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6 04:1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郭柏萱
研究生(外文):KUO, PO-HSUAN
論文名稱:荒原之外:以實驗電影探討自我追尋中的疏離感
論文名稱(外文):Beyond the Wasteland: An Analysis of Alienation in Pursuit of Self Through Experimental Films
指導教授:王世偉王世偉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WANG, SHIH-WEI
口試委員:陳威志曲家瑞郭文泰黃信堯
口試委員(外文):CHEN, WEI-CHIHCHU, CHA-RAYCraig QuinteroHUANG, HSIN-YAO
口試日期:2023-01-12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實踐大學
系所名稱:媒體傳達設計學系碩士班
學門:設計學門
學類:視覺傳達設計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23
畢業學年度:11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4
中文關鍵詞:實驗電影主體意識自我認同拉岡疏離感陌生化
外文關鍵詞:Experimental FilmSubjectivitySelf-IdentityLacanSense of AlienationDefamiliarization
數位影音連結:《Limbo》
《The 13th Monologue》
《Stranger》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113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8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主體意識吸引了無數藝術家、文學家和哲學家為其創作、描摹與思辨,在這些想像、建構與詮釋之下,他們揭露主體意識的流動性與可塑性,一切存在皆因主體在觀看與互動的瞬間產生了意義,而其觀看的距離深深影響著個體認知的方式;但當主體意識被個體、他者或外界錯誤地塑造或理解,甚至因此箝制自我行為時,這些「意義」即引發欲望、認知與外界之間的衝突。在各種表象擺佈與力量拉扯下,自我認同越來越模糊,渴望釐清真相卻又因主體意識的不可捉摸而難以掌握,導致各種可能的疏離狀態。本研究試圖針對自我意識中疏離感的三種面向進行實驗電影創作,以自身經驗中對自我認同、時空與認知的疏離感作為創作研究基底,並透過拉岡的主體三層結構學說剖析,討論主體因眼前所見的現象而產生的心理箝制。接著以三部實驗短片作品:《Stranger》、《The 13th Monologue》以及《Limbo》解構視覺與聽覺的組成,重建個體對主體意識的覺察與認知,並探討其異化的過程。最後思考:藝術創作是否能為主體意識的疏離狀態提供一種精神上的救贖?
The idea of subjectivity has long drawn countless artists, writers, and philosophers to create, portray and ponder for it. Through the imagination, reconstruc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ir works, the fluidity and mouldability is revealed. Everything starts to gain meanings when a subject sees and interacts with the surroundings, but when subjectivity is misunderstood or distorted by the subject or others, these meanings cause conflicts between desires, cognitions, and the outside world. Struggling between appearances and truths, self-identity is getting vague and blurring, which leads to various kinds of alienation. This research temps to analyze three different aspects of alienation based on personal experiences and discuss through the theories and the perspectives of Jacques Lacan. Following by three experimental films I created. 《Stranger》,《The 13th Monologue》 and 《Limbo》 deconstruct the senses of visual and hearing, not only rebuilding the awareness and the cognition of the subjectivity, but also discussing the process of alienation. Finally, this thesis raises a question: Through art, can salvation be achieved in pursuit of subjectivity?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錄 iii
圖目錄 v
誌謝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1-1 為何而影像?為何而實驗? 1
1-2 動物園裡的鏡子 2
1-3 時間的縫隙 3
1-4 荒原盡頭 4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案例分析 5
2-1 模糊的主體 5
2-2 三界說的展演 8
2-3 陌生化後的崇高感 13
2-3.1 微觀鏡頭 15
2-3.2 人造物的消退 17
2-3.3 物件與空間的對話 18
2-4 小結 20

第三章 《Stranger》:自我異化 21
3-1 女性的自我凝視 22
3-1.1 《Stigmata》系列畫作 24
3-1.2 尖銳的鏡面 31
3-2 看不見的地方 33
3-3 肉身的荒原 37

第四章 《The 13th Monologue》:欲望箝制 39
4-1 無法移動的欲望:《Stoned》繪本 41
4-2 實驗的符號,符號的實驗 54
4-3 欲望水痕 57
4-4 忽遠忽近的真相 59

第五章 《Limbo》:疏離疏離 63
5-1 這是誰? 65
5-2 崇高與自我觀看的距離感 67
5-3 消散 72

參考文獻 74
附錄一 《Stigmata》展場紀錄 77
附錄二 學位考試現場紀錄 78
附錄三 參賽紀錄 82
附錄四 《Stranger》影片委託拍攝契約書 83
附錄五 《The 13th Monologue》人像攝影拍攝契約書 85
附錄六 《Limbo》影片委託拍攝契約書 86
附錄七 《Limbo》影片音效授權書 88
一、英文書籍
1.Shklovsky, V. (1917), Art as Technique, Literary theory: An anthology
2.Sarup, M. (1992), Jacques Lacan, New York: Harvester Wheastsheaf
3.Dickens, C. (2012), A Tale of Two Cities, Penguin Classics.
4.Longinus, Trans. Herbert Lord Havell (2015), On the Sublime, CreateSpace Independent Publishing Platform

二、中文書籍
1. 賀麟、王玖興(譯)(1979)。《精神現象學》(原作者:黑格爾)。商務印書館出版。(原作出版年:1807)
2. 杜聲峰(1988)。《拉康結構主義精神分析學》。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3. 王國芳、郭本禹(1997)。《拉岡》。生智出版
4. 黃國彬(譯註)(2003)。《神曲,第1冊地獄篇》(原作者:但丁‧阿利格耶里)。九歌出版。(原作出版年:1320)
5. 鄧曉芒(譯)(2004)。《判斷力批判:康德三大批判之三》(原作者:康德)。聯經出版。(原作出版年:1790)
6. 劉瑞琪(2004)。《陰性顯影:女攝影家的裝扮自拍照》。遠流出版
7. 彭淮棟(譯)(2008)。《美的歷史》(原作者:安伯托‧艾可)。經聯出版公司出版。(原作出版年:2007)
8. 彭淮棟(譯)(2008)。《醜的歷史》(原作者:安伯托‧艾可)。經聯出版公司出版。(原作出版年:2007)
9. 曾偉禎(譯)(2008)。《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插圖修訂第8版)(原作者:大衛‧波德維爾、克莉絲汀‧湯普森)。中國計量出版社出版。(原作出版年:2008)
10. 吳莉君(譯)(2010)。《觀看的方式》(原作者:約翰‧伯格)。麥田,城邦文化出版。(原作出版年:1972)
11. 黃亞紀(譯)(2010)。《直到長出青苔》(原作者:衫本博司)。大家出版。(原作出版年:2005)
12. 林盛彬(譯)(2011)。《崇高與美之起源》(原作者:艾德蒙‧柏克)。典藏藝術家庭出版。(原作出版年:1757)
13. 邱瑞鑾(譯)(2013)。《第二性》(原作者:西蒙‧德‧波娃)。貓頭鷹出版。(原作出版年:1949)
14. 吳俊輝(編著)(2013)。《比臺灣電影更陌生:臺灣實驗電影研究》。恆河出版
15. 吳俊輝(編著)(2015)。《台灣以左,亞洲之右-實驗電影的亞洲實驗建與研究》。恆河出版
16. 趙夢蕤(譯)(2016)。《荒原-艾略特詩選》(原作者:T.S.艾略特)。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原作出版年:1922)
17. 吳懷晨(譯)(2020)。《愛神之淚:從洞穴壁畫、宗教場面到凌遲酷刑,法國情色論大師巴塔耶分析「極限、踰越」影像的顛峰之作》(原作者:喬治‧巴塔耶)。麥田出版。(原作出版年:1961)
18. 靈源老和尚(2021)。《心經集注》。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法鼓文化出版

三、期刊
1. 黃建宏訪問、林莫整理(2006)。斷裂的歷史,邊緣的憂鬱與基進,訪陳界仁。電影欣賞季刊。第25卷第1期,總號第129期。50-58
2. 吳豐維(2007)。何謂主體性?一個實踐哲學的考察。思想,(4)。63-78
3. 李艷麗(2012)。"陌生化"的審美實現探析。河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8卷第3期

四、網路資料
1. 吳俞萱(2013/07/05)。《時空、夢境、身體與詩:我讀Maya Deren的電影》。《財團法人國家電影中心》。https://reurl.cc/vmyNpy。瀏覽日期:2023/2/4
2. 康晉濱(2021/03/19)。《拉岡:法國的佛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另一個王國》。香港01。https://reurl.cc/4Xnl0L。瀏覽日期:2022/11/16
3. 孫松榮(2021/07/19)。《無家之屋:由〈青少年哪吒〉至〈河流〉》。Giloo。https://reurl.cc/gQg5GL。瀏覽日期:2022/11/1

五、影像資料
1.《機械芭蕾》(Ballet Mécanique)。費南‧雷杰(Fernand Léger)、德利‧墨菲(Dudley Murphy)。法國。1924
2.《身體地理》(Geography of the Body)。威勒德‧瑪斯(Willard Maas)。美國。1943
3.《午後的迷惘》(Meshes of the Afternoon)。瑪雅‧黛倫 (Maya Deren)、亞歷山大‧哈米德(Alexander Hammid)。美國。1943。Mystic Fire Video
4.《機械生活》(Koyaanisqatsi)。古德菲‧雷吉歐(Godfrey Reggio)。美國。1982。Institute for Regional Education
5.《青少年哪吒》。蔡明亮。臺灣。1992。中央電影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6.《河流》。蔡明亮。臺灣。1997。中央電影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7.《一一》。楊德昌。臺灣。2000。1+2 Seisaku Iinkai
8.《凌遲考:一張歷史照片的迴音》。陳界仁。臺灣。2002
9.《厄夜變奏曲》(Dogville)。拉斯‧馮‧提爾(Lars von Trier)。丹麥。2003。獅門娛樂公司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