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3 16:1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永錫
論文名稱:中國大陸傷痕小說(1977-1984)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Research into Scar Literature of Mainland China
指導教授:許琇禎許琇禎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2
畢業學年度:100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傷痕文學傷痕小說寫實主義新時期文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172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5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論文以中國大陸文化大革命後第一個文學潮流「傷痕文學」為研究對象,探究1977-1984年間「傷痕小說」,共四十四篇短、中、長篇文本之文學意涵以及藝術表現,全文共五章,書末附表。
第一章「緒論」:分三部分,首節為研究動機與目的,其次確立「傷痕文學」之定義與研究範疇;最末探討相關文獻並分析前人研究成果。
第二章「時代的傷痕——六、七○年代的文學環境」:本章主要描述「傷痕文學」之興起與發展因由,首言六○、七○年代之政治形態,以明瞭此階段政治影響文學的權力關係;次論人文活動,從文學社團與組織、出版狀況、評獎制度三方面觀察六○至七○年代文學環境之改變。
第三章「傷痕小說之主題類型」:本章分析傷痕小說表現在主題上之共同傾向,並略述八○年代之文學轉變。由批判而重建、從集體而個人,論述傷痕小說在共產主義思想重建、個人價值評判與人的定位上,所呈現出的共同主題。
第四章「傷痕小說之藝術特徵」:著眼於人物形塑與敘事形態的分析討論,前者以寫實主義美學分析傷痕小說之典型與類型人物及表現方式;後者則透過語言風格與敘事結構來論述傷痕小說之藝術形態。
第五章「結論」:本章主要論述傷痕小說對「現實主義」美學的發揚與侷限,從而尋求傷痕小說的美學定位,並以前瞻的諸多可能接軌八○年代小說創作型態的發展。

附表一:傷痕小說作品一覽表
附表二:傷痕文學相關文獻一覽表

關鍵詞:傷痕文學、傷痕小說、寫實主義、新時期文學

This dissertation looks at the first literature stream of ‘Scar Literature’ during 1977-1984 of post-culture revolution in China. This dissertation, comprising of five chapters with appendixes included, aims to having insight into forty four ‘Scar Novel’ which are categorized in accordance with three different lengths as short, medium, and long.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This chapter encompasses three sections: firstly, the explanation of research purposes; secondly, define what is ‘Scar Literature’ and the research spectrum that this inquiry aiming for; thirdly, discussion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related references.
Chapter two: ‘The scar of era—the literature environment in sixty’s and seventy’s ’. This chapter aims to illustrate the rise and development of’ Scar Literature’ through: realising the political climate in sixty’s and seventy’s as to construct the power relations between literature development and political influences; further looking into the adaptation of environment during this specific era in terms of literary organizations, publications and award systems.
Chapter three: ‘Genres of Scar Literature’. This chapter focuses on the inclination of literary creation reflects on similar topics and the adaptation of literature in eighty’s. Discussions of how scar literature sheds light on similar themes on communism influences and individual values; and how this undergoing process echoes the adapting procedure from destruction to reconstruction, collection to individual.
Chapter four:’ The artistic features of Scar Novel’. In this chapter, discussion points rely on the presentation of narration and description of characters. The former analysis pinpoints on realism understanding of interpretation in genres and characters; later in looking at the discourse and narrative structure of Scar Novel.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This chapter draws on the development and limitation of Aesthetic Realism that impact on Scar Novel, and how it redefines its aesthetic stance and interconnect with novel creation in eighty’s.

Appendix 1: List of scar literature
Appendix 2: List of references

Key Words: Scar Literature, Scar Novel, Realism, New Period Literature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範疇…………………………………………………………………11
第三節 文獻探討…………………………………………………………………15
第二章 時代的傷痕——六、七○年代的文學環境………………………………25
第一節 政治形態………………………………………………………………25
一、六○年代——封建思想與集權專制的高……………………………26
二、七○年代年代——政權更迭的契機……………………………………30
第二節 人文活動………………………………………………………………35
一、文學社團與組織………………………………………………………35
二、出版狀況………………………………………………………………41
三、評獎制度………………………………………………………………44
第三章傷痕小說之主題類型………………………………………………………49
第一節 共產主義思想的重建…………………………………………………49
一、批判文革錯誤………………………………………………………..50
二、勞動道德的重建………………………………………………………62
三、創新與轉變…………………………………………………………..66
第二節 個人價值的失落……………………………………………………69
一、國家意識凌駕一切……………………………………………………69
二、無產階級的正確性……………………………………………………73
三、群眾的道路即是個人的道路………………………………………75
四、創新與轉變…………………………………………………………..82
第三節 「人」的重新評估…………………………………………………..85
一、群我關係的重構………………………………………………………85
二、人道精神的昂揚………………………………………………………89
三、創新與轉變…………………………………………………………..98
第四章傷痕小說之藝術特徵…………………………………………………..103
第一節 人物形塑…………………………………………………………..103
一、類型人物……………………………………………………………103
二、典型人物……………………………………………………………110
第二節 敘事型態…………………………………………………………..119
一、語言風格………………………………………………………………119
(一)政治套語的使用………………………………………………..119
(二)渲染式的形容…………………………………………………..123
二、敘事結構…………………………………………………………….127
(一)二元對立的敘事結構………………………………………….128
(二)美好期望的結尾………………………………………………..132
第五章結論……………………………………………………………………..139
第一節現實主義美學的發揚……………………………………………..139
第二節傷痕之後…………………………………………………………..142
附表一……………………………………………………………………………145
附表二……………………………………………………………………………149
參考書目…………………………………………………………………………155

一、專書
(一)傷痕文學論述
1. 唐翼明《大陸新時期文學(1977-1989):理論與批評》(臺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84年4月)。
2. 宋如珊《從傷痕文學到尋根文學:文革後十年的大陸文學流派》(臺北市:秀威資訊科技,民95年)。
3. 許子東《當代小說與集體記憶:敘述文革》(臺北市:麥田出版社,民89年)。
4. 姚鶴鳴《在歷史的鞦韆架上:中國新時期文學回顧》(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年11月)。
5. 閻晶明《十年流變——新時期文學側面觀》(西安市: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9月)。
6. 湯學智《新時期文學熱門話題》(西安市: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9月)。
7. 張炯《新時期文學論評》(福州市:海峽文藝出版社,1986年5月)。
8. 陳思和主編《新時期文學概況((1978-2000)》(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11月)。
9.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當代文學研究室《新時期文學六年》(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
10. 吳家榮《新時期文學思潮史論》(合肥市:安徽大學出版社,1998年8月)。
11. 張韌《新時期文學現象》(北京市: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年)。
12. 盧洪濤《中國現代文學思潮史論》(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8月)。
13. 朱棟霖、丁帆、朱曉進主編《中國現代文學史(1017-1997)》(北京市: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
14. 李慈健、田銳生、宋偉等著《當代中國文藝思想史》(開封市:河南大學出版社,1999年6月)。
15. 王鐵仙、楊劍龍、方克強、馬以鑫、劉挺生等著《新時期文學二十年》(上海市: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4月)。
16. 包忠文《當代中國文藝理論史》(南京市: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年)。
17. 張景蘭《行走的歷史:新時期以來「文革」題材小說研究》(臺北市:秀威資訊科技,2008年7月)。
18. 龐守英《新時期文學的精神走向》(濟南市:山東大學出版社,2006年3月)。
19. 黃曼君主編《中國近百年文學理論批評史:1895~1990》(武漢市: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20. 李澤厚《中國現代思想史論》(修訂本)(臺北市:風雲時代出版社,民80年)。
21. 高瑞泉、楊揚等著《轉折時期的精神轉折:「新時期」以來中國社會思潮及其走向》(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9月)。
22. 吳豐興:《中國大陸的「傷痕文學」》(臺北市:幼獅文化事業公司,民70年
11月再版)。


(二)學術論文
1. 蔡玉嬌《中共近期文藝發展之研究(1976-1984)》,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75年6月。
2. 慎錫讚《中國大陸「傷痕文學」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3年12月。


(三)相關專書
1. 金春明《「文化大革命」史稿》(成都市: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9月)。
2. 馬少波等編《中國京劇史》(下卷‧第一分冊)(北京市:中國戲劇出版社,2005年)。
3. 高偉哲《由「政治劇場」與「黨派劇場」論中國文革之「樣板戲」》(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戲劇組碩士論文,民95年6月)
4. 高瑞泉、楊揚等著《轉折時期的精神轉折:「新時期」以來中國社會思潮及其走向》(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9月)。
5. 葉石濤《臺灣文學史綱》(高雄市:春暉出版社,民87年)。
6. 趙遐秋、呂正惠編《臺灣新文學思潮史綱》(臺北市:人間出版社,民91年)。
7. 王德威《一九四九:傷痕書寫與國家文學》(香港:三聯書店,2008年10月)。
8. 陳思和《中國新文學整體觀》(臺北市:業強出版社,1990年3月)。
9. 馮天瑜《「封建」考論》(武漢市: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年2月)。
10. (美)林毓生著、穆善培譯《中國意識的危機——五四時期激烈的反傳統主義》。
11. 姬金鐸《封建主義及其當代影響》(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10月)。
12. 韋玉莉《意識形態的迷失者‧毛澤東》(臺北市:蒲公英出版社,1993年3月)。
13. 巢峰主編《文化大革命詞典》(臺北市:台灣東華,民82)。
14. (美)威廉‧A‧約瑟夫著、夏軍、顧星等譯《極左思潮與中國(1958-1981)》(南京市:東南大學出版社,1989年5月)。
15徐瑜《中共文藝政策析論》(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民75年4月)。
16. (美)麥克法夸爾、(美)費正清(Fairbank J.K)編、謝亮生等譯《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中國革命內部的革命:1966~1982》(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7月重印)。
17.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下)(臺北市:聯經出版,民90年)。
18. 楊健《文化大革命中的地下文學》(濟南市:朝華出版社,1993年1月)。
19. 陳思和《當代大陸文學史教程1949-1999》(臺北市:聯合文學,2001年)。
20. 王堯《「文革」對「五四」及「現代文藝」的敘述與闡釋》(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民94)。
21.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1975-1982)(北京市:人民出版社,1983年7月)。
22. 魏天祥《文藝政策論綱》(北京市: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3年5月)。
23. 朱壽桐《中國現代社團文學史》(北京市: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2月)。
24. 茅盾等《1917~1927中國新文學大系導言集》(天津市: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1月)。
25. 陳安湖主編《中國現代文學社團流派史》(武漢市: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12月)。
26. 阿英編選《中國新文學大系‧史料索引》(臺北市:業強出版社,1990年3月)。
27. 周曉明、王又平編《現代中國文學史》(武漢市: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28. 王本朝《中國當代文學制度研究》(北京市:新星出版社,2007年6月)。
29. 張僖《只言片語:中國作協前秘書長的回憶》(北京市: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2年10月)。
30. 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史》(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31. 毛澤東《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十一冊(北京市: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8月)。
32. 鄭士德《中國圖書發行史》(北京市: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9年2月)。
33. 李歐梵《現代性的追求:李歐梵文化評論精選集》(臺北市:麥田出版社,民85)。
34. 宋應离等編《中國當代出版史料》(鄭州市:大象出版社,1999年9月)。
35. 董健、丁帆、王彬彬主編《中國當代文學史新稿》(北京市: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36. 孟繁華《1978:激情歲月》(濟南市: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初版,2004年4月第2次印刷)。
37.毛澤東《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六冊(北京市: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年1月)。
38. 羅金義、鄭文龍主編《浩劫以外:再論文化大革命》(臺北市:風雲論壇出版社,民86年3月)。
39. 覃京俠編著《新中國美術經典60年代》(武漢市:湖北美術出版社,2004年7月)。
40. 鄒躍進著《新中國美術史:1949~2000》(長沙市:湖南美術出版社,2002年)。
41. 林毓生《中國傳統的創造性轉化》(北京市: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2年3月第2刷)
42. 董學文、金永兵等著《中國當代文學理論(1978-2008)》(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10月)。
43. (德)顧彬著、范勁等譯《20世紀中國文學史》(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2月)。
44. 鄧牛頓《中國現代美學思想史》(上海市: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年8月)。
45. 閻國忠《走出古典——中國當代美學論爭評述》(合肥市: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8月)。
46. 王嘉良《現代中國文學思潮史論》(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1月)。
47. 孔范今、施戰軍主編《中國新時期文學史研究資料》(濟南市:山東文藝出版社,2006年4月)。
48. 吳義勤主編《中國新時期小說研究資料》(濟南市:山東文藝出版社,2006年4月)。
49. 孔范今、施戰軍主編《中國新時期文學思潮研究資料》(濟南市:山東文藝出版社,2006年4月)。
50. 王年一《大動亂的年代》(北京市:人民出版社,2009年5月)。
51. 溫儒敏《新文學現實主義的流變》(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年9月第2刷)。
52. 張學正《現實主義文學在當代中國》(天津市: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年11月第3刷)。
53. 李運摶《中國當代小說五十年》(廣州市:濟南大學出版社,2000年6月)。
54.《海瑞罷官》代表一種什麼社會思潮?——關於《海瑞罷官》及其他有關問題的討論》(第一集)(北京市:北京出版社,1966年2月)。
55. 《梁實秋文集》第一卷(廈門市:鷺江出版社,2002年10月)。
56. 王慶生主編《中國當代文學史》(北京市: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57. 劉恪《現代小說技巧講堂》(天津市: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年8月)。
58. (英)布洛克著;董樂山譯《西方人文主義傳統》(北京市: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年10月)。
59. 樊善標、危令敦等著《墨痕深處:文學歷史記憶論集》(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8年)。
60. 劉再復《性格組合論》(下)(臺北市:新地出版社,民77年9月)。
61. (英)愛德華‧摩根‧佛斯特著;蘇希亞譯《小說面面觀》(臺北市:商周出版,2009年)。
62. 朱光潛《西方美學史》(下)(台北縣土城市:頂淵文化,2001年)。
63. 孫先科《頌禱與自訴:新時期小說的敘述特徵及文化意識》(上海市:上海文藝出版社,1997年)。
64. 陳鳴《創意寫作:虛構與敘事》(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5月)。
65. 羅蘭‧巴特著、李幼蒸譯《寫作的零度:結構主義文學理論文選》(臺北市:桂冠圖書,1998年2月)。
66. 陶東風、和磊著《中國新時期文學30年(1978-2008)》(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9月)。
67. 孟繁華《中國當代文學通論》(瀋陽市:遼寧人民出版社,2009年1月)。
68. 丁帆《中國大陸與台灣鄉土小說比較史論》(南京市: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69. (美)安敏成著、姜濤譯:《現實主義的限制:革命時代的中國小說》(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年)。
70. 王德威:《茅盾,老舍,沈從文:寫實主義與中國現代小說》(臺北市:麥田,城邦文化出版,2009年7月)。


二、期刊論文
1. 張潔〈論〈傷痕〉〉,《文藝爭鳴》,2007年6月。
2. 周明榮〈「傷痕文學」二十年記〉,《東方藝術》,1998年5月。
3. 程光煒〈「傷痕文學」的歷史侷限性〉,《文藝研究》,2005年第1期。
4. 路文彬〈公共痛苦中的歷史信賴——論「傷痕文學」時期小說的歷史敘事〉,《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1月。
5. 吳炫、陶文婕〈穿越當代經典——「傷痕文學」熱點作品局限評述〉,《社會科學》,2003年第3期。
6. 楊永貴〈大牆下的深刻反思——感言叢維熙與張賢亮的大牆文學〉,《六盤水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1期。
7. 張亞松〈打開「傷痕文學」的理解空間〉,《當代作家評論》,2008年第3期
8. 程光煒〈重評「傷痕文學」〉,《文藝研究》,2005年第1期。
9. 高城英〈從冬季走向春天的文學——論新時期傷痕文學(一)〉,《零陵師專學報》,1995年第2-3期。
10. 高城英〈從冬季走向春天的文學——論新時期傷痕文學(二)〉,《零陵師專學報》,1995年第4期。
11. 慎錫贊〈從傷痕到尋根——新時期文學思潮流變回顧之一〉,《理論新視界》,1997年6月。
12. 國麗芸〈被改寫的青春文化——重讀傷痕文學〉,《徐州教育學院學報》,第18卷第1期2003年1月。
13. 彭禮賢〈新時期「傷痕文學」潮流〉,《井岡山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第26卷第1期2005年7月。
14. 王洪岳〈從新寫實主義到新現實主義——論新時期現實主義小說的演進與當下的寫作〉,《濟南大學學報》,第7卷第2期1997年。
15. 張法〈傷痕文學:興起、演進、解構及其意義〉,《江漢論壇》,1998年9月。
16. 王吉鵬、王麗麗〈論傷痕文學中的魯迅因子〉,《徐州工程學院學報》,第23卷第1期2008年1月。
17. 王瓊〈「傷痕文學」:作為話語的權力書寫〉,《文藝理論與批評》,2006年第5期。
18. 王瓊〈「傷痕文學」話語的癒合機制〉,《蘭州學刊》,2007年第2期(總第161期)。
19. 周曉燕〈文學:從異化到復歸——七八十年代文學發展評略〉,《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第19卷第3期2000年5月。
20. 畢光明〈從「傷痕」到「反思」——新時期文學回敘之一〉,《海南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3期(總59期)。
21. 于啟泓〈從傷痕文學看文學永恆的魅力〉,《大連教育學院學報》,第19卷第1期2003年3月。
22. 康豔琴〈叢維熙「大牆文學」:對知識份子命運的歷史反思〉,《沙洋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年第1期。
23. 劉東玲〈傷痕文學再思考〉,《文藝爭鳴》,2007年8月。
24. 曠新年〈寫在「傷痕文學」邊上〉,《文藝理論與批評》,2005年第1期。
25. 謝新華〈《班主任》不是傷痕文學〉,《青島大學師範學院學報》,第17卷第1期2000年3月。
26. 王一川〈「傷痕文學」的三種體驗類型〉,《文藝研究》,2005年第1期。
27. 聶茂〈弱者文化的傳播途征:生命幻視與精神自療——傷痕文學的徵兆閱讀〉,《文史博覽》,2005年6月。
28. 畢維勇〈對傷痕、反思文學悲劇問題的再認識〉,《肇慶學院學報》,第23卷第1期2002年2月。
29. 楊正先〈「傷痕文學」和「解凍文學」之比較研究〉,《曲靖師範學院學報》,1997年第4期。
30. 賀志剛、宗匠、李建盛、陳賾〈天真的時代譯解:論「傷痕文學」——理論視界中的八十年代中國文學論之一〉,《南方文壇》,1996年第1期。
31. 陳言〈從維熙:求證知識分子苦難的「大墻文學」〉,《北京社會科學》,2002年第4期。
32. 朱壽桐〈深切痛創的虛假癒合——「傷痕文學」〉,《時代文學》,1996年6月。
33. 鄧利〈再論傷痕文學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當代文壇》,2008年第5期。
34. 李敏〈時間的政治——以「傷痕」和「反思」小說中的創傷敘事為例〉,《山東社會科學》,2007年第2期。
35. 于豔華〈傷痕文學中二元對立的敘事模式分析〉,《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0年第2期(總242期)
36. 史會來、劉曉:〈「血統論」在文革中的興衰〉,《世紀橋》,1994年3期。
37. 吉彥波:〈作用‧貢獻‧地位‧意義——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新觀照〉(《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0卷第6期,1998年12月。
38. 王永寬:〈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對新時期文學的影響〉(《河南社會科學》,1998年6期。
39. 范國英〈茅盾文學獎:新時期文學制度現代化探索的必然結果〉(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1月。
40. 劉雲春:〈論敘事領域的突圍與堅守〉,《小說思潮研究》,201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