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凡例:本論文之參考書目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列,翻譯書籍
則按作者姓名之英文字母首字排列
一、文獻資料:
李喬:《李喬自選集》(台北:黎明文化,1975.5)
李喬:《台灣人的醜陋面》(台北:前衛出版社,1992.3)
李喬:《台灣文學造型》(高雄:派色文化出版社,1992.7)
李喬:《台灣文化造型》(台北:前衛出版社,1992.12)
李喬:《情天無恨——白蛇新傳》(台北:草根出版事業公司,
1996.4)
李喬:《寒夜三部曲—1寒夜》(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97.5)
李喬:《寒夜三部曲—2荒村》(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97.5)
李喬:《寒夜三部曲—3孤燈》(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97.5)
李喬:《台灣,我的母親》(台北:草根出版事業,1997.6)
李喬:《藍彩霞的春天》(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97.7)
李喬:《小說入門》(台北:大安出版社,1998.10)
李喬:《李喬短篇小說全集1》(苗栗:苗栗縣立文化中心,2000.1)
李喬:《李喬短篇小說全集5》(苗栗:苗栗縣立文化中心,2000.1)
李喬:《李喬短篇小說全集6》(苗栗:苗栗縣立文化中心,2000.1)
李喬:《李喬短篇小說全集10》(苗栗:苗栗縣立文化中心,2000.1)
李喬:《李喬短篇小說全集•資料彙編》(苗栗:苗栗縣立文化中
心,2000.1)
李喬:《結義西來庵——噍吧哖事件》(台南:台南縣文化局,
2000.5)
李喬著,林瑞明編:《李喬集》(台北:前衛出版社,2000.9)
李喬:《文化心燈:李喬文化評論選粹》(台北:望春風文化事業,
2000.10)
李喬:《李喬短篇小說精選集》(台北:聯經出版社,2000.11)
李喬:《大地之母》(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2001.7)
二、一般專著:
(一)國內著作
四劃
王夢鷗:《中國文學理論與實踐》(台北:時報出版公司,1995.11)
王安憶:《小說家的13堂課》(台北:INK印刻出版,2002.10)
王克儉:《小說創作隱性邏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1994)
王敬文:《小說藝術構思初探》(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7.12)
王溢嘉:《精神分析與文學》(台北:野鵝出版社,2001.11)
王嵩山:《台灣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2001.7)
王詩琅:《台灣人物表論》(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3.6)
王詩琅著、張良澤編:《余清芳事件全貌——台灣抗日事蹟》(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3.4)
五劃
古繼堂:《台灣小說發展史》(台北:文史哲出版,1996.10)
古繼堂、黎湘萍等著:《台灣地區文學透視》(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7)
方祖燊:《小說結構》,(台北:東大圖書,1995.10)
七劃
吳三連、蔡培火等著:《台灣民族運動史》(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0.6)
李玉芬:《六朝志人小說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7)
李保均:《小說寫作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6)
李漢偉:《台灣小說的三種悲情》(台南:台南市立文化中心,1996.5)
何永康:《小說藝術論稿》(南京:河海大學出版,1990)
何春蓀:《台灣地體構造的演變——台灣地體構造圖說明書》(台北:中華民國經濟部,1982)
阮昌銳、吳佰祿、李子寧、馬騰嶽合著:《文面馘首泰雅文化》(台北:國立台灣博物館,1999.12)
阮昌銳等合著:《文面、馘首、泰雅文化:泰雅族文面文化展專輯》(台北:國立台灣博物館,1999.12)
汪靜明:《台灣櫻花鉤吻鮭專集》(台中縣: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1994.9)
李筱峰:《台灣史100件大事》(台北:玉山社出版事業,1999.10)
八劃
林金田總編:《烽火歲月:戰時體制下的台灣史料特展圖錄上冊》(南投:台灣文獻館,2003.12)
林金田總編:《烽火歲月:戰時體制下的台灣史料特展圖錄下冊》(南投:台灣文獻館,2003.12)
林曜松、張崑雄、曾先紹、楊平世:《櫻花鉤吻鮭生態之研究—(二)族群分布與環境因子間關係之研究》(台北:行政院農委會,1988)
林繼文:《日本據台末期(1930-1945)戰爭動員體係之研究》(台北:稻鄉出版社,1996.3)
林雙不著、高天生編:《林雙不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8.2)
林柏維:《台灣文化協會滄桑》(台北:台原出版社,1993.6)
雨青編著:《客家人尋「根」》(台北:武陵出版社,1985.9)
周婉窈:《日據時代的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台北:自立報系文化出版部,1989.10)
周婉窈:《台灣史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5.6)
周婉窈:《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台灣史論集》(台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2004.1.10)
九劃
施淑編:《賴和小說集》(台北:洪範書店,1998.6)
俞汝捷:《人心可測:小說人物心理探索》(台北:淑馨出版社,1995.8)
俞汝捷:《小說二十四美》,(台北:淑馨出版社,1989.3)
洪醒夫:《田莊人》(台北:爾雅出版社,1997.4)
洪醒夫著、高天生編:《洪醒夫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9.11)
洪長源、魏金絨:《二林蔗農事件:殖民地的怒吼》(彰化:彰化縣文化局,2001.11)
十劃
高天生:《台灣小說與小說家》(台北:前衛出版社,1994.12)
姚一葦:《藝術的奧秘》(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93.2)
姚鶴年編纂:《重修台灣省通志、卷四,經濟志林業篇》(南投:省文獻會,1992)
徐正光編:《徘徊於族群和現實之間:客家社會與文化》(台北:正中書局,1991.11)
十一劃
常若松:《人類心靈的神話:榮格的分析心理學》(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00.11)
張子樟:《人性與「抗議文學」》(台北:幼獅文化事業,1985.5)
張良澤監修,戴嘉玲編譯:《Formosa原住民寫真&解說集》(台北:前衛出版社,2000.4)
張素貞:《現代小說啟事》(台北:九歌出版社,2001.8)
張典婉:《台灣客家女性》(台北:玉山社,2004.4)張勝彥:《台灣史研究》(台北:華世出版社,1981.4)
許素蘭編:《認識李喬》(苗栗:苗栗縣立文化中心,1993.6)
黃武忠、阮美慧編:《洪醒夫全集七——散文卷》(彰化:彰化縣文化局,2001.6)
黃武忠、阮美慧編:《洪醒夫全集九——評論卷》(彰化:彰化縣文化局,2001.6)
黃慶萱:《修辭學》(台北:三民出版社,1990.12)
黃秀政:《台灣割讓與乙未抗日運動》(台北:台灣商務,1992.12)
黃美英:《台灣文化的滄桑》(台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1988.6)
黃秋芳:《台灣客家生活紀事》(台北:台原出版社,1993.6)
黃晨淳編著:《希臘羅馬神話故事》(台中:好讀出版,2001.8)
連溫卿:《台灣政治運動史》(台北:稻鄉出版社,1988.10)
許極燉編著:《尋找台灣新座標》(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3.7)
陳育仁:《新世紀彩色圖解百科全書》(台北:貓頭鷹出版社,1992.12)
陳萬益:《于無聲處聽驚雷》(台南:台南市立文化中心,1996.5)
十二劃
彭瑞金:〈李喬短篇小說全集序〉,《李喬短篇小說全集1》(苗栗:苗栗縣文化中心,2000.1)
彭瑞金:《台灣文學探索》(台北:前衛出版社,1995.1)
彭瑞金:《泥土的香味》(東大書局,1980.4)
曾秋美《台灣媳婦仔的生活世界》(台北:玉山社出版,1998.6)
曾逸昌:《客家概論》(台北:泓茂電腦排版公司,2003.9)
曾喜城:《台灣客家文化研究》(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1999.4)
傅騰霄:《小說技巧》(台北:洪葉文化事業,1996.4)
葉榮鐘:《日據下台灣政治社會運動史》(台中:晨星出版社,2000.8)
葉榮鐘:《日據下台灣大事年表》(台中:晨星出版社,2000.8)
十三劃
楊碧川:《日據時代台灣人反抗史》(台北:稻鄉出版社,1996.6)
楊碧川:《台灣歷史年表》(台北:自立晚報出版部,1988.6)
楊碧川:《台灣現代史年表》(台北:一橋出版社,1996.4)
楊宗翰:《文學經典與台灣文學》(台北:富春文化事業,2002.1)
楊昌年:《現代小說》(台北:三民出版社,1997.5)
齊邦媛:《千年之淚》(台北:爾雅出版社,1990.7)
齊邦媛:《霧漸漸散的時候》(台北:九歌出版社,1998.10)
十四劃
劉世劍:《小說概說》,(高雄:麗文文化,1994.11)
劉再復:《文學的反思》(台北:明鏡文化事業,1989)
劉介民:《比較文學方法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1990.5)
十五劃
鄭清文:〈作家的起點〉,《台灣文學的基點》(高雄,派色文化出版,1992.7)
鄧迅之:《客家源流介紹》(台中:天明出版社,1982.5)
十六劃
薛化元主編:《台灣歷史年表.終戰篇Ⅰ》(台北:業強出版社,1996.2)
歐宗智:《為有源頭活水來》(台北:清傳商職文教基金會,2001.2)
歐宗智:《走出歷史的悲情——台灣小說評論集》(台北:台北縣政府文化局,2002.12)
十七劃
鍾理和:《笠山農場》,(台北:草根出版,2002.9)
鍾理和著、彭瑞金主編:《鍾理和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8.8)
徐正光、彭欽清、羅肇錦主編:《客家文化研討論文集》(台北:雨虹文化,1994.10)
戴月芳、羅吉甫主編:《台灣全記錄》(台北:錦繡出版事業,2000.3)
應鳳凰編:《作家書目.第一集》(台北:爾雅出版社,1980.2)
十九劃
羅香林:《客家研究導論》(台北:南天書局,1992.7)
羅盤:《小說創作論》,(台北:東大圖書出版,1980.2)
二十一劃
顧力仁主編,張子文、郭啟傳撰文:《台灣歷史人物小傳——日據時期》(台北:國家圖書館,2002.12)
二十二劃
龔鵬程編:《台灣的社會與文學》(台北:東大圖書出版,1995.11)
(二)翻譯書籍
白石浩一:《性格學》(台北:智慧大學出版,1992.8)
卡爾榮格等著,黎惟東譯《自我的探索——人類及其象徵》(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7)
楊格著,黃奇銘譯:《尋求靈魂的現代人》(台北:志文出版社,1971.9)
榮格主編,龔卓軍譯:《人及其象徵:榮格思想精華的總結》(台北:立緒文化,1999.5)
容格著,蘇克譯:《尋求靈魂的現代人》(台北:遠流出版社,1990.5)
C.S.Hall & V.J.Nordby著,史德海、蔡春輝:《榮格心理學入門》(台北,
五洲出版社,1988.5)
張炎憲、翁佳音編,王詩琅譯:《台灣社會運動史——文化運動》(台北:稻鄉出版社,1988.5)
張良澤著,廖為智譯:〈台灣文學之近況——以『寒夜三部曲』為中心〉《台灣文學、語文論集》(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6.7)頁43
古野清人著,葉婉奇翻譯:《台灣原住民的祭儀生活》(台北:原民文化,2000.5)
古斯塔夫.史瓦希著、陳德中譯:《希臘神話故事》(台中:好讀出版公司,2004.7)。
伊藤友八郎:《如何看穿對方性格》(台北:智慧大學出版,1991.11)
佛洛姆著,孫石譯:《自我的追尋》(台北:志文出版社,1970.6)
佛斯特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台北:志文出版社,2002.1)
佛德芬著,陳大中譯:《榮格心理學》(台北:結構群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0.3)
井出季和太著,郭輝編譯:《日據下之台政》(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56.12)
鈴木質原著,林川夫審訂《台灣蕃人風俗誌》,(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1991.2)
劉紹唐主編,丁樹南譯:《人物刻劃基本論》(台北:傳記文學出版,1970.5)
劉秋岳譯:《性格學》(台北:水牛圖書出版,1986. 12)
Murray Stein著,朱侃如譯:《榮格心靈地圖》(台北:立緒出版社,1999.10)
Robert H. Hopcke作,蔣韜譯:《導讀榮格》(台北:立緒文化,1997.1)
羅勃.方登等著,丁樹南譯:《寫作淺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61.5)
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3.4)
西蒙、波娃著,歐陽子譯:《第二性,第一卷,形成期》(台北:志文出版社,1992.9)
西蒙、波娃著,楊美惠譯:《第二性,第二卷,處境》(台北:志文出版社,1999.4)
西蒙、波娃著,楊翠屏譯:《第二性,第三卷,正當的主張與邁向解放》(台北:志文出版社,1999.4)
松本一男著、歐陽文譯:《中國人與日本人》(台北:新潮社文化出版,1990.3)
藤崎濟之助著,全國日本經濟學會譯(北京):〈附錄二 歷任台灣總督表(附民政長官)〉《台灣史與樺山大將——日本侵台始末(下卷)》(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3.8)
Wiffred L.Guerin, John R.Willingham, Earle C. Labor, Lee Morgan著,徐進夫譯《文學欣賞與批評》(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出版,1983.10)
三、論文
(一)一般書籍論文
王學新:〈大正三年(1914)「討蕃」役夫的徵召情形〉,《台灣文獻史料整理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投:省文獻會,2000)
林衡哲:〈文化心燈序〉,李喬:《文化心燈:李喬文化評論選粹》(台北,望春風文化,2000.10)
邱彥貴:〈從祭典儀式看北台灣義民信仰——以枋寮褒忠亭丁丑年湖口連庄值年中元為例〉,鍾仁嫻主編:《義民心鄉土情:褒忠義民廟文史專輯》,頁161
莊吉發:〈義民與會黨——新竹義民與林爽文之役〉,鍾仁嫻主編:《義民心鄉土情:褒忠義民廟文史專輯》(新竹:新竹縣文化局,2001.9)
張典婉:《台灣客家文學中的女性形象演變》,徐正光主編:《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宗教、語言與音樂》(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0.12)
陳運棟:〈從歷史與族群觀點看義民信仰〉,徐正光、彭欽清、羅肇錦主編:《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雨虹文化企業,1994.10)
許石竹:〈李喬:從「荒村」來的作家〉,《台灣文學入門文選》(台北:前衛出版社,1989.10)
彭瑞金:〈從族群特性看客家文學的發展〉,徐正光編:《徘徊於族群和現實之間:客家社會與文化》(台北:正中書局,1991.11)
彭維杰:〈檢視台灣客家歌謠的文化內涵〉,周錦宏、羅肇錦、陳運棟總編:《第一屆台灣客家文學研討會論文集》(苗栗:苗栗縣文化局,2000.12)
彭維杰:〈台灣客家歌謠的性別意識探討〉,周錦宏總編:《第二屆台灣客家文學研討會論文集》(苗栗:苗栗縣文化局,2003
.10)
彭維杰:〈台灣客家歌謠的婉言與諧趣——以苗栗山歌為討論範圍〉,《2004年海峽兩岸文學與應用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選》(苗栗:育達商業技術學院、中國口傳文學學會、中國現代文學學會出版,2004.12)
楊國鑫:〈客家山歌的出現與原初特性——試從文化生態學的角度探討〉,周錦宏總編:《第二屆台灣客家文學研討會論文集》(苗栗:苗栗縣文化局,2003.10)
葉石濤:〈論李喬小說裡的「佛教意識」〉,李喬:《李喬短篇小說全集•資料彙編》(苗栗:苗栗縣立文化中心,2000.1)
葉欣如:〈讀羅盤《小說創作論》〉,張健主編:《小說理論與作品評析》(台北:文津出版社,2003.7)
齊邦媛:〈鱒魚還鄉了麼?——從《寒夜》到《大地之母》〉,李喬:《大地之母》序(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2001.7)
楊鏡汀:〈客家人的宗教信仰〉,徐正光編:《徘徊於族群和現實之間:客家社會與文化》(台北:正中書局,1991.11)
廖偉竣:〈走出「寒夜」的作家-李喬訪問記〉,許素蘭編:《認識李喬》(苗栗:苗栗縣立文化中心,1993.6)
劉還月:《台灣的客家民俗》,徐正光編:《徘徊於族群和現實之間:客家社會與文化》(台北:正中書局,1991.11)
鄭瑞貞:〈客家山歌歌詞的內涵、藝術表現手法和音樂特性〉,徐正光主編:《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宗教、語言與音樂》(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0.12)
謝俊逢:〈客家的音樂與文化——以山歌為中心〉,徐正光主編《徘徊於族群和現實之間:客家社會與文化》(台北:正中書局,1991.11)
鍾鐵民:〈客家文學與客家生活〉,徐正光、彭欽清、羅肇錦主編:《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雨虹文化企業,1994.10)
鍾鐵民:〈鍾理和筆下的客家女性〉,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委員會編:《新个客家人》(台北:台原出版社,1993.2),頁132。
鍾肇政等:〈《寒夜三部曲》討論會〉,許素蘭編:《認識李喬》(苗栗:苗栗縣立文化中心,1993.6)
(二)期刊報章論文
利玉芳:〈從土地走進台灣的史詩——李喬著《台灣,我的母親》〉《自立晚報》17版,1996.2.4
花村:〈大地人生——試析李喬的「寒夜三部曲」〉,《文學界》第9集,1984.2花村:〈談李喬《結義西來庵》一書裡調子的運用〉,《中外文學》8卷5期,1979.10.1沈明進:〈評李喬的《結義西來庵》〉,《中央日報》10版,1979.3.4
邱秀年:〈義民廟究竟改變了多少——訪台大教授曾振名〉,《客家風雲》第14期,1988.12.1邱秀年:〈記憶中的義民爺——訪作家李喬兼敘族群相處之道〉,《客家風雲》第14期,1988.12.1南山客:〈客家女人不是人!?——客家媳婦蔣碧玉談客家女性〉,《客家風雲》16期,1989.3.1洪醒夫:《偉大的同情與大地的鄉愁——李喬訪問記》,《書評書目》第18期,1974.10.1
徐進榮:〈李喬《寒夜三部曲》中「燈妹的涵意」〉,《文學台灣》第七期,1993.7
黃怡:〈個人反抗與歷史記憶——與李喬談小說創作〉,《中國時報》37版,1998.10.20、1998.10.23
黃娟:〈從蕃仔林看歷史-試論「寒夜三部曲」〉,《自立晚報》5版,1991.4.14
陳運棟:〈從文學觀點看客家山歌〉,《苗栗文獻》第十七期(改版季刊第三期),2001.10彭瑞金:〈站在大河交會處——小說家李喬的創作〉,《中國時報》39版,1995.10.8
彭瑞金:〈打下第一鋤,撒下第一粒種籽——賴和與台灣新文學〉,《國文天地》第七卷第四期齊邦媛:〈寫給土地的家書——讀李喬「寒夜三部曲」〉,《聯合報》29版,1990.7
楊照:〈以小說捕捉台灣歷史的本質〉,《中國時報》27版,1998.1.20
潘亞暾:〈台灣人民反殖民的悲壯戰歌——讀李喬的《寒夜三部曲》〉,《海峽》4卷,1988
歐宗智:〈傳統客家女性的堅忍形象——談《寒夜三部曲》的燈妹〉,《明道文藝》第287期,2000.2歐宗智:〈土地意識與天人合一—《寒夜三部曲》的特異主題〉,《自由時報》39版,2000.3
賴復霄:〈台灣小說與台灣精神——以李喬《寒夜三部曲》為例〉《台灣文化季刊》第九期,革新版第五期,1988.6.15
鍾孝上:〈福佬客家皆忠義——清代台灣的革命與義民〉,《客家風雲》第十期,1988.8.1簡素琤:〈愛爾蘭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與《寒夜三部曲》�堣k性形象在建國神話的寓意〉,《明倫學報》第1期,1996.12羅秀菊:〈大河小說在台灣的發展——兼談李喬的《寒夜三部曲》〉,《台灣文藝》第163、164期合刊,1998.8
(三)學位論文
王淑雯:《大河小說與族群認同——以《台灣人三部曲》、《寒夜
三部曲》、《浪淘沙》為焦點的分析》(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社
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7)
王慧芬:《台灣客籍作家長篇小說中人物的文化認同》(台中:私
立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7)
吳慧貞:《李喬短篇小說主題思想與象徵藝術研究》(台中:私立
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6)
邱麗敏:《二二八文學研究——戰前出生之台籍作家對「二二八」
的書寫初探》(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6)
林慶文:《當代台灣小說的宗教關懷》(台中:私立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6)
范金蘭:《「白蛇傳故事」型變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等
學校教師在職進修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03.1)
紀俊龍:《李喬短篇小說研究》(台中:私立逢甲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6)
黃琦君:《李喬文學作品中的客家文化研究》(新竹:國立新竹師
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6)
張典婉:《台灣文學中客家女性角色與社會發展》(台北:私立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1)楊明慧:《台灣文學薪傳的一個案例——由吳濁流到鍾肇政、李
喬》(台中:私立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6)
劉純杏:《李喬長篇小說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6)
賴松輝:《李喬《寒夜三部曲》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6)
鄭雅文:《李喬短篇小說研究》(新竹,私立玄奘人文社會學院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6)
謝宏武:《清代台灣義民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1994.6)四、網路資料
台灣文學研究工作室
(http://ws.twl.ncku.edu.tw)
莊紫蓉:〈逍遙自在孤獨行——專訪李喬〉
(http://www.twcenter.org.tw/b01/b01_7203_1.htm)
國家圖書館當代文學史料影像全文系統
(http://lit.ncl.edu.tw/cgi/nc12)
聯合大學:台灣客家文學館
(http://literature.ihakka.net/hakka/defaul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