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文獻
丁茹喬(2015)。照顧中的互惠:失智老人日間照顧中心照顧服務員的情緒勞動(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台北。丁雪茵、鄭伯壎、任金剛(1996)。質的研究中研究者的角色與主觀性。本土心理學研究,6,354-376。王文科(1995)。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妍婷(2015)。影響新北市非營利組織老人日間照顧中心購買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台北。
王秀燕(2014)。社區照顧政策與立法。李瑞金(主編),社會政策與立法二版(218-240頁)。台北:松慧。
王增勇(1984)。西方日間照顧的歷史與重要議題。社區發展季刊,38,168-190。王潔媛(2003)。老人使用日間照顧服務適應過程之探討-以台北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台北。王麗萍(2005)。嘉義縣高齡者的學習需求之調查研究-以老人日間照顧中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南藥理科技大學,台南。行政院(2007a)。我國長期照顧十年計畫-大溫暖社會福利套案之旗艦計畫(核定本)。台北:行政院。
行政院(2007b)。我國長期照顧制度總結規劃報告/核定本。台北:行政院。
余雅琦(2009)。大專運動員壓力知覺、社會支持與身心倦怠的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吳玉琴、李光廷、陳柏宗、游如玉、簡月娥、蔡峰如、高慧萍、蕭燕菁(2014)。日間照顧經營與管理指南。台北: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
吳靖國(2010)。質性研究:從理解「人」開始。銘傳教育電子期刊,2,20-34。
吳鄭善明(2015)。失智症長者主要照顧者心路歷程之研究-以社會支持論分析。美和學報,34(1),85-100。呂寶靜(1996)。失能老人非正式和正式照顧體系關係之探究:以日間照顧服務方案之使用為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報告國科會補助專題研究報告(編號:NSC 85-2412-H004-002),未出版。
呂寶靜(1999)。老人使用日間照護的決定過程--誰的需求?誰的決定。台大社會工作學刊,1,181-229。
呂寶靜(2011)。老人照顧-老人、家庭、正式服務。台北:五南。
呂寶靜(2012)。臺灣老人社會整合之研究:以社區生活參與為例。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3(2),90-96。宋麗玉、曾華源、施教裕、鄭麗珍(2012)。社會工作理論:處遇模式與案例分析。台北:洪葉。
李書宇(2015)。失智症老人使用日間照顧服務對於家庭關係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周月清(2000)。英國社區照顧:源起與爭議。台北:五南。
周玉慧、楊文山、莊義利(1998)。晚年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老人身心健康。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0(2),227-265。林火煉、陳燕禎(1995)。老人養護問題之實證研究。台灣地區高齡化社會發展學術研討會,台灣省社會發展研究學會。
法務部(2015)。全國法規資料庫-長期照顧服務法。資料檢索日期:2015.12.18日。網址http://law.moj.gov.tw
邱勝濱(2008)。質性研究方法在教育上的應用。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75。資料檢索日期:2016.04.13。網址:http://www.nhu.edu.tw。
段德寧(2015)。符號與圖像-一試論語圖關係研究的兩種視野。浙江工商大學學報,5,36-43。
紀金山、陳韋庭(2011)。自發型社區組織的發展與資源動員:以雲林縣老人長期照護協會為例。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1(2),1-58。
胡幼慧、姚美華 (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141-157頁)。台北:巨流。
范麗娟(1994)。深度訪談簡介。戶外遊憩研究,7(2),25-35。徐國強(2010)。失能老人日間照顧服務的使用對家庭適應影響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北台北護理學院,台北。高迪理(1991)。社會支持體系概念架構之探討。社區發展期刊,54,24-32。
高淑清(2000)。現象學方法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95-132頁)。高雄:麗文。
高敬文(1999)。質化研究方法論。台北:師大書苑。
國家發展委員會(2009年05月15日)。我國長期照護服務需求評估。資料檢索日期:2015.08.28。網址:https://www.ndc.gov.tw
張俊一(2008)。探索老年人的運動休閒經驗-社會網絡取向的質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張瀚文(1999)。圖像資訊之描述與分析。大學圖書館,3(1),104-115。陳正芬(2011)。我國長期照顧政策之規劃與發展。社區發展季刊,133,197-208。陳正芬(2013)。我國長期照顧體系欠缺的一角:照顧者支持服務。社區發展季刊,141,203-213。陳伯璋(2000)。質性研究方法的理論基礎。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25-49頁)。高雄:麗文。
陳柏宗(2014)。日間照顧中心在台灣推展之初探。台灣老年學論壇,22,20-36。
陳燕禎(2005)。社區老人照顧支持體系及政策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10,158-175。陳燕禎(2011)。老人服務與社區照顧:多元服務的觀點。台北:鼎易。
陳麗娜(2008)。老人日間照顧服務對主要照顧者照顧負荷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曾華源、翁毓秀、趙善如、李自強(2010)。社會工作直接服務:理論與技巧。台北:洪葉。
程少筱(2005)。二間失智老人日間照顧中心服務方式之觀察與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黃惠如(2011)。高齡社會專題報導-老化海嘯襲擊,台灣成為失智重災區。康健雜誌,153,222-229。
黃源協(2000)。社區照顧的理念基礎–正常化觀點的分析。東吳社會工作學報,6,1-34。黃筱薇、吳佩穎、陳柏宗(2010)。老人日間照顧中心規劃設置之分析研究-以台南市建平與臨安日間照顧中心為例。台灣老年學論壇期刊,5,1-19。
黃寶園(2010)。社會支持在壓力反應歷程中的中介效果。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3(3),401-436。
楊志良(2013年12月18日)。長照制度未建立 台灣將成老人煉獄。資料檢索日期:2015.10.16。網址:http://www.npf.org.tw
臺灣社會學會(2015)。研究倫理守則。資料檢索日期:2016.03.05。網址:http://tsa.sinica.edu.tw
劉士華(2009)。以社會支持理論探討影響教師開發數位教材知識分享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潘中道、胡龍騰(2014)。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台北:學富。
蔡倩汝(2015)。日間照顧中心服務內容及空間規劃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科技大學,台北。蔡惠雅、張玉龍、詹火生(2015)。視角的轉變-從服務使用者觀點看我國老人日間照顧服務品質。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5(2),1-46。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2014年5月30日)。臺灣老人照顧的現況與挑戰。資料檢索日期:2015.09.18。網址:http://sites.cjcu.edu.tw。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2014年10月。)中華民國102年老人狀況調查。資料檢索日期:2015.10.30。網址:http://www.mohw.gov.tw
鄭同僚(2001)。質性研究方法在台灣-以教育類科博碩士論文為例。「質性研究法理論與實做對話」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
簡慧娟、莊金珠、楊雅嵐(2013)。我國長期照顧十年計畫現況與檢討。社區發展季刊,141,6-18。二、英文文獻
Berkman, L. F., Syme, S. L. 1979. Social networks, host resistance, and mortality: A 9-year follow-up study of Alameda County residents. Am. J. Epidemiol. 109, 186-204.
Brown, G.W. and Harris, T.O. (eds). 1978. Social Origins of Depression: A study of psychiatric disorder in women. London:Tavistock.
Caplan,G. (1974). Support systems and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Lectures on concept development. New York: Behavioral Publications.
Cassel, J. (1974).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and stress: Theoretical formulations. Internaional Journal of Health Service, 4, 471-482.
Chohen, S. &; Wills, T. A. (1985).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the buffering hypothe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8(2), 310-357.
Cobb, S. (1976). Social support as a moderator of life stress. Psychosomatic Medicine, 38, 300-314.
Dunkel-Schetter, C., & Bennett, T. L. (1990). Differentiating the cognitive and behavioral aspects of social support.In B. R.Sarason, I. G. Sarason, & G. R. Pierce (Eds.), Social support: An interactional view .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Hepworth, D. H., R. H. Rooney, and J. A. Larsen, (2002). Direct Social Work Practice: Theory and Skills, 6th edition, Pacific Grove. CA: Brooks/Cole.
House & Kahn(1985). Measure and Concepts of Social Support, In S. Cohen &; S. L. Syme, Social Support and Health . Orlando: Academic Press.
House, J. S. (1981). Work stress and social support.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Kaplan, B. H., Cassel, J. C., Gore, S. (1977). Social support and health. Med. Care, 15, 47-58.
Lin , N. (1986). Conceptualizing social support. In N. Lin, A. Dean, & W. Ensel. (Eds.). Social support, life events, and depression., 17-30. Orlando: Academic Press.
Manuel Barrera Jr (1986). Distinctions between social support concepts, measures, and models.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 14(4), 413-445.
Payne, M. (2005). Modern Social Work Theory (3rd. edi). New York :Micmillan.
Pender,N.J.(1987).Health promotion in nursing practice. Norwalk, Conn:Appleton &; Lange.
Robert, K. & Angelo, K. (2001),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5th ed.), New York: McGraw-Hill.
Sarafino,E.P.(1994).Health psychology biopsychosocialinteractions.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Veiel, H. O. F. (1985). Dimensions of social support: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research. Social Psychiatry, 20, 15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