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獻
王力(2002)。中國現代語法(上冊)。香港:中華書局。
王魁京(1996)。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中的句子的語調、語氣理解問題。北京師
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6,頁79-89。
白曉紅、趙衛(2007)。漢語虛詞15講。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史李梅(2012)。「淘寶體」的語用學解釋─以「親」和「哦」為例。蘭州教育學院
學報,28(1),頁41-43。
朱曉星(2002)。簡明漢語語法學習手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呂叔湘(2010)。現代漢語八百詞增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
呂淑湘(1982)。中國文法要略。北京:商務印書館。
呂文華(2008)。對外漢語教學語法探索。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呂必松(2005)。語言教育與對外漢語教學。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李曉琪(2003)。現代漢語虛詞手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李曉琪(2005)。現代漢語虛詞講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李子瑄、曹逢甫(2010)。漢語語言學。台北:正中書局。
李櫻(2012)。語用研究與華語教學。台北:正中書局。
李明(2005)。語氣助詞的音高分析。載於張斌(主編),現代漢語語法十講(頁
177-200)。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何淑貞、王錦慧(2012)。華語教學語法。臺北市: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王錦慧(2012)。談語法教學的重要性。載於何淑貞、王錦慧(主編),華語教學語
法(頁389-397)。臺北市: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屈承熹(2010)。漢語功能篇章語法。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邵敬敏(2009)。現代漢語通論─第二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社。
房玉清(2008)。實用漢語語法(第二次修訂本)。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周洋(2010)。論語氣詞「哦」的語用功能。語言應用研究,11,頁16-19。
周明強(2005)。現代漢語實用語境學。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林欽惠(2003)。漢語句末助詞「啊」之教學語法初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姚蘭(2010)。語料庫之發展沿革與漢語語料庫之興起。華文世界,106,頁4-18。胡裕樹(1993)。現代漢語。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胡清國(2008)。句末語氣詞的語用功能。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30(4),
頁19-21。
孫汝建(2005)。句末語氣詞的四種語用功能。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1(2),
頁76-80。
孫汝建(2006)。語氣詞口氣意義的分析方法。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2(5),
頁84-89。
孫汝建(1998)。語氣和語氣詞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
上海。
徐晶凝(2000)。漢語語氣表達方式及語氣系統的歸納。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
學版),37(3),頁136-141。
耿二岭(2012)。圖示漢語語法。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陳啟萍(2011)。新生語氣詞「哦」的多維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暨南大學,
廣州。
陳丕榮(2010)。外籍學習者漢語句末語氣助詞習得研究與教學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陳新仁(2013)。語用學與外語教學。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梁曉云(2004)。漢語語尾助詞「呢」之教學語法初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張寶林(2007)。漢語教學參考語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張邱林(2013)。現代漢語裡的語氣助詞「哦」。語言教學與研究,2,頁82-88。
張金蘭(2008)。實用華語文教學導論。臺北市:文光圖書有限公司。
張斌(1983)。現代漢語。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
張斌(1993)。漢語語法修辭常識。香港:香港教育圖書公司。
張斌(2005)。現代漢語語法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張斌(2004)。簡明現代漢語。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陸慶和(2008)。基礎漢語教學(二)詞類教學。臺北市: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陸慶和(2006)。實用對外漢語教學語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郭錦桴(1993)。漢語聲調語調闡要與探索。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常晨光、丁建新、周紅云(2008)。功能語言學與語篇分析新論。北京:北京大學
出版社。
戚恕平(2010)。淺談漢語語料庫對華語文教學的研究與應用。華文世界,106,頁44-49。
陶紅印(2004)。口語研究的若干理論與實踐問題。語言科學,3(1),頁50-67。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08)。新版實用視聽華語(一)~(五)。新北市:正中書局股份
有限公司。
黃昌寧、李涓子(2002)。語料庫語言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舒兆民(2010)。華語文教學講義。臺北市: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賀陽(1992)。試論漢語書面語的語氣系統。中國人民大學學報,5,頁67-71。
楊慧中(2002)。語料庫語言學導論。上海:上海出版社。
董成穩(2003)。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北京:知識出版社。
葉德明(2009)。華語文教學規範與理論基礎。臺北:師大書苑。
葉德明(2006)。遠東生活華語(一)。臺北:遠東圖書公司。
葉德明(2008)。遠東生活華語(二)。臺北:遠東圖書公司。
葉德明(2006)。遠東生活華語(三)。臺北:遠東圖書公司。
齊滬揚、張誼生、陳昌來(2002)。現代漢語虛詞研究綜述。合肥:安徽教育出版
社。
齊滬揚(2002)。語氣詞與語氣系統。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齊滬揚(2005)。對外漢語教學語法。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鄧守信(2009)。對外漢語教學語法。臺北市: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鄧守信(2015)。當代中文課程(一)。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趙金銘(2007)。語音研究與對外漢語教學。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劉月華、潘文娛、故韡(2007)。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增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
劉虹(2004)。會話結構分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劉珣(2013)。新實用漢語課本(第二版)(一)~(六)。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劉珣(2000)。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何淑貞、張孝裕、陳立芬、舒兆民、蔡雅薰、賴明德(2008)。華語文教學導論。
臺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盧偉(1999)。語料庫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4,頁112-115。
盧國屏(2009)。漢語語言學。臺北市: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盧福波(2007)。對外漢語教學實用語法。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施玉惠、楊懿麗、梁彩玲(譯)(2003)。原則導向教學法:教學互動的終極指南 (原
作者:道格拉斯‧布朗)。臺北:臺灣培生教育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原著出
版年:2001)
鮮麗霞、吳海平、陶紅印(2012)。利用真實語料進行語言教學:理論意義與漢語
教學實踐。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47:1,頁
135-157。
張文哲(譯)(2005)。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際 (原作者:Robert E. Slavin)。臺北:
臺灣培生教育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英語文獻
Brown, D. H. (2007). Teaching by Principles,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 3rd ed. New York: Pearson Education, Inc.
Chu, C. C. (2006). A contrastive approach to discourse particles—A case study of
Mandarin UFP ne 呢. 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 3, 7-29.
Gardner R. (2006). Conversational Analysis. In A. Davies & C. Elder (Eds.) The
Handbook of Applied Linguistics (pp. 262-284), New Jersey: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Heritage, J. (2012). Epistemics in Conversation. In J. Sidnell & T. Stivers (Eds.), The
Handbook of Conversation Analysis (pp.370 -394), New Jersey: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Levinson, S. (1983). Conversation analysis. Pragma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i, C. N., & Thompson S. A.(2009). Mandarin Chinese. Taipei:The Crane Publishing
Co., Ltd.
Sacks, H. (1992). Lectures on Conversation. Oxford, UK: Blackwell.
Schegloff, E. A. (2007). Sequence organization in interaction: A primer in
conversation analysi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chegloff, E & Sacks, H. (1973). Opening up closings. Semiotica, 8, 289-327.
Sacks, H., Schegloff, E. A., & Jefferson, G. (1974). A Simplest Systematics For the
Organization of Turn-Taking for Conversation. Language, 50, 696-735.
Tao, H. Y. (2005).the Gap Between Natural Speech and Spoken Chinese Teaching
Material: Discourse Perspectives on Chinese Pedagogy. 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40:2,1-24。
Wu, R. J. (2004). Stance in Talk: a Conversational Analysis of Mandarin Particles.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 Co.
網路資料
國語口語語料(2007)。國立政治大學:漢語口語語料庫。
2014年11月4日,取自:
http://spokenchinesecorpus.nccu.edu.tw/mandarin/
語氣詞之定義(2007)。中華民國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2013年6月20日,取自:
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newDict/dict.sh?idx=dict.idx&cond=%BBy%AE%F0%B5%FC&pieceLen=50&fld=1&cat=&imgFont=1
助詞之定義(2007)。中華民國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2013年6月20日,取自:
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newDict/dict.sh?cond=%A7U%B5%FC&
pieceLen=50&fld=1&cat=&ukey=290292261&serial=2&recNo=0&op=f&imgF
ont=1
手部圖片(未知)。TinyPic。
2016年1月12日,取自:
http://i57.tinypic.com/2cg0w1f.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