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考書目
丁乃非 1999 <良家婦女走火入魔:新台灣人是不「習於淫行」的女人?>,《性/別研究》5/6:438-443。 2000 <藍調石牆T,紅色石頭婆>。女「性」主體的另類提問Ⅱ-跨性別小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行政院國科會人文處主辦。
王皓薇 1997 <不要交出遙控器-同志要有「現身」自主權>,《騷動》3:52-58。
王雅各 1999 《台灣婦女解放運動史》。台北:巨流。
古明君 1997 <情慾的文化資本與身體馴訓-技職教育體系中青少女的性/情慾>,《性/別研究的新視野:第一屆四性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元尊。
白瑞梅(Amie Parry) 1998 <從他鄉到酷兒鄉:女性主義烏托邦渴求之同性情慾流動>,陳婷譯,《性/別研究》3/4:347-356。國立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 1999 <尋找(看不見的)婆遺失的辯證:陳雪的反寫實、反含蓄>,葉德宣譯,第三屆「性/別政治」超薄型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
白佩姬 1996 <文化與政治的雙曲線-淺談九0年代中葉台灣同志運動的轉折>,《騷動》2:52-62。
朱偉誠 1998 <(白先勇同志的)女人、怪胎、國族:一個家庭羅曼史的連接>,《中外文學》第26卷12期。頁47-66。 2000 <台灣同志運動的後殖民思考---論「現身」問題>,《從酷兒空間到教育空間-第二屆四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麥田。 2003 <同志•台灣:性公民、國族建構與公民社會>,《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15:115-151。
朱元鴻 2000 <田野中的情慾>,《從酷兒空間到教育空間-第二屆四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麥田。 ------ 《我們活在不同的世界-社會學框作筆記》。台灣社會研究叢刊08。
江菁頌 1999 《臺北版的灰姑娘童話開始在街頭上演:探討臺北市青少年柔性宵禁中的青少年生活》。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阮慶岳 1998 <一夜魚龍舞-試看同志空間>,《性別與空間研究室通訊-同志空間專輯》5:3-8。
宋怡明 2003 <胡田寶與清中葉同性戀話語>,《歷史人類學學刊》。第一卷第一期:67-82。中國中山大學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主辦。
呂錦媛 2003 《金錢與探戈:台灣女同志酒吧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美枝 2004 《非都會區、勞工階級女同志的社群集結與差異認同—以宜蘭一個「Chi -迌T」女同志社群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天助 2002 《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台北:桂冠。
李明璁 2002 宰制?自主?或兩者皆非:「哈日」研究的方法論反思。文化研究月報。第14期。http://140.112.191.178/csa/journal/14/park_14.htm。 2003 <這裡就是「類東京」,就在這裡跳舞吧!?-台北西門町去/再領域化的百年物語>,2003靠文化•By Culture文化研究學術研討會。
李銀河 2001 《女權主義與賣淫》,21世紀華裔婦女國際研討會。http://www.sinchew-i.com/wcwa/。
何春蕤 1996 <色情與女/性能動主體>,《中外文學》25(4):6-37。 1998 <從左翼到酷兒:美國同性戀運動到「酷兒化」>,《性/別研究》3/4:260-299。 2001 《同志研究》。台北:巨流。 2002 <認同的「體」現:打造跨性別>,《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6:1-43。
周倩漪 1997 <絕地關係•終極運動:同志伴侶經驗、主體建構、與運動思維>,《騷動》3:38-42。
周華山 1997 《同志論》。香港:香港同志研究社。
林欣億 2003 《女同志在原生家庭中的性慾認同空間策略》。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益民 1997 <在街頭相遇-側寫青少年舞團>,《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5:209-225。
林賢修 1997 <同志運動的無頭公案>,《騷動》4:62-66。
洪雅琴 1997 《女同性戀者性取向認同發展歷程個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0 <女同性戀者生命故事敘說研究>,《性別政治與主體形構---第三屆四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麥田。
馬嘉蘭(Fran Martin) 1998 <衣櫃、面具、膜:當代台灣論述中同性戀主體的隱/現邏輯>,紀大偉譯《中外文學》26(12):130-149。
紀大偉 1997 《酷兒啟示錄:台灣當代Queer論述讀本》,台北:元尊。
魚玄阿璣 1996 <奇蹟就在眼前,如此平凡-關於女同志伴侶家庭>,《騷動》2:32-35。
魚玄阿璣、鄭美里 1997 <幸福正在逼近-台灣同性戀社會史的初步回顧>,《聯合文學》第13卷4期,頁89-99。
莊景同 2000 《超越政治正確的「女女」牽「拌」-從「女女」伴侶關係看生命掙扎與價值體現》。輔仁大學應用心理系碩士論文。
張小虹 1998 《性/別研究讀本》。台北:麥田。
張娟芬 2001 《愛的自由式:女同志故事書》。台北:時報。
張人傑 1997 <情慾叢結語身體政治-從斷袖、同性戀到酷兒>,《月旦法學雜誌》30:22-29。
張喬婷 1999 《異質空間vs.全視空間:台灣校園女同志的記憶、認同與主體性浮現》。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0 <從身體慾望到身份認同-校園空間中女同志的存還機制>,《從酷兒空間到教育空間-第二屆四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麥田。
張曉婷 2004 《西門町的年齡政治》。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崇騏 2000 <請問你是同性戀、酷兒還是同志?-論雜碎性愛身份政治>,《從酷兒空間到教育空間-第二屆四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麥田。
陳麗如 2000 《他們的故事-七個女同志的認同歷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耀民 2000 <虛擬情境下的真實身份認同:以台灣IRC系統為例>。《第五屆性教育、性學、性別研究暨同性戀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 2001 <我們都是一家人?論<孽子>及<逆女>中的家庭機制/身份認同與抗爭之可能性>,《同志研究》,何春蕤主編,台北:巨流。
賀照緹 1996 <「高貴」不貴只是過渡-主流媒體對單身女性的再現>,《騷動》2:36-41。
黃怡妙 2003 <“Becoming out”:台美女同志的自我認同>,《兩性平等教育季刊》23:98-105。
黃玉麗 2003 <台北市主要商圈消費者行為研究-以東區、西門町、華納威秀為例>,《親民學報》8:133-144。
黃雅鈴 2001 《街頭少年生活世界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傅仰止 1997 <電腦網路中的人際關係:以電子郵件傳遞為例>。第二屆資訊科技與社會轉型研討會。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籌備處。12月18-20日。
游 謙 2000 <同性戀基督徒與網路客體溝通>,《第五屆性教育、性學、性別研究暨同性戀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
曾凡玲 2003 《西門行人徒步區商業空間與消費者行為之研究》。逢甲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碩士論文。
曾寶瑩 2000 《同性戀主體與家庭關係互動歷程探索》。輔仁大學應用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甯應斌(卡維波) 1997 <獨特性癖與測會建構:邁向一個性解放的新理論>,《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6:67-123。 1998 <什麼是酷兒?>,《性/別研究》3/4:32-46。 ------ <性解放思想史的初步札記:性政治、性少數、性階層>,《性別研究》3/4:179-234。 2000 <逝去的女性主義-跨性別運動的挑戰>,南方社區文化網路。 http://www.esouth.org/sccid/south/south000329.htm。
齊天小聖/魚玄阿璣/喀飛/沙啞/漂亮 1997 <牲禮 英雄或戰略佳-「現身」於現階段台灣同志運動的發展及其意義>,《騷動》3:45-51。
廖炳惠 2003 《關鍵字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台北:麥田。
趙彥寧 1997 <性、性意識及身體建構-形塑台灣女同性戀的身體美學>,《性/別研究的新視野:第一屆四性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元尊。 ------ <出櫃或不出櫃?這是一個有關黑暗的問題>,《騷動》3:59-64。 1998 <試論父系歷史空間性中怪胎情慾化的可能>,《性別與空間研究室通訊-同志空間專輯》5:197-209。 ------ <新酷兒空間性:空間、身體、垃圾與發聲>,《中外文學》312:90-108。 <面具與真實:論台灣同志運動的「現身」問題>,《民族學研究所期刊》84:111-135。 2000 <老T搬家:怪胎文化公民性的物質基礎>,發表於女「性」主體的另類提問小型學術研討會。台北清華大學月涵堂,行政院國科會人文處主辦。 ------ <台灣同志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一個關於文化生產的分析>。《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8:207-244。 ------ <流放的政權與流亡的身體-論50年代公領域中的主體、物與性/別>,《性別政治與主體形構-第三屆四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麥田。 2001 《帶著草帽到處旅行:性/別、權力、國家》。台北:巨流。 2002 <家國語言的公開秘密:試論下階層中國流亡者自我敘事的物質性>,《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6:45-85。
鄭美里 1996 《台灣女同志的性、性別與家庭》。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1 <從歃血為盟到午茶約會-試析一份女同志刊物的發展軌跡>。21世紀華裔婦女國際研討會。http://www.sinchew-i.com/wcwa/content.phtml?artid=200106130946。
劉亮雅 1999 <第二波女性主義與性意識>,《聯合文學》15:4=172。頁102-104。
劉台雲 2001 <「酷兒」自我認同之初探>,《兩性平等教育季刊》25:110-119。
劉幸義 1997 <同性戀-法學上空白的一頁>,《月旦法學雜誌》30:30-35。
劉人鵬、丁乃非 1998 <罔兩問景:含蓄美學與酷兒政略>。《性/別研究》3/4:90-108。國立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 1997 <罔兩問景(Ⅱ):鱷魚皮 拉子餡 半人半馬邱妙津>,《第三屆「性/別政治」超薄型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
遲恆昌 2001 《從殖民程式到「哈日之城」:台北西門町的消費地景》。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麒中 1998 <性傾向與就業歧視之探討>,《性別與空間研究室通訊-同志空間專輯》5:211-237。
賴鈺麟 2000 <同志運動與社會運動理論的辯證關係>,《第五屆性教育、性學、性別研究暨同性戀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
賴孟如 1998 《次文化空間之研究─以女同性戀酒吧為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碩士論文。
簡家欣 1997 <書寫中的現身政治-九0年代同志言說戰場的流變>,《聯合文學》第13卷4期。頁66-69。 ------ 《喚出女同志:90年代台灣女同志的論述形構與運動集結》。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理論組碩士論文。 ------ <九0年代台灣女同志的性別抗爭文化:T婆角色的解構、重構與超越>。《思與言》35(1):145-209。
謝志偉 2000 <「加味姑嫂丸」的省思-從「雞雞」到「屁屁」的不對稱關係談起>。《從酷兒空間到教育空間-第二屆四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麥田。
魏偉莉 2003 <論「鬼兒與阿妖」中女同志性別角色的刻板化書寫>,《台灣文學評論》3:3。頁77-95。
Barthes, Roland 1994 戀人絮語。台北:桂冠。
Butler, Judith 1990 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Routledge. 1993 Bodies that matter. London: Routledge.
Cahn, Susan K. 1993 “From the “Muscle Moll” To The “Butch” Ballplayer: Mannishness, Lesbianism. And Homophobia in U.S. Women’s Sport”. Feminist Studies, 19, no. 2.
Caudwell, Jayne 1999 “Women’s Football in the United Kingdom: Theorizing Gender and Unpacking the Butch Lesbian Image”. Journal of sport & social issues.390-402.
Case, Sue-Ellen 1989 “Toward a Butch-Femme Aesthetic”. In Making A Spectacle, ed. Lynda Hart, 282-99.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Califia, Pat 1992 “Clit Culture: Cherchez La Femme….” On Our Backs 8(4): 10-11.
Durand, Jean-Pierre 1996 蔡筱穎、郭光予譯。《當代社會學》。台北:遠流。
Durkhiem, Emile 1997 The Division of Labor in Society. Free Press.
D’Emilio, John and Estelle B. Freeman. 1988 Intimate Matters: A history of sexuality in America. New York: Harper& Row.
Faderman, L. 1997 Surpassing the love of men. London: The Women’s Press.
Foucault, Michel 1998 《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台北:桂冠。
Gibson, M. 1997 “Clitoral corruption: Body metaphors and American doctor’s constructions of female homosexuality”, 1870-1900. In V. Rosario (Ed.), Science and homosexualities (pp. 108-132). London: Routledge.
Giddens, Anthony 1992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timac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2001 《親密關係的轉變:現代社會的性、愛、慾》,周素鳳譯,台北:巨流。
Garcia, J. N. C. 1999 <此「敗德」非比「敗德」:校園性騷擾與(同性戀)情慾標記>。金宜蓁、疻t美合譯,《性/別研究》5/6:208-227。國立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
Harding, Sandra (1991) 1995 <從女同性戀者生活的角度思考>,殷寶寧譯,《性別與空間研究室通訊》1:190-211。
Halberstam, Judith 1999 <「男性」騙局:仿冒的陽剛特質與Brandon Teena的案例>。金宜蓁、疻t美合譯,《第三屆「性/別政治」超薄型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
Healey, E. 1996 Lesbian sex wars. London: Virago.
Malinoski 1991 《南海舡人》,于嘉雲譯,台北:遠流。
Newton, E. 1991 The mythic mannish lesbian: Radclyffe Hall and the new women. London: Penguin.
Phoca , Sophia 1999 《後女性主義》。謝小苓譯,台北:立緒。
Patton, Cindy 1999 <酷兒賽菊寇>,何春蕤譯,《性/別研究》5/6:459-462。國立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
Parkin, Frank 1979 “Marxism and Class Theory: A bourgeois Critique”. In Rhonda F. Levine(Ed.). Social Class and Stratification.119-140. Rowman Littlefield Publisher, INC.
Rich, A 1996 “Compulsory heterosexuality and lesbian existence” In M. Eagleton (ed.), Feiminist Literary Theory: A Reader, Second Edition, pp.24-29. Oxford: Blackwell.
Rubin, Gayle 1975 “The Traffic in Women: Notes o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Sex. In Rayna R. Reitrt(ed.) Toward an Anthropology of women. New York& London: Monthly Review Press.
Sedgwick, Eve Kosofasky 1990 Epistemology of the Closet. Ber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Sedgwick, E. K. 1998 <情感與酷兒操演>。金宜蓁、疻t美合譯,《性/別研究》3/4:90-108。國立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
Weber, J.C. 1996 “Social Class as a Correlate of Gender Identity Among Lesbian Women”. Sex Role(35): 271-280.
Walker, Lisa M. 1993 “How to recognize a Lesbian: 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Looking Like What You Are”. Journal of women in Culture and Society. vol. 18, no. 4
Woodward, Kathryn 2004 《身體認同:同一與差異》,林文琪譯。韋伯文化。
Weeks, Jeffery 2002 《20世紀的性理論與性觀念》。宋文偉,侯萍 譯,江蘇人民出版社。
Whelehan, I. 1995 Modern feminist thought.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