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一)書籍
Libicki, Martin C.,資訊作戰譯文彙輯I-資訊作戰面面觀 (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7年)。
Tanenbaum, Andrew S.,邵喻美、潘育群譯,電腦網路 (台北:東華書局,2003年)。
丹尼爾.馬格席革(Daniel E. Magsig), 資訊時代的資訊戰:資訊作戰譯 文彙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7年)。
毛澤東,論持久戰:毛澤東選集第二集(北京:外語學院出版,1961年)。
伍仁和,信息化戰爭論(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4年)。
朱幼文、馮毅與徐德池,高技術條件下的信息戰(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7年)。
朱蓓蕾,兩岸交流的非傳統性安全(台北:遠景基金會,2005年)。
吳漢平,信息戰原理與實踐(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4年)。
呂登明,信息化戰爭與信息化部隊(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4年)。
李兆元,資訊戰導論(台北:國防科技發展推行委員會,2001年10月)。
李奎元,高技術與現代化戰爭(北京:軍事誼文出版社,1998年)。
李顯堯、周碧松,信息戰爭(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8年)。
李顯堯、周碧松,信息戰爭(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0年)。
沈偉光,中國信息戰(北京:新華出版社,2005年)。
沈偉光,未來世界戰爭(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00年)。
沈偉光,信息戰(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0年)。
邱榮舉,學術論文寫作研究 (台北: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
紐先鍾,二十一世紀的戰略前瞻(台北:麥田出版公司,1999年9月)。
翁明賢,2010年中共軍力評估 (台北:麥田出版公司,1998年)。
袁方,社會研究方法(台北:五南書局,2002年)。
國防部史譯編譯局譯,Zalmay M.Khalilzad、John P.White著,戰爭中資訊的角色變化(台北:國防部史譯編譯局,2000年)。
張召忠,怎樣才能打贏信息化戰爭(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4年)。
陳文政、趙際倫,不完美戰場-資訊時代的戰爭觀(台北:時英出版社,2001年)。
陳勇、姚有志,面向信息化戰爭的軍事理論創新(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4年)。
楊國樞等,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東華書局,1993年)。
熊光楷,國際戰略與新軍事變革(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
劉慶元,解析中共國家安全戰略 (台北:揚智文化,2003年)。
戴清明,論整合型網路電子戰(北京:中國軍事科學,2002年)。
(二)期刊論文
王崑義、蔡裕明,「全球化、人類安全與後SARS時代:兩岸非傳統安全的新議題」,遠景基金會季刊,第5卷第2期(2004年4月),頁153-196。巨乃岐、邢潤川,「詴論信息安全與信息時代的國家安全觀」,天中學刊,第20卷第1期(2005年2月),頁21-26。
李仲良,「信息時代的國家安全與信息安全研究」,現代情報,第12期(2008年12月),頁80-83。
李尚益,「論信息時代的國家安全走向」,湘潭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5期(2005年9月),頁9-12。
李承禹,「中共網路作戰之戰略邏輯分析:網路戰與網路中心戰的區隔與應用」,復興崗學報,第90 期(2007年),頁245-264。李佳,「維基解密的功過是非」,新紀元周刊,第202期(2010年),頁12-14。
周小霞,「淺析網絡時代的國家安全」,湖北社會科學,第1期(2005年),頁114-117。
張俊勇、劉恩亮與康永升,「戰爭新空間:從科索沃戰爭看國際互聯網對未來作戰的影響」,現代軍事月刊,第10期(1999年10月),頁28-31。
張慧著,「信息戰:發展還是遏制-訪信息戰專家沈偉光」,中共國防大學學報,第二期(1999年2月),頁45-47。
張驥、方曉強,「網絡信息時代我國文化安全面臨的衝擊與對策」,河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14卷第1期(2009年1月),頁1-6。
梁華傑,「網路戰資訊安全探討與省思」,國防雜誌,第23卷第2期
(2008年4月),頁111-114。
陳凌鎖,「中共軍事現代化趨勢--論可能犯臺模式」,國防雜誌,第24卷第4期(2008年),頁119-122。
彭慧鸞,「資訊時代國際關係理論與實務之研究」,問題與研究,第39卷第5期(2000年5月),頁1-15。鈕利、李江中,「資訊戰略的初探」,軍事科學月刊,第13卷第2期(2000 年4 月),頁13-17。
黃旭東,「信息化環境下的發展中國家安全問題」,中州學刊,第2期(2009年3月),頁109-113。
楊念祖,「中共軍事戰略的演進與未來發展趨勢」,中國大陸研究,第42卷第10期(1999年10月),頁83-93。楊曉欣,「中共網軍對我資訊安全威脅之探討」,清流月刊,第 128期(2007年10月),頁51-52。
廖文中,「中國網軍:國安、公安與解放軍」,全球防衛雜誌,第271期(2007年3月),頁2-8。劉建華、陸俊,「網路時代國家信息安全的文化意義詮釋」,中國公共安全(學術版),第02-03期(2008年9月),頁114-118。
樊國麗、朱蕊蘋,「網路中心戰及其脆弱性分析」,火力與指揮控制月刊,第32卷第1期(2007 年1 月),頁5-7。
鄭大誠,「中共網軍的發展與評估」,空軍學術雙月刊,(2008年4月), 頁3-15。顧錚錚,「網絡時代國家信息安全戰略分析」,理論探討,第3期(2006年),頁37-39。
(三)政府出版品及研究計畫報告
中共國務院,2002年中國的國防白皮書(北京:中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02 年11 月)。
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移民行政白皮書(台北: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2009年3月)。
內政部-國政研究報告,資訊時代的非傳統性軍事衝突(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02年5月)。
行政院國家資通安全會報,建立我國資通訊基礎建設安全機制計畫(94年至97年,2005年。
美國國防部,2008年中共軍力報告書(美國:國防部,2008年3月)。
國防部,2008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2008年05月)。
國防部通資局,國軍資訊發展策略(台北:國防部通資局,2000年2月)。
國家安全會議,2008國家安全報告(台北:國防部-國家安全會議,2008年3月)。
國家資通安全會,成功遏止駭客團體企圖大規模癱瘓我國電腦系統案(行政院:國家資通安全會報,2003年9月)。
(四)研討會論文集及碩士論文
方仁威,「資訊安全管理系統驗證作業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5月。李瓊莉,「『東協加N』FTA的政治、安全效益」,東亞經濟整合趨勢研討會,2009年12月。
曹邦全,「中共訊息戰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9月。陳友武,「未來電子戰在武器系統發展之展望」,中山科學研究院論文講座,2000年1月。
蔡輝榮、吳宗禮,「面對資訊作戰之準備、發展與落實」,資通安全專論 ,2007年1月。
(五)報紙
「2003年度病毒回顧與 2004 網路安全趨勢」,趨勢新聞報,2004年1月1日。https://imperia.trendmicro-europe.com/tw/threats/vinfo/weeknews/article/20071001111212.html。
「文盲裝CEO ,中國女藉商訪賣淫」,自由時報,2010年3月26日, B2版。
「台灣呼籲大陸合作解決觀光客管理」,大紀元,2004年8月5日,網址:http://www.epochtimes.com/b5/4/8/5/n618449.htm。
「共軍網路戰力破壞美軍全球部署」,青年日報,2008年11月26日,B4版。
「谷歌其他在華業務或繼續正常運營」,華爾街日報,2010年3月24日 ,A7版。
「美軍網路部隊作戰能力超強,努力打造駭客部隊」,新華網,2007年6月21日,http://blog.xuite.net/nisaa.guardian/nisaa/12210758 。
「美國國會警告:中國精密網路戰威脅大增」,自由時報,2008年11月22日,網址:http://www.taiwanus.net/news/news/2008/200811212144301144.htm。
「黑莓手機遭封殺風波」,星洲日報,2010 年8 月13 日,A3版。
何清漣,「金盾工程能夠拯救中國的威權政治?」,大紀元報,2005年4月4日,A4版。
沈明室,「反制中共網軍應建構網路專業部隊」,青年日報,2007年9月17日,A4版。
林慶川,「中共網軍主打不見血戰爭」,大紀元報,2007年11月10日。
韋景成,「人民戰爭新形式」,解放軍報,1996 年6 月25 日,A6版。
祝利,「軍事強國逐鹿網絡戰場」,解放軍報,2002年5月22日,A2版。
莊瑞萌,「維基解密創辦人:網路是最佳間諜工具」,台灣醒報,2011年3月17日,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10317/4274361.html, 最後瀏覽日期:2012年2月15日。
梁華傑,「培訓網路戰人才應有之新思維」,青年日報,2008年12月7日,A5版。
程漢華,張仕奇,」網絡戰:沒有硝煙的戰爭」,解放軍報,2002年4月24日,A3版。
陽宜珊,「對抗中國「網軍」防毒公司加入戰線」,東森新聞報,2003 年9 月15 日,B2版。
錢逢水,「解讀資訊戰、網路戰、網絡中心戰」,中國國防報,2004 年7 月22 日,A5版。
錢程燦,「中國網路戰系統有致命漏洞,戰時可能失去控制權」,東方軍事報,2008年3月17日,A2版。
閻慶森、劉偉,「聚焦網絡安全管理」,解放軍報,2002年1月16日,A4版。
(六)網站
BBC NEWS,網址:http://news.bbc.co.uk。
CNN Money,網址:http://money.cnn.com。
Google,網址:http://www.google.com
內政部統計處,網址:http://www.moi.gov.tw/。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全球資訊網,網址:http://www.mac.gov.tw/。
新浪網,網址:http://tech.sina.com.cn
維基百科,網址:http://zh.wikipedia.org/zh/
二、外文部分
(一)書籍
Buzan, Barry, Ole Waever, and Jaap de Wilde, Security: A New Framework for Analysis (Boulder, CD: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1997).
Gompert David C., Irving Lachow, and Justin Perkins: Seeking Time-Information Superiority in Networked Warfare(Washington, D.C: Center for Technology and National Security Policy by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Press, 2006).
Dorothy, E. Denning, Information Warfare and Security(New York:Addison-Wesley, 1999).
Roger Molander. C, Andrew S.Riddile and Peter A.Wilson, Strate Information Warfare:A New Face of War(Santa Monica:RAND,1996).
O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Defense, Annual Report to Congress: Military Pow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02(Washington, DC, 2002).
Khatchadourian, Raffi, No Secrets( New York:New Yorker, 2010), pp.12-14.
Rawlinson, Kevin; Peck, Tom, Wiki giants on a collision course over shared name. (The Independent. 30 August 2010).
Szafranski, Richard, A Theory of Information Warfare(Washington, D.C: AIR UNIV MAXWELL AFB AL , 1995).
(二)期刊
Alam, D. Campened. “The First Information War”(AFCEA International Press, 1992), pp. 64-79.
Appleyard, R.,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Policies: 1950-2000,”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Vol. 39, No. 6 (2001), pp. 7-20.
Timothy, L. Thomas, “Chinese and American Network Warfare, " Joint Force Quarterly, Issue 38(2003), pp. 76-83.
Gerald P. Krueger and Louis E. Banderet, “Implications for Studying Team Cognition and TeamPerformance in Network-Centric Warfare Paradigms,”Aviation, Space,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 Volume 78, Supplement 1( 2007) , pp. 58-62.
Headquarters Department of the Army, “Information Operations:Doctrine, Tactics, Techniques, and Procedures," Field Manual, No. 3-13(2003), p. 14.
Martin, Libicki, “What Is Information warfare,"Strategic Forum, No. 28(1995), pp. 1-17.
(三)報告書
Agunias, D. R., “Migration Intermediaries: Agents of Human Development?” in Human Development Research Paper No. 22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Office, 2009).
USA Department of Defense, “Department of Defense Dictionary of Military and Associated Terms, ”(New York: USA Department of Defense ,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