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古籍
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清)于敏中:《日下舊聞考》,北京市: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
(明)于慎行:《穀山筆麈》,北京市:中華書局,1997年。
(明)不著撰者:《萬曆邸鈔》,臺北市:古亭書局,1968年。
(明)王世貞:《嘉靖以來首輔傳》,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毛奇齡:《勝朝彤史拾遺記》,北京市:中華書局,1991年。
(明)文秉:《先撥志始》,臺北縣板橋市:藝文印書館,1967年。
(漢)司馬遷:《史記》,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宋慶元黃善夫刊本,2010年。
(唐)令狐德棻:《周書》,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宋蜀大字本2010年。
(明)朱元璋:《皇明祖訓》,臺南縣: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明洪武禮部刊本,1996年。
(明)谷應泰:《明史記事本末》,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明)余繼登:《典故紀聞》,上冊,臺北市:大立出版社,1985年。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北京市:中華書局,1997年。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撰:《十三經注疏‧春秋左傳正義》,臺北市:藝文印書館,2003年。
(唐)李林甫:《唐六典》,北京市:中華書局,2005年。
(唐)李延壽:《南史》,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元大德刊本2010年。
(南梁)沈約:《宋書》,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宋蜀大字本2010年。
(清)吳長元:《宸垣識略》,北京市:古籍出版社,2001年。
(明)林堯俞等纂修,(明)余汝輯等編撰:《禮部志稿》,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3年。
(明)郎瑛:《七修類稿》,上海市: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年。
(清)紀昀,《明懿安皇后外傳》,臺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96年。
(清)查繼佐:《罪惟錄》,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注:《後漢書》,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宋紹興刻本,2010年。
(明)高拱:《病榻遺言》,臺北縣:藝文印書館,1966年。
(清)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臺北市:鼎文書局,1977年。
(明)夏原吉:《忠靖集》,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陳治本等編:《皇明寶訓》,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
(明)陸容:《菽園雜記》,北京市:中華書局,1997年。
(清)夏燮:《明通鑑》,臺北市:西南書局,1982年。
(宋)徐天麟:《東漢會要》,臺北縣板橋市:藝文印書館,1969年。
(清)徐松:《宋會要輯稿》,北京市:中華書局,1997年。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 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北宋景祐刊本,2010年。
(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宋紹熙刊本,2010年。
(明)張居正:《張太岳先生文集》,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清乾隆武英殿原刊本,2010年。
(清)傅維麟:《明書》,臺北市:華正書局,1974年。
(明)楊榮:《文敏集》,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楊士奇:《東里集》,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劄記校證(訂補本)》,下冊,北京市:中華書局,2001年。
(清)趙翼:《陔餘叢考》,北京市:中華書局,2006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撰:《十三經注疏‧禮記注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2003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十三經注疏‧周禮注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2003年。
(明)談遷,《國榷》,臺北市:鼎文書局印行,1978年
(後晉)劉昫:《舊唐書》,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宋紹興刻本2010年。
(明)劉侗:《帝京景物略》,上海市:遠東出版社,1996年。
(清)龍文彬撰:《明會要》,新北市:藝文印書館,1972年。
(明)錢士升:《皇明表忠記》,臺南縣: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明崇禎刻本,1996年。
(南梁)蕭子顯:《南齊書》,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宋蜀大字本,2010年。
(唐)魏徵等撰:《隋書》,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元大德刊本2010年。
貳、專書
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明實錄》(全133冊),臺北市:中研院史語所,1967年。
朱子彥:《後宮制度研究》,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
安作璋:《中國歷代后妃傳(上)》,臺南縣:大行出版社,1991年。
安作璋:《中國歷代后妃傳(下)》,臺南縣:大行出版社,1993年。
吳吟編:《朝鮮王朝實錄抄-中國史料》,漢城:景仁文化社,1982年。
吳晗:《朱元璋大傳》,臺北市:遠流出版社,1991年。
李國祥,楊昶主編:《明實錄類纂─宮庭史料卷》,武漢市:武漢出版社,1992年。
車吉心:《中國皇后全傳》,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5年。
門巋:《中國后妃的生死歌哭》,臺北市:博遠出版社,1990年。
侯立朝:《中國皇后史》,香港:博學出版社,1986年。
陳玟玟主編:《中國后妃事略》,臺北市:大地出版社,2004年。
商習之:《歷代后妃軼事》,臺北市:漢欣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1年。
童熙:《中國后宮列傳》,桂林市:皇冠雜誌社,1981年。
煥力:《中國后妃政治》,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
趙雲田:《明清宮廷秘史》,臺北市:國文天地雜誌社,1989年。
熊召政:《明朝帝王師》,臺北市:本事文化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樊樹志:《萬曆傳》,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
蔡石山:《明代的女人》,臺北市:聯經出版社,2009年。
参、學位論文
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林君怡:《西漢后妃研究-以呂后、竇后及元帝王后為主》,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陳虹君:《東漢皇后及其家族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史地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徐斌:《明代后妃制度初探》,天津師範大學研究生學位論文,2008年。
肆、期刊論文
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王凱,汪文青:〈從《明史后妃傳》看馬皇后的形象嬗變《傳承》,8期,2009年。
宋立中:〈小議明代后妃外戚干政不烈現象〉《史學月刊》,6期,2001年。
邱仲麟:〈明代遴選后妃及其規制〉《明代研究》,11期,2008年。杜洪濤:〈試析明代的「女主干政」及其特點〉《魯東大學學報》,27卷,6期,2010年。
李友靜:〈略論明代外戚勢力孱弱的原因〉《科教文匯》,下旬刊,2012年。
汪建明:〈北京慈壽寺及永安萬壽塔〉《首都師範大學學報》,33卷,6期,2012年。
林延清:〈仁宗張皇后與明初政治〉《史學月刊》,8期,2003年。
林延清:〈李太后與張居正改革〉《南開學報》,5期,2005年。
林延清:〈明朝后妃在皇位繼承危機中的作用〉《求是學刊》,33卷,4期,2006年。
林延清:〈李太后與「國本之爭」〉《東岳論叢》,29卷,1期,2008年。
林仕謀:〈歷代皇朝選妃內幕〉《文史天地》,7期,2008年。
徐春燕:〈明代后妃的號〉《史學月刊》,6期,2004年。
陳恩虎:〈中國封建社會皇帝后妃問題初探〉《安徽大學學報》,3期,1996年。
陳岭、汪巧慧:〈明憲宗的「戀母心理」與萬貴妃擅寵〉《內蒙古農業大學學校》,13卷,3期,2011年。
秦賢寶:〈佐政明代三朝的張皇后〉《紫禁城》,3期,1995年。
張海鵬:〈馬皇后評述〉《安徽師大學報》,2期,1981年。
張娜:〈小議明代宮廷婦女-從生活角度看其悲苦〉《雞西大學學報》,8卷,5期,2008年。
單斌:〈談明代后妃的歷史作用〉《信陽師範學院學報》,4期,1986年。
程彩霞:〈明代后妃制度的政治文化解讀〉《山東社會科學》,12期,2006年。
程彩霞:〈明朝皇后群體掃瞄及特徵分析〉《江西社會科學》,2007年。
萬靜:〈論中國古代帝王后妃制度的確立〉《成都大學學報》,1期,2004年。
趙克生:〈明朝后妃與國家禮制興革〉《東北師大學報》,5期,2007年。
趙秀麗:〈明代皇后生存狀態與后權的式微〉《華中師範大學研究生學報》,14卷,4期,2007年。
趙秀麗:〈論明代皇帝兩極化性格特徵的成因及影響〉《商丘師範學院學報》,25卷,10期,2009年。
趙秀麗、馬建平:〈明代儲君早期經歷及其影響〉《河北師範大學學報》,33卷,4期,2010年。
劉國輝:〈晚明「三案」與明廷皇權之爭〉《通化師範學院學報》,22卷,1期,2001年。
劉運:〈也談明朝后妃的「賢良」〉《黑河學刊》,4期,2010年。
譚平:〈后妃與明代政治〉《成都大學學報》,3期,199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