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Yahoo!奇摩時尚美妝訊息(2014年9月30日)。〈[Y!Fashion Select] 知性氣質風主打人氣名媛蔡依倫:『端莊太無聊?加點drama吧!』〉。上網日期2015年3月3日,取自https://tw.fashion.yahoo.com/y-f-h-elect-%E7%9F%A5%E6%80%A7%E6%B0%A3%E8%B3%AA%E9%A2%A8-%E4%B8%BB%E6%89%93%E4%BA%BA%E6%B0%A3%E5%90%8D%E5%AA%9B-%E8%94%A1%E4%BE%9D%E5%80%AB-%E7%AB%AF%E8%8E%8A%E5%A4%AA%E7%84%A1%E8%81%8A-075627501.html
Yahoo!奇摩時尚美妝訊息(2014年5月8日)。〈[Y!Fashion Select] 今夏衣櫃必備單品主打人氣名媛王艾苓:『玩很大~Fashion Experiment!』〉。上網日期2015年3月3日,取自https://tw.fashion.yahoo.com/y-f-h-elect-%E4%BB%8A%E5%A4%8F%E8%A1%A3%E6%AB%83%E5%BF%85%E5%82%99%E5%96%AE%E5%93%81-%E4%B8%BB%E6%89%93%E4%BA%BA%E6%B0%A3%E5%90%8D%E5%AA%9B-%E7%8E%8B%E8%89%BE%E8%8B%93-%E7%8E%A9%E5%BE%88%E5%A4%A7-034837628.html
大學考試入學分發委員會(2014)。〈登記生錄取率分析表〉。上網日期2015年5月5日。取自http://www.uac.edu.tw/
王宏仁翻譯(2010)。《消費社會學》。台北市:群學出版社(原書Corrigan, Peter.[1997]. The Sociology of Consumption. London: Sage)
文訊雜誌社(2014年2月1日)。〈我們這一代的文藝青年(上)〉,《文訊》328:83-137
文訊雜誌社(2014年3月1日)。〈我們這一代的文藝青年(下)〉,《文訊》329:70-141
四Y姬(2012年8月24日)。〈辨認新世代文青的6種方法!〉。上網日期
2015年5月3日,取自https://tw.news.yahoo.com/%E8%BE%A8%E8%AA%8D%E6%96%87%E9%9D%92%E7%9A%846%E7%A8%AE%E6%96%B9%E6%B3%95.html
四Y姬(2012年8月29日)。〈你是假文青嗎?測了就知道!〉。上網日期2015年5月3日,取自https://tw.news.yahoo.com/%E4%BD%A0%E6%98%AF%E5%81%87%E6%96%87%E9%9D%92%E5%97%8E-%E6%B8%AC%E4%BA%86%E5%B0%B1%E7%9F%A5%E9%81%93.html
四Y姬(2012年8月24日)。〈揭露!3大新世代文青生活風格〉。上網日期2015年5月3日,取自https://tw.news.yahoo.com/3%E9%A1%9E%E5%9E%8B%E6%96%87%E9%9D%92-%E7%A7%81%E8%97%8F%E5%8D%88%E8%8C%B6%E8%B7%AF%E7%B7%9A.html
四Y姬(2012年8月30)。〈專訪張懸:沒有實踐,文青只是個貶抑詞〉。上網日期2015年5月3日,取自http://tw.news.yahoo.com/%E5%B0%88%E8%A8%AA%E5%BC%B5%E6%87%B8.html
行政院(2002年5月)。〈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上網日期2015年5月5日。取自http://theme.ndc.gov.tw/gofar2008/02-2.htm
朱元鴻(1993)。《台中市生活風格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1-0301-029-505)。台中市: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朱元鴻(1997)。〈這雙腳所經驗的階層:美學判斷初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7:1:111-129。
李威伸(2003)。《文化資本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以台中市國中生為例》。台中市: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邱鼎峰(2008)。《明星學區對房地產價格之影響-以台北市中正區為例》。台北市:國立台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碩士論文。巫麗雪(2012)。《執誰之手:台灣教育婚姻配對的社會學分析》。台中市: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林佩洵(2009)。《影響寵物市場消費者購買行為之研究》。宜蘭縣:佛光大學管理學系碩士論文。胡湘堂(2009)。《台灣地區民眾文化消費行為之研究:以藝文活動為例》。台北市: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洪韶崢(2009)。《臺灣公民社會建構過程中民間團體發展路徑之研究》。台南市: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徐子超譯(2001)。《BOBO族新社會菁英的崛起》,台北市:遠流。(原書Brooks, David. [2000]. Bobos in Paradise : the new upper class and how they got there. New York : Simon &; Schuster)
袁世珮(2010年2月5日)。〈簡單生活節金曲歌手接力蔡健雅、陳綺貞硬地發聲〉,《(聯合報》,C3版。
韋瑋(2011年12月31日)。〈個性出版,新獨立思維〉,《聯合報2011.12.31/聯合報》,D3版。
陳祺勳著(2011)。《個人意見之品教學》。台北市:大塊文化
陳青達、鄭勝耀(2008)。〈文化資本與學習成就之相關究研:以雲林縣國民小學六年級學生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學報》,25(1):79-98。
陳乃禎(2007)。《第一夫人的消費政治與政治消費:以台灣(1996-2009)為主要背景》。新竹市:交通大學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陳青達(2006)。《文化資本與學業成效關係之研究-以雲林縣國民小學六年級學生為例》。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
張儒林譯(1997)。《次文化:生活方式的意義》,台北縣:學欣。(原書Hebdige, Dick. [1979]. Subculture : the meaning of style / Dick Hebdige. London : Routledge)
強淑敏(1999)。《我們是同性戀教師》。台東市:臺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梁家祥(2010)。《男同志在工作場所中的出櫃策略研究》。台北市: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黃茗芬譯(2008)。《反詮釋:桑塔格論文集》,台北市:麥田。(原書Sontage, Susan. [1966]. Against Interpretation and Other Essays.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黃凱翎(2010)。《初探兩千年後「英倫搖滾」在台灣的歷史與市場》。台北市: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所碩士論文。黃思敏(2013)。《文化治理與文化抵抗—以台北同志公民運動與同志大遊行做為分析場域》。台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葉卉軒(2009)。《我愛千金生活》。台北市:方智。
錢厚默譯(2008)。《有錢人的下一步:炫耀》,台北市:日月文化。(原書Veblen, Thorstein. [1899] 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 An Economic Study of Institutions. New York : Prometheus Books)
駱明慶(2002)。〈誰是台大學生〉,《經濟論文叢刊》,30(1):113-147。
徐沛文(2005)。〈家庭社經地位、文化資本及主觀階級認同對教育成就影響之研究家庭社經地位、文化資本及主觀階級認同對教育成就影響之研究〉。台北:台灣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柏志(2011)。《商業仕紳化下的地方認同重組:以師大商圈的「文化活水」與「文藝青年」為例》。台北市: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鴻鴻(2012)。《阿瓜日記:八○年代文青記事》。台北市:釀出版。
羅毓嘉(2010年12月2日)。〈當代文青考〉,《中國時報》,E4版。
羅悅全(2010年9月27日)。〈文藝青年〉,《今藝術》,216:114-115
英文部分:
Bourdieu, Pierre. (1984)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 London: Routledge.
Chu, Yuan-horng &; Li, Shih-ming (1994) Avant-Garde for People’s Sake: A Misrecognition or a Game?, Southeast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22, 94-99
Firestone, Juanita. &; Shelton, Anne, Beth. (1994) A comparison of women's and men's leisure time: Subtle effects of the double day, Leisure Sciences: An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16:1, 45-60.
Johnson, Corey, W. (1999) Living the game of hide and seek: Leisure in the lives of gay and lesbian young adults, Leisure/Loisir,24:3-4, 255-278.
Kelly, J, R. (1996) Leisure. Boston: Allyn and Bacon.
Lee, Bob. &; Zhang, Aihua. (2010) Women’s leisure and leisure satisfaction in contemporary urban China, World Leisure Journal, 52:3, 211-221.
Perrot, Michelle. &; Anne, Martin-Fugier. (1990), A history of private life :From the fires of Revolution to the Great War (vol. 4, pp. 95-337). English .: Cambridge, Mass. :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ritchard, Annette., Morgan, Nigel J., Sedgley, Diane, Khan, Elizabeth. &;Andrew Jenkins (2000):Sexuality and holiday choices: conversations with gay and lesbian tourists, Leisure Studies, 19:4, 267-282
Rojek, Chris. (2006) Leisure and consumption, Leisure/Loisir, 30:2, 475-486.
Ross, Andrew. (1989) No respect : intellectuals and popular culture. New York and London : Routledge.
Shaw, Susan, M., Andrey, Jean. &; Johnson, Laura, C. (2003) The Struggle for Life Balance: Work, Family, and Leisure in the Lives of Women Teleworkers, World Leisure Journal, 45:4, 1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