營養價值>。《揚州大學烹飪學報》。27(98);46-48。
洪久賢、王瑤芬(2009)。《世界飲食文化》。台北:揚智文化事業公司。
徐靜媛(2006)。<韓國泡菜的食文化與營養保健之綜論研究>。碩士論文,輔仁大學食品營養學系,未出版,新北市。
崔炳旭(2009)。<醃漬物‧情慾-透過韓國傳統食物-韓國泡菜,以動畫型式探討女性的情慾壓抑>。碩士論文,實踐大學時尚與媒體設計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陳彥樺(2012)。<韓國泡菜飲食文化與傳播之探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102級專題研究論文。
張玉欣、楊秀萍(2005)。《飲食文化概論》。台北:揚智。
張淑芬、楊宇仕、鄺尚賢(2002)。《韓式韓國泡菜=Kimchi》。台北:三采出版社。
基達爾(2009)。《世界飲食文化》。台北:聖智學習出版。
扈貞煥(2006)。《韓國的民俗與文化》。台北:台灣商務。
楊昭全(2009)。《韓國文化史》。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
趙紅群(2006)。《世界飲食文化》。北京:時事出版社。

三、網路資料
국립국어원 표준어대사전
http://stdweb2.korean.go.kr/search/View.jsp
광주김치타운
http://kimchitown.gwangju.go.kr/
뮤지엄 김치칸
https://www.kimchikan.com/
中華民國教育部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newDict/dict.sh?idx=dict.idx&cond=%AAw%B5%E6&pieceLen=50&fld=1&cat=&imgFont=1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