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訪客IP:216.73.216.10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周秀蓉
研究生(外文):Hsiu-Jung Chou
論文名稱:地景藝術黃色小鴨展出對城市行銷效益之研究 -以市民的地方依附為中介變項
論文名稱(外文):The City Marking Effect of the Exhibition of the Rubber Duck of Land Arts in the City--Use the Place Attachment of the Citizens as the Mediated Variable
指導教授:于健于健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en Yu
口試委員:丁誌魰藍俊雄
口試日期:2014-06-19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南華大學
系所名稱:旅遊管理學系旅遊管理碩士班
學門:民生學門
學類:觀光休閒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4
畢業學年度:10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9
中文關鍵詞:城市行銷黃色小鴨觀光意象地方依附滿意度高雄市
外文關鍵詞:City MarketingRubber DuckTourism ImagePlace AttachmentSatisfactionKaohsiung Cit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9
  • 點閱點閱:177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9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研究目的主要探討對地景藝術黃色小鴨在光榮馬頭高雄市民的,探討市民其「觀光意象」、「地方依附」、「滿意度」三者間之關係。並分析展出對高雄市之城市行銷效益。採用隨機性抽樣的方式進行問卷調查進而資料之取得。進行問卷調查,共計回收有效問卷457份。研究發現:
(1) 市民對黃色小鴨,高雄市民對黃色小鴨展出之觀光意象、地方依附與滿意度普遍偏高。
(2) 觀光意象對地方依附及滿意度有顯著正面影響;地方依附在觀光意象對滿意度之影響方面具有部分中介效果。
(3) 女性、大學(專)教育程度、軍警公教及交通工具為汽車或機車之市民較重視情感意象;46-55歲之高雄市民較重視認知意象。
(4) 合併前高雄市民與前高雄縣民普通均認同黃色小鴨展出。而展出地點附近民眾具有較高之觀光意象,但在地方依附及滿意度偏低,顯見「鄰避效應」。
(5) 整體而言,黃色小鴨在高雄之展出可提升市民之地方依附及光榮感,對高雄市具有極正面之城市行銷效益。
  This research explores how the Rubber Duck exhibition increased citizens’ identification, pride and happiness, as well as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ourism image, place attachment, and satisfaction. Through Random Sampling, questionnaires were sent to every fifth Kaohsiung citizen at busy locations; 457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1. The studies found that rubber duck tourism image can be divided into "Affection "and "Cognition" factors; Place Attachment can be divided into "Place Dependence "and "Place Identity" factor. Overall, Kaohsiung citizens stated that the display of the Rubber Duck,Tourism Image, Place Attachment and Satisfaction as a positive response.
2. In terms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ourism Image, female, universities educated students, Military, Civil and Teaching Staff or citizens who take car or motorcycle as their transportation put more attention on the emotional imagery of the people; however 46-55 years of Kaohsiung citizens more emphasize cognitive imagery.
3. In terms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Place Attachment, female, university educated students and citizens who take car or motorcycle as their transportation have higher place recognition.
4. In terms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Satisfaction degree, female, university educated students and citizens who take car or motorcycle as their transportation have higher Satisfaction.
5. Tourism Image have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nfluences on Place Attachment and Satisfaction Degree; Place Attachment also have significant positive influences on Satisfaction . Place Attachment has a mediating effect on the influences of Tourism Image and Satisfaction.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錄 iii
表目錄 vi
圖目錄 viii
第一章緒論 1
1.1研究背景與動機 1
1.1.1研究背景 1
1.1.2研究動機 2
1.2研究目的與問題 3
1.3研究流程4
1.4研究限制6
第二章文獻探討 7
2.1黃色小鴨(Rubber Duck)之由來 7
2.2地景藝術黃色小鴨 9
2.2.1黃色小鴨全球展覽概況 9
2.2.2黃色小鴨高雄市展區概述 12
2.3觀光意象(Tourism Image)之探討 13
2.3.1觀光意象之定義 13
2.3.2觀光意象之屬性與相關研究 14
2.4地方依附(Place Attachment)之探討 15
2.4.1地方依附之定義 15
2.4.2地方依附之屬性與相關研究 16
2.5滿意度(Satisfaction)之探討17
2.5.1滿意度之定義17
2.5.2滿意度之屬性與相關研究18
2.6城市行銷(City Marketing)之探討19
2.6.1城市行銷之定義20
2.6.2城市行銷之屬性與相關研究22
第三章研究方法 24
3.1研究架構 24
3.2變數之操作性定義 25
3.3研究假設 27
3.4問卷設計 28
3.5抽樣方法 34
第四章實證結果與分析36
4.1樣本結構特徵 36
4.2因素分析37
4.2.1黃色小鴨展出之觀光意象因素分析38
4.2.2黃色小鴨展出之地方依附因素分析39
4.3信度分析 40
4.4黃色小鴨展出之觀光意象、地方依附與滿意度分布41
4.4.1黃色小鴨展出之觀光意象分布41
4.4.2黃色小鴨展出之地方依附分布42
4.4.3黃色小鴨展出之滿意度分布43
4.5黃色小鴨展出之觀光意象、地方依附與滿意度差異分析45
4.5.1不同人口統計變數之黃色小鴨展出觀光意象差異分析45
4.5.2不同人口統計變數之黃色小鴨展出地方依附差異分析52
4.5.3不同人口統計變數之黃色小鴨展出滿意度差異分析58
4.6觀光意象、地方依附與滿意度之影響分析 60
4.7假設驗證結果整理 6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64
5.1 結論 64
5.1.1觀光意象、地方依附與滿意度之分布64
5.1.2觀光意象之差異分析65
5.1.3地方依附之差異分析66
5.1.4滿意度之差異分析67
5.1.5觀光意象、地方依附對滿意度之影響67
5.2黃色小鴨在高雄市之城市行銷效益分析69
5.2.1經濟效益---創造文化產業價值71
5.2.2觀光效益---全球運籌產業發展72
5.2.3城市形象效益---營造高雄成為「近悅遠來」的產業環境73
5.2.4市民認同效益---打造城市創意生活圈75
5.2.5整體具體效益---再造全紀錄的國際城市77
5.3建議78
5.3.1對相關單位之建議78
5.3.2地景藝術的展出對未來城市行銷效益之建議79
5.3.3對後續研究的建議87
參考文獻 88
附錄 實測問卷 96
表 目 錄
表2.1 黃色小鴨全球展出時程表11
表2.2 城市行銷之構面表23
表3.1 黃色小鴨觀光意象衡量題項表 29
表3.2 黃色小鴨地方依附衡量題項表 31
表3.3 黃色小鴨展出滿意度衡量題項表 32
表3.4 前測信度分析摘要表 34
表4.1 樣本結構表 37
表4.2 黃色小鴨之觀光意象類型表 38
表4.3 黃色小鴨展出之地方依附類型表 39
表4.4 信度分析摘要表 40
表4.5 民眾觀光意象平均數表 41
表4.6 民眾地方依附平均數表 43
表4.7 黃色小鴨展出之滿意度分布 44
表4.8 不同性別之黃色小鴨展出觀光意象差異檢定表 45
表4.9 不同年齡層之黃色小鴨展出觀光意象差異檢定表 46
表4.10 不同教育程度之黃色小鴨展出觀光意象差異檢定表 47
表4.11 不同婚姻狀況之黃色小鴨展出觀光意象差異檢定表 48
表4.12 不同職業之黃色小鴨展出觀光意象差異檢定表 49
表4.13 不同同行成員之黃色小鴨展出觀光意象差異檢定表 50
表4.14 不同交通工具之黃色小鴨展出觀光意象差異檢定表 51
表4.15 不同居住行政區之黃色小鴨展出觀光意象差異檢定表 51
表4.16 不同性別之黃色小鴨展出地方依附差異檢定表 52
表4.17 不同年齡層之黃色小鴨展出地方依附差異檢定表 53
表4.18 不同教育程度之黃色小鴨展出地方依附差異檢定表 54
表4.19 不同婚姻狀況之黃色小鴨展出地方依附差異檢定表 55
表4.20 不同職業之黃色小鴨展出地方依附差異檢定表 55
表4.21 不同同行成員之黃色小鴨展出地方依附差異檢定表 56
表4.22 不同交通工具之黃色小鴨展出地方依附差異檢定表 57
表4.23 不同居住行政區之黃色小鴨展出地方依附差異檢定表 58
表4.24 不同人口統計變數之黃色小鴨展出滿意度差異檢定表 59
表4.25 觀光意象、地方依附與滿意度多元廻歸分析 60
表4.26 研究假設驗證結果62
表 4.27 研究假設驗證結果(續)63
圖目錄
圖1.1 研究流程圖 5
圖2.1 黃色小鴨檔案 8
圖2.2 黃色小鴨高雄站交通資訊 10
圖2.3 高雄多功能經貿園區都市計畫示意圖12
圖2.4 城市行銷四大策略19
圖2.5 城市行銷組成成分 21
圖3.1 研究架構 25
圖4.1 滿意度多元迴歸模型 61
圖 5.1 城市行銷過程的主要因素69
圖 5.2 城市行銷的層次70
一、中文部分
1. 方幸君(2004),高雄市觀光意象與遊憩品質因素重要性及績效表現認知之研究,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觀光與餐旅管理研究。
2. 王啟川、吳哲偉(2012),高雄港灣再造--亞洲新灣區。城市發展期刊,10~26頁。
3. 毛志維 (2010),縣市合併升格後文化互動模式---以高雄縣橋頭為個案研究分析。
4. 古梅郁 (1995),地區行銷鍾白領人口引進策略之研究---以高雄都會區為例 。
5. 汪明生、馬群傑(1998),地方經濟發展與地區行銷─以高雄為例,臺灣土地金融季刊,第35 卷,第3 期,第97-110頁。
6. 李英弘、林朝欽(1997),地方情感概念在戶外遊憩研究上之探討,休閒遊憩觀光研究成果研討會:休閒遊憩行為,282~294頁。台北:戶外遊憩學會。
7. 但昭強 (2002),高雄市都市行銷的實踐與展望。
8. 杞仁惠(2012),目的地意象、休閒效益、地方依附與行為意圖關係之研究-以嘉義縣新港鄉板頭文化藝術村為例,南華大學旅遊管理學系旅遊管理碩士班碩士論文。
9. 宋郁方 (2013),從社會交換理論探討藝企合作中介者之角色:以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為例。
10. 吳英明、薛昭義(2009);城市致富學,第7頁。高雄:高雄市立空中大學。
11. 吳季樺編輯整理(2013);自立晚報-黃色小鴨的觀光學分。
12. 吳亮儀(2011),遊客觀光意象、旅遊體驗與行為意圖關係之研究-以新化老街為例,南台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13. 邱麗珠(1998),城市行銷理念之規劃程序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14. 邱博賢(2003),觀光意象滿意度與行為意象關聯之研究---以宜蘭地區四大休閒農場為例,世新大學觀光系碩士論文。
15. 明居正(2000),全球治理:趨勢侷限。新世紀智庫論壇,第11期第36~42頁。
16. 林博文(2009),社會行銷的顧客思維,文官制度季刊,第2卷,第2期,第25~33頁。
17. 林右正(2012),地景藝術或稱大地藝術。
18. 柯明潭(2011),地方依附感與民眾參與關係之研究-以國立成功大學校園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9. 林伶怡(2012),雲林縣國小教師休閒運動參與程度、休閒運動滿意度及節能減碳行為意向之研究,康寧大學休閒資源暨绿色產業學系碩士論文。
20. 洪東濤(2004),澎湖國家風景區潛在遊客意象區隔及行銷策略之研究,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系碩士論文。
21. 施懿婷,黃章展 (2004)。泡湯者的溫泉使用經驗史與溫泉區意象之關係,台大園藝系、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編),第六屆休閒遊憩觀光學術研討會,台北: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
22. 高雄市政府新聞局(2013),http://kcginfo.kcg.gov.tw。
23. 高雄市政府新聞局局長賴瑞隆(2013),新世紀智庫論壇,第64期,\113-116頁。
24. 高雄市政府;高雄.不思議(2013),https://zh-tw.facebook.com/bravo.\Kaohsiung
25. 高雄市政府工務局(2011)。幸福久久高雄100,高雄:南主角文化。
26. 連立堅 (2013),高雄市縣合併的問題與實務之研究。
27. 旅遊頻道(2013),https://tw.campaign.yahoo.com/news
28. 夏鑄九(2000),全球經濟中之跨界資本:台灣電子工業之生產網絡,城市與設計學報,第11、12期,第1-37頁。
29. 徐揚(2006),高雄市永續發展策略與行動,研考雙月刊,第30卷,第5期,第13~25頁。
30. 張淑青(2008),遊憩體驗、滿意度與重遊意願的關係--以澎湖觀光休閒漁業園區為例,觀光旅遊研究學刊,第3卷,第1期,第19-43頁。
31. 莊翰華(1998), 都市行銷理論與實務,新竹:建都文化。
32 莊其昌 (2009),城市美學與都市行銷策略之研究-高雄市個案研究。
33.空拍「飛閱高雄」齊柏林讚高雄多樣化。I yam 蕃薯藤新聞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HgbfzNqduc
34. 黃俊英(2009),政府行銷的理念與實踐,文官制度季刊,第1卷,第4期,第1-24頁。
35. 黃毓婉(2010),事件行銷打造全球化城市之策略-以上海世博為例,淡江大學國際企業學系暨研究所碩士論文。
36. 黃義俊、劉鎮國及許維真(2012),高雄亞洲新灣區的發展策略:從城市行銷的觀點,城市發展半年刊,第13期,41頁。
37. 搜狐(2013),http://www.sohu.com。
38. 陳艷麗(2003),臺南縣、市大專教師休閒參與型態、休閒活動參與項目滿意度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39. 陳惠美(2004),中外人士對於台灣觀光意象認知與情感之探討,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2004 休閒、遊憩、觀光學術研討會,第20-29頁。
40. 陳美燕(2007),國際運動賽會與國家文化之聯結,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國民體育季刊,第155期。
41. 陳凱妮(2013),金門居民地方依附對觀光發展衝擊態度與意願關係之研究,國立金門大學觀光館理學系碩士論文。
42. 陳坤成 (2010),裝置藝術。 http://blog.xuite.net/quencychenkimo/twblog/116355638/track
43. 晴報(2013),http://www.skypost.hk。
44. 楊少強 (2006),中印拚經濟、一個地球不夠看。
45. 楊少強 (2007),紅金新勢力,商業週刊。
46. 楊少強 (2008),油糧告急,商業週刊。
47. 鳳凰網(2013),http://culture.ifeng.com。
48. 維基百科(2013),http://zh.wikipedia.org。
49. 廖美貞(2009),會展產業發展與世界都市建構,台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50.劉維公 (2008) ,創意城市之推薦序《與創生活在一起的城市 》。
51. 賴鈺文(2011),策略性城市行銷規劃之研究—以台北市政府辦理2010 台北國際花卉博覽會為例,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52.鍾宜春 (2006),城市行銷以音樂為媒介---高雄市略發展之研究。
53.盧雲珍 (2003),以裝置藝術雕琢校園藝術氛圍之研究;新竹縣教育研究集刊27-90頁。
54. 謝宗恆、侯錦雄、郭彰仁(2005),遊客對北埔傳統聚落之文化遊憩屬性與地方依戀關係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第18卷,第4期,第1-24頁。
55. 謝宗哲(2009),建築的開始:東方新意的崛起,台北:田園城市。
56. 謝天智、謝佳穎、李勝榮(2010),遊客觀光意象、遊客滿意度與活動效益評估之研究-以內門宋江陣為例,中華管理評論,第13卷,第3期,第1-17頁。
57. 簡宏儒(2012),節慶活動地方依附、體驗品質與活動效益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左營萬年季為例,高雄餐旅大學旅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58. 蘇玲玉(2012),地方依附對視覺景觀衝擊之影響-以景觀偏好及環境敏感度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59. 龐麗琴(2004),建構土耳其、希臘、埃及旅遊意象形成之彭模式,東華大學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分
1.Alnemoud, A. M.,Armstrong, E. G.(1996).Image of tourism attractions in Kuwait.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34(4),76-80.
2.Baloglu, S., & McCleary, K. W. (1999b). U. S. international pleasure travelers, images of four Mediterranean destinations: A comparison of visitors and nonvisitors.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38(2), 144-152.
3.Baker, D. A.,Crompton, J. L.(2000).Quality, satisfaction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7(3),785-804.
4.Beard, J. G., Ragheb, M. G.(1983).Measuring leisure motivatio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15(3),219-228.
5.Beeton, S. (2004). Rural tourism in Australia - Has thegaze altered? Tracking rural images through film and tourism promo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6, 125-135.
6.Bigné, J. E., Sánchez, M. I., & Sánchez, J. (2001). Tourism image, evaluation variables and after purchase behavior : Inter-relationship. Tourism Management,22.
7.Charles Landry, The Creative City : A Toolkit for Urban Innovators.
8.Dorfman, P. W. (1979). Measurement and meaning of recreation satisfaction : A case study of camping.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11(4), 483-510.
9.Francken,D.,&Van Raiij,M.(1981). Satisfaction with leisure time actives.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13, 337-352.
10.Fretter, A. D. 1993, “Place marketing: A local authorithy perspective”, in G. Kearns and C. Philo (eds), Selling Places: The City as Cultural Capital, Past and Present, Pergamon Press, New York.
11. Friedmann J., (2002). The Prospect of Cities, Baker& Taylor Books
Gartner, W. C.(1989).Tourism image: Attribute measurement of state tourism products using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techniques.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8 (2),16-20.
12. Fornell, C. (1992).A national customer satisfaction barometer: The Swedish experience.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56 (1),6-21.
13. Gartner, W. C.(1993).Image formation process. Journal of Travel & Tourism Marketing, 2(2/3),191-215.
14. Gunn, C.A. (1988). Vacationscape : Designing tourist regions. 2nd Edition. Van Nostrand Reinhold, New York.
15. Hunt, J. D.(1975). Image as a factor in tourism development.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3 (3),1-7.
16. Kotler, P. (2003). Marketing Management. USA : Prentice Hall.
17. Kotler, P., & N. Lee, N. R. (2007). Marketing in the Public Sector. Upper Saddle River, New Jersey: Wharton School.
18. Kotler, P., & N. Lee, N, R. (2008). Social Marketing: Influencing Behaviors for good (3rd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19. Kotler, P. (1993). Donald H. Haider and Irving Rein, Marketing Places-Attracting Investment, Industry, and Tourism to city, states, and Nation, New York: Free Press.
20. Luloff, A. E. and Wilkinson, Kenneth P. (1990) "Community Action and the National Rural Development Agenda," Sociological Practice: Vol. 8: Iss. 1, Article 7.
21. Manning, R. E. (1986). Studies in outdoor recreation: search and research for satisfaction. Oregon: Oregan State University Press.
22. Moore, R. L.,Graefe, A. R.(1994).Attachments to recreation settings: The case of rail-trail users.Leisure Sciences,16,17-31.
23. Rainisto, S. K. (2003). Success factors of place marketing: A study of placemarketing practices in Northern Europe &the United States. Doctoral Dissertation, Helsink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Institute of Strategy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24. Williams, D. R.,Vaske, J. J.(2003).The measurement of place attachment: Validity and generalizability of a psychometric approach. Forest Science,49(6),830-840.
25. Woodside, A. G. & Lysonski, S. 1989. A general model of traveler destination choice.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17(4): 8-14.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5. 汪明生、馬群傑(1998),地方經濟發展與地區行銷─以高雄為例,臺灣土地金融季刊,第35 卷,第3 期,第97-110頁。
2. 5. 汪明生、馬群傑(1998),地方經濟發展與地區行銷─以高雄為例,臺灣土地金融季刊,第35 卷,第3 期,第97-110頁。
3. 15. 明居正(2000),全球治理:趨勢侷限。新世紀智庫論壇,第11期第36~42頁。
4. 15. 明居正(2000),全球治理:趨勢侷限。新世紀智庫論壇,第11期第36~42頁。
5. 16. 林博文(2009),社會行銷的顧客思維,文官制度季刊,第2卷,第2期,第25~33頁。
6. 16. 林博文(2009),社會行銷的顧客思維,文官制度季刊,第2卷,第2期,第25~33頁。
7. 28. 夏鑄九(2000),全球經濟中之跨界資本:台灣電子工業之生產網絡,城市與設計學報,第11、12期,第1-37頁。
8. 28. 夏鑄九(2000),全球經濟中之跨界資本:台灣電子工業之生產網絡,城市與設計學報,第11、12期,第1-37頁。
9. 30. 張淑青(2008),遊憩體驗、滿意度與重遊意願的關係--以澎湖觀光休閒漁業園區為例,觀光旅遊研究學刊,第3卷,第1期,第19-43頁。
10. 30. 張淑青(2008),遊憩體驗、滿意度與重遊意願的關係--以澎湖觀光休閒漁業園區為例,觀光旅遊研究學刊,第3卷,第1期,第19-43頁。
11. 34. 黃俊英(2009),政府行銷的理念與實踐,文官制度季刊,第1卷,第4期,第1-24頁。
12. 34. 黃俊英(2009),政府行銷的理念與實踐,文官制度季刊,第1卷,第4期,第1-24頁。
13. 36. 黃義俊、劉鎮國及許維真(2012),高雄亞洲新灣區的發展策略:從城市行銷的觀點,城市發展半年刊,第13期,41頁。
14. 36. 黃義俊、劉鎮國及許維真(2012),高雄亞洲新灣區的發展策略:從城市行銷的觀點,城市發展半年刊,第13期,41頁。
15. 53.盧雲珍 (2003),以裝置藝術雕琢校園藝術氛圍之研究;新竹縣教育研究集刊27-9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