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87)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22 12:0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盧翁美珍
論文名稱:李喬《寒夜三部曲》人物研究
指導教授:彭維杰彭維杰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畢業學年度:9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347
中文關鍵詞:李喬寒夜三部曲人物研究榮格心理學母親土地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6
  • 點閱點閱:98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全文摘要
文壇大老李喬,著作等身,包括長篇小說、短篇小說並兼及文學評論、文化論述,是台灣本土創作量最豐富的作家之一。他早期的作品幾乎都是短篇,樸厚真淳地書寫故鄉、童年,並挖掘人性及心理變貌,技法巧黠多變化。某些長篇則有寫史的企圖,文化評論也鞭辟入裡。李喬擁有「大河小說家」的美譽,他的代表作《寒夜三部曲》,紮根土地,關懷族群,有血有淚,充滿文字的質感、密度與歷史的深度,概括了日據台灣五十年,祖孫三代,關涉墾拓、殖民和太平洋戰爭相關史事,堪稱史詩般的作品。與鍾肇政的《台灣人三部曲》、東方白的《浪淘沙》同為見證日據時代台灣歷史的大河小說。這部書所強調的土地、抗爭及歸返原鄉等主題意涵豐富,是全台灣,甚至全人類所共同關注的。除此之外,書中許多人物的性格、心理、形貌塑造也很有特色。希望藉此研究,讓更多人親炙台灣歷史,探析人性底蘊,領略作者多樣寫作手法及作品所呈現的文學美感與藝術成就。
本論文以李喬長篇小說《寒夜三部曲──寒夜、荒村、孤燈》為主要範圍,旁參短篇小說相關作品及評論,再以批評方法、心理學理論加以分析。關於人物之心理描寫及外在型塑,另以小說理論、技巧或文學評論分析探討。首先就主題,做整體性的觀照,《寒夜》是對土地的苦戀;《荒村》重在被殖民者的災難與抗爭;《孤燈》則是戰亂傷痛與鱒魚返鄉。其次藉由榮格「分析心理學」相關理論,針對此書幾位關鍵靈魂人物做深入心理狀貌探討,接著再佐以小說理論,從人物外在形象描繪,檢視重要角色之型塑。最後則從小說結構、敘事觀點,結合人物內在心理,外在形貌,及各種角色在小說中的配置份量與方式,探究人物在小說中的位置與功用,並如何敷演情節去表達故事,呈現主題,完成小說家所賦予之使命與任務。
綜觀全書,李喬以「母親」形象結合「土地」,統攝全書;母親、土地和生命本體關係密切,母親為樞紐,結合土地和生命,三者往復循環不息。以彭阿強建構苦戀土地主題;用阿漢、明鼎主演抗爭主題;再用燈妹、明基兩線建構傷痛與回歸主題;最終再用「體香」、「銀戒」、「光」所代表的母親及「鱒魚」為總體造型,完成回歸總主題。

關鍵字:李喬、寒夜三部曲、人物研究、榮格心理學、母親、土地
Abstract
Lee Chiao, the leading figure in Taiwanese Literature, is one of the most productive among native writers. His works include enormous variety ranging from novel, short story, literary criticism to cultural discourse. Most of his early pieces are unpretentious short stories about his hometown and childhood, in which various aspects of human nature and psychology are depicted with dexterous skills. Some of his novels are intended for historical writing, and his cultural criticism brings about great insights. Lee Chiao is honored as "writer of Roman-Fleuve (historical novel)". His masterpiece "Cold Night Trilogy", issues the themes of colonists’ resolution on settlement with profound concerns of ethnic groups, is written with a texture of subtleness, density of emotions, and depth of historical perceptions. This historical-epic-like literary work includes events involved with the reclamation, colonization, and Pacific War covering three generations during the fifty years under Japanese rule, Other Roman-Fleuve such as Zhong Zhau-Zheng's "Taiwanese Trilogy (台灣人三部曲)" and Dong Fang-Bai's "Waves Wshing Sand (浪淘沙)" also witness Taiwanese history during Japanese Occupation. The meaningful themes that this book emphasizes, property, war and the returning to hometown are strongly concerned by Taiwan, even the whole human race. Moreover, many characters in this novel are distinctive in terms of personality, psychology, and figure. It is expected that this research could introduce Taiwanese history to more people, who may further explore the essence of humanity, the author's versatile devices, the beauty of this work, and its achievement in art.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Lee Chiao's historical novel, "Cold Night Trilogy - Wintry Night (寒夜), Abandoned Village (荒村), and Sole Lamp (孤燈)", with references made to his short fictions and related observations. Literary criticism and psychological theories are applied to facilitate the analysis. As for the portrait of characters' psychology and countenance, investigation is made with both theory and technique of the novel and literary criticism. First, overall contemplation on the leitmotivs reveals that "Wintry Night" denotes the embittered love for earth, while "Abandoned Village" stresses the suffering and struggling of the colonists, and "Sole Lamp" presents the bitterness of war and returning to motherland. Second, theories related to Analytic Psychology of Carl Custav Jung are applied to examine the profile of several key figures' inward status. Further, theory of the novel is adopted to study the forming key figures from descriptions of their images. Finally, inspections on the structure, narrative point of view, psychology and appearance of characters are conducted to understand the deployment of various figures in the novel. In light of plot arrangement, the author's maneuver to manifest the theme is revealed.

In summary, Lee Chiao integrates the whole novel by combining the image of "mother" and the "earth". "Mother" is pivoted in the endless cyclical symbolism of life, mother, and earth. The image of Peng Ah-chang (彭阿強) contributes to the theme of "embittered love for earth", while Ah-han (阿漢) and Ming-deng (明鼎) specify that of combat. Further, the story of Den-mei (燈妹) and Ming-chi (明基) structures the subject of pain and return. In the end, symbols of "mother" and "trout" which are represented by "body fragrance", "silver ring", and "light" complete the main theme of returning.

Keywords: Lee Chiao, Cold Night Trilogy, Character study, Analytic
Psychology of Carl Custav Jung, Mother, Earth
李喬《寒夜三部曲》人物研究
目 次
目 錄目錄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9
一、 研究方法……………………………………………. 9
二、 研究步驟……………………………………………. 12
第三節 研究現況與分析……………………………………. 13
一、 學位論文…………………………………………….. 13
二、 單篇評介…………………………………..………… 15
第二章 《寒夜三部曲》之主題……………………………………... 19
第一節 從〈序章〉追索……………………………………. 19
一、 神秘鱒魚的返鄉夢…………………………….. …. 19
二、 人類、動物共有的原鄉追尋經驗………………… 21
三、 大地、母親、生命(子嗣)合一,相承相通…. 22
第二節 《寒夜》:土地的苦戀…………………………….. 24
一、 繫念土地並與之合一…………………….....…….. 24
二、 土地滌清苦悶煩憂……………………….………… 26
三、 惡霸侵吞與天災奪取…………………………….… 27
四、 擁抱土地之痛苦與無奈………………………….... 30
五、 認命與妥協………………………………………..... 31
六、 反抗與成仁………………………………………..... 32
第三節 《荒村》:被殖民者的災難與抗爭…………….... 34
一、 日本殖民台灣之始以武力鎮壓………………...... 34
二、 大規模「依法」掠奪土地………………………... 35
三、 佃農永遠的緊箍咒……………………………….... 38
四、 獨佔與剝削…………………………………………. 39
五、 反抗來自生活,為生活而反抗…………………… 41
六、 反抗組織的左傾、滅絕……………..……………. 43
第四節 《孤燈》:戰亂傷痛與鱒魚返鄉……………..….. 47
一、 遠赴南洋,生離死別…………………………....... 47
二、 出征者枉死異域…………………………..……….. 49
三、 戰時蕃仔林非人生活…………………………….... 51
四、 戰亂的傷痛…………………………………........... 52
五、 鱒魚返鄉…………………………………………..… 54
第三章 《寒夜三部曲》重要人物心理分析……………………..… 57
第一節 榮格分析心理學相關學說……………………...... 57
第二節 葉燈妹--兼具內向情感型及外向情感型….…. 61
一、 年輕時是內向情感型………………………….…… 61
二、 晚年屬外向情感型……………………………..….. 65
三、 葉燈妹的人格面具……………………………….... 67
四、 葉燈妹的陰影面………………………………..….. 73
五、 葉燈妹內在靈魂的「阿尼姆斯」………………...... 76
第三節 劉阿漢--外向思想型………………………....… 81
一、 劉阿漢的人格面具……………………………....… 84
二、 劉阿漢的陰影…………………………………….… 89
三、 劉阿漢內在靈魂的「阿尼瑪」…………………..… 91
第四節 劉明基——兼具內向情感型與外向直覺型…..… 96
一、 征召前及戰爭前半期屬內向情感型………..…… 96
二、 戰爭後期屬外向直覺型…………………………... 98
三、 劉明基的人格面具:文化英雄………………….. 100
四、 劉明基的陰影…………………………………….... 103
五、 劉明基內在靈魂的「阿尼瑪」…………………... 106
第五節 彭阿強--外向感覺型…………………………… 108
一、 彭阿強的人格面具:「替罪型」的英雄………… 110
二、 彭阿強的陰影…………………………………..….. 111
三、 彭阿強內在靈魂的「阿尼瑪」…………..…….... 113
第四章 《寒夜三部曲》人物形象描繪…………………..……...... 115
第一節 個別人物形象…………………………..………….. 115
一、 大地之母:葉燈妹……………………………….... 115
二、 知識份子:徐日星、邱梅、阿火仙………...…… 127
三、 傳奇人物:剁三刀、黃金裘……………….….……. 138
第二節 群體人物形象……………………………...……….. 144
一、 蕃仔林庄民…………………………...…………….. 144
二、 先住民…………………………...………………….. 154
三、 日本人(兵)…………………………..………….. 157
四、 台灣人日本兵……………………………...………. 166
第三節 個人或群體的互動關係………………….....…….. 169
一、 岳婿、父子兩代間的互動…..……………………. 169
二、 夫妻、朋友同儕間的互動………………….…….. 173
三、 長官和部屬上下間的互動……………..……..….. 176
四、 不同族群間的互動……………………...…………. 177
第五章 《寒夜三部曲》人物建構主題的方式……….…………… 179
第一節 《寒夜》…………………………………………….. 180
一、 人物與敘事結構………………………………….... 180
二、 人物配置的角色功能…………………………….… 184
三、 人物演出主題的方式…………………………....... 189
第二節 《荒村》……………..……………………………… 197
一、 人稱觀點與敘事結構…………………………….... 197
二、 人物配置的角色功能…………………………….... 201
三、 人物演出主題的內涵………………………......…. 207
第三節 《孤燈》………..…………………………………… 211
一、 人物與敘事結構:…………………………………. 211
二、 人物配置的角色功能…………………………...…. 213
三、 人物演出主題的內涵……………………………… 219
第六章 結論……………………………………………………………. 233
第一節 「母親」形象綰結「土地」意識,涵蓋全書.... 231
一、 母親為樞紐,結合土地,和生命往復循環….... 231
二、 蕃仔林庄民追尋鱒魚的歸鄉夢……………..…… 233
第二節 挖掘內心衝突以強調人物個性…………..……… 238
一、 葉燈妹果斷陽剛,又不失溫婉細膩….…….…... 238
二、 劉阿漢看似頑梗強硬,實則優柔依附…….….... 240
三、 劉明基接受陰暗面,活出更高潔人性……...….. 241
四、 精明務實的彭阿強,內藏陰柔的慈父心…...….. 241
第三節 型塑典範面目以凸顯人物樣貌………………...... 243
一、 人物多元多樣,各有特色……..…………………. 243
二、 型塑典範人物以凸顯性格……………………...... 244
三、 凡夫婦孺所匯聚的整體形象…………………...... 245
四、 個人或群體互動中展現的形貌………………...... 246
第四節 塑造典範人物以敷演主題………………………… 248
一、 以彭阿強建構苦戀土地主題…………................ 248
二、 劉阿漢、劉明鼎主演抗爭主題……................... 249
三、 葉燈妹、劉明基兩線建構傷痛與回鄉….…….... 250

附錄一:李喬訪問稿——有關《寒夜三部曲》寫作………..….. 253
附錄二:日據時期台灣、南洋歷史大事年表及小說人物繫年... 287
附錄三:有關《寒夜三部曲》之報章、期刊評論或報導…….... 311
附錄四:有關李喬身世背景、文學理念之評論、報導或採訪.….. 323
附錄五:李喬著作類別一覽表………………………….………….. 331
參考書目……………………………………………………………….. 337
參考書目

凡例:本論文之參考書目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列,翻譯書籍
則按作者姓名之英文字母首字排列

一、文獻資料:

李喬:《李喬自選集》(台北:黎明文化,1975.5)
李喬:《台灣人的醜陋面》(台北:前衛出版社,1992.3)
李喬:《台灣文學造型》(高雄:派色文化出版社,1992.7)
李喬:《台灣文化造型》(台北:前衛出版社,1992.12)
李喬:《情天無恨——白蛇新傳》(台北:草根出版事業公司,
1996.4)
李喬:《寒夜三部曲—1寒夜》(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97.5)
李喬:《寒夜三部曲—2荒村》(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97.5)
李喬:《寒夜三部曲—3孤燈》(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97.5)
李喬:《台灣,我的母親》(台北:草根出版事業,1997.6)
李喬:《藍彩霞的春天》(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97.7)
李喬:《小說入門》(台北:大安出版社,1998.10)
李喬:《李喬短篇小說全集1》(苗栗:苗栗縣立文化中心,2000.1)
李喬:《李喬短篇小說全集5》(苗栗:苗栗縣立文化中心,2000.1)
李喬:《李喬短篇小說全集6》(苗栗:苗栗縣立文化中心,2000.1)
李喬:《李喬短篇小說全集10》(苗栗:苗栗縣立文化中心,2000.1)
李喬:《李喬短篇小說全集•資料彙編》(苗栗:苗栗縣立文化中
心,2000.1)
李喬:《結義西來庵——噍吧哖事件》(台南:台南縣文化局,
2000.5)
李喬著,林瑞明編:《李喬集》(台北:前衛出版社,2000.9)
李喬:《文化心燈:李喬文化評論選粹》(台北:望春風文化事業,
2000.10)
李喬:《李喬短篇小說精選集》(台北:聯經出版社,2000.11)
李喬:《大地之母》(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2001.7)




二、一般專著:
(一)國內著作

四劃
王夢鷗:《中國文學理論與實踐》(台北:時報出版公司,1995.11)
王安憶:《小說家的13堂課》(台北:INK印刻出版,2002.10)
王克儉:《小說創作隱性邏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1994)
王敬文:《小說藝術構思初探》(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7.12)
王溢嘉:《精神分析與文學》(台北:野鵝出版社,2001.11)
王嵩山:《台灣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2001.7)
王詩琅:《台灣人物表論》(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3.6)
王詩琅著、張良澤編:《余清芳事件全貌——台灣抗日事蹟》(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3.4)

五劃
古繼堂:《台灣小說發展史》(台北:文史哲出版,1996.10)
古繼堂、黎湘萍等著:《台灣地區文學透視》(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7)
方祖燊:《小說結構》,(台北:東大圖書,1995.10)

七劃
吳三連、蔡培火等著:《台灣民族運動史》(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0.6)
李玉芬:《六朝志人小說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7)
李保均:《小說寫作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6)
李漢偉:《台灣小說的三種悲情》(台南:台南市立文化中心,1996.5)
何永康:《小說藝術論稿》(南京:河海大學出版,1990)
何春蓀:《台灣地體構造的演變——台灣地體構造圖說明書》(台北:中華民國經濟部,1982)
阮昌銳、吳佰祿、李子寧、馬騰嶽合著:《文面馘首泰雅文化》(台北:國立台灣博物館,1999.12)
阮昌銳等合著:《文面、馘首、泰雅文化:泰雅族文面文化展專輯》(台北:國立台灣博物館,1999.12)
汪靜明:《台灣櫻花鉤吻鮭專集》(台中縣: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1994.9)
李筱峰:《台灣史100件大事》(台北:玉山社出版事業,1999.10)

八劃
林金田總編:《烽火歲月:戰時體制下的台灣史料特展圖錄上冊》(南投:台灣文獻館,2003.12)
林金田總編:《烽火歲月:戰時體制下的台灣史料特展圖錄下冊》(南投:台灣文獻館,2003.12)
林曜松、張崑雄、曾先紹、楊平世:《櫻花鉤吻鮭生態之研究—(二)族群分布與環境因子間關係之研究》(台北:行政院農委會,1988)
林繼文:《日本據台末期(1930-1945)戰爭動員體係之研究》(台北:稻鄉出版社,1996.3)
林雙不著、高天生編:《林雙不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8.2)
林柏維:《台灣文化協會滄桑》(台北:台原出版社,1993.6)
雨青編著:《客家人尋「根」》(台北:武陵出版社,1985.9)
周婉窈:《日據時代的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台北:自立報系文化出版部,1989.10)
周婉窈:《台灣史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5.6)
周婉窈:《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台灣史論集》(台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2004.1.10)

九劃
施淑編:《賴和小說集》(台北:洪範書店,1998.6)
俞汝捷:《人心可測:小說人物心理探索》(台北:淑馨出版社,1995.8)
俞汝捷:《小說二十四美》,(台北:淑馨出版社,1989.3)
洪醒夫:《田莊人》(台北:爾雅出版社,1997.4)
洪醒夫著、高天生編:《洪醒夫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9.11)
洪長源、魏金絨:《二林蔗農事件:殖民地的怒吼》(彰化:彰化縣文化局,2001.11)

十劃
高天生:《台灣小說與小說家》(台北:前衛出版社,1994.12)
姚一葦:《藝術的奧秘》(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93.2)
姚鶴年編纂:《重修台灣省通志、卷四,經濟志林業篇》(南投:省文獻會,1992)
徐正光編:《徘徊於族群和現實之間:客家社會與文化》(台北:正中書局,1991.11)

十一劃
常若松:《人類心靈的神話:榮格的分析心理學》(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00.11)
張子樟:《人性與「抗議文學」》(台北:幼獅文化事業,1985.5)
張良澤監修,戴嘉玲編譯:《Formosa原住民寫真&解說集》(台北:前衛出版社,2000.4)
張素貞:《現代小說啟事》(台北:九歌出版社,2001.8)
張典婉:《台灣客家女性》(台北:玉山社,2004.4)
張勝彥:《台灣史研究》(台北:華世出版社,1981.4)
許素蘭編:《認識李喬》(苗栗:苗栗縣立文化中心,1993.6)
黃武忠、阮美慧編:《洪醒夫全集七——散文卷》(彰化:彰化縣文化局,2001.6)
黃武忠、阮美慧編:《洪醒夫全集九——評論卷》(彰化:彰化縣文化局,2001.6)
黃慶萱:《修辭學》(台北:三民出版社,1990.12)
黃秀政:《台灣割讓與乙未抗日運動》(台北:台灣商務,1992.12)
黃美英:《台灣文化的滄桑》(台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1988.6)
黃秋芳:《台灣客家生活紀事》(台北:台原出版社,1993.6)
黃晨淳編著:《希臘羅馬神話故事》(台中:好讀出版,2001.8)
連溫卿:《台灣政治運動史》(台北:稻鄉出版社,1988.10)
許極燉編著:《尋找台灣新座標》(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3.7)
陳育仁:《新世紀彩色圖解百科全書》(台北:貓頭鷹出版社,1992.12)
陳萬益:《于無聲處聽驚雷》(台南:台南市立文化中心,1996.5)

十二劃
彭瑞金:〈李喬短篇小說全集序〉,《李喬短篇小說全集1》(苗栗:苗栗縣文化中心,2000.1)
彭瑞金:《台灣文學探索》(台北:前衛出版社,1995.1)
彭瑞金:《泥土的香味》(東大書局,1980.4)
曾秋美《台灣媳婦仔的生活世界》(台北:玉山社出版,1998.6)
曾逸昌:《客家概論》(台北:泓茂電腦排版公司,2003.9)
曾喜城:《台灣客家文化研究》(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1999.4)
傅騰霄:《小說技巧》(台北:洪葉文化事業,1996.4)
葉榮鐘:《日據下台灣政治社會運動史》(台中:晨星出版社,2000.8)
葉榮鐘:《日據下台灣大事年表》(台中:晨星出版社,2000.8)

十三劃
楊碧川:《日據時代台灣人反抗史》(台北:稻鄉出版社,1996.6)
楊碧川:《台灣歷史年表》(台北:自立晚報出版部,1988.6)
楊碧川:《台灣現代史年表》(台北:一橋出版社,1996.4)
楊宗翰:《文學經典與台灣文學》(台北:富春文化事業,2002.1)
楊昌年:《現代小說》(台北:三民出版社,1997.5)
齊邦媛:《千年之淚》(台北:爾雅出版社,1990.7)
齊邦媛:《霧漸漸散的時候》(台北:九歌出版社,1998.10)

十四劃
劉世劍:《小說概說》,(高雄:麗文文化,1994.11)
劉再復:《文學的反思》(台北:明鏡文化事業,1989)
劉介民:《比較文學方法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1990.5)

十五劃
鄭清文:〈作家的起點〉,《台灣文學的基點》(高雄,派色文化出版,1992.7)
鄧迅之:《客家源流介紹》(台中:天明出版社,1982.5)

十六劃
薛化元主編:《台灣歷史年表.終戰篇Ⅰ》(台北:業強出版社,1996.2)
歐宗智:《為有源頭活水來》(台北:清傳商職文教基金會,2001.2)
歐宗智:《走出歷史的悲情——台灣小說評論集》(台北:台北縣政府文化局,2002.12)

十七劃
鍾理和:《笠山農場》,(台北:草根出版,2002.9)
鍾理和著、彭瑞金主編:《鍾理和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8.8)
徐正光、彭欽清、羅肇錦主編:《客家文化研討論文集》(台北:雨虹文化,1994.10)
戴月芳、羅吉甫主編:《台灣全記錄》(台北:錦繡出版事業,2000.3)
應鳳凰編:《作家書目.第一集》(台北:爾雅出版社,1980.2)
十九劃
羅香林:《客家研究導論》(台北:南天書局,1992.7)
羅盤:《小說創作論》,(台北:東大圖書出版,1980.2)

二十一劃
顧力仁主編,張子文、郭啟傳撰文:《台灣歷史人物小傳——日據時期》(台北:國家圖書館,2002.12)

二十二劃
龔鵬程編:《台灣的社會與文學》(台北:東大圖書出版,1995.11)

(二)翻譯書籍

白石浩一:《性格學》(台北:智慧大學出版,1992.8)
卡爾榮格等著,黎惟東譯《自我的探索——人類及其象徵》(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7)
楊格著,黃奇銘譯:《尋求靈魂的現代人》(台北:志文出版社,1971.9)
榮格主編,龔卓軍譯:《人及其象徵:榮格思想精華的總結》(台北:立緒文化,1999.5)
容格著,蘇克譯:《尋求靈魂的現代人》(台北:遠流出版社,1990.5)
C.S.Hall & V.J.Nordby著,史德海、蔡春輝:《榮格心理學入門》(台北,
五洲出版社,1988.5)
張炎憲、翁佳音編,王詩琅譯:《台灣社會運動史——文化運動》(台北:稻鄉出版社,1988.5)
張良澤著,廖為智譯:〈台灣文學之近況——以『寒夜三部曲』為中心〉《台灣文學、語文論集》(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6.7)頁43
古野清人著,葉婉奇翻譯:《台灣原住民的祭儀生活》(台北:原民文化,2000.5)
古斯塔夫.史瓦希著、陳德中譯:《希臘神話故事》(台中:好讀出版公司,2004.7)。
伊藤友八郎:《如何看穿對方性格》(台北:智慧大學出版,1991.11)
佛洛姆著,孫石譯:《自我的追尋》(台北:志文出版社,1970.6)
佛斯特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台北:志文出版社,2002.1)
佛德芬著,陳大中譯:《榮格心理學》(台北:結構群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0.3)
井出季和太著,郭輝編譯:《日據下之台政》(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56.12)
鈴木質原著,林川夫審訂《台灣蕃人風俗誌》,(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1991.2)
劉紹唐主編,丁樹南譯:《人物刻劃基本論》(台北:傳記文學出版,1970.5)
劉秋岳譯:《性格學》(台北:水牛圖書出版,1986. 12)
Murray Stein著,朱侃如譯:《榮格心靈地圖》(台北:立緒出版社,1999.10)
Robert H. Hopcke作,蔣韜譯:《導讀榮格》(台北:立緒文化,1997.1)
羅勃.方登等著,丁樹南譯:《寫作淺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61.5)
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3.4)
西蒙、波娃著,歐陽子譯:《第二性,第一卷,形成期》(台北:志文出版社,1992.9)
西蒙、波娃著,楊美惠譯:《第二性,第二卷,處境》(台北:志文出版社,1999.4)
西蒙、波娃著,楊翠屏譯:《第二性,第三卷,正當的主張與邁向解放》(台北:志文出版社,1999.4)
松本一男著、歐陽文譯:《中國人與日本人》(台北:新潮社文化出版,1990.3)
藤崎濟之助著,全國日本經濟學會譯(北京):〈附錄二 歷任台灣總督表(附民政長官)〉《台灣史與樺山大將——日本侵台始末(下卷)》(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3.8)
Wiffred L.Guerin, John R.Willingham, Earle C. Labor, Lee Morgan著,徐進夫譯《文學欣賞與批評》(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出版,1983.10)

三、論文
(一)一般書籍論文

王學新:〈大正三年(1914)「討蕃」役夫的徵召情形〉,《台灣文獻史料整理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投:省文獻會,2000)
林衡哲:〈文化心燈序〉,李喬:《文化心燈:李喬文化評論選粹》(台北,望春風文化,2000.10)
邱彥貴:〈從祭典儀式看北台灣義民信仰——以枋寮褒忠亭丁丑年湖口連庄值年中元為例〉,鍾仁嫻主編:《義民心鄉土情:褒忠義民廟文史專輯》,頁161
莊吉發:〈義民與會黨——新竹義民與林爽文之役〉,鍾仁嫻主編:《義民心鄉土情:褒忠義民廟文史專輯》(新竹:新竹縣文化局,2001.9)
張典婉:《台灣客家文學中的女性形象演變》,徐正光主編:《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宗教、語言與音樂》(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0.12)
陳運棟:〈從歷史與族群觀點看義民信仰〉,徐正光、彭欽清、羅肇錦主編:《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雨虹文化企業,1994.10)
許石竹:〈李喬:從「荒村」來的作家〉,《台灣文學入門文選》(台北:前衛出版社,1989.10)
彭瑞金:〈從族群特性看客家文學的發展〉,徐正光編:《徘徊於族群和現實之間:客家社會與文化》(台北:正中書局,1991.11)
彭維杰:〈檢視台灣客家歌謠的文化內涵〉,周錦宏、羅肇錦、陳運棟總編:《第一屆台灣客家文學研討會論文集》(苗栗:苗栗縣文化局,2000.12)
彭維杰:〈台灣客家歌謠的性別意識探討〉,周錦宏總編:《第二屆台灣客家文學研討會論文集》(苗栗:苗栗縣文化局,2003
.10)
彭維杰:〈台灣客家歌謠的婉言與諧趣——以苗栗山歌為討論範圍〉,《2004年海峽兩岸文學與應用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選》(苗栗:育達商業技術學院、中國口傳文學學會、中國現代文學學會出版,2004.12)
楊國鑫:〈客家山歌的出現與原初特性——試從文化生態學的角度探討〉,周錦宏總編:《第二屆台灣客家文學研討會論文集》(苗栗:苗栗縣文化局,2003.10)
葉石濤:〈論李喬小說裡的「佛教意識」〉,李喬:《李喬短篇小說全集•資料彙編》(苗栗:苗栗縣立文化中心,2000.1)
葉欣如:〈讀羅盤《小說創作論》〉,張健主編:《小說理論與作品評析》(台北:文津出版社,2003.7)
齊邦媛:〈鱒魚還鄉了麼?——從《寒夜》到《大地之母》〉,李喬:《大地之母》序(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2001.7)
楊鏡汀:〈客家人的宗教信仰〉,徐正光編:《徘徊於族群和現實之間:客家社會與文化》(台北:正中書局,1991.11)
廖偉竣:〈走出「寒夜」的作家-李喬訪問記〉,許素蘭編:《認識李喬》(苗栗:苗栗縣立文化中心,1993.6)
劉還月:《台灣的客家民俗》,徐正光編:《徘徊於族群和現實之間:客家社會與文化》(台北:正中書局,1991.11)
鄭瑞貞:〈客家山歌歌詞的內涵、藝術表現手法和音樂特性〉,徐正光主編:《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宗教、語言與音樂》(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0.12)
謝俊逢:〈客家的音樂與文化——以山歌為中心〉,徐正光主編《徘徊於族群和現實之間:客家社會與文化》(台北:正中書局,1991.11)
鍾鐵民:〈客家文學與客家生活〉,徐正光、彭欽清、羅肇錦主編:《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雨虹文化企業,1994.10)
鍾鐵民:〈鍾理和筆下的客家女性〉,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委員會編:《新个客家人》(台北:台原出版社,1993.2),頁132。
鍾肇政等:〈《寒夜三部曲》討論會〉,許素蘭編:《認識李喬》(苗栗:苗栗縣立文化中心,1993.6)

(二)期刊報章論文

利玉芳:〈從土地走進台灣的史詩——李喬著《台灣,我的母親》〉《自立晚報》17版,1996.2.4
花村:〈大地人生——試析李喬的「寒夜三部曲」〉,《文學界》第9集,1984.2
花村:〈談李喬《結義西來庵》一書裡調子的運用〉,《中外文學》8卷5期,1979.10.1
沈明進:〈評李喬的《結義西來庵》〉,《中央日報》10版,1979.3.4
邱秀年:〈義民廟究竟改變了多少——訪台大教授曾振名〉,《客家風雲》第14期,1988.12.1
邱秀年:〈記憶中的義民爺——訪作家李喬兼敘族群相處之道〉,《客家風雲》第14期,1988.12.1
南山客:〈客家女人不是人!?——客家媳婦蔣碧玉談客家女性〉,《客家風雲》16期,1989.3.1
洪醒夫:《偉大的同情與大地的鄉愁——李喬訪問記》,《書評書目》第18期,1974.10.1
徐進榮:〈李喬《寒夜三部曲》中「燈妹的涵意」〉,《文學台灣》第七期,1993.7
黃怡:〈個人反抗與歷史記憶——與李喬談小說創作〉,《中國時報》37版,1998.10.20、1998.10.23
黃娟:〈從蕃仔林看歷史-試論「寒夜三部曲」〉,《自立晚報》5版,1991.4.14
陳運棟:〈從文學觀點看客家山歌〉,《苗栗文獻》第十七期(改版季刊第三期),2001.10
彭瑞金:〈站在大河交會處——小說家李喬的創作〉,《中國時報》39版,1995.10.8
彭瑞金:〈打下第一鋤,撒下第一粒種籽——賴和與台灣新文學〉,《國文天地》第七卷第四期
齊邦媛:〈寫給土地的家書——讀李喬「寒夜三部曲」〉,《聯合報》29版,1990.7
楊照:〈以小說捕捉台灣歷史的本質〉,《中國時報》27版,1998.1.20
潘亞暾:〈台灣人民反殖民的悲壯戰歌——讀李喬的《寒夜三部曲》〉,《海峽》4卷,1988
歐宗智:〈傳統客家女性的堅忍形象——談《寒夜三部曲》的燈妹〉,《明道文藝》第287期,2000.2
歐宗智:〈土地意識與天人合一—《寒夜三部曲》的特異主題〉,《自由時報》39版,2000.3
賴復霄:〈台灣小說與台灣精神——以李喬《寒夜三部曲》為例〉《台灣文化季刊》第九期,革新版第五期,1988.6.15
鍾孝上:〈福佬客家皆忠義——清代台灣的革命與義民〉,《客家風雲》第十期,1988.8.1
簡素琤:〈愛爾蘭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與《寒夜三部曲》�堣k性形象在建國神話的寓意〉,《明倫學報》第1期,1996.12
羅秀菊:〈大河小說在台灣的發展——兼談李喬的《寒夜三部曲》〉,《台灣文藝》第163、164期合刊,1998.8

(三)學位論文

王淑雯:《大河小說與族群認同——以《台灣人三部曲》、《寒夜
三部曲》、《浪淘沙》為焦點的分析》(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社
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7)
王慧芬:《台灣客籍作家長篇小說中人物的文化認同》(台中:私
立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7)
吳慧貞:《李喬短篇小說主題思想與象徵藝術研究》(台中:私立
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6)
邱麗敏:《二二八文學研究——戰前出生之台籍作家對「二二八」
的書寫初探》(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6)
林慶文:《當代台灣小說的宗教關懷》(台中:私立東海大學中文
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6)
范金蘭:《「白蛇傳故事」型變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等
學校教師在職進修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03.1)
紀俊龍:《李喬短篇小說研究》(台中:私立逢甲大學中文研究所
碩士論文,2003.6)
黃琦君:《李喬文學作品中的客家文化研究》(新竹:國立新竹師
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6)
張典婉:《台灣文學中客家女性角色與社會發展》(台北:私立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1)
楊明慧:《台灣文學薪傳的一個案例——由吳濁流到鍾肇政、李
喬》(台中:私立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6)
劉純杏:《李喬長篇小說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研究所
碩士論文,2002.6)
賴松輝:《李喬《寒夜三部曲》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
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6)
鄭雅文:《李喬短篇小說研究》(新竹,私立玄奘人文社會學院中
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6)
謝宏武:《清代台灣義民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1994.6)

四、網路資料

台灣文學研究工作室
(http://ws.twl.ncku.edu.tw)
莊紫蓉:〈逍遙自在孤獨行——專訪李喬〉
(http://www.twcenter.org.tw/b01/b01_7203_1.htm)
國家圖書館當代文學史料影像全文系統
(http://lit.ncl.edu.tw/cgi/nc12)
聯合大學:台灣客家文學館
(http://literature.ihakka.net/hakka/default.htm)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