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2)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12 05:1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李莉珍
研究生(外文):Lih-Lee Chen
論文名稱:圖像教學對兒童創造力與語文能力影響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Image Instruction on Children’s Creativity and Linguistic Capability
指導教授:吳和堂吳和堂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學系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74
中文關鍵詞:圖像資訊融入圖像創造力語文能力
外文關鍵詞:image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rgrated into image instructioncreativitylinguistic capabilit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69
  • 點閱點閱:680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87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7
圖像已成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要角,也成為人類互動、溝通的另一語言,而創造力是創造思考的歷程,能從圖像中引發孩童思考,無形中培養學生能勇於嘗試新的事物和想法,對圖像的感受力、獨創思考、解讀以及閱讀能力儼然成了現代人的基本素養。由此可知圖像教學為語文教育注入了新的思維,對視覺開啟了另一學習的視野。
本研究旨在探討「圖像教學」對國小兒童創造力與語文能力之影響。研究者以準實驗研究法,以高雄市某國小六年級兩個班級的學童為樣本,其中一班為實驗組,接受共12週共24堂課的資訊融入圖像教學,另一班為控制組,則實施一般傳統的講述法。
本研究使用「陶倫斯創造思考測驗」語文版(Torrance Tests of Creative Thinking,Verbal,Forms A and B,TTCT)以及自編「創造力寫作評定量表」、「語文成就測驗」的測量工具與質性探討分析並重。量化資料以獨立樣本T檢定(t-test)、獨立樣本單因子共變數(ANCOVA)分析來進行分析,質性部分則以學生作品、短文創作、上課札記、教學省思等進行資料分析。
在量化部分,研究顯示實施圖像教學有以下成效:
一、圖像教學有效增進兒童的創造力
1.實驗組在陶倫斯創造思考測驗語文版後測之「流暢力」、「獨創力」明顯優於控制組,且達顯著水準。
2.在語文寫作創造力上,實驗組在創造力寫作評定量表上之「敏覺力」、「變通力」、「獨創力」明顯優於控制組,且達顯著水準。
二、圖像教學有效增進兒童的語文能力:實驗組在語文成就測驗之得分數顯著高於控制組,語文能力有進步。
三、圖像教學能引起兒童學習動機及學習興趣:圖像教學帶給他們有別以往的教學方式(傳統講述),跟老師有較多互動,並從學習中找到自信與樂趣。
在質性部分,圖像教學帶來以下啟示:
一、多元的創造思考學習活動有助於創造力啟發與語文能力的提升。
二、實驗組學童對整體課程具高度肯定與正向回饋,不但豐富了孩童的想像力,也讓學生分享學習、學習分享。
研究者根據上述的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提供未來教師在教學上實施圖像教學之參考。
Image is not only a part of our daily life, but also becomes another media of communication and interaction. Creativity is a journey of creative thinking and it can induce the thinking process of a child by using image. In this process, children are encouraged to try new things with different thinking processes. The feeling of image, independent thinking and reading comprehension will ultimately become the fundamental ingredients of modern day’s human beings. Image instruction has introduced a new dimension for linguistic education that creates a new stream of learning processes.
The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Image Instruction” on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creativity and linguistic capability. Researcher used quasi- experiment research design with two six grade classes from one elementary school in Kaohsiung city. Each class received a total of 24 periods in 12 weeks. One class experienced by infus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mage instruction and the other received the traditional lectures from textbooks. Two classes were taught by the very same teacher researcher.
In this study, researcher used multiple evaluation tools such as “Torrance Tests of Creative Thinking, Verbal, Forms A and B,TTCT”, and self created “Creative Writing Evaluation Form” and “Linguistic Achievement Test” to evaluate bot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sults. Researcher used independent t-test and independent single variable analysis of covariance (ANCOVA) to quantify data collected. Notes from classes, creative short journal writing and other pieces of work were used for 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
In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this study showed that “Image instruction” has the following benefits
It has effectively increased the creativity of children.
Experimental group with image instruction showed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originality” and “fluency” of linguistic capability with TTCT test vs. controled class with traditional lectures.
Experimental group also showed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flexibility” and “sensitivity” in creative writing when measured with creative writing evaluation form vs. control.
It has effectively increased children’s linguistic capability. Experimental group scored higher linguistic score vs. controled group which showed the improvement of their linguistic capability.
It motivates children’s learning interest. “ Image instruction” brought very different education style than the traditional lecture in the class. It increase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tudents and teacher and increased children’s confidence throughout this teaching style.
In the qualitative analysis, this study showed that “image instruction” has the following benefits:
Diversified creative thinking learning activities improved children’s linguistic capability and creativity.
The positive feedback from the experimental class not only amplified children’s imagination, but also let them “learn to share” and “share to learn”.
Researcher has suggested a number of recommendations based on the study results above to provide the guidance for “image instruction ” in the future.
中文摘要 I
西文摘要 III
目 次 V
表 次 VII
圖 次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圖像教學理論 11
第二節 創造力與創造思考教學理論 26
第三節 資訊科技融入國語文教學 48
第四節 創造力與語文之相關研究 61
第五節 國小教師運用圖像教學之相關研究 6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7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75
第二節 研究假設 78
第三節 研究對象 79
第四節 實驗設計 80
第五節 研究工具 87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92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95
第一節 語文創造力實驗結果分析與討論 95
第二節 創造力寫作之結果分析與討論 98
第三節 語文成就測驗實驗結果分析與討論 105
第四節 圖像教學態度及回饋問卷之結果分析與討論 108
第五節 圖像教學質性資料之分析與討論 11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37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37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40
參考文獻 144
一、中文部分 144
二、西文部分 150
附錄……………………………………………………………………...…..155
附錄一 創造力寫作評定量表專家效度問卷...…………………155
附錄二 創造力寫作後測(故事聯想--短文創作)……………….160
附錄三 語文成就測驗(後測)…………………………………162
附錄四 圖像態度量表及回饋問卷……………………………...164
附錄五 學習單一(表情大考驗-1)…………………………….165
學習單二(表情大考驗-2)…………………………….166
學習單三(有趣的數目字)……………………………167
學習單四(數字的聯想)……………………………….169
學習單五(圖像聯想)…………………………………170
學習單六(圖像成語)…………………………………171
學習單七(課文結構圖像)…………………………….172
學習單八(創意廣告)…………………………………174
表 次
表2-1-1 媒體與教學步驟 21
表2-1-2 圖形的認知功能與課文結構的關係 23
表2-2-1 不同取向的創造力定義 27
表2-2-2 Wallas創造歷程四階段的思考運作和要素……………………..27
表2-2-3 創造力定義一覽表 30
表2-2-4 威廉斯創造思考教學策略 44
表2-2-5 創造力的評量工具 46
表2-3-1 資訊融入與傳統教學在語文領域上的差異 56
表2-3-2 資訊融入國語文教學相關研究 59
表2-4-1 語文的創造思考教學相關研究 64
表2-5-1 資訊融入圖像教學相關研究 69
表2-5-2 圖像的創造思考教學相關研究 73
表3-3-1 實驗組與控制組人數對照表 79
表3-4-1 不等組前測後測設計 82
表3-4-2 實驗組與控制組之教學內容摘要表 83
表3-5-1 創造力寫作評定量表 89
表3-5-2 「創造力寫作評定量表」修改專家之背景說明 89
表3-5-3 評分者間信度結果一覽表 90
表 4-1-1 兩組學生在陶倫斯創造思考測驗前測獨立樣本 T 檢定摘要表 95
表 4-1-2 兩組學生在陶倫斯創造思考測驗後測的平均數與標準差 96
表 4-1-3 兩組學生在陶倫斯創造思考測驗後測單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96
表4-3-1實驗組與控制組的國語文成就前測之獨立樣本T檢定摘要表 105
表4-3-2 實驗組與控制組語文成就測驗之迴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106
表 4-3-3 兩組學生在語文成就測驗後測的平均數與標準差 106
表 4-3-4 兩組學生在語文成就測驗後測單因子共變量分析摘要表 106
表 4-4-1 實驗組對圖像教學課程態度感受次數分配表 108
表 4-4-2 實驗組對圖像教學課程喜歡的原因摘要表 110
表 4-4-3 實驗組對圖像教學課程不喜歡的原因摘要表 110
表 4-4-4 實驗組對圖像教學課程的感想摘要表 111
表 4-4-5 實驗組對圖像教學課程的建議摘要表 112
表 4-4-6 圖像教學對實驗組的創造力與語文能力是否有幫助摘要表 114


圖 次
圖2-1-1「影像」與視覺感知、心智處理、溝通傳達之間的對應關係 12
圖2-1-2 二元編碼理論 17
圖2-1-3 圖像意義形成的過程 18
圖2-1-4 布魯納的學習概念層次與戴爾「經驗塔」之對照 19
圖2-2-1 智力結構模式 36
圖2-2-2 Clark,(1983)所提出的創造力環38
圖2-3-1 課文情境動畫 52
圖2-3-2 語詞卡—風塵僕僕 52
圖2-3-3 學習加油站 53
圖3-1-1 研究架構圖 76
圖3-4-1 研究步驟與實施流程圖 81
圖 4-2-1 故事聯想—創作短文之一 100
圖 4-2-2 故事聯想—創作短文之二 101
圖 4-2-3 故事聯想—創作短文之三 102
圖 4-2-4 故事聯想—創作短文之四 103
圖 4-5-1 數字聯想(ES22) 119
圖 4-5-2 數字聯想(ES02) 120
圖 4-5-3 數字聯想(CS03) 120
圖 4-5-4 圖像聯想(ES-2) 121
圖 4-5-5 圖像聯想(ES-6) 121
圖 4-5-6 圖像聯想(ES-6) 122
圖 4-5-7 創意廣告—實驗組學生作品(ES-2) 123
圖 4-5-8 創意廣告—實驗組學生作品(ES-6) 124
圖 4-5-9 創意廣告—控制組學生作品(ES-5) 124
圖 4-5-10 創意廣告—控制組學生作品(CS-2) 124
圖 4-5-11 圖像成語—實驗組學生作品(ES22) 126
圖 4-5-12 圖像成語—實驗組學生作品(ES07) 127
圖 4-5-13 圖像成語—實驗組學生作品(ES22) 127
圖4-5-14 國語翰林版第十一冊第九課草船借箭課文圖像教學示範 129
圖4-5-15 書法家的故事—顏真卿學書法課文圖像教學示範 129
圖 4-5-16 課文結構圖像—實驗組學生作品(ES-4) 130
圖 4-5-17 課文結構圖像—控制組學生作品(CS-5) 131
圖 4-5-18 課文結構圖像—實驗組學生作品(ES-5) 131
圖 4-5-19 課文結構圖像—控制組學生作品(CS-1) 132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毛連塭(1984)。台北市國民小學推展創造性教學研討會結論報告。載於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主編),創造性教學資料彙編(頁1-12)。台北市: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2003)。創造力研究。台北市:心理。
王千倖 (2000)。提昇教師教學創造力﹕「以學校為中心」的教師在職進修。中等教育,51(39),60-71。
王全世(2000)。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雜誌,80,23-31。
王明嘉(1995)。從視覺影像到視覺意義。藝術家雜誌,40(3),260-265。
王建堯(2002)。電腦輔助教學對提升學生學習動機的行動研究。教育資料與研究雜誌,45,120-125。
王鼎銘(2000a)。資訊時代科技影像對美感價值的衝擊與影響。科技與媒體,51,2-8。
王鼎銘(2000b)。數位科技對視覺文化的衝擊與展望。載於市立台北師範學院主編,視覺藝術與數位文化學術研討會。台北市:市立台北師範學院。
王增才(1991,11)。大眾文化之探討。當代青年。台北市:當代青年雜誌社。
江南發(2002)。營造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環境之探討。高雄師大學報,13,1-20。
江彩鳳(2003)。數位圖像應用於國小兒童創造力測驗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江惜美(2001a)。資訊融入語文領域教學。教師天地,112, 47-51。
江惜美(2001b,12)。學習科技與華文教育—如何運用學習科技進行語文教學。論文發表於僑委會主辦第二屆全球網路教育研討會,台北市。
何榮桂(2000)。電腦、網路與國中教育。2008年3 月15 日,取自:http://www.ntnu.edu.tw/csd/kao/kao8/6issues/1-1.htm
吳美慧(2002)。威廉斯創造思考教學模式教材設計對國小學童創造力認知、情意及自然科學業之影響。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慧姿(2002)。探討圖像融入STS教學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圖像資訊應用能力之影響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靜吉等(1981)。拓弄思圖形創造思考測驗(甲式)指導及研究手冊(初版)。台北市:遠流。
吳靜吉(1998)。新編創造思考測驗研究。教育部輔導工作六年計畫研究報告。
李志賢(2005)。應用資訊科技輔助國小低成就學童語文學習之探討-以低年級語詞認讀為例。2008年2月12日,取自:http://ws2.htes.chc.edu.tw/資訊種子/94info/index.htm/資訊融入國小語文報告-花壇國小行動研究.doc
李秀珍(2006)。攝影教學對兒童圖像藝術學習影響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力處美勞教學碩士班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李秀珍(2008,4)。運用國立故宮數位典藏資源創新教學研究—行動式學習--嬰戲圖VS.今戲圖。論文發表於台北市政府教育局主辦97年資訊教育人員國際交流參訪團教師論壇,香港
李宜枚(2002)。為學習開創另一片天:談教師進行班級學習輔導策略。國民教育,42(3),58-62。
李忠屏、沈中偉(2004)。資訊科技融入國小國語科教學活動設計之策略運用。國教天地,155,2-11。
李政鴻(2006)。資訊融入國小數學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之研究-以六年級「面積」單元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李雪鳳(2001)。資訊時代國語文教育的發展及其因應。教師之友,42(2),9-14。
李華欽(2000)。電腦教學之我見。嘉縣國教,34,19。
李賢輝(1999)。互動式多媒體概念。2007年9月8日,取自http://ceiba.cc.ntu.edu.tw/th7_530/th7_530a1.htm。
李錫津(1987)。創造思考教學研究。台北市:台灣書店。
沈亞梵(1994)。教學媒體自製與應用。台北市:師大書苑。
周文敏(2003)。「創造性圖畫書教學」對國小學童創造力與繪畫表現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岳修平(譯)(2001)。(原作者:E. D. Gagne, C. W. Yekovich, F.R. Yekovich,1993)。教學心理學-學習的認知基礎。台北市:遠流。
林宜利(2003)。「整合繪本與概念構圖之寫作教學方案」對國小三年級學童記敘文寫作表現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幸台、王木榮(1994)。威廉斯創造力測驗指導手冊。台北市:心理。
林建平(2003)。學習動機的認知理論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國教新知,49(3),17-27。
林紀達(2005)。資訊融入國語文教學對學生學習態度與成就影響之研究。佛光人文社會學院資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林雅玲(2003)。國中小創意教師教學策略與成效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邱月玲(2002)。不同的科學圖文配置對學生閱讀學習的影響-以「月相概念」為例。台中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洪 蘭(2001)。為孩子創造理想的成長環境─2001。人本之友會講座。台北市。2007年8月27日。資料取自:http://enews.tpc.edu.tw/backup/60/為孩子創造理想的成長環境.htm
洪榮昭(2002.5)。創意教學成效指標。資料取自2007年11月14日,中華民國創意發展協網址http://www.ccda.org.tw/
http://enews.tpc.edu.tw/backup/60/
翁基勝(1993)。動機導向的電腦輔助教學系統。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論文,未出版,桃園市。
涂亞鳳(2006)。心智繪圖寫作教學法對國中生語文創造力及寫作表現影響之研究。私立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張世彗(2003)。創造力—理論、技術/技法與培育。台北市:國家圖書館。
張玉燕(1994)。教學媒體。台北市:五南。
張恬君(1997)。映像藝術。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圖書。
張春榮(2005)。看圖作文與多元智能。載於吳開府、陳麗桂(主編),國文作文教學的理論與實務(頁42-70)。台北市:心理。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霄亭、朱則剛(1998)。教學媒體。台北市:五南。
張霄亭校閱;朱麗麗(等譯)(1995)。(原作者:R.Heinich等)。教學媒體與教學新科技。台北市:心理。
常雅珍(2003)。初學作文新妙方「觀察學習+心智繪圖」。高雄市:復文。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國語文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許良榮(1996)。圖形與科學課文學習關係的探討。教育研究資訊,4(4),121-131。
郭有遹(1989)。創造的定義及其所衍生的問題。創造思考教育,1,10-12。
陳月英(2001)。提升低成就學生的學習動機。國教輔導,41(2),21-26。
陳明印(1998)。教科書圖表設計的理論基礎與運用。研習資訊,15(6),54-59。
陳奐宇(2000)。創造思考教學對圖形創造力影響之研究--以國小四年級與六年級普通班為比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淑惠(1996)。台灣地區學生創造力發展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龍安(1999)。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市:心理。
陳麗櫻(2005)。創意造句教學研究—以國小四年級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游健宏(2003)。CoRT創造思考教學對國小資優班學生與文創造能力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馮瓊瑤(2004)。國小四年級學童實施概念構圖作文教學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黃子明(1998)。要抓住讀者,先解放自己。目擊者雙月刊,8,30-31。2007年9月28日,取自http://atj.yam.org.tw/mediaw08.htm。
黃旭陽(2004)。資訊融入國中視覺創造力教學的行動研究。國立東華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黃坤謨(2003)。多元智慧理論在語文領域教學上的實務應用。國教之友,54(4),74-81。
黃淑敏(2007)。資訊科技應用於注音符號教學。私立大葉大學工業工程與科技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黃榮貴(2002)。低成就學生之學習輔導。屏縣教育,12,16-21。
黃漢龍(2001)。資訊教育環境下可行的補救教學措施探討。資訊與教育雜誌,85,94-103。
黃學誠(2000)。本土化第五項修練: 圖像系統思考。台北市:世茂。
黃錦凰(2002)。運用影像或實物的教學媒介刺激對兒童繪畫表現的影響。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楊牧貞(1997)。圖形表徵與文字表徵之腦側化。應用心理學報,6,119-135。
楊恩慈(2001)。多元智慧觀對國語科教學的啟示。國教輔導,40(5),23-28。
楊舒百(2006)。語文概念構圖教學方案對國小學生創造力及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葉玉珠(2000)。「創造力發展的生態系統模式」及其應用於科技與資訊領域之內涵分析。教育心理學報,32(1),95-122。
葉宛婷(2005)。互動式繪本教學提升國小學童科學閱讀理解能力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詹秀美(1990)。創造的產品。創造思考教育,2,44-47。
賈馥茗(1976)。英才教育。台北市:開明。
廖卓成(2006)。童話電子書創作教學研究~以某國小五年某班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趙涵華(1995)。兒童語文學理論與研究的新綜合趨勢。教育資料與研究,4,27-28。
劉信卿(2004)。資訊融入小組合作學習在國小一年級閱讀與認字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劉遠楨(2004)。淺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國民教育,44(6),2-6。
歐瑞賢(2003)。整合性的寫作教學課程。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4(6),149-162。
蔡宗穆(2006)。資訊融入繪本教學於閱讀與認字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蔡竺君(2000)。網路輔助自然科學習對學生學習成就及態度影響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蔡玲婉(2003)。資訊科技融入國語文教學。2008年4月15日,取自web.nutn.edu.tw/chinese/蔡玲婉.pdf。
鄭晃二、城千惠(合編)(2004)。 快樂學習看台灣--資訊融入創意教學。台北市:公共電視台。
鄭惠觀(2004)。國語文多元智慧教學對國小學童語文創造力之影響。明道管理學院教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賴淑雅(2004)。立體書設計與兒童創造力啟發之探討。私立中原大學商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中壢市。
謝正瑜(2005)。兒童圖畫書的圖像語言表現賞析教學對兒童繪畫表現影響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美勞教育碩士班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鍾敏華(2003)。兒童繪本與兒童語文創造力之教學行動研究。國立台東教育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顏永進(2002)。資訊科技融入語文學習領域。資訊與教育雜誌,88,47-55。
藍雅齡(1997)。讀圖訓練對國二學生理解地球科學圖形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二、西文部分
Amabile,T. M. (1983).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New York Inc.
Bruner, J. S. (1966). Toward a theory of instruction. New York: Norton.
Csikszentmihalyi, M.(1990). The domain of creativity in M. A. Runo & R. S. Albert (Eds.)., Theories of creativity (pp. 190-214). Newbury Park, CA: Sage.
Dale, E. (1969). Audiovisual methods in teaching, third edition. New York: The Dryden Press.
Hewitt, T. W. (2006) . Understanding and Shaping Curriculum: What we teach and Why. Thousand Oaks,CA: Sage.
Guilford, J. P.(1967).Creativity:Yesterday, today and tomorrow.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1,3-13.
Hegarty, M., & Just, M. A.(1989). Understanding machines from text and diagrams. In H. Mandl & J.R. Levin(Eds.),Knowledge acquisition from text and picture(p.171-194).New York:North Holland.
Jones, K. M., Torgesen, J. K., & Sexton, M. A. (1987). Using computer guided practice to increase decoding fluency in learning disabled children: A study using the Hint and Hunt I program.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20(2), 122-128.
Lederman, A.W., & Lederman, J. C. (1983). Mission: Serendipity! (An adventure in creative problem-solving). New York: D. O. K. Publishers.
Levin, J. R. (1982). Picture as prose-learning devices. In A. Flemmer & W. Kintsch (Eds.), Discourse processing(pp.412-444). Near York : North Holland.
Levin, J. R., Anglin, G. J., & Carney, R. N. (1987). On empirically validating functions of pictures in prose. In D. M. Willows & H.A. Houghton (Eds.), The psychology of illustration (Vol.1, pp. 51-86). New York: Springer.
Mayer, R. E., & Anderson, R. B. (1991).Animations need narrations: An experimental test of a dual-coding hypothesi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83(4), 481-490.
Mayer, R. E., & Anderson, R. B. (1992).The instructive animation: Helping students build connections between word and pictures in multimedia learn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84(4),444-452.
Mednick, S. A.(1962). The associative basis of the creative process. Psychological Review, 69, 220-232.
Meeker, M. (1974). A beginner’s readerabout Guiford’s structure of intellect. CA:SOI Institute.
Oldham, G. R.,& Cummings, A. (1996). Employee creativity: Personal and contextual factors at work.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39(3),
607-634.
Paivio, A (1971). Imagery and verbal process.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Paivio,A. (1986) .Mental representations: A dual-coding approach. Oxford, Engl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arnes, S. J. (1967) . Creative behavior guidebook. New York: Scribner.
Provenzo, E., Brett, A., McCloskey, G. (1999) Computers, curriculum, and culturalchange, An introduction for teachers.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Reid, D.J. (1990). The role of pictures in learning biology:Part2,picture-text processing. Journal of Biology Education, 24(3), 161-172.
Schofield, J. W. (1995). Computers and classroom cultur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067818.)
Simonson, M. R. & Thompson, A. (1997). Educational computing foundations. Upper Saddle River, NJ: Merrill/Prentice Hall.
Schofield, J. W. (1995). Computers and classroom cultur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ternberg, R. J. & Lubart, T. I. (1995). Defying the crowd: Cultivating creativity in a culture of conformity. New York:Free Press.
Torrance, E. P. & 0rlow, E. B. (1984). Torrance Test of Creative Thinking Streamlined (Revised)Manual. Bensenville, IL: Scholastic Testing Service.
Withall, J. (1991).Teacher-centred and Learner-centred Instruction. In K. Marjoribanks (Ed.), The foundations of students’ learning (pp.89-107). Oxford: Pergamon Pres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全世(2000)。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雜誌,80,23-31。
2. 王明嘉(1995)。從視覺影像到視覺意義。藝術家雜誌,40(3),260-265。
3. 王建堯(2002)。電腦輔助教學對提升學生學習動機的行動研究。教育資料與研究雜誌,45,120-125。
4. 江南發(2002)。營造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環境之探討。高雄師大學報,13,1-20。
5. 江惜美(2001a)。資訊融入語文領域教學。教師天地,112, 47-51。
6. 李忠屏、沈中偉(2004)。資訊科技融入國小國語科教學活動設計之策略運用。國教天地,155,2-11。
7. 李雪鳳(2001)。資訊時代國語文教育的發展及其因應。教師之友,42(2),9-14。
8. 林建平(2003)。學習動機的認知理論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國教新知,49(3),17-27。
9. 許良榮(1996)。圖形與科學課文學習關係的探討。教育研究資訊,4(4),121-131。
10. 郭有遹(1989)。創造的定義及其所衍生的問題。創造思考教育,1,10-12。
11. 陳月英(2001)。提升低成就學生的學習動機。國教輔導,41(2),21-26。
12. 陳明印(1998)。教科書圖表設計的理論基礎與運用。研習資訊,15(6),54-59。
13. 黃坤謨(2003)。多元智慧理論在語文領域教學上的實務應用。國教之友,54(4),74-81。
14. 黃漢龍(2001)。資訊教育環境下可行的補救教學措施探討。資訊與教育雜誌,85,94-103。
15. 楊牧貞(1997)。圖形表徵與文字表徵之腦側化。應用心理學報,6,119-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