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一、英文:
1.Abulafia, David, The New Cambridge Medieval History IV: c. 1198-c. 1300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2.Coffin, Judith G., Stacey, Robert C., Western Civilization, Sixteenth Edition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2008).
3.Collins, Roger, Early Medieval Europe 300-1000, Third Edition, (Basingstoke: Palgrave Macmillan, 2010).
4.Comnena, Anna, translated by E. R. A. Sewter, The Alexiad (London: Penguin Books, first published 1969, Reprinted 2003).
5.Cunningham, Lawrence S., Reich, John J., Culture & Values: A Survey of The Humanities, (Belmont: Thomson Wadsworth, 2006).
6.Dunn, Richard S., The Age of Religious War: 1559-1689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1970).
7.Freeze, Gregory L., Russia: A History, Second Edi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8.Heather, Peter, Empires and Barbarians: The Fall of Rome and the Birth of Europ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9.Holmes, George, The Oxford Illustrated History of Medieval Europ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eissued 2001).
10.Holmes, George, The Oxford History of Medieval Europ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eissued 2001).
11.Keen, Maurice, The Penguin History of Medieval Europe(London: Penguin Books, 1991).
12.Logan, F. Donald, The Vikings in History, Second Edition (London: published by Harper Collins Academic, 1991).
13.Luscombe, David., Riley-Smith, Jonathan, The New Cambridge Medieval History IV: c. 1024-c. 1198 Part I, Part II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14.Mckitterick, Rosamond, History and Memory in the Carolingian World(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15.Parker, Geoffrey, Europe in Crisis: 1598-1648, 2nd Edition (West Sussex: Wiley-Blackwell, 2001).
16.Perry, Marvin, Western Civilization: A brief History, Fourth Edition (New York: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2000).
17.Reynolds, Susan, Fiefs and Vassals: The Medieval Evidence Reinterprete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18.Riddle, John M., History of the Middle Age 300-1500 (Plymount: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2008).
19.Riley-Smith, Jonathan, The Oxford Illustrated History of The Crusade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20.Stearns, Peter N., Adas, Michael., Schwartz, Stuart B., Gilbert, Marc J., World Civilization: The Global Experience (New York: Pearson Education, 2003).
21.Tierney, Brain and Painter, Sidney, Western Europe in the Middle Age 300-1475, Sixth Edition(Maidenhead: McGraw-Hill College, 1999).
二、譯著:
1.Dante Alighieri原著,朱虹 譯,《論世界帝國》(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0年)。
2.Bennett, Judith M.、Hollister, C. Warren原著,楊寧、李韵 譯,《歐洲中世紀史第10版》(上海市: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7年)。
3.Boniweng, Edmund原著,席繼權 譯,《公元1000年的歐洲》(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5年)。
4.Crane Brinton, John B. Christopher, Robert Lee Wolff原著,劉景輝 譯,《西洋文化史(第一卷)──上古》(台北市:臺灣學生書局,民國58年)。
5.Crane Brinton, John B. Christopher, Robert Lee Wolff原著,劉景輝 譯,《西洋文化史(第二卷)──中古(上)》(台北市:臺灣學生書局,民國58年)。
6.Crane Brinton, John B. Christopher, Robert Lee Wolff原著,劉景輝 譯,《西洋文化史(第三卷)──中古(下)》(台北市:臺灣學生書局,民國58年)。
7.Arno Borst原著,瞿德瑜 譯,《歐洲中古生活型態:百篇精選史料導讀(上)、(下)》(新北市:凡識書屋,2011年)。
8.Edward McNall Burns等著,文從蘇 等譯,《世界文明史(前篇):從史前時代到前近代》(台北市:五南,2009年)。
9.John Burrow原著,黃煜文 譯,《歷史的歷史:史學家和他們的歷史時代》(台北市:商周,城邦文化,2010年)。
10.Natalie Zemon Davis原著,江政寬 譯,《馬丹蓋赫返鄉記》(台北市:聯經出版公司,2000年)。
11.Will Durant原著,幼獅翻譯中心編譯,《世界文明史:拜占庭伊斯蘭及猶太文明》(台北市:幼獅文化公司,民國63年)。
12.Will Durant原著,幼獅翻譯中心編譯,《世界文明史:黑暗時代與十字軍東征》(台北市:幼獅文化公司,民國63年)。
13.Will Durant原著,幼獅翻譯中心編譯,《世界文明史:基督教顛峰的文明》(台北市:幼獅文化公司,民國63年)。
14.Will Durant原著,幼獅翻譯中心編譯,《世界文明史:宗教革命之餘響》(台北市:幼獅文化公司,民國63年)。
15.Will Durant原著,幼獅翻譯中心編譯,《世界文明史:理性的考驗》(台北市:幼獅文化公司,民國63年)。
16.Catherine Eagleton、Jonathan Williams原著,周全 譯,《金錢的歷史》(台北市:博雅書屋(五南),2009年)。
17.Einhard、the Monk of St. Gall原著,戚國淦 譯,《查理曼大帝傳》(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
18.Robert Fossier主編,陳志強 等譯,《劍橋插圖中世紀史(350-950年)》(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6年)。
19.Robert Fossier主編,陳志強 等譯,《劍橋插圖中世紀史(950-1250年)》(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6年)。
20.Robert Fossier原著,陳青瑤 譯,《中世紀勞動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21.Edward Gibbon原著,席代岳 譯,《羅馬帝國衰亡史:第一卷~第六卷》(台北市:聯經出版公司,2004年)。
22.Adrian Goldsworthy原著,郭凱聲、楊抒捐 譯,《非常三百年──羅馬帝國衰落紀》(重慶:重慶出版社,2010年)。
23.Ata-Malik Juvaini原著,何高濟 譯,《世界征服者史:上》(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
24.Ata-Malik Juvaini原著,何高濟 譯,《世界征服者史:下》(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
25.Michael Kaplan原著,呂淑蓉 譯,《拜占庭:燦爛的黃金時代》(台北市:時報文化,2003年)。
26.Stephen J. Lee原著,王瓊淑 譯《彼得大帝》(台北市:麥田出版社,2000年)。
27.Hendrik Willem van Loon原著,劉海 譯,《人類的故事》(台中市:好讀出版,2009年)。
28.Edward N. Luttwak原著,時殷弘、惠黎文 譯,《羅馬帝國的大戰略:從公元一世紀至三世紀》(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
29.Amin Maalouf原著,彭廣愷 譯,《阿拉伯人眼中的十字軍東征》(台北市:河中文化,民國93年)。
30.Fik Meijer原著,張朝霞 譯,《古羅馬帝王之死》(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31.George Fox Mott、Harold M. Dee原著,葉愷 譯,《西洋中古史》(台北市:世界書局,民國67年)。
32.Geory Ostroyorsky原著,陳志強 譯,《拜占庭帝國》(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33.Hans A. Pohlsander原著,許綬南 譯,《君士坦丁》(台北市:麥田,1999年)。
34.S G Pushkarev原著,呂律 譯,《俄羅斯史》(台北市: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民國66年)。
35.Francis Robinson原著,黃中憲 譯,《劍橋插圖伊斯蘭世界史》(台北市:如果出版社,2008年)。
36.N. V. Riasanovsky、M. D. Steinberg原著,楊燁 等譯,《俄羅斯史:第七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37.David Shotter原著,楊俊峰 譯,《奧古斯都》(台北市:麥田,1999年)。
38.Munroe Smith原著,姚梅鎮 譯,《歐陸法律發達史》(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
39.George Tate原著,吳岳添 譯,《十字軍東征:以耶路撒冷之名》(台北市:時報文化,1996年)。
40.Brian Tierney、Sidney Painter原著,袁傅偉 譯,《西洋中古史‧上、下》(台北市:五南,1997年)。
41.Emmanuel Le Roy Ladurie原著,許明龍 譯,《蒙大猶》(台北市:麥田,2001年)。
42.Thompson, James Westfall原著,耿淡如 譯,《中世紀經濟社會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16年)。
43.清水純一原著,劉秋岳 譯,《文藝復興的偉大與頹廢》(台北市:東府出版社,民國67年)。
44.森本哲郎原著,劉秋岳 譯,《黃金謎城迦太基:一個通商之國的致富密碼》(台北市:遠流出版社,2006年)。
45.塩野七生原著,楊征美 譯,《馬基維利語錄》(台北市:三民書局,民國87年)。
46.塩野七生原著,楊征美 譯,《君士坦丁堡淪陷紀》(台北市:三民書局,民國88年)。
47.塩野七生原著,徐幸娟 譯,《羅馬人的故事I: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台北市:三民書局,民國91年)。
48.塩野七生原著,張惠君 譯,《羅馬人的故事II:漢尼拔戰記》(台北市:三民書局,2006年)。
49.台北市:三民,林雪婷 譯,《羅馬人的故事III:勝者的迷思》(台北市:三民書局,2003年)。
50.塩野七生 著,李曼榕、李璧年 譯,《羅馬人的故事IV:凱撒時代(盧比孔之前)》(台北市:三民書局,2004年)。
51.塩野七生原著,黃紅杏 譯,《羅馬人的故事V:凱撒時代(盧比孔之後)》(台北市:三民書局,2004年)。
52.塩野七生原著,張麗君 譯,《羅馬人的故事VI:羅馬和平》(台北市:三民書局,2003年)。
53.塩野七生原著,彭士晃 譯,《羅馬人的故事VII:惡名昭彰的皇帝》(台北市:三民書局,民國90年)。
54.塩野七生原著,鄭維欣 譯,《羅馬人的故事VIII:危機與克服》(台北市:三民書局,2002年)。
55.塩野七生原著,林韓菁 譯,《羅馬人的故事IX:賢君的世紀》(台北市:三民書局,2003年)。
56.塩野七生原著,鄭維欣 譯,《羅馬人的故事X:條條大路通羅馬》(台北市:三民書局,2004年)。
57.塩野七生原著,鄭維欣 譯,《羅馬人的故事XI:結局的開始》(台北市:三民書局,2005年)。
58.塩野七生原著,鄭維欣 譯,《羅馬人的故事XII:迷途帝國》(台北市:三民書局,2006年)。
59.塩野七生原著,鄭維欣 譯,《羅馬人的故事XIII:最後一搏》(台北市:三民書局,2006年)。
60.塩野七生原著,鄭維欣 譯,《羅馬人的故事XIV:基督的勝利》(台北市:三民書局,2007年)。
61.塩野七生原著,鄭維欣 譯,《羅馬人的故事XV:羅馬世界的終曲》(台北市:三民書局,2008年)。
62.塩野七生 著,楊征美 譯,《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台北市:三民書局,1999年)。
三、中文
1.王世宗,《歷史與圖像:文明發展軌跡的尋思》(台北市:三民書局,2009年)。
2.王北固,《義戰‧十字軍》(台北市:華胥出版社,2006年)。
3.王任光,《西洋中古史》(台北市:國立編譯館,民國68年)。
4.王任光,《西洋中古史史料選譯》(板橋:稻香出版社,民國82年)。
5.王任光,《中古歐洲史上之政教關係》(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1年)。
6.王任光,《文藝復興時代》(板橋:稻香出版社,民國91年)。
7.王亞平,《權力之爭:中世紀西歐的君權與教權》(北京:東方出版社,1995年)。
8.王曉朝,《基督教與帝國文化──關於希臘羅馬護教論與中國護教論的比較研究》(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
9.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世界古代史教研室,《世界古代及中古資料選集》(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年)。
10.李邁先,《俄國史(卷上)》(台北市:國立編譯館,民國63年)。
11.何勤華,《外國法制史》(永和:韋伯文化國際,2004年)。
12.周健,《國際反猶主義之探討》(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7年)。
13.卓心美,《智慧的河流:談西洋哲學的發展》(台北市:三民書局,2003年)。
14.侯樹棟,《德意志中古史:政治、經濟社會及其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15.高亞偉,《世界通史(上冊)》(自印,民國91年)。
16.倪世光,《中世紀騎士制度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
17.梁裕康、莊國銘主編,《西洋政治思想史》(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華岡出版部,民國98年)。
18.郭恒鈺,《德意志帝國史話》(台北市:三民書局,民國90年)。
19.賀允宜,《俄國史》(台北市:三民書局,2004年)。
20.張翰書,《西洋政治思想史》(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61年)。
21.張翰書,《比較中西政治思想史》(台北市:五南,2005年)。
22.陳志強,《拜占庭帝國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
23.陳志強,《拜占庭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24.陳志強,《盛世餘暉-歌詠拜占庭文明》(台北市:世潮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
25.陳水逢,《中外政治思想論集》(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6年)。
26.賀允宜,《俄國史》(台北市:三民書局,2004年)。
27.趙懷俊,《走向神壇之路:古希臘至中世紀的西方文論轉向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28.劉明翰,《羅馬教皇列傳》(北京:東方出版社,1995年)。
29.劉鴻蔭,《西洋法律思想史》(台北市:維新書局,1970年)。
30.劉昫,《舊唐書》(台北市:鼎文書局,民國65年)。
31.歐陽脩,《新唐書》(台北市:鼎文書局,民國65年)。
32.樂峰,《東政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33.羅福惠,《黃禍論:東西文明的對立與對話》(新店:立緒文化,民國96年)。
34.羅漁,《西洋中古文化史》(台北市:文景出版社,民國62年)。
35.羅漁,《中古之光》(新莊:輔仁大學,2005年)。
四、工具書:
1.Hermann Kinder、Werner Hilgemann原著,陳澄聲 譯,《dtv 世界史百科(1)──史前史至法國大革命前夕》(台北市:商周出版,2009年)。
2.Jeep, John M., MEDIEVAL GERMANY: An Encyclopedia (New York & London, Garland Publishing, 2001).
3.Kleinhenz, Christopher, MEDIEVAL ITALY:An Encyclopedia. Volume 1, A to K, (
(London, Routledge, 2004).
五、論文:
1.Geoffery Koziol原著,慕爾 譯〈假想敵人和中世紀晚期國家:美王腓力普法國的失敗〉,「認同與國家」:近代中西歷史的比較學術研討會(臺北南港: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83年)。
2.于洪〈論布拉克頓的王權概念〉,《世界歷史》2009年第1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2009年)。
3.王濤〈奧古斯丁書信的發現、整理與研究〉,《歷史研究》2006年第4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
4.王松亭〈基輔羅斯政治制度考略〉,《社會科學戰線》1994年第3期(吉林省長春市:吉林省社會科學院,1994年)。
5.王亞平〈中世紀西歐猶太人的社會地位〉,《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6期(吉林省長春市:東北師範大學,1994年)。
6.王亞平〈析11世紀德意志皇權與羅馬教廷的關係〉,《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3期(吉林省長春市:東北師範大學,1997年)。
7.王亞平〈論西歐中世紀的三次文藝復興〉,《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6期(吉林省長春市:東北師範大學,2001年)。
8.王加丰〈教權與西歐中世紀後期的政治發展〉,《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4期(浙江省金華市:浙江師範大學,1996年)。
9.朱寰〈略論中古時代的君權與教權〉,《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6期(吉林省長春市:東北師範大學,1993年)。
10.朱偉奇〈中世紀西歐的封建等級制度及其成因〉,《北方論叢》1997年第4期(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北方論叢雜誌編輯部,1997年)。
11.朱迪‧海琳原著,王翹 譯〈拜占庭的"展示"研究〉,《古代文明》2008年第3期(吉林省長春市:東北師範大學世界古典文名研究所;亞洲文明研究所,2008年)。
12.任奇正〈人的社會關係變化與西歐封建領主政制的形成〉,《青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1期(青海省西寧市:青海師範大學,1997年)。
13.李一新〈蒙古貴由汗時期對外戰爭簡析〉,《貴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2期(貴州省貴陽市:貴州師範大學,1994年)。
14.李娜、解建紅〈中世紀後期英國黑死病爆發原因新議:環境史視野下的中世紀後期英國黑死病〉,《學海》2008年第1期(南京市:江蘇社會科學院,2008年)。
15.李云芳〈中古西歐”抑商說”質疑〉,《齊魯學刊》1999年第3期(山東省曲阜市:山東曲阜師範大學,1999年)。
16.沈敏華、程棟〈論歐洲十字軍東征的文化背景〉,《社會科學》2001年第12期(上海市:上海社會科學院,2001年)。
17.周雪舫〈彼得大帝西化改革的反對者:從宗教信仰層面探討〉《輔仁大學歷史學報》第26期(新莊:輔仁大學歷史系,2011年)。
18.胡健〈論奠定中世紀教皇制度基礎的格里高利一世改革〉,《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2期(湖南省湘潭市:湖南科技大學,2006年)。
19.姜德福〈格列高里一世與羅馬教皇權的初步形成〉,《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2期(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學報雜誌社,1997年2月)。
20.孟廣林〈中古西歐的”法大於王”與”王在法下”之辨析〉,《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3期(河南省開封市:河南大學,2002年)。
21.金志霖〈試論漢薩同盟的歷史影響與衰亡原因〉,《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5期(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2001年)。
22.計秋楓〈論中世紀西歐封建主義的政治結構〉,《歷史月刊》2001年第4期(河南省開封市:河南大學、河南省歷史學會,2001年)。
23.侯樹棟〈封建主義與德意志王權〉,《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6期(北京:北京師範大學,2005年)。
24.侯樹棟〈德意志封建王權的歷史道路〉,《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3期(河南省開封市:河南大學,2002年)。
25.侯樹棟〈10-11世紀初的德意志公爵與王權〉,《德意志中古史:政治、經濟社會及其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26.桂齊遜〈唐代都督、都護及軍鎮制度與節度體制創建之關係〉,《大陸雜誌》第89卷第4期(台北市:大陸雜誌社,民國83年)。27.袁波、雷大川〈從危機走向中興:戴克里先改革當議〉,《重慶社會科學》2006年第8期(重慶:重慶市社會科學聯合會,2006年)。
28.倪世光、許桂敏〈論騎士行為準則的基督教特徵〉,《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1期(河北省石家庄市:河北師範大學,1998年)。
29.倪世光、郭薇〈西歐中世紀期市的武器裝備即其演變〉,《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3期(河北省石家庄市:河北師範大學,2001年)。
30.倪世光〈中世紀騎士身份辨析〉,《世界歷史》2006年第3期(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2006年)。
31.徐曉旭〈羅馬統治時期希臘人的民族認同〉,《中國世界民族學會第八屆會員代表大會暨全國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下)》(北京市:中國世界民族學會,2005)。
32.徐家玲〈拜占庭的歷史分期與早期拜占庭〉,《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6期(吉林省長春市:東北師範大學,1999年)。
33.徐家玲〈拜占庭在中世紀地中海商業復興中的地位〉,《求是學刊》1997年第5期(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黑龍江大學,1997年)。
34.徐家玲〈民族、宗教與中世紀東歐封建政治〉,《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3期(河南省開封市:河南大學,2002年)。
35.徐家玲〈試論拜占庭的拓殖運動〉,《世界歷史》2009年第2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2009年)。
36.徐家玲〈早期拜占庭的政教關係和查士丁尼的宗教政策〉,《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6期(吉林省長春市:東北師範大學,1993年)。
37.郭建淮〈論中世紀歐洲聖殿騎士團的歷史作用〉,《史學集刊》2008年第1期(吉林省長春市:吉林大學,2008年)。
38.郭建淮〈論腓力四世鎮壓聖殿騎士團的真正原因〉,《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4期(吉林省長春市:東北師範大學,2008年)。
39.郭蘇星〈君士坦丁一世宗教政策評析〉,《內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3期(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內蒙古大學,2006年)。
40.莊尚武〈西元八、九世紀基督教會的偶像與聖像爭論〉,《輔仁學誌》第20期(新莊:輔仁大學,民國80年)。41.莊尚武〈利奧三世與聖像破壞運動〉,《輔仁學誌》第16期(新莊:輔仁大學,民國76年)。42.夏洞奇〈奧古斯丁論奴隸制〉,《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3期(上海:復旦大學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編輯部,2007年)。
43.陳文海〈從”蠻族”首領到”聖徒”國王:論克洛維在中世紀法國的形象及其演繹〉,《史學集刊》2006年第6期(吉林省長春市:吉林大學,2007年)
44.陳志強〈拜占庭《農業法》研究〉,《拜占庭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45.陳志強〈拜占庭皇位繼承制度〉,《拜占庭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46.陳志強〈拜占庭毀壞聖像運動研究〉,《拜占庭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47.陳志強〈拜占庭軍區制和農兵〉,《拜占庭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48.陳志強〈拜占庭帝國滅亡的經濟原因〉,《拜占庭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49.陳志強〈拜占庭軍區制和農兵〉,《拜占庭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50.陳志強〈拜占庭封建政治形態研究〉,《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3期(河南省開封市:河南大學,2002年)。
51.陳志強〈地中海世界首次鼠疫研究〉,《歷史研究》2008年第1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2008年)。
52.陳志強〈”查士丁尼瘟疫”考辯〉,《世界歷史》2006年第1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2006年)。
53.陳志強〈君士坦丁一世宗教政策的政治分析〉,《拜占庭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54.陳水逢〈西洋政治理論的演變概要〉,《中外政治思想論集》,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6年7月。55.陳水逢〈西洋政治思想史上的君權神授說〉,《中外政治思想論集》(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6年)。56.陳水逢〈五十年來俄共以黨治國的真相及其世界革命的夢想〉,《中外政治思想論集》(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6年)。57.華道村〈土地權與貨幣權的對立與西歐封建地租型態的更替〉,《學習與探索》1994年第4期(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1994年)。
58.黃春高〈從1124年蘭斯事件看路易六世的王權〉,《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4期(北京:首都師範大學,2007年)。
59.黃春高〈”封建主義的悖論”與中古西歐封建國家〉,《世界歷史》2007年第6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2007年)。
60.張緒山〈6-7世紀拜占庭帝國與西突厥汗國的交往〉,《世界歷史》2002年第1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2002年)。
61.張曉華〈中世紀後期教皇的斂財活動及其後果〉,《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2期(吉林省長春市:東北師範大學,1995年)。
62.彭小瑜〈中世紀西歐教會法對教會與國家關係的理解和規範〉,《歷史研究》2000年第2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2000年)。
63.彭小瑜〈歷史語境中的寬容(一):12世紀西歐教會法論異端與絕罰〉,《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3期(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編輯部,2001年)。
64.彭小瑜〈歷史語境中的寬容(二):12世紀西歐教會法論異端與絕罰〉,《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4期(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編輯部,2001年)。
65.楊共樂〈"塞里斯(Seres)遣使羅馬"說質疑〉,《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1期(北京:北京師範大學,2008年)。
66.葛志強〈保加利亞歷史概要〉,《東歐》1997年第1期(北京:北京外國語大學,1997年)。
67.趙文洪〈中世紀西歐神學關於私有財產和商業的觀念〉,《求是學刊》1999年第4期(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黑龍江大學,1999年)。
68.趙立行〈西歐社會變動與十字軍東征的進程〉,《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4期(上海:復旦大學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編輯部,2002年)。
69.趙立行〈查理大帝”法令集”淺析〉,《山東社會科學》2008年第11期(濟南:山東社會科學聯合會,2008年)。
70.劉家和 主持〈世界古代史上的宗教與社會(專題討論)〉,《河北學刊》2008年第2期(河北省石家庄市:河北省社會科學院,2008年)。
71.劉祖熙〈中世紀斯拉夫文化當議〉,《世界歷史》2001年第5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2005年)。
72.劉建軍〈查理大帝與”加洛林文藝復興〉,《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2期(吉林省長春市:東北師範大學,2003年)。
73.甄修鈺〈5-9世紀法蘭克社會的過渡及其特點〉,《內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5期(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內蒙古大學,2000年)。
74.龍秀清〈教皇國在教廷財政中的地位〉,《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3期(吉林省長春市:東北師範大學,1999年)。
75.藍琪〈西突厥人伊斯蘭化的歷史進程〉,《貴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3期(貴州省貴陽市:貴州師範大學,1994年)。
76.藍琪〈花剌子模帝國的興亡〉,《貴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2期(貴州省貴陽市:貴州師範大學,2007年)。
77.羅漁〈中世紀教宗的產生及其沿革〉,《史學彙刊》第16期(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史學研究所,民國79年)。78.顧鑾斋〈從帝王、國家、政府之間的關係看中西封件稅收的差異〉,《齊魯學刊》1997年第3期(山東省曲阜市:山東曲阜師範大學,1997年)。
79.顧鑾斋〈中西封建行會的一些差異〉,《東方論壇》1997年第1期(山東省青島市:青島大學,199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