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1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28 04:5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洪文傑
研究生(外文):Huang, Wen-Chieh
論文名稱:大航海時代瑯嶠灣地區的開發與社會變遷(1624-1895)
論文名稱(外文):Langqiaowan’s Social Development and Changein the Age of Discovery(1624-1895)
指導教授:曾光正曾光正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Tseng, Kuang-Cheng
口試委員:吳根明簡文敏
口試委員(外文):Wu, Ken-MingChien, Wen-Ming
口試日期:2015-06-18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屏東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發展學系碩士班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社會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5
畢業學年度:10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79
中文關鍵詞:大航海時代瑯嶠灣瑯嶠灣地區社會變遷
外文關鍵詞:the Age of DiscoveryArea of Lungkeaou BayLungkeaou BaySocial change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235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6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瑯嶠地區在台灣的海洋發展史上,曾經佔有重要的的定位,而「瑯嶠灣」在大航海時代更是瑯嶠地區對外交通船舶轉運及外來人文、政治、經濟中心及漢人移入的重要出入門戶。近代對墾丁地區的考古發現,位於瑯嶠灣地區的龜山的第一史前考古遺跡及第二史前考古遺跡證明遠自史前時期就有各區域移入的人種進入生活,而產生各種文化層的發現。到17世紀荷蘭據台,「瑯嶠灣」是荷蘭人通往卑南尋金的航運和陸上要道及荷蘭人、漢人與瑯嶠地區上、下十八社居民經濟交易的出入口。明末清初鄭氏政權從瑯嶠灣登陸,派遣部將屯田墾荒於糠榔埔開啟漢人入墾瑯嶠地區並與原住民馬卡道平埔族、瑯嶠排灣族及卑南阿美族的既爭地又彼此交易的各種合作又推擠及聯姻的生活模式也在時代的潮流中融合了彼此文化、生活習慣、風俗等,產生了新的共同模式,雖然有的傳統文化、風俗、生活習慣消失了。19世紀發生震驚國際的「牡丹社事件」,改變清朝政府對瑯嶠地區的政權與軍事位置認同,開啟了瑯嶠地區官方鼓勵墾殖的序幕,從嚴禁開墾移民政策轉為「開山撫番」「設立縣治」鼓勵漢人移居開墾。瑯嶠地區由原「瑯嶠灣」的車城政商區轉移到設縣後的恆春。「瑯嶠灣」除了在新航運工具輪船的興起及新興港口的設立,而區域內射寮港及清港港口淤積,一幕幕歷史悲、喜劇在此搬演,但仍難挽回它日漸沒落的宿命,而探討瑯嶠灣地區的開發與社會變遷史也可以說是探討了整個瑯嶠地區的變遷史。

Langqiaowan (Langqiao Bay) once occupied an strategy status in Taiwan’s marine history. During the Age of Discovery, Langqiaowan enjoyed its cultural and political importance as the portal of transpor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as well as one the major entrance for Han Chinese immigration to Taiwan.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in this area, the the first and the second sites located in Guishan (Turtle Hill) , have proved that even in prehistoric times human of different races had entered and settled down in the area. A variety of cultural layers which are believed to belong to them have been discovered. During the period of Dutch ruling in 17th century, Langqiaowan was the land and water gateway to Pinuyumayan’s areas where Dutch sought gold. It also accommodated the trades between Dutuch, Han Chinese and local people. Under the ruling of Kingdom of Tungning,and Qing Dynasty, Han Chinese began their cultivation in Langqiaowan. The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Han Chinese and Pinuyumayan, Payuan, Pangcah(Amis) nations reshaped this area’s lifestyle and culture. The Peony Society Event in 19th century changed Qing Dynasty’s administration and military deployment in this area. The government no longer prohibit but encourage the immigration and cultivation by Han Chinese. The political and commercial center gradually moved away from Langqiaowan to Hengchun Town, where a county level administration system was settled. The introduction of modern vehicles, the installation of new habours, and siltation of Sheliao Habour and Qinggang Habour, ended Langqiaowan’s prosperousness. This research is going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and social chang of such a legendary area.




謝誌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III
目 次 …………………………………………………………………IV
表 次 …………………………………………………………………VI
圖 次 …………………………………………………………………V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名詞釋義 7
第三節 研究方法 12
第四節 研究流程與章節安排 22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2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31
第一節 從文化涵化概念探討大航海時代外來文化的移入 31
第二節 漢人移民的相關研究與理論探討 35
第三節 歷史文獻回顧 40
第三章 瑯嶠灣地區的環境 49
第一節 瑯嶠灣地區的地理環境 49
第二節 史前瑯嶠灣地區居民分布與生活型態 60
第三節 小結 77
第四章 瑯嶠灣地區漢人的墾殖 79
第一節 大航海時代的臺灣意象 80
第二節 漢人移民墾殖的門戶-清港與射寮港 88
第三節 荷蘭人治台的瑯嶠地區 123
第四節 明鄭時代瑯嶠灣地區的開發 157
第五節 清領時期瑯嶠灣地區的開墾 164
第六節 小 結 191
第五章 瑯嶠灣地區的劇變與衰微 195
第一節 牡丹社事件經過及影響 196
第二節 瑯嶠灣地區的變遷 219
第三節 瑯嶠灣地區的衰微 227
第四節 小 結 245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247
第一節 結論 247
第二節 建議 258
參考文獻 260
附錄 272
附錄一 瑯嶠灣歷史空間記事 272
附錄二 彌亞的探討 274
附錄三 漳州平和張家遷居恆春300年路線圖 275
附錄四 乾隆臺灣輿圖古今比較 279

表次
表2-1 訪問耆老名單 21
表1-1 瑯嶠灣地區歷代行政區劃 28
表3-1史前文化層次表 61
表3-2 瑯嶠灣地區所發現的史前遺址表 70
表4-1 瑯嶠下番十四社表 96
表4-2 瑯嶠灣地區行政區域及人口統計表 122
表4-3 南部地方會議時間統計表 149
表4-4瑯嶠社贌社金額表 151
表4-5荷蘭時期的瑯嶠諸村戶口表 152
表4-6清代鳳山縣人口數之演變 188







圖次
圖1-1 瑯嶠灣地區區域圖 11
圖1-2 研究流程 22
圖1-3 瑯嶠灣地區庄社圖 26
圖1-4 瑯嶠灣地區空照圖 27
圖3-1 台灣地理位置全圖。 50
圖3-2 瑯嶠灣地區圖 51
圖3-3 現今射寮港、清港沙洲、沙嘴示意圖 53
圖3-4 龜山史前遺址地理概況 62
圖3-5 龜山文化遺址圖 63
圖3-6 台灣地區金屬器與金石並用時代早期文化分布圖 68
圖3-7 龜山史前遺址出土的人形紋陶 69
圖3-8 南島語族圖 71
圖3-9 墾丁國家公園史前遺址分佈圖及其編號秩序。 73
圖3-10 墾丁遺址出土陶片上之稻殼痕 74
圖4-1 布萊瑪繪製的1635年台灣港口及鄰近地區圖 91
圖4-2 18世紀初馮秉正及德瑪諾繪製的台灣地圖 92
圖4-3 H.B.Ingenieur 繪製的台灣地圖 93
圖4-4 清港、射寮港示意圖 94
圖4-5 琅嶠山圖 105
圖4-6 清朝防禦的砲管 106
圖4-7 瑯嶠灣港區圖 107
圖4-8 清代恆春縣主要港口分布圖 108
圖4-9 瑯嶠灣日軍駐營局部放大圖 116
圖4-10 1976年射寮空照圖 116
圖4-11 上圖1872年射寮溪岸邊的船隻 120
圖4-12 左1872年李仙得在瑯嶠港灣照 121
圖4-13 1621年黑索.利德松繪製的東亞海圖 126
圖4-14 1625雅各繪製的第一張臺灣全圖 127
圖4-15 1638年繪製的臺灣手繪海圖 128
圖4-16 1645《手繪臺灣噶瑪蘭地圖》 129
圖4-17 1653《中國沿海及臺灣島的航海圖及卑南圖》 130
圖4-18 1662年海圖 132
圖4-19 鄭氏時代開墾區圖 159
圖4-20 1185年(南宋淳熙十二年)古今華夷區域總要圖 166
圖4-21 臺灣略圖 167
圖4-22 臺灣府三縣圖 168
圖4-23 臺灣府志總圖 169
圖4-24 臺灣與圖 169
圖4-25 1730年(雍正8年)「海國見聞錄」 170
圖4-26 1759年(乾隆24年)「乾隆臺灣舆圖」 171
圖4-27 1786年(乾隆51年)臺灣番界圖 172
圖4-28 恆春縣內對外交通路線圖 173
圖4-29 清代恆春縣圖 174
圖4-30 閩台海路線圖 175
圖4-31 渡海證明單 179
圖4-32《台灣歷史圖說》。 180
圖4-33 漳泉客籍移民路線和來台人口分布圖 187
圖5-1 瑯嶠灣日軍登陸船艦停泊處 203
圖5-2 日軍攻打牡丹社路線圖 204
圖5-3 射竂港至西門城濠間水道(1904) 224
圖5-4 恆春半島港區示意圖 228
圖5-5 清領以前台灣港口分布圖 229
圖5-6 1683年-1710年台灣港口分布圖 230
圖5-7 1711年~1730年台灣港口分布圖(第二小期) 231
圖5-8 1731年~1783年台灣港口分布圖(第三期) 232
圖5-9 1784年~1830年台灣港口分布圖(第四小期) 233
圖5-10 1831年~1860年台灣港口分布圖(第五小期) 234
圖5-11 1831年~1860年台灣港口分布圖(第六小期) 235
圖5 12 1871年~1895年台灣港口分布圖 236
圖5-13 1880全台前後山總圖(裁取瑯嶠地區部分) 240
圖5-14 1878全台前後山總圖(裁取瑯嶠地區部分) 240
圖5-15 1935年高雄州管內里程圖 241


一、中文部分
小島由道著(2003)。黃文新譯,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五卷之一。台北:中研院民族所。
中村孝志(1936)。蘭人時代的蕃社戶口表。南方土俗, 4 :1。
中村孝志(1997)。十七世紀荷蘭人在臺灣的探金事業。文收氏著。荷蘭時代台灣史硏究,上集。臺北:稻香出版社。
中村孝志(1997)。荷蘭時代台灣史研究上卷—概說、產業。台北:稻香出版社。
中村孝志(2001)。圍繞臺灣的日蘭關係。村上直次郎等著,許賢瑤譯。荷蘭時代臺灣史論文集。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
中村孝志(2002)。十七世紀西班牙人在臺灣的佈教。文收氏著。荷蘭時代台灣史硏究,下集。臺北:稻香出版社。
中村孝志(2002)。荷蘭時代台灣史研究下卷---社會、文化。台北:稻香出版社。
王 璽(2006)。李鴻章與中日訂約(一八七一)。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王文穉(1959)。甲戌公犢鈔存。台灣文獻叢刊第三九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
王世慶。重修台灣省通志,卷七政治志,建置沿革篇,13。
王瑛曾(1962)。重修鳳山縣志。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王瑛曾編(2006)。重修鳳山縣志(上)。台灣史料集成,清代台灣方志彚刊,第13-14冊,台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
包樂史等編(2010)。林偉盛、康培德等中譯。邂逅福爾摩沙,第一冊、第二冊。臺北:順益臺灣原住民博物館。
司馬嘨青(2009)。臺灣荷蘭總督。台北市: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台灣文獻叢刊第三八種(1959)。同治甲戌日兵侵臺始末。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台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編(2008)。明清台灣檔案彙編(第肆輯), 第73,74冊,台北:遠流出版社。
台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編輯(2007)。恆春縣志。清代台灣方志彚刊,第32冊。
台灣省文獻委員編譯(1997)。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志搞,1,南投:台灣省文獻會。
必麒麟(1999)。陳逸君譯。〈泣血海岸線〉歷險福爾摩沙。台北市: 原民 。
甘為霖(2003)。十七世紀台灣教會史研究者。台灣風物, 54(1),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
石萬壽(1986)。乾隆以前台灣南部客家人的墾殖。臺灣文獻,37 (4),74。
伊能嘉矩(2012)。楊南郡譯註。台灣踏查日記下。台北市:遠流出版。
伊能嘉矩著(1996)。楊南郡譯註。台灣踏查日記。台北:遠流出版有限公司。
向 達(1982)。兩種海道針經。北京:中華書局出版。
江玉玲(2009)。福爾摩沙的神僕之聲。臺北:道聲出版社。
江玉玲編著(2009)。荷治時期臺灣基督教史料。臺北:道聲出版社。
江樹生譯(2000–2011)。熱蘭遮城日誌。全四冊。臺南:臺南市政
江樹生譯(2010)。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臺灣長官致巴達維亞總督書信集Ⅰ (1622-1626)。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臺灣長官致巴達維亞總督書信集Ⅱ(1627-1629)。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余文儀(2007)。續修台灣府志。臺灣史料集成,清代台灣方志彙刊:第十五冊,台北市:文建會。
吳中杰(1998)。台灣福佬客佈及其語言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元炳(1966)。沈文肅公(葆楨)政書。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六輯。台北:文海出版社。
吳國聖(2009)。十七世紀臺灣Favorlang人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密察(1994)。台湾近代史研究。台北:稻鄉出版有限公司。
吳聰賢(1973)。農民離村與農業人口之闢係。臺灣大學農學院研究報告,14 (2)。
宋文薰等(1992)。台灣地區重要考古遺址初步評估第一階段研究報告。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委託,中國民族學會研究計畫報告。(未出版)
李仙得(1960)。台灣番事物產與商務。台灣文獻叢刊第四六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
李光周(1984)。墾丁國家公園所見的先陶文化及其相關問題。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 44,79-147。
李光周(1985)。第一篇:史前文史景觀。墾丁國家公史前文化與生態資源。內政部營建署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3-19。
李光周(1985)。墾丁國家公園史前文化及生態資源。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
李光周、伊建中(1995)。墾丁史前住民與文化。台北,稻香出版社。
李光周等(1985)。墾丁國家公園考古調查報告。保育研究報告第17號。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
李匡悌(1994)。探討台灣南端史前聚落的海洋適應:以龜山史前遺址為例。國立海洋博物館籌備處。
李匡悌(2000)。墾丁國家公園史前文化遺址現況調查及地理資訊系統檔案建立。 內政部營建署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
李匡悌(2002)。恆春半島的人文史蹟。內政部營建署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
李匡悌(2005)。論墾丁史前聚落遺址的貝類採集及其古代水體環境的意義。南島研究學報, 1(2),47-63。
李汝和主修(1969)。臺灣省通誌 卷三 政事志外事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05-106。
李坤修(2002)。卑南遺址的新發現及新問題。臺東文獻復刊,7,40-71。
李坤修(2005)。台東縣舊香蘭遺址搶救發掘計畫期末報告。台東縣政府文化局委託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執行。(未出版)
李坤修(2006)。台東縣舊香蘭遺址的搶救發掘及其重要的發現。臺東文獻復刊,12,17∼47。
李政隆(2001)。臺灣基督教史。臺北:天恩出版有限公司。
李雄揮(2003)。荷據Pieter A. Overtwater議長時期關於臺灣教育跨洋爭辯探討。臺灣教育史研究會通訊, 27。
李雄揮譯(2003)。荷據下的福爾摩莎。臺北:前衛出版社。
沈葆禎(1959)。福建台灣奏摺。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周元文(1712)。重修台灣府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年重印。 304。
周玉翎(2000)。台灣南端尾閭恆春的族群與歷史(1867~1904)。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憲文(1966)。台灣經濟史。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周憲文(1980)。清代台灣經濟史。台北:台灣開明書店。
周鍾瑄(1717) 。諸羅縣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重印。251。
林子候(1974)。牡丹社之役及其影響。臺灣文獻,25 (4),南投:臺灣文獻委員會,38-39。
林玉茹(1996):清代台灣港口的空間結構。台北:知書房出版有限公
林呈蓉(2004)。樺山資紀「日記」與水野遵「征蕃私記」的史料價值與意義。樺山資紀蘇澳行。台北:玉山社。
林呈蓉(2006)。牡丹社事件的真相。台北:博楊文化出版。
林金水(2003)。臺灣基督教史。北京:九州出版社。
林珮如(2000)。大鵬灣南平聚落的漁村生活文化研究。台南市:台南師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偉盛(1998)。R. Junius給東印度公司的阿姆斯特丹商館諸董事的報告 ─ 一六三六. 九.五。臺灣文獻,47(2),65–84。
林偉盛(1998)。荷據時期教會工作史料選譯。臺灣文獻,48(1),頁221– 241。
林偉盛(2000)。荷蘭東印度公司檔案有關台灣史料介紹。漢學研究通訊,75, 台北:漢學研究中心。
林淑慧(2004)。黃叔璥及其《台海使槎錄》研究。台北:萬卷樓出版有限公司。
林惠娟(2003)。讓生活走進地圖以地圖記錄生命。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歷史文物122,8-13。
林滿紅(1997)。茶、糖、樟腦業與台灣之社會經濟變遷。台北:聯經出版有限公司。
阿瓦列斯(2006)。(José María Àlvarez)。西班牙人在臺灣。南投:國 史館臺灣文獻館。
施添福(1987)。清代在台漢人的祖籍分佈和原鄉生活方式。地埋研究叢書第十五號,台北:師大地理糸印行。
施添福(1999)。臺灣的人口移動和雙元性服務部門。台灣省文獻會印行。
查 忻(2009)。荷蘭改革宗教會與十七世紀臺灣殖民地社會─臺灣教會的社會道德控制初探。臺灣與海洋亞洲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
胡月涵(2002)。中國移民對抗荷蘭東印度公司。臺灣文獻,53(3),106。
范 咸(1961)。重修台灣府志。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范明煥(1998)。臺灣客家源流與區域。臺灣族群社會變遷研討會論文集,臺灣省文獻會,103。
郁永河(1996)。裨海紀遊。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唐贊袞(1891)。臺陽見聞錄。文叢第30 種,47。
夏忠平(1995)。地圖的文化歷史地理學觀點-詮釋臺灣地圖史中地圖的文化意涵。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
夏黎明(1996)。清代台灣地圖演變史──兼論一個典範的轉移歷程。台北:知書房。
夏獻綸(1959)。臺灣輿圖。光緒五年原刊,文叢第四五種。
徐宗幹。斯未信齋存稿。收於治臺必告錄,第卷4 之「議水沙連六番地請設屯丁書」。
格斯.冉福立(Kees Zandvliet)(1997)。江樹生譯。十七世紀荷蘭人繪製 的臺灣老地圖。台北:漢聲。
翁佳音(2006)。大臺北古地圖考釋。臺北:稻鄉出版有限公司。
高拱乾(1960)。台灣府志。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高賢志、黃光贏(2012)縱覽臺江大元四百年地與圖。臺南:臺國家公園管理處。
屠繼善(1960)。恆春縣志。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康培德(2005)。臺灣原住民史.政策篇(一)荷西時期。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張箭(2002)。地理大發現研究。北京:商務出版有限公司, 31-32。
曹永和(1979)。台灣早期歷史研究。台北市。聯經出版公司。
曹永和(2000)。臺灣史研究的另一個途徑──「臺灣島史」的概念。臺灣早期歷史研 究續集。臺北:聯經出版社。
曹永和等(1997)。荷蘭東印度公司有關台灣檔案目錄。台灣史檔案文書目錄。臺北:國立臺灣大學。
莊雅婷(2004)。屏東縣滿州鄉港口村居生活方式之研究。台南市:國立台南師院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處番提要。國史館牡丹社事件史料專題翻譯。卷之二, 113。
連 橫(1984)。台灣通史,台北:眾文圖書公司出版,一版二刷。
郭輝、程大學等譯(1970–1990)。巴達維亞城日記,全三冊。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陳文士(1998)。瑯嶠鄉情。鳳山市:高雄文化出版社。
陳文達(2005)。鳳山縣志。台北:文建會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
陳亦榮(1991)。清代漢人在臺灣地區遷徙之研究。台北。東吳大學出版。
陳如君(1994)。乙未之前恆春地區開發之研究。成大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紹馨(1979)。台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台北:聯經出版社。
陳夢林(2005)。諸羅縣志。台北:文建會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
鳥居龍藏(1996)。楊南郡譯註。探險台灣。台灣調查時代,台北:遠流出版社。
森丑之助(2000)。楊南郡譯註。生蕃行腳:森丑之助的台灣探險。台北:遠流出版社
游維真等(2004)。《車城鄉志》。屏東縣車城鄉公所。
程紹剛譯(2000)。荷蘭人在福爾摩莎。臺北:聯經出版有限公司。
黃士強、陳有貝、顏學誠(1987)。墾丁國家公園考古民族調查報生報告。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保育研究報告第三十七號。
黃秀政(1992)。台灣割讓與乙末抗日運動。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
黃叔璥(1957)。台海使槎錄。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黃怡譯(2012)。李仙得南臺灣踏查日記。臺北:前衛出版社。
黃得峰、王學新譯(2005)。處蕃提要。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黃啟仁(2007)。恆春地區客家二次移民之研究…以保力村為例。國立臺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逢昶(1960)。台灣生熟番紀事。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黃嘉謨(1979)。美國與台灣:1784-1895。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
黃瓊慧等(1991)。臺灣地名辭書,四 ,689。屏東縣,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愛德華・豪士(Edward H. House)(2008)。陳政三譯。征臺紀事:牡丹社事件始末,中和:臺灣書房出版。
楊彥杰(1992)。荷據時代臺灣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溫 吉(1957)。台灣番政志。台北:台灣省文獻會。
落合泰藏(1995)。下條久馬一註、賴麟徵譯。明治七年牡丹社事件醫誌(上)、(下),收錄於台灣史料研究5、6期,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廖正宏(1995)。人口遷移。台北,三民書局印行。
臧振華等(2006)。臺灣史十一講。台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
趙國輝(2008)。近代初期中日台灣事件外交。台北。海峽學術出版。
劉良璧(1961)。重修福建台灣府志。乾隆七年原刊。台北:台灣文獻叢刊七十四種。
劉銘傳(1958)。劉壯肅公奏議冊一。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蔣毓英(1985)。台灣府志。康熙年原刊。台灣府藏本(原木刻本)景印。
鄭維中(2004)。荷蘭時代的台灣社會。台北市,前衛出版社。
樺山資紀(2002)。楊南郡譯註。日軍攻台急先鋒在琅嶠:樺山資紀台灣記事。台灣 百年花火:清末日初台灣探險踏察實錄,台北:玉山社。
賴志彰、魏德文、高傳棋(2003)。竹塹古地圖調查研究。新竹:新竹市政府。
戴佑純(2003)。一個沿海漁村的產業發展與生活空間之研究—以嘉義縣網寮為例。花蓮市,南華大學人文研究學院環境與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戴昌鳳(2003)。台灣的海洋。新北市:遠足文化有限公司。
戴炎輝(1979)。清代台灣之鄉治。台北市:聯經出版公司。
戴寶村(1995)。台灣海洋史與海盜。宜蘭文獻雜誌,16,3-8,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韓家寶等譯(2005)。荷蘭時代臺灣告令集、婚姻與洗理登錄簿。曹永和文教基金會專刊一,臺北:南天書局。
簡炯仁(1996)。南台灣屏東平原的開發與族群關係。台灣文獻47(3),109-123。
簡炯仁(1997)。屏東平原的開發與族群關係。屏東:屏東縣立文化中心。
簡炯仁(1999)。屏東先人的足跡。屏東:屏東縣立文化中心。
簡炯仁(2006)。屏東平原平埔族之研究。臺北:稻鄉出版有限公司。
藍鼎元(1951)。平台紀略。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顏鳳儀(2009)。台灣恆春半島現生與考古遺址芋螺殼體穩定碳氧同位素所反 映之環境記錄。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地球科學系(碩士論文)。
魏 源(1998)。海國圖志。湖南:岳麓書社。 羅大春(1972)。台灣海防並開山日記。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藤井志津枝(1992)。近代中日関係史源起―1871~74年台湾事件。台北:金禾出版社。
寶鋆(1975)。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九年原刊。錄於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四一輯,台北:文海出版社。







二、外文部分
Blussé, Leonard; Everts, Natalie, eds,(2000) . The Formosan Encounter: Notes on Formosa’sAboriginal Society: A Selection of Documents from Dutch Archival Sources Volume II:1636-1645 . Taipei: Shung Ye Museum of Formosan Aborigines.
Blussé, Leonard; Everts, Natalie, eds,(2006). The Formosan Encounter: Notes on Formosa’sAboriginal Society: A Selection of Documents from Dutch Archival Sources Volume III:1646-1654. Taipei: Shung Ye Museum of Formosan Aborigines.
Blussé, Leonard; Everts, Natalie; & Frech, Evelien, eds(1999) . The Formosan Encounter: Notes on Formosa’s Aboriginal Society: A Selection of Documents from Dutch Archival SourcesVolume I: 1623-1635. Taipei: Shung Ye Museum of Formosan Aborigines.
Campbell,WM,(1992) . Formosa Under The Dutch Described From Contemporary Records.台北:南天書局。
Douglas L.Fix、John Shufelt(2012)。Notes of Travel in Formosa。台南市:臺灣歷史博物館。




三、學術資料庫網站
中文電子期刊
http://library.nptu.edu.tw/eresource/CJournallist.aspx
中央研究院
http://www.sinica.edu.tw/index.shtml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數位典藏平埔文化資訊網平埔文http://www.ianthro.tw/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http://www2.ihp.sinica.edu.tw/staffProfile.php?TM=3&M=1&uid=35
中研院台灣考古數位典藏博物http://proj1.sinica.edu.tw/~damta/kt06-1.html
中研院台灣考古數位典藏博物館http://proj1.sinica.edu.tw/~damta/kt06-1.html
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
http://nrch.cca.gov.tw/twpedia.php?id=1193
國家圖書館
http://www.ncl.edu.tw/mp.asp?mp=2
國學論壇
http://www.tonyhuang39.com/page/cc732.html
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http://np.cpami.gov.tw/chinese/index.php?option=com_dl&view=dl&layout=type1&sid=2&Itemid=59&limitstart=45#&Itemid=29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石萬壽(1986)。乾隆以前台灣南部客家人的墾殖。臺灣文獻,37 (4),74。
2. 石萬壽(1986)。乾隆以前台灣南部客家人的墾殖。臺灣文獻,37 (4),74。
3. 李光周(1984)。墾丁國家公園所見的先陶文化及其相關問題。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 44,79-147。
4. 李光周(1984)。墾丁國家公園所見的先陶文化及其相關問題。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 44,79-147。
5. 李匡悌(2005)。論墾丁史前聚落遺址的貝類採集及其古代水體環境的意義。南島研究學報, 1(2),47-63。
6. 李匡悌(2005)。論墾丁史前聚落遺址的貝類採集及其古代水體環境的意義。南島研究學報, 1(2),47-63。
7. 李坤修(2002)。卑南遺址的新發現及新問題。臺東文獻復刊,7,40-71。
8. 李坤修(2002)。卑南遺址的新發現及新問題。臺東文獻復刊,7,40-71。
9. 李坤修(2006)。台東縣舊香蘭遺址的搶救發掘及其重要的發現。臺東文獻復刊,12,17∼47。
10. 李坤修(2006)。台東縣舊香蘭遺址的搶救發掘及其重要的發現。臺東文獻復刊,12,17∼47。
11. 李雄揮(2003)。荷據Pieter A. Overtwater議長時期關於臺灣教育跨洋爭辯探討。臺灣教育史研究會通訊, 27。
12. 李雄揮(2003)。荷據Pieter A. Overtwater議長時期關於臺灣教育跨洋爭辯探討。臺灣教育史研究會通訊, 27。
13. 林子候(1974)。牡丹社之役及其影響。臺灣文獻,25 (4),南投:臺灣文獻委員會,38-39。
14. 林子候(1974)。牡丹社之役及其影響。臺灣文獻,25 (4),南投:臺灣文獻委員會,38-39。
15. 林偉盛(2000)。荷蘭東印度公司檔案有關台灣史料介紹。漢學研究通訊,75, 台北:漢學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