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08)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2 04:3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吳雅婷
研究生(外文):Wu Ya Ting
論文名稱:影響台灣幸福感之主客觀因素研究—以2005年與2010年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Effect of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Factors of Well-being in Taiwan:In 2005 and 2010 Cases
指導教授:崔曉倩崔曉倩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Tsui Hsiao Chien
口試委員:陳和全崔曉倩林宏濱
口試委員(外文):Chen Ho ChyuanTsui Hsiao ChienLin Hung Pin
口試日期:2014-01-11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國際經濟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經濟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4
畢業學年度:10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59
中文關鍵詞:所得幸福感伊斯特林悖論美好生活指數排序普羅比模型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4
  • 點閱點閱:185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24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幸福,是全球人類關注的焦點,也是人們努力獲取身心靈滿足的目標。受到早期傳統經濟學的「理性人」學說影響,各國政府長年致力於經濟成長率的提升,但1974年伊斯特林悖論提出後,越來越多經濟學家投注在所得以外影響幸福因子的研究,行為經濟學派應然而起且蔚為風潮。2011年,幸福小國—不丹國王賢伉儷拜訪日本之行、OECD提出美好生活指數,再次引起世界各國政府對幸福議題的重視。本研究欲瞭解台灣民眾幸福感受到所得以外的他項主、客觀因素影響程度為何,因此以2007–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風暴(Financial crisis of 2007–08)作為本文擇定年度研究的分水嶺,利用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2005年第五期第一次綜合組和2010第六期第一次綜合組問卷資料,採用卡方獨立性檢定(Chi-square test of independence)檢定各解釋變數與被解釋變數間的獨立關係,並使用排序普羅比模型(Ordered probit model)進行實證模型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2005年影響台灣民眾幸福感的客觀條件為年齡和每週工時,而年齡與幸福感間呈現U型關係,表示中間年齡層的民眾較不幸福;隨著工時的增加,幸福感受會隨之遞增。是年影響台灣民眾幸福感的主觀條件有生活品質滿意度、人際關係滿意度、工作滿意度、經濟狀況滿意度、身體健康狀況度、自評社會階層共計六項,皆呈現正向關係。2010年影響台灣民眾幸福感的客觀條件為性別、職業類別與儲蓄,女性比男性感到幸福;職業類別會影響幸福感程度的差異;無儲蓄的民眾較有儲蓄者幸福。影響當年度的主觀條件則有生活品質滿意度、人際關係滿意度、工作滿意度、經濟狀況滿意度、身體健康狀況度等五項,並與幸福感呈現正相關。




關鍵詞:所得、幸福感、伊斯特林悖論、美好生活指數、排序普羅比模型

謝辭 i
中文摘要 ii
目錄 iii
表目錄 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6
第一節 幸福感的意義與內涵 6
第二節 快樂與所得的相關文獻 6
第三節 快樂與非所得的相關文獻 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13
第一節 計量模型選擇 13
第二節 資料來源 14
第三節 變數定義及說明 15
第四章 資料處理與敘述統計 19
第一節 資料處理 19
第二節 敘述統計 19
第五章 實證結果 26
第一節 卡方獨立性檢定分析 26
第二節 幸福感之實證估計 38
第三節 幸福感邊際效果分析 41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45
第一節 研究結論 45
第二節 研究限制 46
第三節 建議 46
參考文獻 48
附錄 52

表目錄
表3-1 變數內容與定義 18
表4-1 2005年與2010年變數資料概況 23
表4-2 2005年各變數的基本統計量 25
表5-1 2005年個人客觀變數資料與幸福感之交叉分析 28表5-2 2005年個人主觀變數資料與幸福感之交叉分析 31
表5-3 2010年個人客觀變數資料與幸福感之交叉分析 33
表5-4 2010年個人主觀變數資料與幸福感之交叉分析 36
表5-5 幸福感Ordered probit模型估計結果 40
表5-6 2005年Ordered probit模型之邊際效果(幸福感) 42
表5-7 2010年Ordered probit模型之邊際效果(幸福感) 44

一、中文部分
主計處(2010)「99年人力運用調查報告」,行政院主計處。
主計處(2012)「2011年社會指標統計年報」,行政院主計處。
主計處(2013)「2012年社會指標統計年報-國民幸福指數專刊」,行政院主計處。
方鈺如(2001),《人際信任、社會資本與工作滿意度之相關性研究》,國立海洋大學航運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朱信翰(2010),《幸福程度之影響因子分析:以台灣地區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元裕、尤善嘉(2012),「下一站.幸福:探討追求發展之另類指標」,《第四屆發展研究年會》
何秀娟(2010),《決定台灣人快樂因素的實證研究》,世新大學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詩詠(2005),《經濟成長或分配平均—絕對所得、相對所得與快樂關聯的衍生涵義》,東吳大學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駿彥(2000),「勞工派遣法制之研究—以日本勞工派遣法為例」,《台灣勞動法學會報》,第1期,頁9-15。
林崇逸(2007),《幸福與財富:幸福感影響因素之探討》,世新大學財務金融學系碩士論文。
周碩政(2008),《桃竹苗區國民中學兼任行政教師之幸福感》,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班論文。
宮春子(2006),《幸福指數指標體系的構建》,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8卷第6期,頁84-87。
涂依宸(2009),《工時的現況與期望之落差對員工工作士氣、生活滿意度、工作家庭衝突之影響》,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芷瑜(2013)《臺灣地區居民快樂因子之探討》,國立台北大學統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理查.萊亞德(Richard Layard)(2006),《快樂經濟學》,經濟新潮社出版,陳佳伶譯。
黃郁婷、李嘉惠、郭妙雪(2011)「幸福嗎?臺灣地區成年人幸福感及其相關因素初探」,《教育與家庭學刊》第2期,頁27-58。
黃秋微(2011)「從正式與非正式課程探討大學生能力之養成:以朝楊科技大學通識教育課程為例」,《止善》,第11期,頁47-72。
黃傳仁(2008),《快樂的衡量與決定:論述與實證》,淡江大學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韞臻、林淑惠(2008),「大學生幸福感之組成與比較」,《國立台中技術學院學報》,第9卷第2期,頁19-31。
楊文山、王乃琳(2012),「臺灣與香港生活與婚姻幸福感的比較研究」,《應用倫理評論》,第52期,頁115-139。
楊雅筠(2003),《老年人友誼支持與幸福感之研究—以台北市老人服務中心為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少華(2012),《影響臺灣人民快樂程度主要因素之實證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保強(2012),「幸福的追尋乃發展之道」,《應用倫理評論》,第52期,頁2-20。
陳美伶(2007),《所得提高一定會讓快樂增加?》,國立中正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美秀(2010),《台灣民眾生活滿意度—主觀財務狀況感受與客觀所得之分析》,國立中正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郁茹(2005),《高雄縣市成人宗教態度、家庭支持與幸褔感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嘉鳳、周才忠(2012),「台灣民眾主觀快樂幸福感之樣貌與未來之發展方向」,《應用倫理評論》,第52期,頁83-113。
顏國樑、徐美雯(2012),「國中教師追求快樂取向、主觀幸福感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屏東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第38期,頁93-126。

二、西文部分
Andrews, F.M, & Withey, S. B. (1976). “Social Indicators of Well-Being: America’s Perception of Life Quality.”,NewYork: Plenum.
Andrew J. Oswald(1997).Happiness and Ecomomic Performance
Argyle, M., & Martin, M. (1991). The psychological causes of happiness. In F. Strack,
M.Argyle, & N. Schwarz, Subjective Well-Being: An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pp.77-100). Toronto: Pergamon Press Canada Ltd.
Blanchflower, D. G. and A. J. Oswald (2004), “Well-being over Time in Britain and
the U.S.A.,”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88, 1359-1386.
Clark, A. E. and A. J. Oswald (1996), “Satisfaction and Comparison Income,”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61, 359-381.
Easterlin, R. A. (1974),“Does Economic Growth Improve the Human Lot? Some Empirical Evidence.”In Paul A. David and Melvin W. Reder(eds), Nations and Households in Economic Growth: Essays in Honor of Moses Abramovitz, New York: Academic Press,89-125.
Easterlin, R. A. (2001),“Income and Happiness:Toward a Unified Theory,”Economic Journal 111,465-484.
Frey, B. S. and A. Stutzer (2000), “Happiness, Economy and Institutions,” Economic
Journal, 110, 918-938.
Helliwell, J. F. (2003), “How’s life?Combining Individual and National Variables to
Explain Subjective Well-being,” Economic Modeling, 20, 331-60.
Inkels, A (1960). Industrial Man: "The Relation of Status to Experience, Reception, and
Value". AJS, Vol. 60, Num. 1, pp. 1-31.
OECD(2011)How’s Life? Measuring Well-being. OECD Publishing.
Oswald, A. J. (1997), “Happiness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Economic Journal,
107, 1815-1831.
Peiró, A. (2006), “Happiness, Satisfaction and Socio-Economic Conditions:Some
International Evidence,” Journal of Socio-Economics, 35, 348-365.
Robert Hoppock(1935), Job satisfaction.
Stutzer, A. (2004), “The Role of Income Aspirations in Individual Happiness,”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 54, 89-109.
Soons, J.P.M., Liefbroer, A.C., and Kalmijn, M. (2009). “The long-term consequences
of relationship formation for subjective well-being.”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71(5): 1254-1270.
Tella, R. D., R. J. MacCulloch and A. J. Oswald (2003), “The Macroeconomics of
Happiness,”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85, 809-827.
Weber,M.(1958).Class,status,and party,From Max Weber:Essays in Sociology.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ood, W., Rhodes, N., & Whelan, M. (1989). Sex differences in positive well-belling:
A consideration of emotional style and marital status. Psychological Bullentin,
106(2), 249-264.
Wooldridge, J. M.(2002), Econometric Analysis of Cross Section and Panel Data,
504-509, Cambridge, Mass.:MIT Pres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