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引書目
一、方誌
白惇仁,《淡水鎮志》(臺北:淡水鎮公所,1989年)。
余文儀,《續修台灣府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
明 夏賓撰 ; 楊廷筠增輯,《靈衛廟志》(揚州 : 廣陵書社,2004年)。
陳存良譯,《基隆、淡水郡彙編》(臺北:臺北縣政府,2001年)。
戴寶村等編,《淡水鎮志》(臺北縣:淡水鎮公所,2006年)。
臺北縣文獻委員會,《臺北縣志》(臺北:臺北縣文獻委員會,1960年)。
楊浚,《湄洲璵志略 》(揚州 : 廣陵書社,2004年)。
盛清沂,《台北縣文獻叢輯》(台北縣:台北縣文獻委員會,1953年)。
蔣維錟, 朱合浦; 莆田湄洲媽祖祖廟董事會編,《湄洲媽祖志》(北京 : 方志出版社,2011年)。
二、專書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媽祖廟閱覽》(臺北:博揚文化,2000年)。
仇德哉,《臺灣廟神傳》(臺北:信通書局,1985年)。
石亦龍,《文化人類學辭典》(臺北:恩楷,2002年)。
石萬壽,《臺灣的媽祖信仰》(臺北:臺原出版社,2000年)。
朱天順,《媽祖研究論文集》(廈門 : 鷺江出版社,1989年)。
李乾朗,《臺灣廟宇裝飾》(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1年)。
《淡水福佑宮調查研究》(臺北:臺北縣政府文化局,1996)。
李豐楙,《媽祖傳說的原始及其演變》(臺北:財團法人施合鄭 民俗文化基金會,1983年)。
李獻璋,《媽祖信仰研究》(澳門:澳門海事博物館,1995 年)。
《媽祖信仰の研究》(東京 : 泰山文物社,1979年)。
李建緯,《臺灣媽祖廟所見「與天同功」匾形式與工藝研究》(臺中:臺中市政府文化局編印,2013年)。
李露露,《媽祖信仰》(北京 : 學苑出版社,1994年)。
李佳洲,《治時期北港朝天宮地位崛起之考察》(新北市 : 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3年)。
李世偉,《媽祖加封天后新探》(福州:海洋文化學刊,2005年)。
李壬癸,《臺灣平埔族的歷史與互動》(臺北:常民文化,1997年)。
李筱峰,《臺灣史 100 件大事》(臺北:玉山社,1999年)。
李亦園,《宗教與神話論集》(臺北:立緒文化,1998年)。
李鹿蘋,《淡水港衰退的自然地理因素》(臺北:台灣小區域地理研究集,年)。
李顯慧,《臺灣首創之淡水自來水廠興建始末》(台北:中華民國自來水協會,1999年)。
宋光宇,《宗教與社會》(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宋兆麟,《中國民間神像》(臺北:漢揚出版社,1995年)。
吳老擇,《媽祖文化源流考》(雲林縣:北港朝天宮,2014年)。
呂大吉,《宗教學通論》(臺北:恩楷出版社,2003年)。
沈雲龍,《近代史事與人物》(台北,大西洋圖書公司,1970年)。
周宗賢,《淡水輝煌的歲月》(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公司,2007)。
《海天雜文》(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4年)。
林美容、張珣、蔡相輝,《媽祖信仰圈的發展與變遷》(臺北: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 2003年)。
《臺灣人的社會與信仰》(臺北:自立報系文化出版部,1993年)。
《彰化媽祖的信仰圈》(南投: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1990年)。
林茂賢,《臺灣人的媽媽─媽祖》(台中:傳藝雙月刊,2008年)。《臺灣媽祖傳說及其本土化現象》(台中:靜宜人文學報,2002年)。
卓克華,《民間文書與媽祖廟之研究》(臺北:揚智文化,2012年)。
林慶昌,《媽祖真跡》(廣州 : 中山大學出版社,2003年)。
林文豪,《媽祖千年祭》(臺北 : 淑馨出版社,1990年)。
林進源,《臺灣民間信仰神明大圖鑑》(臺北:進源書局,1996年)。
林呈蓉,《殖民地台灣的「條約改正」~一八九五年淡水海關接收過程中「永代借地權」問題》(臺北:淡水學學術研討會-過去、現在、未來論文集,1998年)。
姜道章,《淡水之今昔》(臺北:台灣文獻,1965年)。
馬德鄰、吾淳、汪曉魯,《宗教,一種文化現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徐曉望,《媽祖信仰史研究》(福州 : 海風出版社,2007年)。
袁和平,《現代眼看媽祖》(臺北:幼獅出版社,1997年)。
高賢治、馮作民,《臺灣舊慣習俗信仰》(臺北:眾文圖書公司,1978年)。
高燦榮,《淡水馬偕系列建築地方風格》(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年)。
席裕福,《皇朝政典類纂》(台北:成文出版社,1969 年)。
淡水福佑宮管理委員會,《三級古蹟--淡水福佑宮簡介》(臺北縣:淡水福
佑宮管理委員會,2005年)。
張珣,《儀式與社會:大甲媽祖祭祀圈的擴展與變遷》(台北:中央研究院第 三屆國際漢學會議」,中央研究院主辦,2000年)。
《臺灣媽祖研究新思維》,《媽祖•信仰的追尋》(臺北:博揚文化,2008 年)。
《文化媽祖 : 臺灣媽祖信仰研究論文集》(臺北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3年)。
張家麟,《台灣宗教儀式與社會變遷》(台北:蘭台出版社,2008 年)。
《台灣宗教融合與在地化》(台北:蘭台出版社,2010 年)。
張玲玲,《媽祖回娘家》(臺北:遠流,2003年)。
張建隆,《尋找老淡水》(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6年)。
《從寺廟老街分佈看滬尾聚落之形成》(臺北:淡水文化資源提引,1994年)。
陳仕賢,《台灣的媽祖廟》(臺北縣:遠足文化,2006年)。
黃應貴編,《時間、歷史與記憶》(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9年)。
黃敦厚,洪瑩發,《臺灣瘋媽祖》(臺北:博揚文化,2009年)。
黃文博,《臺灣民間信仰與儀式》(臺北:常民文化,1997年)。
陳國強,《媽祖信仰與祖廟》(福州 : 福建教育出版社,1990年)。
陳仕賢,《臺灣的媽祖廟》(臺北:遠足文化,2006年)。
陳國棟,《西班牙及荷蘭時代的淡水》(臺北:台灣人文,1978年)。
陸傳傑,《裨海紀遊新注》(臺北:大地,2001年)。
連橫,《台灣通史》(台灣省: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20年)。
溫振華,《寺廟與鄉土史-以淡水福佑宮與鄞山寺為例》(臺北縣:臺北縣立文化中心季刊,1996年)。劉枝萬,《臺灣民間信仰論集》(臺北:聯經,1983年)。
劉還月,《臺灣民間信仰小百科‧廟祀卷》(臺北:臺原出版社,1994年)。
葉振輝,《清季台灣開埠之研究》(臺北:標準書局,1985年)。
楊鵬飛,《媽祖文化三十年》(福州 : 海峽文藝出版,2012年)。
董芳苑,《臺灣民間宗教信仰》(臺北:長青文化,1978年)。
蔣維錟,《媽祖文獻資料》(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
廖忠俊,《臺灣的媽祖宮與觀音寺古蹟》(臺北:允晨,2010年)。
鄭志明,《臺灣媽祖祭典的現象分析》(臺北:宗教哲學,1997年)。蔡相煇,《媽祖信仰研究》(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6年)。
蔡泰山,《探討媽祖文化資源與創意産業發展》(臺北 : 蘭台出版社,2009年)。
謝宗榮,《臺灣傳統宗教藝術》(臺中:晨星出版社,2006年)。
賴永祥,《淡水開港與設關始末》(臺北:台灣風物,1976年)。
戴寶村,《日據時期台灣港口市鎮之發展與變遷》(臺北:台灣文獻,1989年)。
龍輝,《赤灣媽祖文化概覽》(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薑義鎮,《臺灣的鄉土神明》(臺北:臺原出版社,1995年)。
羅鋼、劉象愚編,《文化研究讀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年)。
羅春榮,《媽祖文化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
蘇文魁等主編,《滬尾街》(第一期至第九期)(淡水:滬尾文史工作室,1990—2004年)。
三、期刊、學術論文
三尾裕子,《從兩岸媽祖廟的文化交流來彈台灣的民族主義》(台中北港朝天宮:媽祖信仰與現代社會國際學術會議,2001年)。
王嵩山,《進香活動看民間信仰與儀式》,〈民俗曲藝〉第 25 期(臺北:施合鄭基金會,1983 年 9月)。周守真,《日據時期淡水之空間變遷》(臺北:淡江大學碩士論文,1988年)。姜道章,《台灣淡水的歷史與貿易》(臺北:台灣銀行季刊,1963年)。
陳國棟,《淡水聚落的歷史發展》(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1983年)。
陳培桂,《淡水廳志》(臺北:台灣文獻史料叢刊,臺灣大通,1978年)。
張榮富,《民間信仰與媽祖神格的建構:宗教社會學的詮釋》(臺中:私立東海大 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年)。黃美英,《權力與情感的交融:媽祖香火儀式分析》(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 類學研究所人類學組碩士論文,1992年)。黃敦厚,《臺灣媽祖文化語彙全紀錄》(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 專班碩士論文,2004年)。龔凡,《媽祖信俗申遺成功:媽祖是信俗的核心》(海峽都市報2009 年)。
四、網路
淡江中學校史
(網址: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9/cwps605/3/ta9/index.htm
,2015年10月6日閱覽)
淡水古蹟探究
(網址: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9/cwps605/3/ta9/index.htm,2015年10月6日閱覽)
淡水古蹟博物館
(綱址: http://www.culture.ntpc.gov.tw/pages/list.aspx,2015年10月7日閱覽)
乙未年 淡水福佑宮 淡水媽祖 聖誕繞境(片埸82分鐘)
(網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fo4Asjh3mw,2015年10月7日閱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