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中國童子軍月刊社(2008)。童軍活動中的義務服務員。中國童子軍,45(10),4。
中國童子軍社會團聯誼會(編譯)(1994)。世界童軍服務員資源政策。中國童子軍,31(4),2-5。
中國童子軍訓練暨進程委員會(主編)(2001)。中國童子軍團長手冊。台北市:財團法人中國童子軍文教基金會。
中國童子軍國家研習營義務服務員木章研習輔導施行細則(2007)。2008年10月29日。取自:http://www.scout-bbs.idv.tw/bbs/viewthread.php?tid=10327&extra=page%3D1
中國童子軍羅浮小組(編譯)(2000)。世界童軍運動的使命宣言之解釋。台北市:編者。
中國童子軍總會(1992)。中國童子軍八十年大事紀。中國童子軍,29(8),2-23。
中國童子軍總會(譯)(1994)。Robert Baden-Powell of Gilwell著。童子軍手冊(Scouting for boys)。台北市:中國童子軍文物供應中心。
中國童子軍總會(2006)。童軍團長暨服務員手冊。台北市:財團法人中國童子軍文教基金會。
中華民國童軍總會章程(2009)。2010年05月31日。取自:http://www.scout.org.tw/Scout.asp?subjectid=16
王怡棻(2006)。寶島最值得忙的事:志願服務。遠見,241,188-198。
王玲玲(2006)。受訓者特質、訓練設計、工作環境與訓練遷移關係之研究---以中國人壽保險公司為例。國立台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4NTPU0121083。王建華、張關林、夏伯銘(譯)(2007)。世界童軍百年。香港:三聯。
王為勤(2003)。2003企業教育訓練大調查。管理雜誌,348,68-72。江明修(主編)(2003)。志工管理。台北市:智勝文化。
江彥青(2008)。宜蘭縣童軍教育發展之未來研究。佛光大學未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縣。江 澈、朱輝章(2006)。推動志願服務,實踐終身學習。成人及終身教育,15,2-10。
任可怡(2006)。學習遷移理論初探。人事行政,155,17-23。司徒達賢(1999)。非營利組織的經營管理。台北市:天下文化。
志願服務法(2001)。2008年10月29日。取自:http://www.nch.gov.tw/IMON/SL1.doc
李弘暉、吳瓊治(2006)。系統化教育訓練鞏固組織的智慧資本。研習論壇,67,42-48。李宜珈(2004)。人格特質、組織文化與訓練遷移成效關係之研究---以銀行業為例。大葉大學工業關係學系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2DYU00630021。
李淑娟(1992)。訓練移轉之研究---經濟部所屬國營事業機構之個案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呂朝賢(2002)。對我國志願服務法的若干反思與建議。台大社工學刊,7,203-241。呂朝賢、鄭清霞(2005)。民眾參與志願服務及其投入時間的影響因素。東吳社會工作學報,30,121-163。吳芝儀、廖梅花(譯)(2001)。A. Strauss & J. Corbin著。質性研究入門:紮根理論研究方法(Basic qualitative research: techniques and procedures for developing grounded theory, 2nd ed.)。嘉義市:濤石。
吳彥璋、鍾志強(2004)。社區休閒志工招募與教育。大專體育,74,136-141。
吳桂森、陳沁怡(2004)。訓練與發展概論。載於陳沁怡(編著),訓練與發展(頁4-24)。台北市:雙葉。
吳清山、林天祐(1999)。質的研究。教育資料與研究,27,67-68。
吳國基(1996)。犧牲享受、享受犧牲---談童軍義務服務員。中國童子軍,33(10),14-16。林治平(2001)。教育訓練資訊系統之建立與發展---以H商業銀行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9NCU00007014。
林昀穎(2006)。嘉義市志工教育訓練實施現況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4CCU05206007。林勝義(1997)。志願服務的教育訓練。社區發展季刊,78,14-19。林勝義(2001)。國內志願服務教育訓練之評鑑。社區發展季刊,93,211-215。林勝義(2003)。圖書館義工教育訓練模式之分析。台北市立圖書館館訊,20(4),14-23。林詩音(2001)。四健青年訓練移轉之研究---領袖營個案分析。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9NTU00410009。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59-170)。台北市:巨流。
姚良杰(2009)。臺北市幼童軍服務員專業知能與需求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7TMTC5204022。香港童軍總會(無日期):領袖木章訓練進程表。2008年6月15日,取自:http://www.scout.org.hk/chi/department/training/home.html#b01
徐宗國(1994)。紮根理論研究法:淵源、原則、技術與涵義。香港社會科學學報,4,194-221。徐嬿玲(2007)。以訓練移轉觀點探討菁英領導班實施成效。研習論壇,83,42-48。高熏芳、林盈助、王向葵(譯)(2001)。Joseph A. Maxwell著。質化研究設計: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Qualitative research design: an interactive approach)。台北市:心理。
陳 忠(2004)。國中生參加童軍團動機、學習投入與學習成果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陳以亨、黃芝華(2004)。訓練移轉相關因素之研究。中山管理評論,12(3),595-620。陳玉樹、劉育均(2006)。Baldwin與Ford遷移過程模式之驗證研究。成人及終身教育學刊,6,29-67。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
陳金柱(1993)。木章的傳奇故事。中國童子軍,30(7),10-13。
陳定銘(2003)。志工之人力發展。載於江明修(主編),志工管理(頁293-327)。台北市:智勝文化。
陳定銘(2007)。非營利組織社會企業化之研究---以財團法人基金會為例。載於邱昌泰(主編),非營利部門研究:治理、部門互動與社會創新(頁289-334)。台北市:智勝文化。
陳政智(1999)。非營利組織中志願工作者之管理---從人力資源管理觀點。社區發展季刊,85,117-217。陳昺麟(2001)。社會科學質化研究之紮根理論實施程序及實例之介紹。勤益學報,19,327-342。陳盈潔(2004)。客服員工之自我效能、組織文化與訓練遷移成效關係之研究
---以金融業為例。大葉大學工業關係學系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2DYU00630022。
陳榮輝(2003)。童軍運動與義務服務員。中國童子軍,40(6),12-13。
許世雨、滕雨方(2003)。義工教育訓練---以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為例。普門學報,16,13-76。
郭玟蘭(2008)。志願服務工作者訓練遷移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人力與知識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6NKNU5007006。
梁峻晢(2006,10月),以終身學習觀點談義務服務員培訓與專業成長之研究。論文發表於中國童子軍總會羅浮暨青年委員會主辦之「2006年童軍學術論壇」學術研討會,台南市。
傅仁鵬(2010)。高屏地區童軍服務員專業發展需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活動領導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8NTNU5051002。曾華源、曾騰光(2003)。志願服務概論。台北:揚智。
黃英忠、吳復新、趙必孝(2007)。人力資源管理。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黃茱莉(2006)。貝登堡童軍教育思想在我國實踐之省思。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網,094NDHU5331006。黃博正(2003)。童軍運動的認識。中國童子軍,40(1),5-6。
黃富順(2000)。成人教育導論。台北市:五南。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市:心理。
張 議(2006)。童軍服務員內外控人格與團領導風格之研究---以台北縣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忠仁(1982)。童子軍學術論叢。台北市:台灣中華。
張芬芬(譯)(2005)。M. B. Miles & A. M. Huberman著。質性研究資料分析(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 an expanded sourcebook, 2nd ed.)。台北市:雙葉書廊。
張英陣(2006)。志願服務的發展趨勢。研習論壇,63,1-8。童皓怡、陳盈穎、侯志欽、白蒂、林靜怡、林翰儀、張文娉(譯)(1997)。I. L. Goldstein著。組織訓練(Training in organizations: needs assessment,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台北市:心理。
楊子妮(2006)。台北市女童軍服務員專業知能與需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葉慧珍(2006)。訓練遷移成效之研究---以失業者訓用合一職前訓練計畫為例。大葉大學人力資源暨公共關係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管志明(1997)。AIS與團內服務員的教育訓練。中國童子軍,34(6),6-7。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心理。
謝文亮(2002)。志工教育訓練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0NSYS5007076。
蕭丞顯(2002)。不同策略群組下教育訓練與組織績效之關聯性研究。靜宜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0PU005121012。蕭錫錡、沈健華(2000)。影響員工訓練遷移因素之探討。人力發展,76,44-58。
韓慧泉(2003)。志願服務發展的回顧與展望。國立歷史博物館學報,26,105-127。羅寶鳳(2004)。發現學習的真實面貌:正規教育中的非正式學習。成人及終身教育,2004(3),1-36。二、英文部分
Angrosino, M. V. & Mays de Pérez, K. A. (2000). Rethinking observation: From method to context. In Denzin, N. K. & Lincoln, Y. S. (Eds.), The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2nd ed.). CA: Sage.
Baldwin,T. T. & Ford, J. K. (1988). Transfer of training: A review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Personnel Psychology, 41(1), 63-105.
Bird, S. W. (1998). The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a job aid for lesson planning for volunteer teacher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Wayne State University, MI.
Block, N. R. (1994). The Founding of Wood Badge. Retrieved June 15, 2008, from http://www.woodbadge.org/founding.htm
Broughton, N., & Rogers, P. (Eds.). (1993). The scout leaders handbook. London: The Scout Association.
Coombs, P. H. (1976). Nonformal education: Myths, realities, and oppitunities.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 20(3), 281-293.
Cropley, A. J. (Ed.). (1980). Towards a system of lifelong education: Some practical consider-ations. Hamburg: UNESCO Institutuion for Education and Pergamon Press.
Garavaglia, P. L. (1993). How to ensure transfer of training. Training & Development, 0ct. 1993, 63-68.
Goldstein, I. L. (1993). Training in Organizations: Needs Assessment,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3rd ed.). Pacific Grove, CA: Brooks/Cole.
Hodder, I. (2000). The interpretation of documents and material culture. In Denzin, N. K. & Lincoln, Y. S. (Eds.), The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2nd ed.). CA: Sage.
Hoppers, W. (2000). Nonformal education, distance education and the restructuring of schooling: Challenges for a new basic education policy.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ducation, 46(1/2), 5-30.
Kelley, R. O. (2000). The impact of personal life circumstances of volunteer teachers upon their ability to be trained to teach.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tah State University, UT.
Kirkpatrick, D. L. (1994). Evaluating training programs: the four levels. San Francisco: Berrett-Koehler.
Kolesnik, W. B. (1957). A note on transfer of training research. Peabody Journal of Education, 34(4), 215-219.
La Belle, T. J. (1981). An introduction to the nonformal education of children and youth.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 25(3), 313-329.
La Belle, T. J. (1982). Formal, nonformal and informal education: A holistic perspective on lifelong learning.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ducation, 28(2), 159-175.
Laker, D. R. (1990). Dual dimensionality of training transfer.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Quarterly, 1(3), 209-223.
Milheim, W. D. (1994). A comprehensive model for the transfer of training.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Quarterly, 7(2), 95-104.
Pandit, N. R. (1996). The creation of theory: A recent application of the grounded theory method. The Qualitative Report, 2(4). Retrieved June 11, 2010, from http://www.nova.edu/ssss/QR/QR2-4/pandit.html
Pearlman, D. P. (2007). Learning and constructing meaning: Adults volunteering in the boy scout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A.
Tuijnman, A., & Boström, A. K. (2002). Changing notions of lifelong education and lifelong learning.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ducation, 48(1/2), 93-110.
Wilson, D. N. (1997). Non-formal education: Policies and financing in the poorest nations. In J. Lynch, C. Modgil, S. Modgil (Eds.),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Tradition and innovation. volume 2, Non-formal and non-governmental approachs (pp.85-101). London: Cassell.
Wu, Y. & Carter, K. (2000). Volunteer voices: a model for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volunteer teachers. Adult Learning, 11(4), 16-19.
Yamnill, S. & Mclean, G. N. (2001). Theories supporting transfer of training.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Quarterly, 12(2). 195-209.
Yelon, S. (1992). M. S. A. A.: A model for producing transfer.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Quarterly, 5(2), 1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