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57)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02 02:5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楊志忠
研究生(外文):Yang Chih-Chung
論文名稱:Web3D校園導覽系統之設計與製作
論文名稱(外文):Building an Campus Guided Tour Web3D System
指導教授:陳端墀陳端墀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華技術學院
系所名稱:土木防災工程研究所
學門:工程學門
學類:土木工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65
中文關鍵詞:網路虛擬三維實境校園導覽虛擬實境影像式虛擬實境
外文關鍵詞:Web3DCampus Tour GuideVirtual RealityImage-based Virtual Realit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6
  • 點閱點閱:130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1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2007年Google推出全新的功街景視圖功能,現在使用者可以通過Google Maps,利用街景(StreetView)功能,查看美國大街小巷的街景,這項功能利用影像式虛擬實境具有真實影像的特性,讓使用者可以在尚未親臨實地之前,已觀看到當地的景色,比起只有文字說明及圖片的介紹,能讓人對那個地方更有空間的概念,也由此可知利用網路虛擬三維實境為將來空間資訊發展的一大課題。
過去由於頻寬的大小或是網站建置技術的限制,網路以平面或2D 動畫展現為主,在校園導覽方面亦大多偏向於靜態的圖文描述,礙於缺乏互動性與真實性,往往無法讓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今隨著資訊科技的進步與網路的普及,校園導覽也逐漸重視其豐富性,3D 影像所能帶來的擬真感等,大大提升了人類視覺模擬的想像力與生動感。
本研究運用影像式虛擬實境的技術,結合網路科技的特性與功能,設計與建置架設於Web上的虛擬校園導覽系統,期望能有助於使用者對校園景觀和校區的空間資訊有更進一步的瞭解。
Google will introduce the brand-new view function of scene of the street of work in 2007. This function utilizes the image type fictitious real border to have a characteristic of the true image, let the user before having coming to personally on the spot, has already watched to the local scenery, compared with having the introductions of explanatory note and picture only, furthermore make people have a concept of space to that place even more, can know to utilize the real border of fictitious 3D of network for a great subject that space information will be developed in the future too.
Because of the limitations of frequently wide size or website's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in the past, the network relies mainly on the fact that the level or the 2D cartoon is represented, also mostly lean to and describe the static picture and text in guide of the campus, for fear of lack getting interdynamic and authenticity, often unable to let people leave deep impression,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the progress and network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w, the guide of the campus pays attention to it gradually abundantly, what 3D image can bring plans to really feel etc. has improved the imagination strength of human vision simulation and vivid sense greatly.
This research uses the technology of image-based virtual reality, combine characteristic and function of network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sign with construction one structure fictitious campus guide at Web on the spot, is it contribute to user have an preliminary knowledge of view and building of the campus to expect to be able.
目次

Abstract i
中文摘要 ii
目次 iii
表圖目錄 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四節 論文架構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操作型定義 8
第二節 虛擬實境技術發展歷程 10
第三節 Web3D分類與特性 16
第四節 Web3D的應用範圍 20
第五節 Web3D校園導覽應用實例 22
第三章 相關技術概述 26
第一節 操作介面設計 28
第二節 Web建模技術 31
第三節 Web展示平台 37
第四章 系統實作與測試 40
第一節 場景設計規劃 40
第二節 環場影像建構 41
第三節 展示平台製作 47
第四節 系統實作結果 53
第五節 遭遇困難與解決方式 5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60
第一節 結論 60
第二節 建議 61
參考文獻 62
作者簡介 65
中文部份
[1]王泓斌,2002,互動超媒體設計應用於虛擬資訊空間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2]王建勝,1996,「VRML發展現況」,資策會MIC透析資料庫-軟體與應用。
[3]李世忠,1998,電腦教學軟體介面設計,立威出版社。
[4]李宜珍,1994,談高效應的多媒體介面設計,第三屆國際電腦輔助教學研討會論文集。
[5]林志展,2001,虛擬實境網路瀏覽器之操作介面分析與設計,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6]林淑芳、林麗娟,1995,使用者介面—電腦輔助學習之認知要徑,視聽教育刊。
[7]侯璟林,20005,虛擬實境整合多媒體應用於觀光產業導覽設計之研究-以川瀨野天湯泉會館為例,銘傳大學觀光研究所碩士論文。
[8]徐文俊,2005,Web 3D/VR 太極拳教學系統之開發研究-以四十二式太極拳競賽套路為例,國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9]張基成、周保男,2001,線上影像式虛擬校園導覽系統之設計與製作,台灣區網際網路研討會。
[10]許美玲、朱賢良,1995,虛擬實景在科學視算上的應用,高速計算世界。
[11]陳金泉,2003,影像式虛擬實境應用於國小一年級「認識校園」單元之行動研究:以『認識重陽國小校園』為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12]陳建旭,2004,虛擬設計博物館之互動導覽設計,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13]陳惠美,1994,電腦教學軟體畫面設計之探討,視聽教育雙月刊。
[14]陳義郎,2006,以主動式服務為基礎之校園行動導覽情境與介面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位內容科技學系碩士論文。 
[15]程彥榮,2003,以環場影像陣列建構虛擬實境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論文。
[16]馮懷湘,2002,影像是虛擬實境場地管理系統開發之研究,國防管理學院資訊研究所碩士論文。
[17]鄧文新,2002,Web3D技術的教學應用研究,現代教育技術。
[18]賴秋梅,2002,運動場館線上虛擬導覽系統之開發研究以國立體育學院為例,國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英文部份
[19]Borsook, T. K.&Higginbotham-Wheat, N. (1991). Interactivity: What is it and what can it do for computer-based instruction.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Chapanis, A., (1976), Engineering psychology. In M.D. Dunnette (ED.) Handbook of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21]Kristof, R., Satran, A, 1995, Interactivity by design:Creating & communicating with new media. Mountain View
[22]Shedroff, N. ,1999, Information interaction design: A unified field theory of design.In R. Jacobson(Ed.), Information design
[23]Stuart Dredge,2002, Web 3D,Universe Publishing
網站部份
[24]中華醫事科技大學3D虛擬校園,2008,http://wws.hwai.edu.tw/
[25]台北大學,2008,http://www.ntpu.edu.tw
[26]成功大學3D校園導覽系統,2008,
http://gis.ncku.edu.tw:8080/ncku/index01.jsp
[27]孫天龍,2004,虛擬實境技術與應用,元智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學系(所)CAD/CAM 實驗室,http://cadcam.iem.yzu.edu.tw
[28]海南大學虛擬校園,2003,http://www.hainu.edu.cn/html/969/12126.html
[29]教育部,2008,http://www.edu.tw
[30]瑋特擬真科技網站,2008,http://www.vimtek.com.tw
[31]臺灣觀光學院,2008,http://www.tht.edu.tw/
[32] Google Map,2008,http://maps.google.com/
[33]中國文化大學,2008,http://140.137.13.100/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謝金城(2012)。國民中學如何因應「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實施。新北市教育
2. 張武昌(2011)。臺灣的英語教育:現況與省思。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69,
3. 郭重吉(1987)。評介學習風格之有關研究。資優教育季刊,23,7-16。
4. 蔡曉楓(2004)。由社會建構論看我國國語文閱讀教學。教育資料與研究,60,38-45。
5. 蔡進雄(2003)。學校領導的新思維:建立教師學習社群。技術及職業教育,78,42-46。
6. 潘慧玲、張素貞、沈靜濤(2013)。專業學習社群在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中介下的發展:一所國中個案研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9(2),145-174。
7. 鄧怡、蘇錦麗(2014)。大學教師專業社群實施現況之研究⎯⎯以M大學為例。高教評鑑與發展,8(1),175-206。
8. 馮莉雅(2013)。從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探究國中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成效:以高雄市為例。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6(2),65-90。
9. 黃建翔、吳清山(2013)。提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可行策略探究:「資料導向決定」觀點。教育研究學報,47(1),39-58。
10. 黃永和(2010)。支持學習社群的班級經營系統之探討。教育研究月刊,196,48-59。
11. 張德銳、李俊達、王淑珍(2014)。認知教練對中小學教師教學省思及教學效能影響之研究:以參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方案之教師為例。臺北市立大學學報,45(1),61-80。
12. 張新仁、王瓊珠、馮莉雅(2010)。中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同路偕行、攜手合作、關注學習、師生雙贏。教師天地,169 ,20-26。
13. 張景媛、鄭章華、范德鑫、林靜君(2012)。「教師學習社群」發展對話式形成性評量實務及其對學習成效之影響。教育心理學報,43(3),717-733。
14. 張基成(1998)。教師專業成長網路學習社群之規劃及其預期效益與挑戰。教學科技與媒體,40,31-42。
15. 孫國華(2008)。UNESCO 對教師專業發展的啟示。師友月刊,497,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