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論著
中國藝術研究音樂研究所。《中國音樂詞典》。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4。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1987年中國音樂年鑒》。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7。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國音樂史圖鑒》。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8。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民族音樂概論》。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3。
王耀華。《中國傳統音樂概論》。臺北:海棠事業文化有限公司,1990。
伍國棟。《中國古代音樂》。臺北:臺灣商務,1993。
任衛東。《毛澤東選集》(全四卷)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
呂鈺秀。《臺灣音樂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
李定一。《中國近代史》。臺北:中華書局,1968。
汪毓和。《中國近現代音樂史》。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8。
邵義強。《交響曲淺釋》(上冊)。臺北:全音樂譜出版社,1976。
邵淑芬、徐俊萍。《實用民族管絃樂器手冊》。台北:長安樂器,2003。
胡登跳。《民族管弦樂法》。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7。
島岡讓、張邦彦。《和聲與曲式分析》。台北:全音樂譜出版社,1975。
袁靜芳。《中國傳統音樂概論》。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
袁靜芳。《民族器樂》。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7。
高厚永。《民族器樂概論》。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1981。
高厚永。《民族器樂概論》。臺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6。
高子銘。《現代國樂》。臺北:正中書局,1959。
徐頌仁。《歐洲樂團之形成與配器之發展》。台北:全音樂譜出版社,2001
。
唐林、張永德、陶純孝。《音樂物理學導論》。安徽: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1991。
梁廣程。《樂聲的奧秘》。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6。
郭秀容,《現代國樂團(民族管絃樂團)樂器改革之研究》,台北,仙靖有限公司出版,2005。莊本立。《四筒琴之創作與研究》。中華藝術與現代文化叢書1981 :6,台北:音樂影劇論集。
喬建中。《土地與歌》〈民族樂隊作品創作四十年〉。山東:山東文藝出版社,1998。
黃體培。《中國樂學通論》第一編樂史。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83。
黃體培。《中國樂學通論》第三編樂器。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83。
董榕森。《實用中國樂法》。台北:大勝書局印行,1974。
楊家駱。《中國音樂史料》(第二輯、第三輯)。臺北:鼎文書局,1975。
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第四冊)。臺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5。
劉志明。《西洋音樂史與風格》。臺北:大陸書店,1988。
劉靖之。《中國新音樂史論》(上)。臺北:耀文事業有限公司,1998。
劉錦藻。《清朝續文獻通考》。臺北:新興書局,1965。
劉東升。《中國樂器圖鑑》。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1993。
廣東省戲劇研究室。《粵劇唱腔音樂概論》。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4。
鄭德淵。《音樂音響學》(上冊)。臺北:樂韻出版社,1981。
鄭德淵。《中國樂器學》。臺北:生韻出版社,1984。
鄭德淵。《樂器分類體系之探討》。臺北:全音樂譜出版社,1993。
薛宗明。《中國音樂史》樂器篇(上、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3。
繆天瑞、郭乃安等。《中國音樂辭典》。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4。
繆天瑞。《律學》。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6。
韓國鐄。《自西徂東》。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1。
韓國鐄。《韓國鐄音樂文集》(一)。台北:樂韻出版社,1990。
韓國鐄。《韓國鐄音樂文集》(四)。台北:樂韻出版社,1999。
Claide V. Palisca。《Baroque Music》。London:Prentice-Hall,Inc.,1991。
Margaret J. Kartomi。《On Concepts and Classification of Musical Instruments》。Chicago and Londe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0。
Rimsky-Korsakov;蔡盛通校定。《管弦樂法原理》。臺北:樂韻出版社,1986。
二、期刊論文
文建會2003年民族音樂創作獎。〈中國樂器演奏記譜法介紹〉。台北:台北市立國樂團,2003年。
〈文建會2003年民族音樂創作獎簡章〉,《文建會2003年民族音樂創作獎暨論壇》2003:12,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毛繼增。〈阮和王仲丙〉。《中國音樂》1987:1。北京:中國音樂編輯部。
王建民。〈談古箏演奏技法的發展〉。《中國音樂》1999:4。北京:中國音樂編輯部。
王鎮庚。〈傳統與現代的對話〉。《北市國樂》1985:76。台北:台北市立國樂團。
王惠然。〈柳琴改革及其樂改觀念〉(上)。《北市國樂》2001:87。臺北:臺北市立國樂團。
文音。〈談我國民族樂器改革問題〉。《中國音樂》1981:4。北京:中國音樂學院中國音樂社。
〈台北市立國樂團「國樂作曲獎」〉。《北市國樂》1986:10:4。台北:北市立國樂團。
北京輕工業部輕工業局民族樂器試點組。〈對琵琶製作試驗報告〉。《民族樂器改良文集》1961:1。北京:音樂出版社。
吳軍。〈揚琴音色問題探微〉。《中國音樂》1994:2。北京:中國音樂編輯部。
沈一鳴。〈關於旋律中的線性描述問題〉。《中國音樂》1994:1。北京:中國音樂編輯部。
劭秀榮。〈琵琶的輪指技巧〉。《中國音樂》1993:3。北京:中國音樂編輯部。
沈洽。〈音腔論〉,《民族音樂學論文選》。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88。
李時銘。〈談現代國樂的編組〉。《表演藝術》1992:55。台北: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李淩。〈漫談音樂的民族化和群眾化〉。《音樂漫談》。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3。
阮仕春。〈柳琴音色改良的探索(上、下)—雙共鳴箱柳琴〉。《北市國樂》1980:54。台北:台北市立國樂團。
明梅。〈曲項琵琶的傳入與發展〉。《民族民間音樂》1989:2。廣州:民族民間音樂編輯部。
林江山。〈七律制(七平均律)對清代以後漢族樂律的影響〉。《中國律學學會第三屆學術論文》。天津:天津音樂學院,1998。
林友仁。〈大同樂會〉。《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北京、上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9。
周靜梅。〈論琵琶的特殊演奏技巧“-指輪”〉。《民族民間音樂研究》1984:2。廣州:花城出版社。
金建民。〈古箏起源之謎〉。《中國音樂》1988:1。北京:中國音樂編輯部。
胡登跳、林友仁。〈中國民族樂隊〉。《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9。
高占春、林石城。〈琵琶製作〉。《樂器》1982:5。北京:全國樂器工業科技情報站。
孫汝桂、張之良。〈笙改革-24簧加鍵擴音笙和36簧加鍵擴音圓笙〉。《中國音樂》1985:1。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秦鵬章。〈要交響化,不要交響樂隊化-淺述中國民族樂隊的發展簡況〉。《中樂發展國際研討會論文集1997年2月13-16日》。香港:香港臨時市政局,1997。
畢永森。〈初探琴筒與琴托〉。《樂器》1983:5。北京:全國樂器工業科技情報站。
席強。〈民族器樂曲的傳播與傳承〉。《中國音樂》1993:2。北京:中國音樂編輯部。
徐平心。〈四川揚琴流派〉。《中國音樂》1992:1。北京:中國音樂編輯部。
馬益民。〈琵琶輪指技能形成過程之周析〉。《中國音樂》1989:2。北京:中國音樂編輯部。
高占春、林石城。〈琵琶製作〉。《樂器》1982:5。北京:全國樂器工業科技情報站。
袁靜芳。〈廣東音樂的繼承者與開拓者-高胡演奏家呂文成〉。《中國近現代音樂家傳》1994:1。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
孫克仁、林友仁、應有勤、夏雲飛。〈我國民族管絃樂隊結構體制的形成和沿革〉。《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82:1。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學報社。
孫汝桂、張之良。〈笙改革-24簧加鍵擴音笙和36簧加鍵擴音圓笙〉。《中國音樂》1985:1。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畢永森。〈初探琴筒與琴托〉。《樂器》1983:5。北京:全國樂器工業科技情報站。
曹文工。〈「口傳心受」和彈撥樂在民族樂隊中的使用〉,〈第四屆民族音樂創作論壇〉。台北:台北市立國樂團,2005。
淩律。〈大同樂會民族樂器圖片簡釋〉。《樂器》1982:1。北京,全國樂器工科技情報站。
張嘉玲。〈林石城琵琶演奏風格例析〉。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張庚。〈戲曲獲得了新生命〉。《文藝報》1959:18。北京:人民出版社。
張品生、李加寧。〈二胡製作〉。《樂器》1984:4。北京:全國樂器工業科技情報站。
梁茂春。〈論民族樂隊交響化〉。《中樂發展國際研討會論文集1997年2月13-16日》。香港:香港臨時市政局,1997。
莊永平。〈論彈撥樂器的演奏音色〉。《中國音樂》1987:4。北京:中國音樂編輯部。
莊永平。〈琵琶輪子的手形結構〉。《中國音樂》1992:2。北京:中國音樂編輯部。
莊本立。〈東西兼容之現代國樂教育〉1985:2。台北:華岡藝術學報。郭秀容。〈現代國樂團(民族管絃樂團)樂器改革之研究〉。佛光人文社會學院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陳以璃。〈揚琴及其音樂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
陳澄雄。〈探討現代國樂交響化〉。《中樂發展國際研討會論文集1997年2月13-16日》。香港:香港臨時市政局,1997。
陳雅慧。〈現代柳琴演奏技法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陳茂錦。〈三絃二法〉。《中國音樂》1989:3。北京:中國音樂編輯部。
陳正生。〈鄭覲文對民族音樂的貢獻〉。《北市國樂》1993:103。台北:台北市立國樂團。
陳重。〈琵琶的歷史演變及傳派簡述〉。《音樂學習與研究》1990:1。天津:天津音樂學院學報。
曹正。〈古箏沿革略談〉。《樂器》1981:3。北京:全國樂器工業科技情報站。
項祖華。〈揚琴的源流及其發展〉。《中國音樂》1981:3。北京:中國音樂編輯部。
項祖華。〈揚琴發音與音色探究〉。《中國音樂》1989:2。北京:中國音樂編輯部。
項祖華。〈中國揚琴音樂的傳統與發展〉。《中國音樂》1993:2。北京:中國音樂編輯部。
葉純之。〈從創作角度看中國民族管弦樂隊的前景〉,《中樂發展國際研討會論文集1997年2月13-16日》。香港:香港臨時市政局,1997。
楊蔭瀏述;李妲娜整理。〈談中國音樂的特點問題〉。《中國音樂》1981:1。北京:中國音樂編輯部。
黎鍵。〈民族管弦樂隊的功能及民族音樂諸問題〉,《中樂發展國際研討會論文集1997年2月13-16日》。香港:香港臨時市政局,1997。
鄭體思。〈重慶大同月會-抗戰時期國樂活動資料〉。《北市國樂》1995:111。台北:台北市立國樂團。
鄭寶�琚C〈我們改良的大揚琴〉。《民族樂器改良文集》1961:1。北京,音樂出版社。
劉承華。〈中國彈撥樂器的歷史氛圍散論〉。《中國音樂》1994:1。北京:中國音樂編輯部。
劉紅。〈彈演奏技法對民族器樂風格之影響〉。《中國音樂》1992:4。北京:中國音樂編輯部。
潘妙興。〈柳琴漫談〉。《北市國樂》1994:14。臺北:臺北市立國樂團。
樂聲。〈千年古阮發新聲〉(續)。《中國樂器》2001:5。北京:全國樂器工業信息中心。
蘇春敏。〈柳琴簡介〉。《中國音樂》1982:3。北京:中國音樂編輯部。
蘇春敏。〈阮的形成和發展〉。《中國音樂》1994:2。北京:中國音樂編輯部。
蘇夏。〈和聲民族化的歷史和現狀〉。《和聲的民族風格與現代技法》(論文集)。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6。
三、樂譜
王惠然。《柳琴演奏法》。台北:學藝出版社,1988。
王惠然。《王惠然柳琴作品集》。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王天一。《新型轉調箏教程》。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
王仲丙、寧勇。《阮演奏法》。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6。
江菊松。《美麗的擊絃樂器-揚琴探奧》。臺北:學藝出版社,1988。
李民雄、顧冠仁、唐文清編。《上海絲竹樂曲集》。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7。
周潤明、王志偉。《三絃基礎知識》。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84。
周惠、周皓、馬聖龍,《江南絲竹傳統八大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6。
夏炎。《揚琴專輯》。臺北:學藝出版社,1988。
項祖華。《揚琴彈奏技藝》。香港:繁榮出版社,1992。
鄭寶�琚C《鄭寶�痟音^作品集》。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鄭寶�琚C《揚琴藝術研究》(上冊)。台北:學藝出版社,1988。
四、網路
易有伍。「雨果(Hugo)網站~《老易談雨果》第66期」。
〈http://www.hugocd.com:81/hugo/talkshow.asp?num=66〉(2004/4)
柳堯章。「我是怎樣改編 “春江花月夜” 的」。
(http://suona.com/people/pe20020601a.htm - 6k-)(2004/12/1)
胡登跳、林友仁。「中國民族樂隊」。
(http://www.sxs.org.cn/1/music/art/a7.html)(2005/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