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訪客IP:216.73.216.21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張武毅
研究生(外文):Wu-yi Chang
論文名稱:佛教臨終助念變遷初探
論文名稱(外文):The Discussion of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Buddhism praying for the dead
指導教授:林建德林建德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en-Te Li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慈濟大學
系所名稱:宗教與文化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宗教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91
中文關鍵詞:禁忌器官捐贈證嚴法師遺體捐贈慈濟戒香助念
外文關鍵詞:Master Cheng YenTzuchidonation of bodydonation of organtabooMaster Jexiangpraying for the dead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135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臨終助念是佛教為臨命終者提供一個寧靜、安心之臨終關懷機制,是臨終處
理之一大特色。本研究從原始佛教之助念、中國佛教之助念、新興佛教團體之助念
三個階段,探究臨終助念之形成與變遷。第一階段探究臨終助念之起源,列舉《阿
含經》各種有關維繫正念之助念型態。第一章指出文獻回顧後,隨即於第二章尋找
與助念有關之早期印度思想,其次介紹原始佛教時代以種種法為主之臨終正念型態
助念,並在晚出的《增壹阿含經》探討了三念中之念佛,獨立分離為單一修習�言�
之跡象,預為大乘佛教念佛法門與臨終念佛之開展。
第二階段列舉大乘經之臨終念佛助念思想,其次介紹大乘經傳入中國時,途
經西域的助念雛形,並在二者進入中國後,經中國僧人的實踐與發展,以念佛為主
體行為逐步加入助念元素,形成近代臨終助念。第三章是介紹大乘經臨終念佛與西
域助念雛形後,逐一介紹近代臨終助念之三項要素:助念時數、禁忌,及驗生判斷
之變遷。助念之模式在西域臨終處理初具儀式後,到了清代戒香法師《淨土極信
錄》,加入不可碰觸移動遺體死亡禁忌,並引述了阿耆達王死墮蛇身,及「頂聖眼
生天」四頌句驗生判斷之「經證」,奠立近代臨終助念型態之基礎。戒香法師之助
念模式,經近代印光、弘一等法師之推廣,成為近代流行之臨終助念。
從原始佛教以種種法為臨終正念之助念型態,歷經漫長時間之變遷,始於近
代完成臨終念佛型態之助念。唯,在近代臨終助念形成後不久,出現器官、遺體捐
贈新醫學,及源自慈濟功德會新助念觀點二大變數,對助念禁忌產生不同之看法。
故第三階段在第四章介紹近代臨終助念所遭遇之衝擊,一是屬於大乘佛典捨身檀波
羅蜜之記載,傾向支持器官、遺體捐贈與否之討論。另一衝擊是慈濟功德會創辦人
證嚴法師《生死皆自在》之助念觀點,對助念儀式、助念佛號,及助念禁忌出現不
同之詮釋。而證嚴法師不限定助念佛號之方式,又回到以種種法為主之臨終正念助
念型態。
本研究探討助念變遷之過程,也針對部分組成要素之變遷提出省思,盼能作
為助念未來變遷時之參考,俾發展出一個更適合現代之助念機制。
Assisted Mindfulness in Buddhism can provide a serene and peaceful care for the
dead as it is one of the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of the care for the dead. This study is base
on three parts, the Early Buddhism, Chinese Buddhism and the new developing
Buddhism of Assisted Mindfulness, in discussing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ssisted Mindfulness for the dead. The first part of the study is to discuss the origin of
the Assisted Mindfulness for the dead and the ways to connect with the mindfulness
thought from the Agama Sutra. The first chapter is about literature review, the second
chapter is to talk about the early Indian thought related to Assisted Mindfulness for the
dead and also introduce different ways of Assisted Mindfulness for the dead in the era of
the Early Buddhism. Then we discuss about Assisted Mindfulness of Buddha in the three
types of Assisted Mindfulness which appear in Ekottara Agama Sutra. It was later
divided into one independent course, and it is the beginning of Assisted Mindfulness of
Buddha in Mahayana and Assisted Mindfulness for the dead.
The second part of the study is to illustrate the thought of the Assisted Mindfulness
for the dead from the Mahayana sutras, and introduce its Assisted Mindfulness mode
when the sutras of the Mahayana passed to China through the western area of China.
These thoughts passed to China and Chinese monks started to practice and develop these
thoughts since then. The Chinese monks gradually added some elements of Assisted
Mindfulness for the dead; therefore, it began to develop as Chinese Buddhism Assisted
Mindfulness for the dead until now.
The third chapter introducing the mode of Assisted Mindfulness for the dead under
the Mahayana sutras and talk about the combination of the Assisted Mindfulness mode
for the dead from the western area of China. There are also three elements of Assisted
Mindfulness for the dead which indicated, the hours of Assisted Mindfulness for the dead,
the taboos, and the transition of the signs of rebirth. The mode of the Assisted
Mindfulness for the dead had formed in the western area of China, and the Master
Jexiang from Qing Dynasty (Jingtujixinlu), who added the taboo that we cannot touch the
body of the dead, who also quoted the King Ashida has turned to be a body of a snake
when he died and also the evidence of “Dingsheng Yanshengtian ”, suggested to judge
the rebirth with the testimony of the four-praise, had built up a solid foundation of
Assisted Mindfulness for the dead until current time. The mode of Master Jexing’s
Assisted Mindfulness has been recommended by the Master Yingguang and Master
Hongyi and gradually popular in the current years.
From the Early Buddhism using different sutras to be the mode of the Assisted
Mindfulness, through a long term transition, it has been set the final mode of the Assisted
Mindfulness. But not long after setting up the mode of Assisted Mindfulness, it appeared
some new medical concepts, like the donation of the organs and the bodies, and the new
concept of the Assisted Mindfulness provided by Tzuchi compassion Relief Foundation.
Both of them conflict with the taboo of the traditional Assisted Mindfulness for the dead.
In the chapter four of the third part, it introduces the conflict of the Assisted
Mindfulness for the dead in current time. One is about the supporting of the donation of
the organs and the bodies recorded in the Mahayana sutras. The other conflict is
originated from the Freedom from Death and Living which is written by Master Cheng
Yen who is the founder of “Tzuchi Compassion Relief Foundation”. It develops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 of the Assisted Mindfulness ceremony, the Assisted Mindfulness recitation,
and the taboo of the Assisted Mindfulness. Because of the no limited Assisted
Mindfulness ways which are suggested by Master Cheng Yen, the Assisted Mindfulness
for the dead returns to the mode of the Early Buddhism sutras.
The study is to discuss the transitions of the Assisted Mindfulness for the dead. We
also discuss the transitions of the elements of the components of it. We expect it could
help to have a better appropriate mode of Assisted Mindfulness for the dead in the future.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主題說明…………………….………………………….……….…....1
第二節 研究動機…………………………….………………….…………..……...2
一、個人之助念經驗與疑惑…………….…………………………....……....2
二、探究助念變遷與新詮釋……………….…………….…………..……....3
第三節 文獻回顧…………………………………….…….………….………..…..4
一、探討死亡定義之文獻……………………….……….…………..….…...4
二、探討助念時間之文獻………………………….…….…………..….…...5
三、探討助念禁忌之文獻…………………………….….………..………....5
四、探討助念之徵驗投生判斷文獻………..………….….…………..….….7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7
第二章 原始佛教的助念型態………………….…………………...………....….9
第一節 早期印度思想與助念之關係……………………………………...………9
一、臨命終時對至高神的憶念……………………………….………..…….9
二、從咒音至稱名唱說……………………………………...………...……12
三、咒音與身體部位出離之結合…………………………...………...……15
第二節 《阿含經》對病者與發生意外者的助念…………………..............……16
一、平時染病之助念……………………………………………..….…..….17
二、染重病之助念及引發之臨終現象………………………………..…....18
(一) 命終前見佛及說法之助念型態…………………………….…..…19
1、《阿含經》之壽暖識死亡三要素…………………....………....19
2、命終前見佛之助念型態……………………………………….….20
II
3、命終前說法之助念型態………………………….………..….....21
(二) 助念後引發之瑞相與受生……………………….………...….......22
1、助念後之瑞相……………………………………..………....…..22
2、助念後之受生…………………………………………………....23
三、染重病後因助念病除……………………………….…….………….....25
四、平時講經說法意外成為助念………………………….…………..…...26
第三節 以念佛為助念主體之發展傾向………………………………..…..…….27
一、對未及助念即死亡之畏懼……………………………..…..………......27
二、臨終念佛、念法、念僧出現之意義…………………….....……….....28
三、自三念及十念獨立出之念佛變遷………………………...................…29
第四節 小結……………………………………………………………….........…35
第三章 中國佛教助念之形成與現況……………………………………….…..36
第一節 從印度大乘經至中國佛教之助念思想與實踐……………....……….....36
一、助念之念佛思想與變遷…………………………….……………..…...36
(一) 專說佛名經典與念佛之關係…………………..…….……….…...37
1、念佛法門之深化…………………………………………..…......37
2、專說佛名經典之出現與變遷…………………………………....38
(二) 大乘經念佛與臨終之結合……………………………...…............44
二、西域佛教之助念模式………………………….…………………….…47
三、中國佛教之助念實踐……………………………………………………52
(一) 臨終正念型……………………………….…………………..……52
(二) 臨終念佛型…………………………….…………………..........…53
1、持名念佛之實踐…………………………………………...….…53
2、道綽與末法唯依念佛得度生死之變遷……………………..…..56
III
3、臨終念佛用語之出現……………………………………….…..60
(三) 助念用語之出現與發展…………………………………......….....60
(四) 助念之分類……………………………………………………...…63
1、依助念之範圍:臨終正念型助念、臨終念佛型助念……….... 63
2、依助念之開示:強調開示之助念、不強調開示之助念………..64
3、依助念之時機:命終前助念、命終後助念………………..…..64
4、依助念之內容:佛號助念、誦經禮懺助念、不限定………....64
5、依助念之地點:現場助念、網路助念……………….………....65
6、依助念之方式:人員助念、輔具助念………………………….66
7、依助念之費用:延僧助念、雇人助念、免費助念….………….66
四、助念善書之整理與內容…………………………………………..…....67
(一) 助念類善書之種類與比重………………………….……………..67
1、淨土類善書…………………………………………………....….67
2、助念類善書……………………………………………………….68
(二) 主要之助念善書…………………………………….………..……68
(三) 臨終助念之組成要素…………………………...……...……….…70
第二節 助念之時數與禁忌…………………………………………………...….70
一、助念時數之發展……………………………………….…….…………..71
(一) 助念時數三個形成期……………………………..…………..…...71
1、一支香之第一期………………………………….….…………...72
2、通身冷透之第二期……………………………….….…………....72
3、念佛時數與通身冷透並用之第三期……………..…………..…74
(1)三小時說………………………………………..………..…74
(2)一日一夜說……………………………..……………………75
IV
(3)八至十二小時說…………………………..………….….…75
(4)八小時說………………………….……….…………..……75
(二) 助念時數之變遷…………………….………….……………..… ..77
二、助念之禁忌………………………………………….……………..…...81
(一) 死亡禁忌之發展……………………………….….….……….…...81
(二) 助念禁忌之時數變遷………………………….….…………..…...81
1、助念禁忌之時數發展……………………….……….…..............81
2、助念禁忌時數之反思……………………….….….…………......87
(三) 〈含酸難忍語〉之變遷………………………..…….……….…...90
1、〈含酸難忍語〉之困境…………………………..…………..…90
2、〈含酸難忍語〉變遷後之〈臨終舟楫〉………..………………91
第三節 助念之驗生判準…………………………………………..….……….….94
一、瑞相型驗生判斷之變遷…………………………………..………..…..96
(一)《 阿含經》瑞相徵驗投生之起源……………..…………….…....96
(二) 大乘經典驗生之瑞相與惡相………………………………….…..97
(三) 中國佛教觀察瑞相之實踐…………………………………….…..99
二、探熱型驗生判斷之變遷…………………………………....………....100
(一) 阿毘達磨論書對死亡定義暖識之延伸…………………….....…100
(二) 以試探暖觸(熱氣)做助念之驗生判斷變遷……………...…..….104
1、經典傳入期………………………………………………………105
2、驗生實踐期………………………………………………..……105
3、頂聖眼生天四頌句定型期………………………………..……108
4、頂聖眼生天四頌句質疑期………………………………………111
第四節 小結….………………………………...……………………….…....…..113
V
第四章 展望新醫學與新佛教團體之助念未來………………………..…....115
第一節 移植與解剖醫學對助念禁忌之挑戰………………….……………..…115
一、器官捐贈之發展………………………………………..………..……115
(一) 佛經中之頭目腦髓布施………………………....…...……….….115
(二) 現代之器官捐贈與助念禁忌…………………….………...…….117
1、器官捐贈與助念禁忌之衝突…………………………………..117
2、器官捐贈下之助念禁忌檢視…………………………..…..…..121
3、違犯助念禁忌後果是否存在……………………………....…..128
(1) 援引阿耆達王遭扇擊面為經證之商確…….………….........128
(2) 違犯助念禁忌遺體之惡相………………….….………..…..129
(3) 作為藝術題材之臨終處理與禁忌…………………….…….129
二、遺體捐贈之發展……………………………………….……….....…..133
(一) 佛經中之露屍林葬與捨身檀波羅蜜…………….………...…….133
(二) 台灣佛教之遺體捐贈捨身檀波羅蜜…………….….………..….136
第二節 佛教之新助念觀─以慈濟功德會為例………………………...….…...138
一、慈濟臨終助念產生之背景介紹………………………………...…......138
(一) 佛─慈濟之佛像…………………………………………..…...…139
(二) 法─慈濟之行經觀與讀經觀………………………...………..…141
(三) 僧─靜思精舍之僧眾與慈濟功德會之在家居士………….....…144
二、證嚴法師對助念之詮釋………………………….…………………….146
(一) 不限定儀式之助念……………………………...…………..……146
(二) 不限定佛號之助念……………………………….…..…..............147
(三) 沒有死亡禁忌之助念…………………………….………...….…148
(四) 不重視瑞相之助念…………………………..…….....………..…148
VI
(五) 發願生生世世人間菩薩之助念……………………...………..…149
第三節 小結………………………………………………………………......….151
第五章 結論………………………………………………………….…............…...153
第一節 研究發現…………………………………………………...………..…..153
一、重新認識助念變遷與反思……………………………..…..............…153
二、認識新佛教團體之助念…………………………………………….....154
三、提出對器官、遺體捐贈者將投生惡道之重新檢視…….................…155
第二節 後續研究建議…………………………………………..….............…...156
一、偵測遺體餘溫變化……………………………….………………...…..156
二、記錄捐贈者之惡相………………………………….…………….…..156
參考書目………………………………………………………..………..……….......158
附 錄
附錄1 佛教類善書流通統計表……………………………………….…….............…169
附錄2 淨土宗歷代沿用的宗派名稱…………………………..……….…………...….170
附錄3 淨土宗祖師成立過程表………………………..…………………………....….170
附錄4 東林助念團章程………………………………………………….…..............…171
表目錄
表1 臨終正念之類型…………………………………………………………………...22
表2 大乘經臨終與念佛結合之傳入一覽表…………………….……..….………..….45
表3 西域臨終處理案例變遷一覽表…………………..…………………………..……51
表4 持名念佛實踐之時代背景……………………………………………………..…..55
表5 末法修行唯念佛得度變遷一覽表……………………………….…………...……59
VII
表6 臨終念佛與助念之分類………………………………………….….………..……66
表7 助念類善書佔淨土宗類善書之比………………………………..………………...68
表8 助念類善書一覽表………………………………………………………….……..69
表9 臨終助念組成要素一覽表……………………………………………...….…...….70
表10 助念時數三期變遷一覽表………………………………………….…..………....76
表11 助念之死亡禁忌變遷一覽表………………………..…………...……….............87
表12〈將終西行含酸難忍語〉內容變遷一覽表…………………..…….…………….94
表13 驗生判斷之類型………………………………………………..….………...…….96
表14《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五道善惡相一覽表………………….……...................97
表15《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九品瑞相一覽表…….……………………...………..….99
表16 最後識捨離之說傳入中國一覽表…………………………...……..………...….104
表17 隋唐往生頂暖事例之歷史位置…………….……..………….……....……….....107
表18 頂聖眼生天四頌句變遷一覽表………………………….…..…...………….......112
表19 器官捐贈與遺體捐贈重要記事表……………………….…..…...………..…....120
表20 捨身布施之分類………………………………………...……….…………...…..136
圖目錄
圖1 佛陀涅槃時的場景 一………………………………….……...….….…………..130
圖2 佛陀涅槃時的場景 二………………………………….……...………………….131
圖3 佛陀涅槃時的場景 三………………………………………...…...……….…….132
一、藏經 (依冊數順序)
《帝釋所問經》,《大正藏》第 1 冊
《大般涅槃經》,《大正藏》第 1 冊
《長阿含經》,《大正藏》第1 冊
《雜阿含經》,《大正藏》第2 冊
《增壹阿含經》,《大正藏》第2 冊
《悲華經》,《大正藏》第3 冊
《大方便佛報恩經》,《大正藏》第 3 冊
《生經》,《大正藏》第3 冊
《菩薩投身飴餓虎起塔因緣經》,《大正藏》第3 冊
《菩薩本行經》,《大正藏》第3 冊
《佛本行集經》,《大正藏》第3 冊
《眾經撰雜譬喻》,《大正藏》第4 冊
《雜寶藏經》,《大正藏》第 4 冊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大正藏》第5 冊
《佛說遍照般若波羅蜜經》,《大正藏》第8 冊
《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正藏》第 9 、10 冊
《妙法蓮華經》,《大正藏》第9 冊
《無量義經》,《大正藏》第9 冊
《顯無邊佛土功德經》,《大正藏》第10 冊
《大寶積經》,《大正藏》第11 冊
《佛說阿彌陀經》,《大正藏》第12 冊
159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大正藏》第12 冊
《佛說無量壽經》,《大正藏》第12 冊
《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大正藏》第 12 冊
《大方等無想經》,《大正藏》第 12 冊
《稱讚淨土佛攝受經》,《大正藏》第 12 冊
《大方等大集經》,《大正藏》第13 冊
《虛空藏菩薩經》,《大正藏》第13 冊
《般舟三昧經》,《大正藏》第13 冊
《如來示教勝軍王經》,《大正藏》第14 冊
《維摩詰所說經》,《大正藏》第 14 冊
《坐禪三昧經》,《大正藏》第15 冊
《金光明最勝王經》,《大正藏》第16 冊
《佛說菩薩內習六波羅蜜經》,《大正藏》第 17 冊
《正法念處經》,《大正藏》第17 ��
《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大正藏》第 19 冊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大正藏》第19 冊
《解深密經疏》,《卍續藏》第 21 冊
《阿彌陀經疏鈔》,《卍續藏》第22 冊
《梵網經》,《大正藏》第24 冊
《阿毘達磨法蘊足論》,《大正藏》第26 冊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大正藏》第26 冊
《阿毘達磨發智論》,《大正藏》第26 冊
《十住毘婆沙論》,《大正藏》第26 冊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大正藏》第27 冊
160
《阿毘達磨俱舍論》,《大正藏》第29 冊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大正藏》第 29 冊
《阿毘達磨藏顯宗論》,《大正藏》第 29 冊
《瑜伽師地論》,《大正藏》第30 冊
《決定藏論》,《大正藏》第30 冊
《菩薩善戒經》,《大正藏》第30 冊
《那先比丘經》,《大正藏》第32 冊
《妙法蓮華經玄贊》,《大正藏》第34 冊
《華嚴經探玄記》,《大正藏》第35 冊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大正藏》第35 冊
《觀無量壽佛經疏》,《大正藏》第 37 冊
《阿彌陀經通贊疏》,《大正藏》第37 冊
《阿彌陀經要解》,《大正藏》第37 冊
《無量壽經連義述文贊》,《大正藏》第 37 冊
《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大正藏》第40 冊
《俱舍論頌疏論本》,《大正藏》第 41 冊
《俱舍論記》,《大正藏》第 41 冊
《瑜伽論記》,《大正藏》第42 冊
《成唯識論演祕》,《大正藏》第43 冊
《成唯識論述記》,《大正藏》第 43 冊
《華嚴經內章門等雜孔目章》,《大正藏》第 45 冊
《八識規矩補註》,《大正藏》第 45 冊
《國清百錄》,《大正藏》第 46 冊
《六妙法門》,《大正藏》第 46 冊
161
《淨土論》,《大正藏》第47 冊
《安樂集》,《大正藏》第47 冊
《樂邦文類》,《大正藏》第47 冊
《釋淨土群疑論》,《大正藏》第 47 冊
《廬山蓮宗寶鑑》,《大正藏》第 47 冊
《觀念阿彌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門》,《大正藏》第 47 冊
《樂邦遺稿》,《大正藏》第 47 冊
《龍舒增廣淨土文》,《大正藏》第 47 冊
《淨土十疑論》, 《大正藏》第 47 冊
《萬善同歸集》,《大正藏》第48 冊
《敕修百丈清規》《大正藏》第48 冊
《佛祖統紀》,《大正藏》第49 冊
《成唯識論俗詮》,《卍續藏》第50 冊
《成唯識論證義》,《卍續藏》第 50 冊
《隋天臺智者大師別傳》,《大正藏》第50 冊
《續高僧傳》,《大正藏》第50 冊
《宋高僧傳》,《大正藏》第 50 冊
《往生集》,《大正藏》第51 冊
《法華傳記》,《大正藏》第 51 冊
《大唐西域記》,《大正藏》第 51 冊
《法苑珠林》,《大正藏》第53 冊
《釋氏要覽》,《大正藏》第 54 冊
《八識規矩頌解》,《卍續藏》第55 冊
《淨土指歸集》,《卍續藏》第61 冊
162
《淨土證心集》,《卍續藏》第62 冊
《淨土隨學》,《卍續藏》第62 冊
《淨土承恩集》,《卍續藏》第62 冊
《徑中徑又徑》,《卍續藏》第62 冊
《淨土極信錄》,《卍續藏》第62 冊
《蓮修起信錄》,《卍續藏》第 62 冊
《淨土全書》,《卍續藏》第 62 冊
《勸修淨土切要》,《卍續藏》第62 冊
《省菴法師語錄》,《卍續藏》第62 冊
《淨土晨鐘》,《卍續藏》第 62 冊
《百丈清規證義記》,《卍續藏》第63 冊
《百丈叢林清規證義記》,《卍續藏》第63 冊
《普菴印肅禪師語錄》,《卍續藏》第69 冊
《三時繫念佛事》,《卍續藏》第74 冊
《新修科分六學僧傳》,《卍續藏》第77 冊
《西舫彙征》,《卍續藏》第 78 冊
《淨土聖賢錄》,《卍續藏》第 78 冊
《淨土聖賢錄續編》,《卍續藏》第 78 冊
《諸佛要行捨身功德經》,《大正藏》第 85 冊
二、專書 (依年代順序)
釋道安《人生指南》,臺北:獅子吼月刊社,1969
釋廣定 《印光大師全集 第四冊》,臺北:佛教出版社,初版1979
藍吉富、劉增貴《中國文化新論 宗教禮俗篇─敬天與親人》,臺北:聯經出版
163
事業公司,初版1982
藍吉富編《印順導師的思想與學問》,臺北:正聞出版社,重版1986
徐梵澄譯《奧義書選譯 (上、中、下) 》,台北:華宇出版社,1987
演培釋註《俱舍論頌講記 (中) 》,台北:天華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8
張保勝譯《薄伽梵歌》(簡字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版1989
江燦騰《人間淨土的追尋》,臺北:稻鄉出版社,1989
褚柏思《中國佛學史論》,高雄:佛光出版社, (1972 初版) 四版1990
釋印順《淨土與禪》,臺北:正聞出版社, (1970 初版)十四版1991
釋印順《太虛大師年譜》,臺北:正聞出版社,十二版1991
甯強《敦煌佛教藝術》,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2
釋聖嚴《明末佛教研究》,臺北:東初出版社, (1987 初版) 二版1992
釋印順《華雨集》第4 冊,臺北:正聞出版社,1993
釋聖嚴《學佛知津》,臺北:東初出版社,(1985 修訂版) 1995
釋證嚴《清淨的智慧》,台北:慈濟文化出版社, (1992 初版1 刷) 1995 初版44 刷
洪啟嵩等《佛教與社會關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財團法人中華佛教百科
文獻基金會,1996
張榮攀等《生死自在》,臺北:慈濟文化,1997
釋聖嚴《念佛生淨土》,臺北:法鼓文化,修訂版94(原東初出版1995 初版
至1996 修訂版九刷),1998
釋慧嚴《淨土概論》,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8
希瓦難陀譯《薄伽梵歌》,新竹:中國瑜伽出版社,1999
闞正宗《台灣佛教一百年》,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9
美國•伊文思溫慈山陰,趙洪鑄譯《中有聞教得度密法》,臺北:新文豐出版股
份有限公司,一版四刷,(1980 一版一刷),1999
164
釋慧律《臨終備覽》,高雄:高雄文殊講堂,1999
釋星雲《佛光教科書4 佛教史》,台北:佛光文化,一版1999
釋證嚴《清淨的智慧》,台北:慈濟文化出版社,再版一刷1999
天華出版公司編輯者《臨終自救手冊》,臺北:天華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四版三刷(1993 初版) 2001
陳揚炯《中國淨土宗通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一版二刷2002
釋德昱、釋德懋《傳心點滴》,臺北:靜思文化,再版2002
釋德凡撰《證嚴法師納履足跡》(2002 年冬之卷),臺北:慈濟文化,2002
釋證嚴《無語良師》,慈濟大學人文室編撰,台北:慈濟文化志業中心,2002
靜思書齋編《生死皆自在》,臺北:慈濟文化,初版五刷 (2002 初版) 2003
釋德凡撰《證嚴上人衲履足跡》(2003 年春之卷),臺北:慈濟文化,2003
塗爾幹《亂倫禁忌及其起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雷聞《中國典籍與文化》,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
釋傳印《中國佛教與日本淨土宗》,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一版2004
藤田宏達等箸《淨土教思想論》,台北:財團法人嚴寬祜文教基金會,2004
《器官捐贈宣導手冊》,臺北:中華民國器官捐贈協會,三版2004
藤原凌雪著,釋印海譯《念佛思想之研究》,台北:財團法人嚴寬祜文教基金會
,2004
望月信亨著,釋印海譯《淨土教概論》,台北:財團法人嚴寬祜文教基金會
,2004
美•韋斯諦 陳仲丹譯《中國大眾宗教》,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釋演培《俱舍論頌講記》(中) ,高雄:演培法師全集出版委員會,2006
釋星雲《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台北:香海文化,2006
釋常律《台灣生死書》,高雄:慈音雜誌社,再版,2007
165
釋�角Z撰《證嚴上人衲履足跡》(2007 夏之卷) ,臺北:慈濟文化,2007
釋德凡撰《證嚴上人衲履足跡》(2007 冬之卷), 台北: 慈濟文化,2007
李圓淨《飭終津梁》,臺北:華藏淨宗學會,2007
《慈濟年鑑•2007》,花蓮:慈濟基金會,2008
劉淑芬《中古的佛教與社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釋證嚴《真實之路》,臺北:天下文化,2008
釋德凡《證嚴上人思想體系探究叢書第一輯》,台北:慈濟文化,2008
釋德凡編撰《證嚴上人衲履足跡》(2009 春之卷) ,台北:慈濟文化,2009
徐蔚如等編 《印光法師文鈔》上冊、下冊,台北: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
,(1918 初版,1920 增廣本),2008
釋印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台北:正聞出版社,1981
普門《弘一大師講演錄》(正續編合訂本),台北:普門文庫,1985
釋聖嚴《學佛群疑》,台北:法鼓文化,1996
三、善書 (依年代順序)
慈怡主編《佛教史年表》,高雄:佛光出版社,1987
華藏精舍助念團《往生之鑰》,臺北:金剛贈經會,1988
楊慧鏡撰《近代往生傳》,台中:青蓮出版社,1988
八多脫卓《中陰救度法》,臺北:大乘精舍印經會,1992
諾那•華藏精舍助念團《往生之鑰─超越生死之道》,臺北:金剛贈金會,十版
(1988 四版、1990 七版、1991.2 九版),1991
葉芳佐《回歸蓮花的故鄉 收錄全國助念團通訊錄》,嘉義:和裕出版社,1996
弘一《人生之最後 臨終三大要、人生之最後合刊》,台中:青蓮出版社,2003
釋大寂《往生淨土修行之路 上�銦n,台中:草屯華巖念佛會,2005
166
簡豐文編《怎樣念佛往生不退成佛:飭終須知、人生最大的一件事、為什麼要做
佛事》臺北: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2005
張榮攀《慈濟語彙》,臺北:慈濟人文、慈濟道侶檀施會,二版四刷(1999.8 初版
、2004.5 二版一刷),2006
台中蓮社《助念生西須知》,台中:台中蓮社,2007
李圓淨《飭終津梁》,臺北:華藏淨宗學會,2007
釋來果《禪七開示》,高雄:觀自在般若會,2007
釋信願 《生命的終極關懷》,台中:本願山彌陀講堂,九版,2007
釋慧律 《臨終備覽》,高雄:高雄文殊講堂,第十二刷2007
釋信願《生命的終極關懷》,台中:本願山彌陀講堂,2007
釋信願《助念開示的殊勝利益》,台中:本願山彌陀講堂,(缺年代)。
《助念生西須知》,台北:香光淨宗學會,2008
蓮花往生淨土手冊 http://www.lotushcf.org.tw/item_5.htm/
「東林祖庭─中國淨土宗第一道場」
http://www.donglin.org/page/colA_detail.php?wzid=178&lbid=187
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 http://www.torsc.org.tw/organ/organ.jsp
慈濟大學「遺體捐贈室」:大體捐贈查詢服務
https://info.tcu.edu.tw/silent_mentors/sm_stat2_list.asp
「一貫道水田」部落格,文章分類:〈成道追思〉
http://tw.myblog.yahoo.com/kuoleang/article?mid=7008&prev=7053&next=6600&l=
f&fid=59
諾那華藏精舍」網站
http://big5.fjnet.com/gate/big5/nona.fjnet.com/Article/ShowClass.asp?ClassID=38
「神機再現」http://www.888.url.tw/88/
167
「佛教在線」網站 http://chat.fjnet.com/#
「千億聖號大念誦」網站 http://jzf.cixin.org/www.kangzheng.com/3yi/index.as
四、期刊 (依年代順序)
《晨曦通訊》第48 期,台北:晨曦校友居士林,1987
《東方宗教研究》第1 期,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1990
《慈濟月刊》第308 期, 1992;第342 期,1995;第372 期, 1997;第396 期,
1997;第400 期,2000;第463 期, 2005
《慈濟道侶》396 期,2002;412 期,2003.3
釋果定〈臨終助念之形成〉,台北:法光雜誌(第154 期)編輯委員會,2002
慈濟月刊網站,第457 期,2004;481 期,2006
林其賢、郭惠芯〈佛教臨終關懷的當代難題──安樂死與器官捐贈〉,《中華
佛學研究》第8 期,臺北:中華佛學研究所, 2004
張淑美、謝昌任〈台灣地區生死學相關學位論文之分析〉,《生死學研究》第
2 期,嘉義:南華大學生死學系,2005
白金銑〈《佛說無常經》的傳譯與喪葬禮儀〉,《中華佛學學報》第20 期,臺
北︰中華佛學研究所,2007
李國政〈台灣民間“寧靜革命�衁漯懋|運動 解讀慈濟之三〉《環球華報》,2007
陳劍鍠〈道綽的末法觀念與淨土門的創立〉,《東華人文學報》第13 期,花蓮:
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2008
張子開〈略析敦煌文獻中所見的念佛法門〉,《慈光禪學學報》第2 期,2001.12
蘆蕙馨《證嚴法師「人間菩薩」的生命觀》,《新世紀宗教研究》,第3 卷第1
期,2004
五、論文
168
紀靜惠《各類人士對醫療倫理觀點差異之探究》,高雄: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
研究所,2002
王千蕙《死亡與宗教生活:以佛教臨終助念為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
究所碩士論文,2004
李含真《中陰解脫之研究──探討藏傳佛教「中陰超渡法」的生死意識轉化內涵
》,嘉義:南華大學生死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釋德傅《法之體現:以慈濟志工之身體經驗為例》,花蓮: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
究所碩士論文,2007
楊長憲《無語良師:慈濟大體捐贈意義之分析》,花蓮: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
究所碩士論文,2007
鄭凱文《從證嚴法師對無量義經之詮釋探究其「人間菩薩」思想意涵》,花蓮:
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電子全文 電子全文(本篇電子全文限研究生所屬學校校內系統及IP範圍內開放)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