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08)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2 05:1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鍾瀚樞
研究生(外文):Han-shu Chung
論文名稱:一九五0年代台灣的美援教育計畫
指導教授:洪德先洪德先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歷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畢業學年度:93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美援教育計畫現代化美援台灣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8
  • 點閱點閱:447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8
在1950年代,美國當局期望能在有效運用援款的前提下,穩定台灣的軍事與經濟,確保台灣成為鞏固的反共軍事基地。為了達成這個目標,避免重蹈過去援蔣計畫的覆轍,美方寄託於台灣現代化改造的完成。

著名的現代化理論家艾森斯塔德(S. N. Eisenstadt)曾指出,社會動員(social mobilization)是現代化的重要特徵,它是一個絕大多數舊的社會、經濟、心理義務受到侵蝕而崩潰的過程,是人們獲得新的社會化模式和行為模式的過程。

倘若美援計畫要完成台灣的現代化改造,同樣必須歷經一個社會動員的過程。對美方來說,有效地將台灣基層大眾日常運作的軸線加以扭轉,重新以現代化的工業與農業組織加以動員、整合,才能從根本上杜絕台灣社會發生赤色動盪的可能性。然而,任何一個對基層社會狀況缺乏系統性掌握的機構,都不可能推動有效的社會動員計畫——國家機器亦然——有效的社會動員,必須建立在實證資料的基礎上。因此,美援教育計畫在整體美援戰略當中被賦予的第一個作用,就是將大規模的調查工作架構在工職教育計畫、農職教育計畫、社會中心教育計畫等各類的美援教育計畫項下,以教育計畫的擬定需要為名義,推動各種的社會調查工作。

落實了調查工作之後,緊接著就是建立新的社會組織網絡,通過各種教育實驗計畫,一個個示範工職、示範農職、社會中心學校、實用技藝訓練中心,都企圖將傳統中國進德修業、準備科舉應試的學校功能,轉化為與新的、現代化經濟部門與社會組織相接合的組織培訓單位。在農村裡,美援機構甚至企圖將農校、四健會、農村家政班和農村地區社會教育中心學校,統統都轉化為農村現代化改造的發動機、綠色革命的農耕服務隊。這便是美援教育計畫在美國當局對台灣的現代化想像中,被賦予的第二個潛在功能。

此外,繼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之後,美國當局眼見東南亞地區包括越南、印尼、緬甸、馬來亞等多個重要的國家,相繼出現赤化的危機。而東南亞的赤化,更有可能使日本左翼發生連動效應,造成全亞洲的赤化。故美國當局即責成國府作為東南亞地區的反共堡壘,更進一步地擔負起扶助東南亞地區國家進行現代化動員的部份責任,因此而有美援僑生教育計畫的推動。希望通過美援的挹注,藉由台灣的大專院校作為「自由祖國」的示範教育機構,動員華人子弟前往台灣就學,灌輸反共信念,同時進行職業培訓;為此,美援機構亦在東南亞地區推動工業職業調查。通過美援僑生計畫推動以台灣為中心,以東南亞為範圍的反共動員,這是美援教育計畫的第三個功能。

綜而言之,美援教育計畫不是一個純粹的教育援助計畫。它是台灣戰後發展過程中的一個特殊的歷史產物。它有許多的構想,且在這些構想背後,不可避免地混雜了美國當局、決策部門的智庫、執行機構、駐外單位的估計和推想、利益和偏見、理念與幻想。
第一章、緒論 3
第一節、問題的提出與界定 3
第二節、研究回顧與文獻運用 6
第三節、章節架構與內容大要 15
第四節、預期成果 17
第二章、美國對台援助計畫的歷史背景 18
第一節、冷戰與杜魯門主義的興起 18
第二節、美國當局對國府援助政策的轉折 24
第三節、美國對台援助計畫出爐 31
第三章、美援教育計畫的展開 38
第一節、美援教育計畫的性質 38
第二節、安全分署發動社會調查 52
第三節、國府的教育動員計畫 68
第四章、美援教育計畫的內容 74
第一節、技工組織動員計畫 74
第二節、發展農村改造中心 87
第三節、其他教育動員計畫 96
第五章、美援教育計畫的檢視 105
第一節、 工教相關計畫的檢視 105
第二節、農村相關教育計畫的檢視 111
第三節、其他美援教育計畫的檢視 115
第六章、結論 122
參考書目 129
一、檔案、歷史文獻、史料彙編、官書

1.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台灣區生產管理委員會檔案》,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53-1958。
2.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行政院經濟安定委員會檔案》,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53-1956。
3.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李國鼎檔案》,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52-1958。
4.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美援會檔案》,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52-1954。
5.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數位化檔案網站:http://archives.sinica.edu.tw/main/ taiwan. html。
6.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中華民國教育誌》(一、二),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5。
7.中華民國史事紀要編輯委員會編,《中華民國史事紀要(初稿)》,台北:國史館,1957。
8.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僑務統計http://www.ocac.gov.tw/public/public.asp?selno=986&no=986&level=B
9.台灣省文獻會,《重修台灣省通志卷五》(文教志社會教育篇),南投:台灣省文獻會,1993。
10.台灣省文獻會編,《重修台灣省通志卷六》(文教志教育行政篇),南投:台灣省文獻會,1994。
11.台灣省政府,《台灣省政府公報》,數位化資料網站:http://210.069.070.022/ stgogweb/。
12.台灣省政府教育廳編,《台灣教育發展史料彙編(師範教育)》(上下),台中: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87。
13.台灣省政府教育廳編,《台灣教育發展史料彙編(高中教育編)》(上下),台中: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87。
14.台灣省政府教育廳編,《台灣教育發展史料彙編(職業教育編)》,台中: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87。
15.台灣省政府教育廳編,1987,《台灣教育發展史料彙編(大專教育編)》(上下),台中: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87。
16.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編,《台灣大學歷年來接受美援運用成果檢討》,台北: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1964。
17.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編,《成功大學歷年來接受美援運用成果檢討》,台北: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1964。
18.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編,《美援教育計畫檢討》,美援運用成果計畫叢書之三,台北: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1964。
19.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編,《師範大學歷年來接受美援運用成果檢討》,台北: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1964。
20.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編,《僑生教育計畫歷年來接受美援運用成果檢討》,台北: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1966。
21.吳俊升等著,《修訂大學科目表》,台北: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編訂,1955。
22.汪知亭,《台灣教育史料新編》,台灣商務印書館,1978。
23.美國加州司丹福研究所著,《教育與發展:中華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教育計畫之任務》,中央建教合作委員會譯,台北:教育部中央建教合作委員會,1962。
24.國史館編,《中華民國史教育志(初稿)》,台北:國史館,1990。
25.國史館編,《近五十年來之中國教育》,台北:國史館,1990。
26.國史館編,《臺灣光復後美援史料》,第三冊「技術協助計畫」,台北:國史館,1998。
27.國立教育資料館編,《七年來的中美教育合作》,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1959。
28.國立教育資料館編,《美援有關教育計畫實施報告》,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1957。
29.教育部,《中華民國教育年鑑》(第三次)(上下冊),1957。
30.教育部,《中華民國教育計畫──長期教育計畫(初稿)》(民國五十三年至民國七十一年),台北:教育部,1965。
31.教育部教育資料研究室輯,《教育方針與政策資料》,台北巿:中央文物供應社印行,1953。
32.教育部編,《第六次全國教育會議報告》,台北:教育部,1988。
33.陳誠,《臺政一年——從政回憶之二》,石叟叢書,檔案編號008-0105-005-012。台北,國史館藏。
34.陶文釗主編,2003,《美國對華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一卷、第二卷,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35.黃俊傑編,《中國農村復興委員會史料彙編》,台北:三民書局出版,1991。
36.農復會編,《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工作報告》,第三期,1951.07-1951.06。
37.臺灣省政府教育廳編印,《臺灣省政府向省議會施政報告教育部門報告彙編》,1976。
38.臺灣省政府農林廳編印,《農業推廣》(上、下冊),出版年不詳。

二、期刊

《農職教育通訊》,第三至九卷,台中:中興大學農業教育系印行,1958-1960, 1961-1963, 1964。
David Graham, “A letter to S. Lewis Land on “Out-Of-School Youth Training”,《台灣教育輔導月刊》1:2,台北:台灣教育輔導月刊社,1957.04。頁2-3。
David Graham, Statement on the Training Needs of Taiwan’s Young People who are unable to Complete Their original Education Plan”,《工業教育月刊》,創刊號,台北:工業教育月刊社,1957.3.20。頁8-11。
安德生,〈台灣之農村〉,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特刊第一期,1951。
金寶瑜,〈農工部門間的資源轉移——從評〈原始積累、平等與工業化〉開始〉,收錄在《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1,春季號,1989。頁168。
施俊文,〈蔣經國先生與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中國現代史專題研究報告》,20輯,1999.08,頁452-453。
洪瑞吉,〈我所遇見的「問題學生」〉,收錄在《工業教育月刊》,3:4,1959.6.20。頁17-18。
商辰,〈工業調查於建教合作之重要性〉《工業教育月刊》,1:5,1957.7。頁7。
康代光,〈台灣省各級工廠調查報告〉,《教育與文化》7:6,1955.04。
張其昀,〈革命教育的真諦〉,收錄在《教育與文化》(周刊),台北:台灣書店發行,1955.4.28。頁10。
張淑雅,〈美國對台政策轉變的考察〉(1950年12月-1951年5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集刊》第19期,台北:中央研究院,1990.6。頁481,《中美關係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82。
教育與文化社編,《教育與文化》(週刊),台灣書店發行,1955年1月至1959年12月。
陳三井,〈蔣經國先生與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近代中國》,92期,1992.12,頁35-49。
陳徹成,〈綜合農業教育的檢討〉,收錄在《農職教育通訊》,8:8,1963.10。頁7。
楊心國,〈六年來的工業職業教育與單位行業訓練〉,《工業教育月刊》,3:10,1959.12.20。頁1-2。
蒲以德(T. R. Buie),〈對本年度農教輔導教師們的演講詞〉,《農職教育通訊》,8:8,1963.10。頁5。
劉斌,〈怎樣指導家庭農場實習〉,《農職教育通訊》,9:1,台灣省立農學院農業教育學系發行,1964.1。頁3。
蔣建白,〈文武教育技術合作的開始〉,收錄在《教育與文化》(周刊),7:6,台北:台灣書店發行,1955.4.28。頁5。
談益民,〈當前本黨爭取農民的途徑〉,《專題研究報告彙編—黨務類(4)》,台北:國民黨中央設計考核委員會出版,1971。頁114。
鄭孟偦,〈工程師和技術員怎樣分別〉,《工業教育月刊》,3:1,1959.3.20。頁9-14。
顧柏岩,〈工業教育講壇〉,收錄在《工業教育月刊》,1:10,1957.12.20。頁19-21。

三、學位論文

方俊育,〈技術或政治──台灣戰後工業職業教育發展史〉,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安後瑋,〈美援對台灣職業教育的影響(民國三十九-五十四年)〉,國立師範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8。
李文志,〈美援來華(一九四六-一九四八)之政治經濟研究──歷史結構的觀點〉,台北: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
李文環,〈戰後初期台灣對外貿易之政經分析(1945~1949)〉,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李泰翰,〈黨團、軍事與教育——一九五○年代學生軍訓進入校園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李靜兒,〈近半世紀的「華僑」教育(1950-2000)〉,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林崇熙,〈台灣科技政策的歷史研究(1949-1983)〉,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
洪瑞重,〈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時期教育的接收與推展,1945-1947〉,台灣師範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8。
胡文怡,〈逐一個科技興國的夢——新竹清華大學復校之研究〉,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高碩泰,〈美援與1970年代外交政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
許雅智,〈美援印度之研究(一九五O~一九八O)──從美援印度看美印關係〉,文化大學印度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
陳月萍,〈美援僑生教育與反共活動(1950-1965)〉,國立暨南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陳兆偉,〈戰後初期國民政府經營台灣糖業的探討(1945年至1953年)〉,東海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陳畢慧,〈戰後台灣師範學校教育之研究〉,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陳麗珠,〈從台銀與美援資金分配探討公民營事業之發展(1945-1965)〉,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葉偉濬,〈戰後美國軍經援華之研究(一九四六年-一九四九年)〉,中國文化大學中美關係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
詹慧瑜,〈戰後美國外援政策之研究──以雷根政府時期為例〉,中國文化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劉志偉,〈戰後台灣土地關係轉型中的國家、地主與農民,1945-1953〉,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歐素瑛,〈光復初期台灣職業教育之研究,1945~1949〉,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蔡明坤,〈台灣省議會教育決議案之研究(民國35-70年)〉,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
蔡敏崑,〈民國早期的職業教育運動〉,私立中國文化學院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6。

四、相關研究、專書

Cline, Ray. S.(克萊恩),《我所知道的蔣經國》,台北:聯經出版社,1990。
Dyroselle, J. B.(迪羅賽爾),汪紹麟等譯,《外交史》(1919-1984)上、下冊,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2。
Garthoff, Raymond L.(加特霍夫)著,伍牛、王薇譯,《冷戰史:遏制與共存備忘錄》,北京:新華出版社,2003。
Hobsbawm, Eric(霍布斯邦)著,鄭明萱譯,《極端的年代──二十世紀史》(1914-1991)上、下冊,台北:麥田出版社,1996。
Jacoby, Neil H. 1966, U. S. Aid to Taiwan: A Study of Foreign Aid, Self-Help and Development. New York: Frederick A. Praeger, Inc.
Koen, Ros Y.(羅斯•Y•凱恩),《美國政治中的『院外援華集團』》,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Mandel, E.(曼德爾),馬清文譯,《晚期資本主義》,台北:谷風出版社,1988。
Mason, John W.(梅森)著,何宏儒譯,《冷戰》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
Rankin, Karl L.(藍欽)撰,徵信新聞報編譯室譯,《藍欽使華回憶錄》,台北:徵信新聞報印行,1964。
SarDesai, D. R.(薩德賽),蔡百詮譯,《東南亞史》(下),台北:麥田出版社。
Tucker, Nancy B.(唐耐心)著,新新聞編譯小組譯,《不確定的友情──台灣、香港與美國,1945至1992》,台北:新新聞出版社,1995。Taiwan, Hong Kong, and the United States, 1945-1992 : Uncertain Friendships. New York: MacMillan/ Twayne, 1994.
Wade, Robert, 張宗漢譯,《管理市場:經濟理論與東亞國家由國家主導工業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4。
Winckler, Edwin A. & Greenhalgh, Susan(韋艾德與葛蘇珊)編,張苾蕪譯,《台灣政治經濟學諸論辯析》,台北:人間出版社,1994。
Zinn, Howard(霍華德•津恩),《 美國人民的歷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毛澤東,《毛澤東農村調查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牛大勇、沈志華主編《冷戰與中國的周邊關係》,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4。
王昭明,《王昭明回憶錄》,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95。
王德瓊,《家政學》,台北:正中書局,1958。
台灣工業職業教育視察團編,《中華民國四十七年台灣工業職業調查總報告書》,1958,出版者不詳。
朱敬一、戴華。《教育鬆綁》。台北:遠流出版社,1996。
江南,《蔣經國傳》,台北:前衛出版社,1997。
江華宣主編,《中國革命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羊憶蓉,《教育與國家發展──台灣經驗》,台北:桂冠出版社,1994。
羊憶蓉、吳惠林,《分流教育與經濟發展:政策分析與實際效果》,台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出版,1996。
何清欽,《光復初期之台灣教育》,復文圖書出版社,1980。
余玉賢編,《台灣農業發展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93。
吳承明,《中國的現代化:市場與社會》,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
吳寄萍編著,《蔣總統教育思想》,新文化彩色印書館,1966。
吳聰敏,〈美援與台灣的經濟發展〉,收錄在《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一卷第一期,1988年。頁145-158。
宋光宇編,《台灣經濟(一)──歷史經濟篇》,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台灣研究論叢,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
李宗仁,《李宗仁回憶錄》,台北:李敖出版社,1988。
李春放,《伊朗危機與冷戰的起源》(1941-1947),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李國鼎,《台灣的人力資源與人口問題》,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4。
李國鼎,《台灣的經濟計畫及其實施》,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5。
李國鼎,《台灣經濟高速發展的經驗》,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3。
李國鼎,《台灣經濟發展背後的政策演變》,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3。
李登輝,《台灣農業發展的政經分析》,台北:聯經出版社,1980。
李園會,《台灣光復時期與政府遷台初期教育政策之研究》,復文圖書出版社,1984。
汪彝定,《走過關鍵年代》,台北:商周文化,1991。
周談輝,《工業職業教育規劃與行政》,台北:教育部教育計畫小組,1970。
林文瑛、王震武,《分流教育的社會效果分析》,教育改革評議委員會,1996。
林玉體,《台灣教育面貌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社出版,1987。
林書揚:《從二二八到五0年代白色恐怖》,台北:時報文化公司,1993。
林照真,《覆面部隊:日本白團在台祕史》,台北:時報出版社,1996。
金耀基等著,《中國現代化的歷程》,台北:時報出版公司,1980。
金耀基著,《從傳統到現代》,廣州:廣州文化出版社,1989。
施明發,《現代化與技職教育的演變》,台北:幼獅出版社,1988。
施建生等著《中國教育現況》,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8。
段承璞編著,《台灣戰後經濟》,台北:人間出版社,1994。
胡為真,《美國對華「一個中國」政策之演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1。
茅家琦,《蔣經國的一生和他的思想演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3。
孫邦正,《六十年來的中國教育》,正中書局,1971。
孫震,《台灣經濟自由化的歷程》,台北:三民書局,2003。
師大工教系,《工業教育系三十年-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系成立三十年特刊》,台北:師大工教系,1983。
徐南號,《台灣教育史》,師大書苑,1993。
海峽評論雜誌社編輯部編,《台灣命運機密檔案》,台北:海峽評論出版社,1991。
翁台生,《CIA在臺活動秘辛》,台北:聯經出版社,1994。
袁穎生,《光復前後的台灣經濟》,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8。
國防研究院,《軍事援助》(美國軍援的現況及趨勢),國防研究院印,1960。
崔丕主編,《冷戰時期美國對外政策史探微》,北京:中華書局,2000。
康綠島,《李國鼎口述歷史》,台北:卓越文化出版社,1993。
張正藩,《近三十年中國教育述評》,台北:正中書局,1964。
張玉法,《中華民國史稿》(修訂版),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1。
張玉法主編,《中國現代史論集》第十輯,台北:聯經出版社,1982。
張宗漢,《光復前台灣之工業化》,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0。
教育部編,《第三次中國教育年鑑》(上),台北:正中書局印行,1957。
梁兆康編著,《華僑教育導論》,台北:華僑教育叢書編輯委員會編印,1959。
許介鱗,《台灣史記(續)卷四》,台北:文英堂,2001。
許介鱗,《戰後台灣史記》,台北:文英堂,1996。
陳玉璽,《台灣的依附型發展──依附型發展及其社會政治後果:台灣個案研究》,台北:人間出版社,1995。
陳思宇,《台灣區生產事業管理委員會與經濟發展策略》,台北: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出版,2002。
陳壽觥編著,《實用技藝訓練中心的理論與實施》,台北:台灣書店印行,1960。
章英華、薛承泰、黃毅志,《教育分流與社會經濟地位-兼論對技職教育改革的政策意涵》,教育改革評議委員會,1996。
費正清,《偉大的中國革命》,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
費正清主編,章建剛等譯,《劍橋中華民國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費正清編,《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革命中國的興起》(1949-1965年),謝亮生等中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費驊,《經濟建設計劃與國際經濟合作》,出版者不詳,1971。
黃仁宇,《放寬歷史的視界》,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
黃宗智,《長江三角洲小農家庭與農村發展》,北京:中華書局,2000。
黃武雄,《台灣教育的重建:面對當前教育的結構性問題》,台北:遠流出版社,1995。
黃俊傑,《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資料彙編》,台北:三民書局,1991。。
黃俊傑,《戰後台灣的轉型及其展望》,台北:正中書局出版,1995。
黃智輝,《台灣工業發展政策與策略》,台北:東吳大學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84。
楊生茂編,《美國外交政策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葛震歐,《加工出口區的創設》,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3。
資中筠,《追根溯源:美國對華政策的源起與發展,1945-1950》,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資中筠、何迪編,《美台關係四十年(1949-1989)》,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資中筠、何迪編,《美國對台政策機密檔案》,台北:海峽評論出版社,1992。
資中筠主編,《戰後美國外交史──從杜魯門到里根》(上、下冊),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4。
雷柏爾著,《台灣目前之農村問題與其將來之展望》,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特刊第六號,台北: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1953.7。
廖正宏、黃俊傑、蕭新煌,《光復後台灣農業政策的演變》,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6。
趙既昌,《美援的運用》,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5。
劉士永,《光復初期台灣經濟政策的檢討》,台北:稻鄉出版社,1996。
劉先雲口述,陳進金等紀錄整理,《劉先雲先生訪問錄》,台北:國史館,1995。
劉真,《歐美教育考察記》,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70。
劉進慶、若林正丈編,陳豔紅譯,《中日會診台灣──轉形期的經濟》,台北:故鄉出版社,1988。
劉進慶等著,雷慧英等翻譯,《台灣之經濟──典型NIES之成就與問題》,台北:人間出版社,1993。
劉進慶著,王宏仁、林繼文、李明峻譯,《戰後台灣經濟分析》,台北:人間出版社,1992。
劉德斌主編,《國際關係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鄭梓,《戰後台灣的接收與重建》,台北:新化圖書出版社,1994。
賴澤涵、黃俊傑主編,《光復後台灣地區發展經驗》,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1。
戴國煇,《台灣總體相》,台北:遠流出版社,1989。
薛曉華,《台灣民間教育改革運動:國家與社會的分析》,台北:前衛出版社,1996。
謝力中、孫力平主編,《二十世紀西方現代化理論文選》,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2。
謝小芩、張晉芬、黃淑玲,《技職教育政策與職業學校的運作》,教育改革評議委員會,1996。
藍博洲,《紅色客家人》,台中:晨星出版社,2003。
藍博洲,《尋訪被湮滅的台灣史與台灣人》,台北:時報出版社,1995。
鎮天錫、尹建中合著,《人口政策的形成與檢討》,台北:聯經出版社,1983。
鎮天錫、余煥模、張丕繼合著,《人力政策的形成與實施》,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3。
龐建國,《國家發展理論──兼論台灣發展經驗》,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3。
羅金義、王章偉編著,《奇蹟背後:解構東亞現代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
羅敦偉,《美援運用在各方面所發生效果之研究》,台北:中央委員會設計考核委員會印,1960。
龔宜君,《「外來政權」與本土社會:改造後國民黨政權社會基礎的形成》,台北:稻鄉出版社,1998。
龔寶善主編,《昨日今日與明日的教育》,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78。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