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3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21 03:0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謝筱梅
研究生(外文):HSIEH, HSIAO-MEI
論文名稱:互動引導作文網站對學生寫作影響之研究
指導教授:劉遠楨劉遠楨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教育科技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2
中文關鍵詞:作文網站寫作教學限制式寫作電腦網路寫作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5
  • 點閱點閱:91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4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8
本研究是由研究者自行設計建置了一個互動引導作文網站,並以國中生為研究對象,以準實驗研究進行,以實驗組和控制組的前後測成績之差異,瞭解互動引導作文網站對學生的寫作能力及寫作興趣所產生的影響,而寫作教學的引導是以「限制式寫作」題型作為引導方式。研究對象是桃園某國中一年級的兩班學生,一班學生為實驗組,一班學生為控制組。實驗過程共十週,實驗組以互動引導作文網站進行寫作教學,研究者即為該班國文教師,控制組則以同樣的寫作引導方式,但沿用傳統紙筆寫作教學方式,研究者亦為其國文教師。研究工具為「互動引導作文網站」、「作文評分量表」和「寫作興趣量表」,研究方法是以「獨立樣本t檢定」統計作文評分量表和寫作興趣量表的前後測分數。研究結果發現:
一、互動引導作文網站對於學生寫作的「立意取材」能力的確有影響,產生了顯著差異。
二、互動引導作文網站對於學生寫作的「結構組織」能力的確有影響,產生了顯著差異。
三、互動引導作文網站對於學生寫作的「遣詞造句」能力沒有產生顯著差異的影響。
四、互動引導作文網站對於學生的寫作能力整體表現的確有產生影響,產生了顯著差異。
五、互動引導作文網站對於學生寫作的興趣有產生顯著差異。
最後研究者並針對研究結果加以討論,提出幾點建議作為作文網站對於中學生寫作教學的應用,及未來研究上的參考。
The researcher designs the interactive conducting composition website to investigat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by the quasi-experimental method. Through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interactional conducting composition website on students’ writing ability and writing interest. The method of the conducting writing is the ”restrictive writing”. The objects of the research are two classes of students in a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oyuan. One class i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e other is the control group. The experimental process proceeded ten weeks. The researcher who is the Chinese teacher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aught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riting through the computer-networked writing, and taught the control group writing through the traditional way. The research tools are “the interactive conducting writing website”, “the writing scoring tables”, and ”the writing interests scoring tables”. By “the independent sample T test”, the researcher to gather statistics of the pre-scores and the post-scores of “the writing scoring tables”, and “the writing interests scoring tables”. The conclusions of the research:
1.The interactive conducting composition website precisely has effects and show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stinctions in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the subject and material on writing”.
2.The interactive conducting composition website precisely has effects and show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stinctions in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structure and organization”.
3.The interactive conducting composition website has no effects on “choosing words and phrases”, and has no significant distinctions.
4.The interactive conducting composition website precisely has effects and show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stinctions in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writing.
5.The interactive conducting composition website precisely has effects and show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stinctions in the students’ interests in writing.
The researcher discussed the consequences and brings up some suggestions as the composition website teaching method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riting and as the consult in the future research.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五節 研究貢獻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0
第一節 寫作表現的要素和寫作的認知歷程 10
一、 寫作表現的要素 10
二、 寫作的認知歷程 15
第二節 限制式寫作 20
一、 限制式寫作之定義 20
二、 限制式寫作訓練之寫作能力 22
三、 限制式寫作的題型 28
第三節 電腦網路與寫作 35
一、 電腦網路對寫作的影響 35
二、 國內作文教學網站現況 4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6
第一節 研究流程與架構 46
一、研究流程 46
二、研究架構 47
第二節 研究設計與方法 49
一、 研究設計步驟 49
二、 研究方法 50
三、 研究對象 52
四、 研究環境 52
五、 研究設備 52
六、 研究工具 52
第三節 資料收集 60
第四節 信度與效度 61
一、 信度 61
二、 效度 63
第五節 系統開發與課程設計 64
一、 系統開發 64
二、 課程設計 65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75
第一節 學生寫作能力的實驗結果及討論 75
一、 兩組學生的作文評分量表在能力向度得分之結果和討論 75
二、 實驗組和控制組學生的作文評分量表總分之結果和討論 79
第二節 學生寫作興趣的實驗結果及討論 81
一、 寫作題組的引導對兩組學生的寫作興趣都有影響 81
二、利用互動引導作文網站寫作的實驗組學生有較大的寫作興趣提升 82
第三節 實驗組學生的心得及觀察紀錄 84
一、 實驗組學生的心得紀錄 84
二、 實驗組學生的觀察紀錄 8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4
第一節 結論 94
第二節 建議 96
一、 對運用作文網站進行寫作教學的建議 96
二、 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96
參考文獻 98
一、 中文部分 98
(一) 古籍 98
(二) 現代書籍 98
二、 英文部分 100
附錄一 作文評分量表 103
附錄二 寫作興趣問卷 104
附錄三 前測作文題目 105
附錄四 後測作文題目 106
附錄五 寫作練習題一學習單 107
附錄六 寫作練習題二學習單 108
附錄七 寫作練習題三學習單 109
附錄八 寫作練習題四學習單 110
附錄九 寫作練習題五學習單 111
附錄十 互動引導作文網站寫作操作說明 112
一、中文部分
(一)古籍
劉勰(1967)。文心雕龍。台北:臺灣商務。
蕭統(1995)。昭明文選。台北:黎明文化。
周敦頤(1990)。周敦頤集。北京市:中華書局。

(二) 現代書籍
丁鼎(2002)。材料作文教學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慧敏(2005)。章法在國小三年級寫作教學之應用---以並列、凡目、今昔三種章法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語文科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仇小屏(2000)。篇章結構類型論。台北:萬卷樓。
仇小屏(2005)。「限制式寫作」之理論與應用。台北:萬卷樓。
江惜美(2007)。後設認知在寫作上的策略。國民教育,47(3),11-16。
考選部(2002)。國家考試國文科專案研究報告。
岳修平(1998)教學心理學 : 學習的認知基礎。台北,遠流。譯自Gagne, E. D. Yekovich, C. W. & Yekovich, F. R. (1998)。
胡倩華(2006)。偏誤分析與國中作文教學個案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金英(1993)。文章結構的提示與主題知識對說明文寫作表現的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涂亞鳳(2006)。心智繪圖寫作教學法對國中生語文創造力及寫作表現影響之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高令秋(1996)。歷程導向寫作教學法對國中聽覺障礙學生寫作能力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孫麗翎(1987)。國小兒童作文常犯錯誤分析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教育部。
陳宜貞(2002)。「創造思考教學法」應用於國小六年級作文課程的教學研究。臺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秋瑤(2004)。作文新題型之教學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滿銘(1994)。作文教學指導。台北:萬卷樓。
陳滿銘(1998)。國文教學論叢續編。台北:萬卷樓。
陳滿銘(2002)。論幾種特殊的章法。國文學報,31。
陳瑞堂(2006)。中學生有效寫作教學的認知與策略。師友月刊,473,68-72。
陳鳳如(1997)。閱讀與寫作整合的教與學。學生輔導通訊,62,20-29。
張忠綱(2000)。全唐詩大辭典。北京:語文出版社。
張美雯(1996)。國中寫作範本。台南市:文國。
張新仁(1992)。寫作教學研究。高雄:復文。
張春興(1997)。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郭祖珮(2003)。高層思考寫作教學方案對國中生非傳統作文寫作效果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永和、莊淑琴(2002)。結合多元智慧的網路輔助跨課程寫作教學方案及其成效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5,51~86。
黃秀文(1999)。不同寫作程度學生在過程寫作教學中的發展情形之探討。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學報,5,1-27。
黃秀莉(2005)。國民小學限制式寫作之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語文科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郁婷(2003)。國小六年級學生運用網路寫作系統之個案分析。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春貴(2001)。寫作教學與思考訓練。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2(4),51-59。
曾芬蘭(2007)。國中基測寫作測驗的評分機制與分數使用。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國語文領域學習成就測驗與評量系列研討會(三) (未出版)。
童丹萍(2005)。從寫作過程談寫作教學策略。國教之友,56(4),65-70。
歐瑞賢(2003)。整合性的寫作教學課程。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4(6),149-162。
蔡宗陽(2002)。應用修辭學。台北:萬卷樓。
賴慶雄、楊慧文(1997)。作文新題型。台北:螢火蟲。
鄭博貞(1996)。寫作修改教學策略對國小學生寫作修改表現、修改能力、寫作品質和寫作態度之影響研究。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明松(2003)。結構性過程取向寫作教學對國小作文低成就學生寫作學習效果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劉寶珠(2003)作文運材教學設計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顏福南(2006)。國小三年級學童實施限制式作文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羅秋昭(1996)。國小語文科教材教法。台北:五南。
羅素貞(1993)。寫作之觀念產出歷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二、英文部分

Bergland, B. (1996). Using the Internet in the Introductory Composition Classroom.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96 335)
Clark, R. C. & Mayer, R. E. (2003). e-Learning and the science of instruction. Pfeiffer.
Costanzo, W. (1994). Reading, Writing, and Thinking an Age of Electronic Literacy. Literacy and computers: Complication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with technology, 11-21. New York: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s.
Diaute, C. (1986). Physical and Cognitive Factos in Revising: Insights from Studies with Computers. Research in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20, pp. 141159.
Englert, C. S. (2003). Scoring Rubrics for Evaluating Elementary Students' Written Performance. Unpublished paper,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Englert, C. S., Yong, Z., Dunsmore, K., Collings, N. Y., & Wolbers, K.(2007). Scaffolding the Writing of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through Procedural Facilitation : Using an Internet-based Technology to Improve Performance. Learning Disability Quarterly, 30, (1), 9-29.
Flower, L. S., & Hayes, J. R. (1981). A Cognitive Process Theory of Writing. College Composition and Communication, 32, 365-387.
Goldberg, A., Russell, M., & Cook, A. (2003). The Effect of Computers on Student Writing: A Meta-analysis of Studies from 1992 to 2000. The Journal of Technology, Learning, and Assessment, 2(1), 1-52.
Graham, S. (2006). Strategy Instruction and the Teaching of Writing : A Meta-analysis. Handbook of writing research, 187-207.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Grejda, G. & Hannafin, M. J.(1992). Effects of Word Processing on Sixth Graders' Holistic Writing and Revision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85(3), 144-149.
Hawisher, G. E. (1986). Studies in Word Processing. Computers and Composition, 4, 6-35.
Kurth, R. (1987). Using Word Processing to Enhance Revision Strategies during Student Writing Activitie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7, 13-19.
Nancy, P. (2006). Computers and Writing: the Research Says Yes! Voices From the Middle, 13(4), 64-69.
Owston, R. (1992). Effects of Word Processing on Student Writing. North York, Ontario: York University Center for Study of Computers in Education.
Rosenblatt, L. M. (1989). Writing and Reading : The Transactional Theory. Reading and reading connections, 147-177.MA : Allyn & Bacon.
Snyder, I. A. (1994). Re-inventing Writing with Computers. Australian Journal of Language and Literacy, 77(3), 182-197.
Troia, G. (2006). Writing Instruction for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Handbook of writing research, 324-336.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Williams, J. P. (2003). Teaching Text Structure to Improve Reading Comprehension. Handbook of learning disabilitie, 293-305.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張芬華 (1997)。跨欄初學者下肢增強式與等張肌力訓練對速度、動力、跨欄成績之影響。大專體育,30,21-29。
2. 張木山、連健智、王令儀、廖韋任 (2012)。排球前、後排扣球技術起跳期下肢動作特性之生物力學分析。體育學報,45,67-78。
3. 林政東、劉宇、呂宏進 (2000)。不同牽張幅度深跳練習對於SSC控制變數與運動表現之影響。大專體育,50,38-43。
4. 林政東、陳全壽、劉宇、趙峻郁 (2000)。兩種不同牽張幅度深跳練習的二階段肌電現象之比較。體育學報,28,329-338。
5. 林政東、吳國輝 (2010)。臺灣運動員不同強度深跳動作的表現之分析。運動教練科學,18,47-58。
6. 林正常、黃勝裕、陳重佑 (1996)。蹲踞跳與下蹲跳之垂直跳躍指標與等速肌力相關之探討。體育學報,27,91-98。
7. 李書維 (1998)。不同高度著地反彈跳與垂直跳之生物力學分析。大專體育,40,87-92。
8. 歐瑞賢(2003)。整合性的寫作教學課程。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4(6),149-162。
9. 童丹萍(2005)。從寫作過程談寫作教學策略。國教之友,56(4),65-70。
10. 黃春貴(2001)。寫作教學與思考訓練。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2(4),51-59。
11. 陳鳳如(1997)。閱讀與寫作整合的教與學。學生輔導通訊,62,20-29。
12. 陳瑞堂(2006)。中學生有效寫作教學的認知與策略。師友月刊,473,68-72。
13. 陳滿銘(2002)。論幾種特殊的章法。國文學報,31。
14. 江惜美(2007)。後設認知在寫作上的策略。國民教育,47(3),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