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59)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15 04:1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羅小蕙
研究生(外文):Hsiao-Hui Lo
論文名稱:Zygmunt Bauman倫理思想及其在品德教育上的意義
論文名稱(外文):The Ethical Thought of Zygmunt Bauman and Its Implications to Character Education in Taiwan
指導教授:楊洲松楊洲松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ou-Sung Yang
口試委員:蘇永明李奉儒
口試委員(外文):Yung-Ming ShuFeng-Jihu Lee
口試日期:2013-05-19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系所名稱:課程教學與科技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教育科技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3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5
中文關鍵詞:Zygmunt Bauman倫理流動的現代性品德教育
外文關鍵詞:Zygmunt Baumanethicliquid modernitycharacter educ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62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8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本文係以當代社會中的品德教育發展為主要脈絡,認為在多元化、全球化的過程中,品德教育的內涵應隨時反省。在此脈絡下,本文以詮釋學方法對Zygmunt Bauman倫理思想的主要意涵進行探究,並進一步析論Bauman倫理學對現今台灣品德教育所具有的意義。據此,本文的研究主旨以兩個面向展開:
第一、探究Bauman倫理思想的主要內涵,指出Bauman倫理思想主要有三個
要素:(1)社會學式的思考策略;(2)現代性/後現代性的分析架構。其後為了避開現代性/後現代性的曖昧不清,Bauman在一九九○年代中葉以後提出獨到的「流動的現代性」的觀點,做為對後現代性的再反省;(3)Emmanual Levinas爲他倫理學的哲學基礎。
第二、以「品德教育促進方案」為對象,探討Bauman倫理思想對台灣品德教育的省思。據此,提出二點反思:(1)以「道德價值核心」與「行為準則」為主的做法,可能會有威權意識的問題;(2)教師角色的調整未能與時俱變。
最後,綜合以上討論,對品德教育的方向提出三點建議:
一、對方案中以「道德價值核心」與「行為準則」為品德教育內容,須保持批判性的態度,以實現公義的目標。
二、對方案中以「多方參與」為實施品德教育的原則,須建立公共空間讓參與者能持續對話。
三、品德教育的實施應重視潛移默化的後學習

The thesis focuses on the contex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aracter education under contemporary society. The thesis indicates that in the process of diversification and globalization, the contents of the character education should be reflected continuously. Under the content, the thesis explores the contents of Zygmunt Bauman`s ethical thought by the theory of hermeneutic approach. Furthermore, the thesis is going to analyze the implications of Bauman`s ethical thought to the character education in Taiwan nowadays. Accordingly, the thesis include two aspects:
The first one is to explore the main contents of Bauman`s ethical thought including three elements: (1) the perspective of “thinking sociologically”; (2) the analytical framework of modernity/postmodernity. In order to eliminate the chaos between modernity and postmodernity , Bauman created the view of liquid modernity in the middle of 1990; (3) the philosophical basic on Emmanual Lévinas`s ethics of responsibility-for-the-Other.
The second aspect is the reflection toward the picture of Bauman`s ethical thought to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character education in Taiwan. Accordingly, the thesis propose two reflection: (1) the approach to the "core moral values" and "code of conduct" may give rise to problems of authoritarian consciousness; (2) the adjustment of the role of teachers failed to change with the times.
Finally, as the above discussed, this thesis indicates three suggestions for the character education:
1.We must remain more introspective and critical to the "core moral values" and "code of conduct",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 of justice.
2.In terms of the "multiple participants" used in the implementation on the principle of character education, a public space should be established so that participants can continue to dialogue.
3.The practice of character education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deuteron-learning.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6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9
第二章 Bauman的思想背景 13
第一節 Bauman的生平 13
第二節 Bauman的思想淵源 21
第三節 Bauman的著述 25
第三章 Bauman倫理思想 39
第一節 Bauman倫理思想的背景與淵源 39
第二節 Bauman倫理思想的開展 52
第三節 Bauman倫理思想的評論 65
第四章 Bauman倫理思想在品德教育上的意義 71
第一節 品德教育的現況與困境 71
第二節 Bauman倫理思想在品德教育上的反思與侷限 82
第三節 台灣品德教育的展望 9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3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03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06
參考書目 107
附錄:Zygmunt Bauman著作列表 115

一、中文參考文獻
千代文教基金會(2011)。品格教育由知到行。臺北市:千代文教基金會。
王俊斌(2008)。知識論述與主體構成:教育改革的系譜學分析。中正教育研究,
7:2,37-64。
王建民(2009)。建構什麼樣的道德社會學?-讀齊格蒙特‧鮑曼《現代性與大屠
殺》。道德與文明,2,57-60。
江宜樺(1995)。「政治是什麼」-試析亞里斯多德的觀點。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19,165-194。
伍碧雯(2008)。從民族到種族: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期猶太裔人類學者論「猶太
種族」。臺灣師大歷史學報,40,101-135。
任東景(2010)。鮑曼流動現代性理論的哲學透視。社會科學期刊,5,43-45。
呂小陸(2000)。Zygmunt Bauman倫理觀之德育蘊義。臺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
育學系碩士論文。
李琪明(2001)。兩岸德育與意識形態。臺北市:五南圖書。
李琪明(2007)。中小學品德校園之實施策略與評鑑方式探析。教育研究月刊,159,
33-45。
李琪明(2008)。國中小品德校園文化營造實徵研究。師大學報:教育類,53:3,
153-178。
李奉儒(2004a)。道德教育的再轉向或新保守?對於品格教育的一些質疑與期待。
2004 年11 月論文發表於東海大學師資培育中心暨教育研究所主辦之品格教育學術研討會」。
李奉儒(2004b)。品格教育融入九年一貫課程:一些概念的釐清與可行的作法。
論文發表於台灣師大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主辦之「E社會的公民倫理、公民素養與公民養成學術研討會」。
李奉儒(2005)。尊重與關懷作為學校品德教育的核心。國教天地,159,20-29。
但昭偉(2006)。個人主義道德觀及其德育重點。初等教育學刊,24,1-11。
孟彥文(2004)。勒維納斯對形上學和存在論的區分。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
學版),6:4,82-85。
金惠敏(2005)。無限的他者—對列維納斯一個核心概念的閱讀。哲學與文化,32:
1,75-118.
和思鵬(2006)。困境與張力:鮑曼後現代語境下的道德之維。貴州工業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8:6,92-94。
林建福(2009)。當代品格教育的批判檢視-以美國品格教育運動為例。德行取向
的道德教育,263-324,臺北市:學富文化。
洪若烈、林沂昇、王詩茜(2009a)。我國品德教育推動之探析。研習資訊,26:1,
99-108。
洪若烈、林沂昇、王詩茜(2009b)。「教育部品德教育促進方案」內涵與各級學校
實施計畫初探。研習資訊,26:5,91-104。
洪漢鼎(2002)。詮釋學史。臺北市:桂冠。
郭台輝(2007)。鮑曼思想研究:探索新的范式—兼評《理解鮑曼》。中共浙江省
委黨校學報,3,47-52。
陳秀錦(2008)。後現代倫理思想與當代道德教育的思考-對齊格蒙‧鮑曼《生
活在碎片之中:論後現代道德》的解讀。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71-73。
陳伊琳(2008)。美國當代品格教育的反省-證成、定義與評鑑。中等教育,59:
1,142-161。
陳伊琳(2011)。品格特質歸因與評量之可行性與做法的哲學省思。中等教育,62:2,100-118。
陳伊琳(2012)。品格教育是什麼?。台大教育實習輔導通訊。26,3-5。
教育部(2010)。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黃金十年、百年樹人。臺北市:教育部。
張鍠焜(2007)。E.Levinas「為他」倫理學及其德育蘊義。教育研究集刊,53:3,67-92。
張鍠焜(2010)。為他倫理學與教育。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鍠焜(2012)。包曼後現代倫理學及其德育意義。教育學與比較教育研究:楊深坑國
家講座教授六秩晉六祝壽論文集,徐光台等合著,117-146。臺北市:高教出版。
黃政傑(2008)。品德教育的問題與展望。新品德教育-人性是什麼?,黃政傑主
編,261-284,臺北市:五南圖書。
楊洲松(2000)。後現代知識論與教育。臺北市:師大書苑。
楊洲松(2007)。從哲學觀點看品德教育。教師天地,149,24-28。
褚浩鋒(2005)。「後現代倫理學」到「液態現代性」:論鮑曼(Zygmunt Bauman)
倫理論述的開展。臺北市: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溫明麗(2007)。教師專業倫理及品格之內涵分析與喚醒。教師天地,149,11-20。
鄭莉(2006a)。超越後現代社會學,建構後現代社會學—鮑曼的理論構想及方法論探析。社會,26,18-33。
鄭莉(2006b)。理解鮑曼。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
簡成熙(2005)。品格教育與人權教育的衝突與和解。當代教育研究,13:3,91-114。
簡成熙(2007)。台灣德育的推展與研究何去何從?。教育研究月刊,159,46-59。
蘇永明(2000)。後現代與道德教育。教育資料集刊,25,147-168。
二、中文翻譯文獻
田禾、馬春華譯(2002)。大蕭條的孩子們(原作者:Elder, G. H.)。南京市:譯林
出版社。
朱元鴻、馬彥彬、方孝鼎等譯(1994)。後現代理論:批判的質疑(原作者:Steven
Best and Douglas Kellner)。臺北市:巨流。
朱道凱譯(2002)。社會學動動腦(原作者:Zygmunt Bauman)。臺北市:群學。
李奉儒譯(1994)。兒童道德教育:我們可以教導兒童成為好孩子嗎?(原作者:
Roger Straughan)。臺北市:揚智文化。
何定照、高瑟濡譯(2007)。液態之愛:論人際紐帶的脆弱(原作者:Zygmunt
Bauman)。臺北市:商周。
谷蕾、武媛媛譯(2012)。流動的時代—生活於充滿不確定性的年代(原作者:
Zygmunt Bauman)。南京市:江蘇人民出版社。
郇建立、李靜韜譯(2002)。後現代性及其缺憾(原作者:Zygmunt Bauman)。上海
市:學林出版社。
郇建立譯(2004)。解讀鮑曼的社會理論(原作者:Peter Beilharz)。馬克思主義
與現實(雙月刊),2,99-107。
邵迎生譯(2003)。現代性與矛盾性(原作者:Zygmunt Bauman)。北京市:商務印書
館。
洪濤譯(2000)。立法者與闡釋者:論現代性、後現代性與知識份子(原作者:
Zygmunt Bauman)。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
洪濤、周順、郭台輝譯(2006)。尋找政治。上海市:人民出版社。
范祥濤譯(2002)。個體化社會(原作者:Zygmunt Bauman)。上海市:上海三聯書
店。
高思謙譯(2006)。尼各馬科倫理學(原作者:Aristotle)。臺北市:台灣商務。
徐朝友譯(2012)。流動的生活(原作者:Zygmunt Bauman)。南京市:江蘇人民出
版社。
章燕等譯(2010)。後現代主義百科全書(上)(原作者:Victor Taylor、Charles
Winquist)。長春市:吉林人民出版社。
張成崗譯(2002)。后現代倫理學(原作者:Zygmunt Bauman)。南京市:江蘇人
民出版社。
黃郁倫、鐘啟泉譯(2012)。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革(原作者:佐藤學)。
臺北市:天下雜誌。
楊渝東、史建華譯(2002)。現代性與大屠殺(原作者:Zygmunt Bauman)。南京市:
譯林出版社。
楊淑嬌譯(2004)。與包曼對話(原作者:Zygmunt Bauman & Keith Tester)。
臺北市:巨流。
歐陽景根譯(2002)。流動的現代性(原作者:Zygmunt Bauman)。上海市:上海三
聯書店。
蕭韶譯(2002)。齊格蒙特‧鮑曼-後現代性的預言家(原作者:Dennis Smith)。
南京市:江蘇人民出版社。(原出版年:1999)。
三、西文參考文獻
Bauman,Z.(1990).Thinking Sociologically. Cambridge,MA: Basil Blackwell.
Bauman,Z.(1993).Postmodern Ethics. Oxford: Blackwell.
Bauman,Z.(1995). Life in Fragments. Essays in Postmodern Morality. Cambridge, MA: Basil Blackwell.
Bauman,Z.(2000).Liquid Modernity. Cambridge: Polity.
Bauman,Z.(2001).The Individualized Society. Cambridge: Polity.
Bauman,Z. & Tester,K.(2001). Conversations with Zygmunt Bauman. Cambridge: Polity.
Bauer,Y.(2001). Rethinking The Holocaust. New Haven,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Beilharz,P.(1998).Reading Zygmunt Bauman:looking for clues. Thesis Eleven 54: 25-36.
Beilharz,P.(2001).The Bauman Reader. Oxford: Blackwell.
Best,S.(1998).Zygmunt Bauman: Personal Reflections within the Mainstream of Modernity.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49(2):311-320.
Fearn,N.(2006). Zygmunt Bauman.New Statesman 135(4775):30.
Fairbairn,M. & Madison,G.B.(1999). The Ethics of Postmodernity: Current Trends in Continental Thought. Evanston: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Giddens,A.(1992).Uprooted Signposts at Century`s End. The Times Higher Education Supplement 17:21.
Junge,M.(2001). Zygmunt Bauman`s Poisonded Gift of Morality. 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52(1):105-119.
Smith,D.(1999).Zygmunt Bauman: Prophet of Postmodernit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四、網路資料
文建會文化部(未知)。教育改革。取自網路資料:台灣大百科全書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3951
教育部 (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取自國立教育資料館網站:
http://192.192.169.230/cgi-bin/edu_project/d_display?home=index&path=/ap/edu_project/toc&sysid=000000833&qval=%B3%F8%A7i%AE%D1&phonetic=0&fuzzy=0&pass
教育部(2004)。品德教育促進方案。取自品德教育資源網:
http://140.111.34.20/policy.php
教育部(2007)。品德教育資源網計畫書。取自品德教育資源網站:
http://ce.naer.edu.tw/plans.php
教育部(2008)。學校品德教育推動策略及評鑑指標研究報告。取自品德教育資源網站:
http://ce.naer.edu.tw/research_detail.php?type=1&detail=39&show_h=0&c_name=&c_year=
教育部(2009)。教育部品德教育促進方案。取自教育部全球資訊網:
http://www.edu.tw/search1.aspx?chk=%e5%93%81%e5%be%b7%e6%95%99%e8%82%b2%e4%bf%83%e9%80%b2%e6%96%b9%e6%a1%88
Best,S.(n.d). Bauman: Thinking Modernistically. Retrieved January 25, 2013,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shaunbest.tripod.com/id11.html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蘇永明(2000)。後現代與道德教育。教育資料集刊,25,147-168。
2. 簡成熙(2007)。台灣德育的推展與研究何去何從?。教育研究月刊,159,46-59。
3. 簡成熙(2005)。品格教育與人權教育的衝突與和解。當代教育研究,13:3,91-114。
4. 溫明麗(2007)。教師專業倫理及品格之內涵分析與喚醒。教師天地,149,11-20。
5. 楊洲松(2007)。從哲學觀點看品德教育。教師天地,149,24-28。
6. 陳伊琳(2008)。美國當代品格教育的反省-證成、定義與評鑑。中等教育,59:
7. 張鍠焜(2007)。E.Levinas「為他」倫理學及其德育蘊義。教育研究集刊,53:3,67-92。
8. 洪若烈、林沂昇、王詩茜(2009a)。我國品德教育推動之探析。研習資訊,26:1,
9. 金惠敏(2005)。無限的他者—對列維納斯一個核心概念的閱讀。哲學與文化,32:
10. 但昭偉(2006)。個人主義道德觀及其德育重點。初等教育學刊,24,1-11。
11. 李奉儒(2005)。尊重與關懷作為學校品德教育的核心。國教天地,159,20-29。
12. 李琪明(2008)。國中小品德校園文化營造實徵研究。師大學報:教育類,53:3,
13. 李琪明(2007)。中小學品德校園之實施策略與評鑑方式探析。教育研究月刊,159,
14. 江宜樺(1995)。「政治是什麼」-試析亞里斯多德的觀點。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15. 伍碧雯(2008)。從民族到種族: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期猶太裔人類學者論「猶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