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期刊】
1.仉貴美(2003)。新區域主義下之我國都會區政府的協力關係。公務人員月刊,85,34-46。
2.朱鎮明(2004)。地方治理與地方政府現代化:21 世紀英國地方層次的變革。行政暨政策學報,38,31-59。3.江大樹(2000)。台灣行政區劃調整的回顧與前瞻。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成果,9-13。
4.江大樹(2001)。全球化對府際關係的影響。理論與政策,26(4),89-99。
5.江岷欽、孫本初、劉坤億(2004)。地方政府間建立策略性夥伴關係之研究:以台北市及其鄰近縣市為例。行政暨政策學報,8,1-29。6.江明修(1997)。台灣行政倫理之初探:台北市政府政策規劃人員決策價值之質的研究。中國行政評論,7(1)3-10。
7.吳英明、李錦智(1996)。直轄市政府組織重組探討--以高雄市政府為例-The Study of Special Municipality&;#39;s Reorganization—Case Sutdy on Kaohsiung City。中國行政評論5(2),37-72。8.李長晏、詹立煒(2004)。跨域治理的理論與策略途徑之初探。中國地方自治,57(3),4-31。
9.汪明生、邱忠民、何柏正(2001)。企業性地區轉型與發展時代下的公共事務管理教育。台大管理論叢,11(12),1-34。
10.紀俊臣(1999)。地方制度法所設計之府會與府際關係。中國地方自治,3,113-165。11.紀俊臣(2004)。中國行政評論。永續發展與行政區域設計,13(2),65-100。12.夏明橋(1999)。香港非接觸式智慧卡的成功案例-八達通專案。都市交通季刊,14(3),61-67。13.陳立剛(2001)。府際關係研究--區域治理問題及其策略。中國地方自治,54(1),20-29。14.陳立剛、李長晏(2003)。全球化治理:台灣都會治理的困境與體制建構-地方政府跨區域合作探究。中國地方自治,56(2),4-19。15.趙永茂(1997)。地方政府組織設計與組織重組問題之探討-兼論臺灣地方政府組織重組問題。政治科學論叢,8,183-211。16.趙永茂(1997)。縣市政府的組織定位與組織調整。理論與政策,11(3), 30-42。17.趙永茂(2000)。法國區政府對精省後政府組織變革的啟發-區域政府與中間機關等理論的分析。理論與政策,14(1),43-63。18.趙永茂(2003)。台灣府際關係與跨域管理:文獻回顧與策略途徑初探。政治科學論叢,18,53-70。19.劉坤億(2003)。地方治理與地方政府角色職能的轉變。空大行政學報,13,233-267。【圖書】
1.江大樹,2001,〈九二一震災重建政策的檢討:府際關係的觀點〉,《府際關係與震災重建》,台北:元照。
2.吳介英(2012)。跨域治理課程講義。台中:逢甲大學都市計畫與空間資訊學系研究所。
3.吳英明(1996)。公私部門協力關係之研究:兼論公私部門聯合開發與都市發
4.林水波、李長晏(2005)。跨域治理。台北:五南出版社。
5.林文清(2004)。地方自治與自治立法權。台北:揚智文化。
6.林永吉(2009)。跨域治理-理論與個案研析。台北:五南出版社。
7.林建元2002《都市計劃的新典範》,台北:詹氏書局。
8.林鍾沂(2001)。行政學。台北:三民書局。
9.紀俊臣,1999,《精省與新地方制度》。台北:時英。
10.紀俊臣,2002,《地方政府再造》。台北:時英。
11.紀俊臣1994《市政管理與法制》,台北:馬陵出版社。
12.紀俊臣2000《地方政府再造-機制建構,發展願景系論》,臺北:時英出版社。
13.紀俊臣2004《地方政府與地方制度法》,台北:時英出版社。
14.胡龍騰等譯,Kumar, Ranjit 著2000《研究方法步驟學習指南》,台北:學復文化。
15.夏鑄九(2009),「區域合作:以台北縣市為例」,臺北市政府硏究發展考核委員會,臺北市。
16.展。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17.趙永茂、江大樹、孫同文2001《府際關係》,臺北:元照出版公司。
18.潘中道,黃瑋瑩,胡龍騰 - 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0-08-01 出版
19.歐信宏、史美強、孫同文、鍾起岱2004《府際關係:政府互動學》,台北:空中大學。
20.蔡勇美、 章英華1997《台灣的都市社會》,台北市:巨流出版社。
21.蕭全政、林鍾沂、江岷欽、黃朝盟譯,Nicholas Henry 著2000<行政學的世界(Public Administration Public Affairs)>,《公共行政與政策叢書》,台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公司。
【國外文獻】
1.Barlow, I. M.1991 Metropolitan Government. London: Routledge.
2.Bozeman, B. &; Straussman, J. D 1990 Public Management Strategies: Guidelines for Managerial Effectiveness. CA.: Jossey Bass.
3.Chandler, J.A 1996 Local Government today. America: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4.Goss, S 2001 Making Local Governance Work: Networks, Relationships and the Management of Change. New York: Palgrave.
5.Jessop, B 2000“Governance Failure."in Stoker, G.(ed.)The New Politics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London: Macmillian,11-32.
6.John, P 2001 Local Governance in Western Europe. London: Sage.
7.Keast, R., Mandell, M.P., Brown, K., and Woolcock, G 2004 “ Network Structures: Working Differently and Changing Expectations."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4:3:pp.363-371.
8.Leach, R., and Percy-Smith, J 2001 Local Governance In Britain. New York: Palgrave.
9.Ling,Tom 2002 Delivering joined-up government in the UK:dimension, issues And problems. Public Administration,Vol.80,No.4:pp.626.
10.McQuaid R. W 2000. “ The theory of partnership: why have partnerships?”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s~ Theory and practice i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London: Routledge Press, pp.9-35.
11.Mosher, F. C 1967 Governmental Reorganizations: Case and Commentary,Indianapolis:Bobbs-Merrill Company,Inc
12.OECD 2001 Local Partnerships for Better Governance. France.
13.Perri, 6.2004.“Joined-up Government in the Western World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A Preliminary Literature Review and Exploration."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14:1:103-138.
14.Prior, D 1996 “ Working the Network: Local Authority Strategies in the Reticulated Local State."in Davis, H.(eds.)Quangos and Local Government, A Changing World. London: Frank Cass.
15.Reticulated Local State."in Davis, H.(eds.)Quangos and Local Government, A Changing World. London: Frank Cass.
16.Rhodes, R.A.W 1997 Understanding Governance: Policy Networks, Governance,Reflexivity and Accountability.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17.Sullivan, Helen, and Chris Skelcher 2002. Working Across Boundaries. New York: Palgrave.
【官方資料】
1.內政部2003 《行政院國土規劃推動委員會國土規劃議題研究計劃-台灣都會區治理可行性之研究》台北:內政部營建署市鄉規劃局。
2.台北市政府2000 《台北都會區重大都市發展課題-縣市合作之規劃研究》,台北: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委託研究計畫。
3.台北市議會定期大會悠遊卡股份有限公司業務報告(2007~2012)
4.吳介英、紀俊臣2003 〈地方自治團體跨區域事務合作之研究〉,台北:內政部委託研究報告。
【網路資源】
1.http://www.motc.gov.tw/ch/index.jsp中華民國交通部
2.http://www.stat.gov.tw/mp.asp?mp=4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
3.http://www.trtc.com.tw/台北捷運公司
4.http://www.dgbas.gov.tw/mp.asp?mp=1行政院主計處
5.http://www.dgbas.gov.tw/lp.asp?CtNode=1481&;CtUnit=690&;BaseDSD=7&;xq_xCat=19國情統計通報
6.http://www.fsc.gov.tw/ch/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
7.http://www.npf.org.tw/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8.http://www.easycard.com.tw/悠遊卡股份有限公司
【其他】
1.史美強、丘昌泰、蔡智雄2005〈地方治理理論發展與趨勢〉,「中國經濟轉型與地方治理學術研討會」(4.24),台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第四所、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中興大學台商研究中心、中華台商研究學會、台北市兩岸經貿文教交流協會主辦。
2.史美強、廖興中(2001)。知識經濟、網絡社會與新治理模式之探討。知識經濟與政府施政學術研討會。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主辦。
3.史美強、蔡智雄2004 〈地方治理與社會資本之研究〉, 「多元環境下公共治理的新定位學術研討會」(6.26)。臺北市:臺灣公共行政與公共事務系所聯合會( T A S P A A 第二屆年會)。
4.江大樹,2001a,《論行政區劃與府際關係的相互影響性》,發表於東吳大學政治學系、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內政部主辦之府際關係學術研討會。
5.李長晏、陳立剛2003 〈全球化治理:台灣都會治理的困境與體制建構-地方政府跨區域合作探究〉,「兩岸地方政府管理比較研究」學術研討會(4.4),台中:東海大學政治系主辦。
6.李長晏、詹立煒2 0 0 4< 論地方自治團體跨區域管理協議之可行性> ,「多元環境下公共治理的新定位學術研討會」( 6 . 2 6 )。臺北市: 臺灣公共行政與公共事務系所聯合會( T A S P A A 第二屆年會)。
7.李長晏、詹立煒2004< 跨域治理的理論與途徑之初探>,「銘傳大學慶祝四十七週年校慶2004 國際學術研討會」(6.26)。台北:私立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暨研究所。
8.李長晏、鄧怡婷2 0 0 4 <多重組織夥伴關係: 治理模式與信任的建構>,「第一屆地方治理與城鄉發展學術研討會」( 4. 1 7)。新竹: 玄奘大學主辦。
9.李長晏2 0 0 4 < 從全局治理( H o l i s t i c G o v e r n a n c e )論區域政府的設計>,「提昇政府競爭力學術研討會」( 3. 4)。新竹:中華大學主辦。
10.李長晏2004〈由回應到協力-都會區治理體制的新挑戰〉,「多元環境下公共治理的新定位學術研討會」(6.26)。臺北市:臺灣公共行政與公共事務系所聯合會( T A S P A A 第二屆年會)。
11.曾朝聖2003 員工對學習型組織特徵的知覺與組織承諾,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