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崇一,(1991),台灣工業化與家庭關係的轉變,見喬健主編:「中國家庭及其社會變遷」,香港: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暨亞太研究所。
林益厚,(1989),「人口變遷與家戶組成之關係:台灣地區之模擬分析」,私立東海大學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林松齡,(2000),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家庭與個人的關係之探討,「台灣社會的婚姻與家庭:社會學的實證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林菊枝,(1976),婚姻與家庭,台北:正中書局。
林顯宗,(1995),家庭社會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吳俊賢,(2002),「家戶住宅選擇模型及家戶競爭模型之實證比較分析」,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胡志平,(1996),「家戶形成與住戶形成理論分析之連結化」,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胡幼慧及馬淑榮,(1989),已婚及非婚人口之組成及社會特質探討,「台灣社會現象的分析」,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叢刊(25),第25-55 頁。
胡幼慧,(1995),三代同堂-迷思與陷阱,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洪淑麗,(2000),「夫妻工作異動的交互影響─台灣的實證研究」,淡江大學產業經陳寬政、涂肇慶及林益厚,(1989),台灣地區的家戶組成及其變遷,「台灣社會現象的分析」,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叢刊(25),第311-335 頁。
陳姿勳,(2000),「性別、家庭生命週期與婚姻滿意度關係之探討」,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徐良熙及林忠正,(1989),家庭結構及社會變遷的再研究,「台灣社會現象的分析」,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叢刊(25),第25-55 頁。
黃迺毓、林如萍、唐先梅和陳芳茹,(2001),「家庭概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黃迺毓,(1988),「家庭教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張明正,(1992),家庭變遷對婦女生育行為之影響-以台灣地區為例,人口轉型中的家庭與家戶變遷研討會論文集,71-87 頁,1992 年1 月、台北。
張顥鐘,(2002),「以敘述性偏好法探討迄點屬性對城際旅運者運具選擇行為之影響」,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齊力,(1990),「近二十年來台灣地區家戶核心化趨勢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章英華、齊力,(1991),台灣家戶型態的變遷:從日據到光復後,「思與言」,第29卷,第4 期,85-113 頁。劉一龍,(2002),「台灣家庭的生命週期」,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孫得雄,(1991),社會變遷中的中國家庭:以台灣為例,見喬健主編「中國家庭及其社會變遷」,香港: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暨亞太研究所。
薛麗敏、陳綉里,(1997),台灣一九八O 年代住宅自有率變化之探討,「住宅學報」,第6 期,27-48 頁。
賴澤涵、陳寬政,(1986),台灣的社會變遷與家庭制度,加強家庭教育促進社會和諧學術研研討會論文集,15-42 頁,1986 年、台北。
鄭慧玲譯(Sven Wahlroos 著),(1997),「家庭概念」,台北:獅谷圖書出版公司。
鄭旭智等譯(J. Scott Long 著),(2002),「類別與受限依變項的迴歸統計模式」,台北:弘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鍾寶梅譯(Peter Schmidt 著),(1984),「計量經濟學」,台北:台灣經濟研究室。
魏章玲譯(威廉・古德原著),(1988),「家庭社會學」,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Åsberg, P.,(1999),Housing decisions of Young Swedish adults,Journal of Housing Economics,8:116-143。
Ben-Akiva, M. and Lerman, Steven R.,Discrete choice analysis:The theory and application to travel demand,The MIT Press。
Börsch-Supan, A.,(1986),Household formation, housing prices, and public policy,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30:145-164。
Domencich, Thomas A. and Mcfadden, Daniel,(1978),Urban Travel Demand:A Behavioral Analysis,台北:儒林圖書有限公司。
Ermisch, J. , and Overton, E.,(1985),Minimal household units:A new approach to the analysis of household formation,Population Studies,39:33-54。
Ermisch, J. , and Salvo, P. Di,(1997),The economic determinants of young people’s household formation,Economica,64:627-644。
Ermisch, J.,(1999),Price, parents, and young people’s household formation,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45:47-71。
Goldscheider, F. K. , and DaVanzo, J.,(1985),Living arrangements and the transition to adulthood,Demography,22(4):545-563。
Goldscheider, F. K. , and Davanzo, J.,(1989),Pathways to independent living in early adulthood : Marriage, semiautonomy, and premarital residential independence ,Demography,26:597-614。
Garasky, S. , Haurin, R. J., and Haurin, D. R.,(2001),Group living decisions as youths transition to adulthood,Journal of Population Economics,14:329-349。
Haurin, D. R. , Hendershott, P. H. , and Kim, D.,(1993),The impact of real rents and wages on household formation,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75:284-293。
Haurin, D. R. , Hendershott, P. H. , and Kim, D.,(1994),Housing decisions of American youth,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35:28-44。
Haurin, R. J. , Haurin, D. R. , Hendershott, P. H. , and Bourassa, S. C.,(1997),Home or alone:The costs of independent living for youth,Social Science Research,26,135-152。
Heath, S.,(1999),Young adults and household formation in the 1990s,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20(4):545-561。
Martinez-Granado, M. , and Ruiz-Castillo, J.,The decisions of Spanish youth:A cross-section study,Journal of Population Economics,15:305-330。
McElroy, M. B.,(1985),The joint determination of household membership and market work:The case of young men,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3:293-351。
Wolf, A. P.,(1985),Chinese family size:A myth revitalized,The Chinese Family and Its Ritual Behavior,Taipei:Institute of Ethnology,Academia Sin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