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23)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29 04:3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子文
研究生(外文):Lin Tsu-Wen
論文名稱:秋鬥---台灣勞工運動的儀式性集體行動
論文名稱(外文):Autumn Struggle : A Collective Action Ritual of Taiwan''s Labor Movement
指導教授:陳信行陳信行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en Hsin-Hsi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世新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發展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社會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4
畢業學年度:9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5
中文關鍵詞:勞工運動勞工意識集體行動勞資爭議實踐式研究
外文關鍵詞:Labor MovementLabor ConsciousnessCollective ActionIndustrial ConflictPraxis-Orented Research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4
  • 點閱點閱:347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0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6
本文以「秋鬥」的儀式性集體行動作為考察台灣勞工運動的具體表徵。作者以自我反映的經驗回顧,採取實踐導向哲學(Praxis-Oriented Philosophies)的研究方法,探討其自身參與工運的經驗歷程。以歷史的縱時性分析,鋪陳作者從1986年底開始,歷經籌組新海瓦斯產業工會,參加工黨、自主工聯、勞工聯盟等組織,以及從參與縣總工會幹部聯誼過渡到成立台北縣產業總工會,其間的轉折過程與行動策略。
本文的分析架構,是將台灣的勞工運動發展依其運動形式,分為:自主工運期、工運分化期以及三足鼎立期等三個歷史的發展階段,來探討「秋鬥」在各該歷史時期不同的政治、經濟狀況下所進行的抗爭行動策略。
第二章以故事方式描述筆者從自在的工人到參與勞工運動的歷程。一方面,「自我反映」當時的認識與歷史脈絡。另一方面,也說明筆者如何從工人成為勞工運動行動者的進入途徑,闡釋其「選擇」的行動策略。
第三章介紹秋鬥的第一階段即「秋鬥的形成期」與自主工運期:論述台灣工業化過程中自覺工人階級的產生,並促成工會自主化運動,以及「秋鬥」的形成起因。
第四章介紹秋鬥的第二階段即「秋鬥的激化期」與工運分化期:起自1993年勞工陣線退出工委會,勞工運動分為二大工運團體競爭的局面,迄1998年底鄭村棋與方來進分別出任北、高二市勞工局長為止,敘述工運團體之間政治意識的差異和行動策略的不同。
第五章介紹秋鬥的第三階段即「秋鬥的儀式化」與三足鼎立期:從1999年到2002年止,論述總工會多元化及工運形勢的變化,並分辨其工運之意識型態的差異。
第六章為結論,以自我反映重新省視參與工運的經驗過程,和詮釋其意義。也釐清統獨左右的矛盾,和工人研究者的實踐報告。
摘 要 2
目 錄 4
楔子:一場『秋鬥』集體行動的實況過程 6
楔子:一場『秋鬥』集體行動的實況過程 6
第一章 緒 論 8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目的 8
第二節 文獻回顧 10
一、社會運動的理論 10
二、台灣的相關研究 1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分析架構 14
第二章 研究者即參與者 19
第一節 故事之一:新海瓦斯的515俱樂部 20
第二節 故事之二:從抗爭中成長的新海瓦斯產業工會 25
第三節 故事之三:航向工運不歸路 30
第四節 故事之四:打破工會組織的框限,肇建第一個「產總」 36
第五節 本章小結 42
第三章 秋鬥的形成與自主工運 44
第一節 台灣的工業化過程 44
第二節 自覺工人的啟蒙與組織自主工會 46
第三節 順法抗爭與集體行動 48
第四節 勞動三法的修法與工人立法行動委員會 52
第五節 本章小結 54
第四章 秋鬥的激化期與工運分化 57
第一節 統獨路線與工運團體的分化 57
第二節 激進化的秋鬥與蛋洗 61
第三節 工人參政 65
第四節 失業火大 67
第五節 鼓舞前進 69
第六節 本章小結 71
第五章 秋鬥的儀式化與三足鼎立的工運期 73
第一節 工運抗爭與政治「豬羊變色」 74
第二節 總工會多元化與工會聯合組織的經驗 79
第四節 三足鼎立的工運期 85
第五節 本章小結 91
第六章 結 論 93
參考文獻 118
中文部分 118
英文部分 124
圖表- 1:工運系統結構與行動策略運作示意圖 17
圖表- 2:秋鬥與近年台灣工運分析簡表 18
圖表- 3:自主工運期工運發展結構圖 55
圖表- 4:工運分化期之運動結構圖 60
圖表- 5:當時各組候選人陣營對2000年春鬥訴求的回應 78
圖表- 6:三足鼎立期的工運結構圖 90
附錄一:訪談對象資料表 101
附錄二:歷年秋鬥遊行簡表 102
附錄三:歷年秋鬥訴求總表 103
附錄四:新海瓦斯515俱樂部成員名錄 109
附錄五:新海瓦斯產業工會第一屆理、監事暨會務人員名冊 110
附錄六:台北縣總工會第廿屆理監事名錄 111
附錄七:台北縣總工會第廿一屆理監事名錄 113
附錄八:台北縣產業總工會籌組紀事錄 115
附錄九:台北縣產業總工會第一屆理、監事名冊 116
附錄十:看見在工運歷史中的子文同志 117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三法一案行動委員會(1992)《11.12工人鬥陣大遊行》遊行文宣,1992/11/12。
工委會(1993)《11.12秋天鬥陣行》,1993秋鬥文宣,1993/11/12。
工委會(1994)<為「台灣自主總工會」催生>,《抗議三不保大遊行》,1994秋鬥文宣,1994/11/12。
工委會(1995a)《1995春鬥418反賤保車隊大遊行》,春鬥文宣,1995/04/18。
工委會(1995b)《11.12秋鬥工人與總統有約》,秋鬥文宣,1995/11/12。
工委會(1995c)《11.12秋鬥遊行手冊》,秋鬥文宣,1995/11/12。
工委會(1996)《11.12秋鬥反失業大遊行》,秋鬥文宣,1996/11/12。
工委會(1997)《11.12秋鬥工人大反彈遊行》,秋鬥文宣,1997/11/12。
工委會(1998)《11.12秋鬥十年工人火大遊行》,秋鬥文宣,1998/11/12。
工委會(2000a)《312春鬥》,春鬥文宣,2000/03/12。
工委會(2000b)《312春鬥遊行手冊》,春鬥文宣,2000/03/12。
工委會(2000c)《國際秋鬥行動團報名簡章》,秋鬥文宣,2000/11/12。
工委會(2001)《11.11秋鬥失業真恐怖大遊行》,秋鬥文宣,2001/11/11。
工委會(2002)《11.10秋鬥活不起、反貧窮,工人幹譙大遊行》,秋鬥文宣,2002/11/10。
中時晚報(1999)<宋扁比人氣飆政見 旗鼓相當>,1999/07/27。
方孝鼎(1991)《工會運動與工廠政權之轉型-台灣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產業工會之 個案》,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日日春關懷互助協會(2001)《與娼同行,翻牆越界》,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王振寰(1996)《誰統治台灣?:轉型中的國家機器與權力結構》,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王振寰、趙剛(1992)<利益的社會建構與勞工集體行動>,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社會運動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古瓦拉(2001)<關於縮短工時鬥爭 縮短工時鬥爭過程概要>,《勞動前線》第33期,2001年1~2越 雙月刊(合刊號)。
台社編委會(2003)<邁向公共化、超克後威權--民主左派論述的初構>,「邁向公共化、超克後威權:台灣社會研究季刊十五週年學術研討會」(10月4-5日),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社。
台灣沙龍(2003)<講座三:左與右?---國家、政黨與勞工>,「執政,不滿及焦慮」系列講座(4月1日),(http://labor.org.tw/news/2003-4-left-right-forum.htm),2003/09/24。
田淑蘭(1996)《公營事業工人面對民營化的生涯策略-臺汽個案研究》,台北:輔仁大學應用心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全產總(2003)《全產總簡介》(http://www.tctu.org.tw/indexp.php)取用日期:2003/11/20
列寧(1998)<再論工會、目前局勢及托洛茨基同志和布哈林同志的錯誤>,《列寧短篇哲學著作》,北京:人民出版社。
朱柔若(1996)《政經發展與工運變遷之跨國分析》,台北:華泰書局。
自立晚報(2000)<秋鬥 哭父哭母出走國際>,2000/11/08
何雪影(1992)《台灣自主工會運動史》鄭村棋等譯,台北:唐山書局。
何學政(2002)《我國工會與政黨關係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介民(1990)《政體轉型期的社會抗議-台灣一九八○年代》,台北: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允傑(1992)《台灣工會政策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李文輝(1993)《籌組產業總工會 今起進行票決》,中國時報,1993/09/07。
李建昌(1991)《八○年代的台灣勞工運動-結構與過程的分析》,台北:台灣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瑩芝(2002)《看不見的勞動-1940-1960年台灣女性勞工的生命歷程、家戶動力與僱傭策略》,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汪立峽(2000)<反思台灣工運>,《左翼》第六號,2000/04/30。
林信誼(1992)<運動、紀錄、參與>,《尚未終止的戰爭:基客抗爭戰火錄》基客工會、女工團結生產線、勞工教育資訊發展中心合編,基隆:基客工會。
林國明(2000)<民主化與社會政策的公共參與:全民健保的政策形成>,《台灣的社會福利運動》,蕭新煌、林國明編,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林滿紅(1996)《茶、糖、樟腦業與晚清台灣經濟社會之變遷(1860~1895)》,台北: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毓斌(1995)《臺灣勞工運動的政治實踐》,新竹: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范雲(2000)<從政治人到階級人:台灣政治轉型過程中的工運領導>,《台灣的社會福利運動》,蕭新煌、林國明編,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苦勞報導(2001)<八四工聯要求勞工諮委退出經發會>,《審判經發會》,台北:苦勞工作站。
苦勞報導(2001)<抗議經發會 社運團體接力圍堵>,《審判經發會》,台北:苦勞工作站。
夏林清(1989)《行動科學:在實踐中探討》,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夏林清(1990)<一個自主工會抗爭歷程的案例調查報告:結構性衝突與個人學習>,《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二卷二期。
夏林清(1993)《由實務取向到社會實踐:有關台灣勞工的生活的調查報告(1987-1992)》,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夏林清,鄭村棋,<站上罷工第一線--由行動主體的角度看1989年遠化 5月罷工抗爭的發生及影響>,《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十三卷,1992。頁63~108。
孫友聯(1998)<失樂園-失業恐懼下的台灣勞工>,《1998年台灣工權報告》。勞動者總號95期(1998.4.25.)。
孫蓉華(1993)《新海瓦斯工會 投票決定方向》,聯合報,1993/09/08。
徐正光(1989)<從異化到自主:台灣勞工運動的基本性格和趨勢>,徐正光、宋文禮編《台灣新興社會運動》,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徐正光(1990)<中產階級興起的政治經濟學>,收錄於《變遷中台灣社會的中產階級》,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恩格斯(199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馬克思(199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馬克思(199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高雄市政府勞工局(2000)《勞工看的台灣史》,高雄:高雄市政府勞工局勞工教育中心。
基客工會、女工團結生產線、勞工教育資訊發展中心合編(1992)《尚未終止的戰爭:基客抗爭戰火錄》,基隆:基客工會。
張茂桂(1994)《社會運動與政治轉化》,台北:國家政策研究中心。
張晉芬(2001)《台灣公營事業民營化:經濟迷思的批判》,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張晉芬、李奕慧(2001)《台灣中高齡離職者的勞動參與和再就業:對台汽與中石化的事件史分析》,台灣社會學第一期。
張國興(1991)《戰後台灣勞工問題》,台北:財團法人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
張曉春(1986)<工頭落選了>,《1986台灣社會批判:自力救濟》徐正光、張曉春、蕭新煌編,台北:敦理出版社。
梁雅慧(2002)《戰後台灣勞工運動研究(1945-2000)》,台北: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于華(2000)<導論:儀式--社會生活及其變遷的文化人類學視角>,《儀式與社會變遷》郭于華主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郭吉仁(1989)<自主工聯的價值與目標>,《自主工聯會訊》第2期,1989/09/?。
郭建位(2001)《台灣關廠歇業中勞資衝突行動之研究--恆隆公司關廠個案為例》,嘉義: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國文(1998)<全產總的崛起對台灣工運的意義>《1998年台灣工權報告》,勞動者總號95期(1998.4.25.)。
陳玉璽(1995)《台灣的依附型發展-依附型發展及其社會政治後果:台灣個案研究》段承璞譯,台北:人間出版社。
陳信行(2003)<跨國生產鍊中的階級政治-從美國支援中美洲勞工運動的兩個案例談起>,「邁向公共化、超克後威權:台灣社會研究季刊十五週年學術研討會」(10月4-5日),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社。
陳柏偉(1997)《唱工人的歌─台灣自主工運抗爭歌曲與抗爭空間之形構》,台北: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淑玲(1994)《台灣的利益團體政治--1980年代迄今之工會運動》,台中:東海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勞工陣線(1993)<勞工陣線退出「勞動立法行動委員會」>,《勞動者》總號60期,1993/04/25。
勞工陣線(2003)<1994兩軍會師南春鬥>,《勞動者》128期五一紀念特刊,2003/05/30。
勞工陣線(2003)<2002由動入靜、儲備活力>,《勞動者》128期五一紀念特刊,2003/05/30。
勞動人權協會(1999)<附錄一、98年4月以來的重大勞工政策、措施與新聞>,《1997-1998年台灣勞動人權報告》,(1999.5.1.)。
勞動人權協會(1999)<就業與失業:日愈增加的失業人口>,《1997-1998年台灣勞動人權報告》,(1999.5.1.)。
勞動前線編譯部(2001)<八四工時活動大事記>,《勞動前線》第33期,2001年1~2越 雙月刊(合刊號)。
黃育德(2000)《工人如何形成政治行動?─台南縣自主工會運動的個案研究》,台南: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金鳳(1999)<日本春鬥與台灣秋鬥>,《左翼》第一號,1999/11/22。
蔡志杰(2002)《怎麼辦?我們運動組織中的若干基本問題──以老礦工塵肺症議題為例的說明》,台北: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村棋(1993)<統獨跟工人什麼關係?>,台灣工運雙月刊,1993/05/01。
鄭村棋(1995)〈1995秋鬥宣言:『以上皆非』是另類選擇!〉《1995秋鬥遊行手冊》,工委會,1995/11/12。
鄭陸霖(1988)《台灣勞動體制形構的解析-歷史/結構的取向》,台北:台灣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聯合晚報(1999)<工會大聯盟成立 連戰缺席 公營事業揚言反輔選>,1999/07/27。
聯合晚報(2002)<政院新顧問 金脈全都露>,2002/07/29。
聯合報(1988)<二法一案遊行,三千勞工上街>,1988/11/13。
聯合報(1999)<35000勞工遊行 政院不讓步 蛋洗收場>,1999/07/30。
聯合報(2002)<勞委會換基金委員 「綠」意濃濃>,2002/04/01。
聯合報(2002)<勞委會補助工會款 全總批評綁樁明顯>,2002/04/08。
謝孟瑜(1998)《國家機器與勞動力市場-政治、經濟轉型中的勞動政策》,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柏宏(1998)<工運人士入主市府,左派勢力逐漸抬頭>,《新新聞》第617期。
臧汝興(2001)<縮短工時至42小時,工人的勞動條件獲得大改善>,《勞動前線》第33期,2001年1~2越 雙月刊(合刊號)。
Della Porta, Donatella和Diani, Mario(2002)《社會運動概論》苗延威譯,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E.P.湯普森(2001)《英國工人階級的形成》錢乘旦譯,南京:譯林出版社。
Paulo Freire(2001)《被壓迫者教育學-30週年紀念版》顧建新等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英文部分
Blumer,Herbert(1951)《Social Movements.》In A. McClung Lee(ed.), Principles of Sociology, New York:Barnes & Nobles, 199-220.
Coleman, James(1990)《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Camgridge, MA:Belknap.
Eisinger, Peter K.(1973) 《The Conditions of Protest Behavior in American Cities.》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67, 11-28.
Gamson, William(1990)《The Strategy of Social Protest(2nd edition).》Belmont, CA:Wadsworth(original edition 1975).
Gamson, William(1992b)《Talking Politics》Cambridge/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Kriesi, Hanspeter (1995)《The Political Opportunity Structure of New Social Movement:Its Impact on Their Mobilization.》In J. C. Jenkins and B. Klandermans(eds), The Politics of Social Protest,Minneapolis, MI/London: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UCL Press, 167-98.
Melucci, Alberto(1989)《Nomads of the Present.》London:Hutchinson Radius.
Offe, Claus(1985)《New Social Movements:Changing Boundaries of the Political.》Social Research, 52,817-68.
Piven, Frances F. and Cloward, Richard(1977)《Poor People’s Movements.》New York:Pantheon.
Piven, Frances F. and Cloward, Richard(1992)《Normalizing Collective Protest.》In A. Morris and C. McClurg Mueller(ed.), Frontiers in Social Movement Theory,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301-25.
Sassoon, Joseph(1984b)《Ideology, Symbolic Action and Rituality in Social movement:The Effects of Organizational Foems.》Social Science Information, 23, 861-73.
Smelser, Neil J.(1962)《Theory of Collective Behavior.》New York:The Free Press.
Tarrow, Sidney(1983)《Struggling to Reform:Social Movements and Policy Change during Cycles of Protest.》Western Societies Paper 15.Ithaca, NY:Cornell University.
Thomas, R. J.(1989)《Blue collar careers:meaning and choice in worked of constraints, in Handbook of Career Theory》,Edi. By Arthor,M. B.
Tilly, Charles(1978)《From Mobilization to Revolution.》Reading, MA:Adddison Wesssley.
Touraine, Alain(1981)《The Voice and the Eye.》An Analysis of Social Movement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urner, Ralph and Killian, Lewis(1987)《ColectiveBehaviour.》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 Hall(original edition Collective Behaaaviour,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 Hall, 1957).
Whuntnow, Robert(1987)《Meaning and Moral Order:Explanations in Cultural Analysis.》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