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參考書目(以出版時間的先後排序)
一、《史記》相關論著
吳見思《史記論文》臺灣:中華書局,1967年。
郭嵩燾《史記札記》臺北:世界書局,1974年8月。
司馬遷《史記》臺北:鼎文書局,1975年1月臺一版。
周虎林《司馬遷及其史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5月。
胡佩韋《司馬遷和史記》臺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1月。
黃佩榮編《史記論文選集》臺北:長安出版社,1982年9月初版。
賴明德《司馬遷的學術思想》臺北:洪氏出版社,1983年2月再版。
李長之《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臺北:育幼圖書有限公司,1983年5月。
王淑妙《史記-控制人的寶書》西北出版社,1983年10月。
張大可《史記研究》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5年4月。
郭雙成《史記人物傳記論稿》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5月。
王國維等著《司馬遷其人其書》臺北:長安出版社,1985年9月。
張維嶽編《司馬遷與史記新探》臺北:崧高書社,1985年11月。
楊燕起、陳可青、賴長揚編《歷代名家評史記》北京:師範大學,1986年3月。
姚祖恩編著《史記菁華錄》 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6年4月十三刷。
范文芳《司馬遷的創作意識與寫作技巧》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987年5月。
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臺灣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7月。
張大可《史記全書新注》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年6月。
韓兆琦《史記通論》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0年9月。
楊燕起、陳可青、賴長揚編《歷代名家評史記》臺北:博遠出版有限公司, 1990年2月。
凌稚隆輯校,李光縉增補,有井範平補標《史記評林》臺北,地球出版社,1992年3月一版。
張高評主編《史記研究粹編》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2年4月。
陳桐生《中國史官文化與史記》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11月。
柯慶明《文學美綜論》臺北:長安出版社,1983年5月初版。
何世華《史記美學論》臺北:水牛出版社,1993年11月。
施丁《司馬遷行年新考》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8月。
韓兆琦,《史記博議》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5年11月。
周先民《司馬遷的史傳文學世界》臺北:文津出版社 1995年10月。
蔡信發《話說史記-歷史興衰勝負的癥結》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5年10月。
韓兆琦《史記選注》臺北:里仁書局,1996年8月24日修訂。
鄭之洪《史記文獻研究》成都:巴蜀書社,1997年10月。
陳雪良《司馬遷人格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鄧鴻光著《史記與中國文化》河南大學出版社,1998年8月。
郭丹《史傳文學》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6月。
趙生群《史記文獻學叢稿》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
張大可《史記研究》北京:華文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1刷。
安平秋、張大可、俞樟華《史記教程》北京:華文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
張桂萍《史記與中國史學傳統》重慶:重慶出版社,2002年6月。
張大可《史記選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楊樹增《史記藝術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年12月。
清.姚祖恩《史記菁華錄》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4月。
王冉冉《史記講讀》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陳桐生《史記與諸子百家之學》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6年5月第一版。
趙生群《史記編纂學導論》鳳凰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
陳曦《史記與周漢文化探索》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7月。
二、中西美學、心理學論著
姚一葦《美的範疇論》臺北:臺灣開明書店 1978年9月。
廚川白村著、林文瑞譯《苦悶的象徵》臺北:志文出版社,1980年12月。
余昭《人格心理學》臺北:三民書局 1981年6月。
黑格爾著,朱孟實譯《美學》臺北:里仁書局 1982年3月。
柯慶明《文學美綜論》臺北:長安出版社 1983年5月。
Karl Jaspers著,葉頌姿譯《悲劇之超越》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1983年9月。
李澤厚、劉綱紀主編《中國美學史》(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
柯慶明《境界的探求》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984年3月增訂三版。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4年3月。
朱光潛《悲劇心理學》臺北:蒲公英出版社,1984年11月。
鄭樹森、周英雄、袁鶴翔合編《中西比較文學論集》臺北:時報文化 1986年8月。
劉元昌《西方美學導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6年8月初版。
中和《美學基本原理》臺北:谷風出版社,1986年9月。
朱光潛著《悲劇心理學》臺北:駱駝出版社,1987年7月。
蘇國榮《中國劇詩美學風格》臺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7年6月。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8月11月九版。
楊辛、甘霖、劉榮凱《美學原理綱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11月。
張法《中國文化與悲劇意識》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89年。
焦文彬《中國古典悲劇論》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 1990年5月一刷。
邱紫華《悲劇精神與民族意識》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0年10月。
錢谷融、魯樞元主編《文學心理學教程》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1年3月。
許蘇民《歷史的悲劇意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2年1月。
亞里士多德著,姚一葦譯註,《詩學箋註》國立編譯館出版,臺灣:中華書局印行,1992年1月10版2刷。
楊建文《中國古典悲劇史》武漢:武漢出版社 1994年4月。
吳振能、傅世良、陳營生譯Don Richard Riso著《性格型態•心理取向的九種人格分類》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4年。
鄭松生.陳惠珍編著《美學漫談》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出版,1994年。
吳東權《文學境界》臺北:躍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2月。
程孟輝《西方悲劇學說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1996年12月。
張法《中國文化與悲劇意識》,北京:中國人民大學,1997年。
周春生《悲劇精神與歐洲思想文化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年11月。
方珊《美學的開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
朱光潛著《談美書簡》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年1月。
郭玉生著《悲劇美學-歷史考察與當代闡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9月第一版。
三、專著
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有限公司,1933
年6月初版。
呂思勉編《古史辨》民國叢書編輯委員會編 1941年。
王國維《王觀堂先生全集》,臺北:藝文,1956年。
《魯迅選集》第八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
墨子撰、唐敬杲註《墨子》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64年。
梁寬,莊適選註《左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64年。
《禮記》收錄於《四部備要》叢書,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11月臺一版。
歐陽修《歐陽永叔集》臺北:臺灣商務,1968年12月。
余光中《掌上珠》臺北:大林文庫,1970年3月初版。
葉嘉瑩《迦陵談詩》臺北:三民書局,1970年4月初版。
章學誠《文史通義》臺北:漢生出版社,1973年。
錢謙益《錢注杜詩》臺北:中華書局,1973年版。
梁啟超《史記要籍解題及其讀法》臺北:華正書局,1974年9月。
柳宗元《柳河東集》臺北:河洛書局,1974年12月。
沈德潛《唐詩別裁》上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1月臺一版。
清.袁玫撰《隨園隨筆》,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8月。
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臺北:華正書局,1979年3月。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79年9月。
韋勒克、華倫合著,王夢鷗譯《文學論》,臺北:志文出版社,1979年10月。
逯欽立校注,《陶淵明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漢.趙岐註、宋.孫奭疏《孟子註疏》參引《中國子學名著集成》1980年5月初版。
錢穆《中國歷史精神》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1981年。
周樹人《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出版。
劉知幾著,浦起龍釋,呂思勉評《史通釋評》臺北:華世 1981年11月新版一刷。
劉鶚《老殘遊記》臺北:弘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1年12月。
余英時《史學與傳統》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1982年1月。
李曰剛《文心雕龍斠銓》臺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82年5月。
張蔭麟《中國上古史綱》臺北:里仁書局,1982年9月。
王充《論衡》臺北:宏業 1983年4月。
糜文開、裴普賢著《詩經欣賞雨研究》臺北:三民書局印行,1984年1月。
王若虛《滹南遺老集》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4年6月初版。
王夫之《讀通鑑論》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 1984年7月再版。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臺北:三民書局 1985年3月增訂版(七版)。
郭慶藩《莊子集釋》臺北:華正書局,1985年8月
宋.徐均《史詠詩集》卷上,收錄於《叢書集成續編》,冊264。
清.吳孟堅撰,《讀史漫筆》二卷,收錄於《叢書集成續編》,冊265。
清.汪楨《史戈》,收錄於《叢書集成續編》,冊265。
章學誠《文史通義》,收錄於《叢書集成新編》冊05,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6年元月台一版。
明.薛惠著《老子集解附考異》收錄於《叢書集成新編》,冊19。
清.王鳴盛《十七史商榷》收錄於《叢書集成新編》冊104。
明.陳懿典《讀史漫筆》,收錄於《叢書集成新編》,冊111。
董楚平《楚辭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4月。
漢.孔安國傳《古文孝經孔氏傳》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魏.何晏集解、梁黃侃義疏《論語集解義疏》,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95冊。
漢.趙歧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95冊。
漢.高誘注、宋姚宏續注《戰國策》,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406冊。
唐.劉知幾《史通》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685冊。
清.浦起龍撰《史通通釋》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685冊。
周.呂望撰《六韜》,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726冊。
宋.陸游《劍南詩稿》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162冊
漢.王逸撰《楚辭章句》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062冊。
晉.郭樸注《山海經》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042冊。
王應麟《玉海.唐十七家正史》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宋.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收錄於景印文淵閣。
唐.劉知幾《史通.古今正史》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宋.范曄撰《後漢書》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東晉.葛洪《西京雜記》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宋.鄭樵《通志》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宋.蘇轍《欒城集》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宋.呂祖謙《春秋左氏傳說》收錄於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經部。
班固《漢書》,中華書局,1986年10月,
唐.司空圖《二十四詩品》臺北:金楓出版社,1987年6月初版。
魏汝霖《孫子兵法大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1988年4月。
鄭乃臧主編《文學理論詞典》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 1989年2月。
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9年5月初版。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大化 1989年。
段玉裁撰《說文解字注》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9年9月出版。
劉安等編著《淮南子》上海古籍 1989年9月。
劉再復《生命精神與文學道路》臺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 1989年11月。
魏怡《散文鑑賞入門》臺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89年11月。
吳天任《國史治要》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有限公司,1990年2月初版。
陳植鍔《詩歌意象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8月第一版。
魯迅《漢文學史綱》臺北: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11月初版。
魯迅《漢文學史綱要》臺北:谷風出版社,1990年12月。
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臺北:正中書局 1991年1月。
錢穆《中國思想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993年8月。
張大芝、張夢新校點《茅坤集》杭州:浙江古籍,1993年10月。
施治生、劉欣如主編《古代王權與專制主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10月。
徐中玉主編《意境.典型.比興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3月。
張岱年等著《中國知識份子的人文精神》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4年5月。
康韻梅《中國古代死亡觀之探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 1994年6月。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臺灣開明書局,1994年7月。
李辰冬《文學新論》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4年8月再版。
陳慶輝《中國詩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12月初版。
王夢鷗《中國文學理論與實踐》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5年11月初版。
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12月第一版。
《全漢文》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王國維《宋元戲劇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3月。
《朱光潛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10月。
羅念生,楊周瀚《亞里士多德.詩學 賀拉斯.詩藝》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年12月。
明.董說《七國考》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唐.杜甫撰、清.錢謙益箋《杜詩錢注》臺北:世界書局,1998年8月。
劉再復《生命精神與文學道路》臺北:風雲時代,1998年10月。
羅邦柱、白兆麟譯注《法言》臺北:建安書局,1998年。
黃永武《中國詩學》臺北:巨流圖書出版公司,1999年6月初版十三刷。
邱紫華《悲劇精神與民族意識》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2月。
清.劉熙載著,薛正興點校《劉熙載文集》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魏.王弼撰、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正義》阮刻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初版十四刷。
宋.司馬光編著《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6月北京第11次印刷。
四、學位論文
林妙勳《西方悲劇理論在中國戲曲批評中的應用:以元雜劇〈趙氏孤兒〉為例》
國立成功大學史語所 碩士論文 1991年。
劉文星《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司馬遷歷史哲學新探》國立成功大學史語所
碩士論文 1995年。
張家榮《「中國古典悲劇」論定與構成之擬議》台灣師大國研所碩士論文 1997年。蔡雅惠《史記悲劇人物與悲劇精神研究》臺灣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唐會霞《史記悲劇藝術論》西北大學碩士論文 2004年9月9日。
鄭安芸《感身世之戮辱,傳畸人於千秋–司馬遷史記「愛奇」說研究》台灣師大
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張黎《論史記的悲劇性》華中師范大學碩士論文 2005年7月22日。
劉嘉玲《史記悲劇人物探析》臺灣師大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2006年。關秀嬌《論《史記》的悲劇精神》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2007年。
五、期刊論文
序號作者篇名刊名年/期
1奕明<禍莫大于不自知-《史記》人生悲劇管窺>名作欣賞1994/06
2伏俊連<沉重苦澀的人生之旅—論《史記》中的凡人悲劇>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03
3蔡孝蓮<《史記》的悲觀性>求是學刊1995/03
4馬寶記<論《史記》悲劇場境描寫>信陽師範學院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01
5雋克<《史記》悲劇性散議>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張家口職業技術學院學報1995/01
6陳永光<略論《史記》的悲劇色彩與諷刺手法>宜賓學院學報1995/03
7劉云生<悲患與風流--《史記》與 ”人”>綿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6/04
8肖曉玲<從《李將軍列傳》看《史記》的悲劇色彩>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1996/02
9張永剛<”倉中鼠”哲學的悲劇—讀《史記-李斯列傳》>內蒙古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02
10吳光坤<試析《史記》中的四類悲劇人物形象>安康師專學報1997/01
11許世榮<試論《史記》的悲壯美>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02
12徐延慶<《史記》中人物命運歸因淺析>東疆學刊1997/02
13曹慶鴻<論司馬遷悲劇思想>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04
14吳道毅<《史記》的悲劇情蘊>寫作1997/06
15王瑞芳<”義”貫長虹 悲哥永駐—淺談《史記》中的殉道者形象之一>集寧師專學報1998/03
16魏良<悲壯—《史記》之美>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1998.04
17趙明正<生命悲劇的形象展示--《史記.高組本紀》新解讀>山西大學師範院學報
1999/01
18孟祥才<司馬遷悲觀與結局新釋>齊魯學刊1999/02
19陳立強<論司馬遷解讀屈原悲劇的文化視角>渭南師範學院學報1999/03
20海濱<《史記》人物傳記悲劇美剖析>昌吉學院學報1999/03
21解明<淺談《史記》人物的悲劇美與司馬遷審美理想的形成>甘肅社會科學1999/04
22張玉玲<論《史記》人物的悲劇美>棗莊師專學報1999/04
23興林<司馬遷的生命意識與《史記》的悲劇精神>劉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9/06
24康清蓮<尋找生命的尊嚴—論司馬遷悲壯濃烈的人生構建>四川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01
25朱鴻勛<雄奇沉郁 慷慨悲壯—簡析《史記》人物的悲劇美>山東電大學報2000/01
26岑玲<發奮著書 光耀千古—從《報任安書》看司馬遷的悲劇意識及創作心態>尊義師範學院學報2000/02
27江秀玲<理想 信念 毅力--《史記》悲劇人物簡論>陜西教育學院學報2000/03
28楊玲<浩浩其志通千古--《史記.屈原列傳》”悲其志”探微>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03
29陳曦<《史記》悲劇藝術新論>解放軍藝術學院學報2000/04
30王剛<《史記》的悲劇美>貴州文史叢刊2000/04
31余意<《史記》悲劇人物結局的美感型態>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04
32劉興林<樹傳記高標 揚悲劇精神--《史記》導讀>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04
33梁建邦<論”李陵之禍”對《史記》創作的影響>渭南師範學院學報2000/04
34張晨<論司馬遷的悲劇意識>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01
35曹迎<略論司馬遷《史記》的悲劇性>玉林師範學院學報2001/01
36余斯勇<也談《史記》的悲劇性>渭南師範學院學報2001/01
37張薇<論《史記》的悲劇人物>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02
38鄧新躍<司馬遷的生命意識 . 悲劇精神與《史記》的人文理想色彩>益陽師專學報2001/02
39董志廣<司馬遷的悲劇意識>天津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03
40王麗波<《史記》的悲劇性>職大學報2001/03
41何亞軍<論司馬遷《史記》人物形象的悲劇情結>蘭州鐵道學院學報2002/02
42黃丹<英雄的哀歌--《史記》”項羽式”悲劇英雄原型初探>河西學院學報2002/03
43史荷丹<關於《史記》悲劇的界定>晉東南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02/03
44邱蔚華<從《史記》悲劇形象看司馬遷的審美觀>龍巖師專學報2003/01
45陸精康<悲劇英雄的內心讀白—讀司馬遷《報任安書》>中學語文教學2003/01
46張克峰<隱忍與抗爭—司馬遷研究系列論文之一>甘肅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03
47孫春青<談《史記.酷吏列傳》隱含的悲劇意識>長春師範學院學報2003/03
48趙樂人<愛國情報國志永垂史冊--《史記.屈原列傳》”悲其志”探賾>鎮江高專學報2003/04
49趙明正<從人物臨終語言看《史記》的悲劇美>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05
50申云玲<《史記》之悲情美>忻州師範學院學報2003/05
51桂清<試論《史記》對項羽悲劇英雄形象的塑造>閱讀與寫作2003/10
52溫瑞萍<《史記》悲劇人物形象的塑造>太原大學學報2004/01
53劉玲娣<論韓信人格的悲劇意蘊—讀《史記.淮陰侯列傳》>陰山學刊2004/04
54崔占華<也談司馬遷的悲劇意識>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06
55李劍鋒〈司馬遷悲劇人格論〉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01
56王增斌〈〈司馬遷的悲劇意識及其筆下的悲劇人物〉語文學刊 2005/10
57何錦旭〈試論司馬遷生平遭遇對其寫作《史記》的意義〉現代語文(理論研究版)2005/10
58張凈秋〈論《史記》中李斯的思想性格及其人生悲劇〉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 2006/01
59張明〈淺談項羽的悲劇性格特征及其表現出的《史記》的悲劇精神〉現代語文(文學研究版) 2006/04
60馬麥貞〈論韓信悲劇命運的必然——讀《史記•淮陰侯列傳》〉名作欣賞 2006/10
61林爾〈超越悲壯崇高的英雄哀歌——《史記》項羽、韓信、李廣式悲劇英雄原型探析〉語文學刊 2006/03
62羅維〈司馬遷的死亡情結與悲劇意識——《史記》人物傳記的死亡敘事分析〉船山學刊 2006/04
63張克鋒〈論司馬遷的悲憫情懷(下)——司馬遷研究系列論文之四〉 (社會科學版) 2006/02
64任柯〈屈原、司馬遷悲劇性人生之對比〉紅河學院學報 2006/04
65羅維〈司馬遷的死亡情結與悲劇意識——《史記》人物傳記的死亡敘事分析〉船山學刊 2006/04
66曹繼華〈現世的悲歌 生命的頌歌——從《報任安書》看司馬遷的生死觀〉文教資料 2006/05
67李浩淼〈司馬遷悲劇心理初探〉樂山師范學院學報 2006/08
68杜艷紅〈《史記》“奇氣”論〉瓊州大學學報2007/01
69郭永朝〈《史記》立言創意之崇高美〉時代文學(理論學術版)2007/01
70劉剛〈《史記》中的悲劇人物特點分析〉時代文學(理論學術版) 2007/01
71胡海英〈獻身、忍辱與超越——淺談司馬遷作品中人物的悲劇內涵〉學語文 2007/01
72饒豔<《史記》傳記人物悲劇略論,《史記》悲劇人物探微>鄖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02
73張偉偉〈宮刑對司馬遷創作《史記》的影響〉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7/04
74崔曉耘〈淺探司馬遷寫悲劇人物缺失的緣由〉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05
75蔡慧〈論司馬遷著《史記》時的流淚垂涕和廢書而嘆〉綏化學院學報 2007/06
76李昂〈項羽,永遠的悲情英雄——讀《史記•項羽本紀》〉語文世界(高中版) 2007/09
77馬雅琴〈一個具有人格魅力的悲劇英雄——解讀《史記.項羽本紀》〉名作欣賞2007/07
78余毅〈論《史記》的悲劇性〉考試周刊48期2007/11
79裴德海〈中國文學悲劇意識的流變與依賴〉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8/01
80趙利民〈論中國近代悲劇精神在文學中的表現〉棗莊學院學報2008/01
81范景蘭〈“悲劇”與文化精神——中西悲劇藝術個性辨析〉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