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訪客IP:216.73.216.10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李麗秋
研究生(外文):Li-chiu Li
論文名稱:探討古典文學中的無常観--以『方丈記』・『徒然草』為主--
論文名稱(外文):The Impermanence Concept in Classical Literature:a Study Based on "Hojoki" and "Tsurezuregusa"
指導教授:釋依昱釋依昱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i-yu is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義守大學
系所名稱:應用日語學系碩士班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外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9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5
中文關鍵詞:吉田兼好徒然草無常觀方丈記鴨長明
外文關鍵詞:Yosida KenkouTu Re Du Re Gu SaHou Zyou KiKamono TyoumeiMu Zyou Kan(a sense of the evanescence [vanity] of lif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397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日本深受佛教色彩影響且期望能從方丈記及徒然草中分析裡頭之「無常觀」觀念,期望透過內容能了解當時社會所形成的思想,且此觀念帶給世人與現代社會所造成地影響。在中世文學兩部作品裡的無常思想皆是由不同的人物、不同地時代來探究「無常觀」思想對於當代人、事、物與觀念都有著互相牽連的關係。而「無常觀」與佛教有者密不可分的關係,相對地日本從民族文化到宗教信仰都受到佛教相當大的影響。中世時代是個社會變動快速且動盪不安的時代,而在這個時代「無常觀」特別具有影響力。
本研究以文獻資料來分析『方丈記』及『徒然草』當中「無常觀」的思想與觀念以及對於世人有何影響產生。中世文學作品主要以探討「無常觀」為主,其中以『方丈記』與『徒然草』兩本著作引領著無常觀概念之呈現。從「無常觀」的視點端看本研究主軸『方丈記』及『徒然草』二位作者鴨長明與吉田兼好的生涯背景。可以得知其對「無常觀」的觀念有不同的特色存在。
本研究目的在於,希望透過此研究分析及探討兩本書中「無常觀」之特色,使後繼研究者更能意會這兩大隨筆作品集箇中之奧妙與不同特色文化,進而增進研究者對日本文學之深入了解。
A sense of the evanescence [vanity] of life is closely relate with Buddhism, and has a far-reaching impact on Japan.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Buddhist thoughts into Japan, Japan, from the national culture to the religious beliefs, was deeply influenced. Through the literary works, this study discusses what influence a sense of the evanescence [vanity] of life in Buddhism had on Japanese people, how the following generations further understood this concept, and how the concept was developed. Also, by studying the impermanence concept in these two works, it is aimed to find what influence the concept has in modern society. Since these two works were created in the medieval times, it is worth studying how people, events, objects and concepts of the same ages were mutually relat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different dynasties and different times.
This study aims to discuss a sense of the evanescence [vanity] of life in two classical literary works, “Hou Zyou Ki” and “Tu Re Du Re Gu Sa,” and the impact it has on the following generations. Meanwhile, the thought, the concept and the national culture the authors wished to convey to the readers are also discussed respectively. 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in this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mpermanency concept are introduced, which help us understand more about the profundity of these two well-known works of occasional scribbling writing as well as the different stylistic cultures, and further develop the intention to further study Japanese culture.
目錄
中文摘要I
日文摘要II
英文摘要III
誌謝IV
序論2
(一)研究動機2
(二)先行研究3
(三)研究目的4
(四)研究範圍5
(五)研究方法6
第一章 『方丈記』「無常觀」之內容概述7
第一節 鴨長明的生涯背景7
(一) 天地變異的體驗8
(二) 日野的草庵生活8
第二節 『方丈記』之「無常觀」概述10
第二章 『徒然草』無常觀之內容概述30
第一節 吉田兼好的生涯背景30
(一) 亂世的一生30
(二) 從政務官至出家31
(三) 遁世之生活31
第二節 『徒然草』之「無常觀」概述33
第三章 『方丈記』與『徒然草』內容之比較60
第一節 『方丈記』與『徒然草』「無常觀」之特色60
第二節 『方丈記』與『徒然草』「無常觀」之影響70
第四章 結語與未來研究課題73
第一節 結語73
第二節 未來研究課題76
參考文獻77
附錄81
[1]三木紀人,「鴨長明:閑居の人」,新典社,1984年。
[2]三崎義泉,「徒然草における無常観と止観的美意識 (平成十ニ年度天台宗教學大會記念號)」,天台學報,2000年。
[3]大九保良順,『仏教文学を読む』,株式会社講談社,1986年。
[4]大辞泉字典(JapanKnowledge) http://dictionary.goo.ne.jp
[5]小林智昭,『無常感の文学』,株式会社弘文社,1959年。
[6]小島恵美子,「不請阿弥陀仏」(方丈記)の意味」,福岡女子大学,1969年,頁33~45。
[7]山田俊雄、石綿敏雄 編,『角川最新國語辭典』,株式會社角川書店,2004年。
[8]山岸徳平,影印本シリーズ『影印本方丈記』,株式会社新典社,1970 年。
[9]中野孝夫 すらすら読める『方丈記』,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2003年。
[10]井手�痗砥A「日本文芸史における無常観の克服」,世界書院,1959年。
[11]井手�痗砥A「無常観・無常感」,福岡女子大学,1959年,頁37〜47。
[12]井澤豊一郎、内田威編,ビジュアル版『方丈記 徒然草』,株式会社世界文化社,2006年。
[13]今泉忠義譯注,『徒然草』,株式会社角川学芸出版,1952年。
[14]日本YAHOO網站(圖片) http://image-search.yahoo.co.jp/search?p=%E6%96%B9%E4%B8%88%E5%BA%B5&ei
[15]日本YAHOO線上字典http://dic.yahoo.co.jp/
[16]木下資一,「長明における生と死--『方丈記』、『発心集』に見る死の諸相 (特集=「生と死」を考える--「こころ」の世界) -- (中世の「生と死」)」,至文堂,2008年,頁109〜117。
[17]水原一著,『方丈記全訳』,加藤中道館,1975年。
[18]王以鑄譯者,《徒然草》,木馬文化出版社,2004年。
[19]王素梅,初期佛教的宇宙觀-由《長阿含-世記經》《施設論》到《立世阿毘曇論》之完成,華梵大學,2006年。
[20]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北京・商務印書館、小學館共同編集,《日中辭典》,株式會社小學館,1987年。
[21]市古貞次 ,『新訂方丈記』,株式会社岩波書店,1989年。
[22]伊藤博之,笠間選書37【『隠遁の文学』-妄念と覚醒】,有限会社笠間書院,1975年。
[23]佐竹昭広、久保田順校注,『方丈記・徒然草』,岩波書店,1989年。
[24]佐竹昭広、久保田順校注,新日本古典文學大系『方丈記 徒然草』,岩波書店,1989年。
[25]余我,新人人文庫21《日本古典文學評介》,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2 年。
[26]吳之榮、周蘊石、李孫華 編,《新詳解日華辭典》,大新書局,200年。
[27]李均洋譯,《方丈記・徒然草》,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28]李雅芳,『徒然草』之研究,輔仁大學,1987年。
[29]角川書店編,『平家物語』,株式会社角川が学芸出版,2001年。
[30]角川書店編,『徒然草』,株式会社角川が学芸出版,2002。
[31]谷口卓久,「『平家物語』の<無常>観 : 所謂<序章>の再考」,法政大学,1998年。
[32]岡山高博,「『方丈記』の移動する草庵」,中央図書出版社,2007年,頁17〜30。
[33]林素玉,『徒然草』與吉田兼好,中國文化大學,1985年。
[34]松田修,「方丈記を読む」,株式会社講談社 ,1987年。
[35]武田友宏編,『方丈記』,株式会社角川学芸出版,2007年。
[36]芝波田好弘,「続『方丈記』の五つの災害」,大東文化大学日本文学会,2008年,頁24~34。
[37]前田速夫,「異郷遊歴--古典文学の異空間(第13回)栖--脱俗と風狂『方丈記』『徒然草』『狂雲集』」,學燈社,2008年 頁122〜129。
[38]秋山虔、三好行雄,『ビジュアル解説 原色シゴマ新日本文学史』,株式文英堂,2000年。
[39]桑風平、高春璐,「中日古典文学作品中无常思想的差异」,山東大學學報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2007年。
[40]神田秀夫、永積安明、安良岡康作,校訂 訳者『方丈記・徒然草・ 歎異抄』,株式会社小学館2007年。
[41]財團法人佛教傳道協會,『巴利佛典,中部4-35,薩遮迦小經』,株式會社 廣濟堂,1975年。
[42]張利利,「『方丈記』の小童と木の実について--慶滋保胤「池亭記」と白居易「池上篇並序」を巡って」,香川大学国文学会,2007年,頁26〜33。
[43]曹經鴻,『方丈記』的無常觀與佛教觀之研究,輔仁大學,2002年。
[44]陳敏子,『徒然草』の研究,輔仁大學,1995年。
[45]陳靖国,『方丈記』無常観の特異性 : 往生要集とのかかわりから,大阪学芸大学国語国文学研究室,2009年。
[46]陸晚霞,《方丈記》思想的三大原點,北京大學東方學系日本語言學專業,1999年。
[47]陸晩霞,「『方丈記』における老荘思想の影響」,中世文学会,2006 年,頁23〜24。
[48]傅德岷,「日本古代散文的"三璧"--《枕草子》、《方丈记》、《徒然草》」,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8卷 第01期,2001年。
[49]維基百科http://ja.wikipedia.org/wiki/%E3%83%95%E3%82%A1%E3%82%A4%E3%83%AB:Yo shida_Kenko.jpg
[50]維基百科http://ja.wikipedia.org/wiki/%E5%92%8C%E6%BC%A2%E6%B7%B7%E4%BA%A4%E6%96%87
[51]維基百科http://ja.wikipedia.org/wiki/%E9%B4%A8%E9%95%B7%E6%98%8E
[52]劉崇稜,《日本文學史》,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53]劉崇稜,《日本古典文學精讀》,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54]劉崇稜,《日本近代文學精讀》,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55]稲田利徳,新潮文学アルバム12『方丈記・徒然草』,株式会社新潮社,1990年。
[56]稲田利徳、佐藤�痗砥B三村晃功、高島国男,『中世文学の世界』,世界思想社,1984年。
[57]簗瀬一雄,『方丈記解釈大成』,株式会社大修館書店,1972年。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