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書籍:
王亞維(譯)(1998)。《製作紀錄片》。台北:遠流。
(原書Michael Rabige〔1992〕Directing the Documentary, 2nd ed. Boston: Focal Press.)
王國強(譯)(2006)。《視覺研究導論-影像的思考》。台北市:群學。
(原書Gillian Rose〔2001〕Visual Methodologies – An Introduction to the Interpretation of Visual Materials. Sage Publication of London.)
江麗美(譯)(1995)。《生與死:現代道德困境的挑戰》。台北市:桂冠。
(原書Pojman, Louis P.〔1992〕Life and death : grappling with the moral dilemmas of our time. Jones and Bartlett Publishers, Inc.)
李天鐸(譯)(1993)。《電視與當代批評理論》。台北:遠流。
(原書Allen, R.C.〔1992〕Channels of Discourse. Chapel Hill: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李常山(譯)(1986)。《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台北:唐山出版社。
(原書Jean Jacques Rousseau〔1754〕Rousseau, on the origins of inequality.)
李根芳、周素鳳(譯)(2003)《文化理論與通俗文化導論》。台北市:巨流。
(原書John Storey〔2001〕Cultural theory and popular culture: an introduction. Prentice Hall. )
林文淇(譯)(1997)。《電影的社會實踐》。台北:遠流。
(原書Graeme Turner〔1993〕Film as Social Practice. Big Apple Tuttle-Mori Agency, Inc.)
孟祥森、錢永祥(譯)(2004)。《動物解放》。台北:關懷生命協會。
(原書Peter Singer〔2002〕Animal Liberation. Ecco.)
張忠宏等(譯)(1997)。《為動物說話:動物權利的爭議》。台北市:桂冠。
(原書Pojman, Louis P.〔1992〕 Life and death : a reader in moral problems. Jones and Bartlett Publishers, Inc.)
焦雄屏(譯)(2005)。《認識電影(最新修訂第十版)》。台北市:遠流出版。
(原書Louis Giannetti〔1982〕 Understanding Movies. Prentice-Hall.)
趙偉妏(譯)(2008)。〈交您如何做文化暨媒介研究〉。台北:韋伯。
(原書Jane Stokes〔2003〕.How to do media&cultural studies. Sage Pubns)
簡妙如、管中祥、林婉蓉、張貝雯、林智惟(譯)(1999)。《大眾傳播媒體新論(2001年重譯本)》。台北市:韋柏文化。
(原書Lisa Taylor & Andrew Willis〔1999〕 Media Studies: Texts, Institutions and Audiences.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羅世宏等(譯)(2004)。〈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台北:五南。
(原書Chris Barker〔2001〕.Cultural Studies:Theory and Practice. Sage Pubns)
專書:
李達義(2000)。《好萊塢˙電影˙夢工場》。台北市,揚智文化。
吳瓊(2005)(編)《視覺文化的奇觀:視覺文化總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徐立功、井迎瑞、黃建業(2000)(編)《電影辭典》。台北市:國家電影資料館。
孫振青(1990)。《笛卡兒》。台北市:東大。
張正修(2006)。《西洋哲學史:近代哲學》。台北市: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
傅佩榮(1995)。《心靈的曙光》。台北市:黎明文化。
謝延庚(2006)。《西洋古代政治思想家-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台北市:三民書局。
博碩士論文:
王貞芳(2001)。〈沈石溪動物小說研究〉。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佩瑜(2010)。〈《牧笛獎》童話之動物性、人性及其對兒童的影響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回流中文碩士班碩士論文。
吳佩珊(2007)。〈羅德˙達爾幻想作品裡的人物研究〉,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雅蘋(2004)。〈少年小說中人和動物關係研究〉。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怡吟(2007)。〈吉卜林《叢林傳奇》的動物形塑與寓意〉。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雅文(2000)。〈沈石溪動物小說中狼的研究〉。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期刊論文:
李曉菁(2009)。〈德國自然導向影片類型探討-以2009年國際自然與動物影展為例〉。《生態批評》第3期,103-111頁。
李鑑慧(2003)。〈基督教與動物解放:安德魯.林基之動物神學〉。《神學與教會》第28卷第2期,442-461頁。 沈睿(2006)。〈動物與人:西方動物權利思想的來龍去脈〉。《天涯》第一期,19-26頁。
孫松榮(2008)。〈“動物”幽靈〉。《藝術學報》第82期,151-164頁。 劉紀蕙(2002)。〈文化研究的視覺系統〉。《中外文學》第三十卷,第十二期,12-23頁。 陳伯吹(1979)。〈試論動物故事〉。《兒童文學研究》第一輯,23-38頁。
原文書籍:
Hansen, A. et al(1998).Ma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Methods.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Ch.7
網路資料:
王源(2010)。〈世紀初中國動物小說的突破〉。《中國綠色時報》。上網日期:2012年4月25日。網址:http://www.greentimes.com/green/life/lsshup/content/2010-05/07/content_91501.htm
林盈志(2005)。〈可愛小狗掀起的炫風─《再見了,可魯》發行商黃茂昌專訪〉,台灣電影網-2005年台灣電影年鑑。上網日期:2011年7月12日。網址:http://www.taiwancinema.com/ct.asp?xItem=52427&ctNode=332
黃宗慧(2004)。〈台灣動物文學的現況〉。《自由時報副刊》。上網日期:2012年4月25日。網址:http://homepage.ntu.edu.tw/~soeko/articles/20040524.htm
Saya(2011)。〈你未曾讀過的動物文學〉。上網日期:2012年4月25日。網址:http://big5.china.com.cn/gate/big5/cul.china.com.cn/book/duxiang/2011-07/22/content_43546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