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9 05:3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鐘慧卿
研究生(外文):Hwei-ching Chung
論文名稱:尼采生命哲學及其教育意涵之研究
指導教授:馮朝霖馮朝霖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學系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0
畢業學年度:88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尼采生命哲學超人強力意志真摯性
外文關鍵詞:Nietzschephilosophy of lifeovermanthe will to powerauthenticit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7
  • 點閱點閱:196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身為存在主義及後現代主義先驅之一的尼采,之所以對西方文明造成嚴重的衝擊,就在於他毫不留情的抨擊西方傳統的兩大支柱─蘇格拉底精神所代表的理性文明與基督教道德信仰的彼岸世界!
尼采認為人是「尚未定型的動物」,強調人的未完成性與可塑性,主張人並沒有一成不變的本質,每個人的本質端賴自己去創造。尼采不同於傳統哲學長期以來所重視的「理性人」,卻強調人的本能、情感對人的重要性,高唱戴奧尼索斯(Dionysus)頌歌。而在他心目中理想的人類圖像就是「超人」,其最重要的特色就在於「自我超越」,並將尼采的「強力意志」學說發揮地淋漓盡致。
尼采批評傳統二元論世界觀,認為只有我們生存的這個現實世界!這也正是尼采宣稱「上帝死了」所代表的劃時代意義。尼采的世界圖像是:一方面,只有我們所居住的這個世界;另一方面,受到赫拉克利特斯流變哲學的影響,尼采認為這個世界永遠地變化著,是個生成流變的世界、強力意志的世界:萬事萬物變化不居,這是世界原來的面貌,是與道德無關的,肯定「生成流變無罪」,同時因為萬物皆流,並不存在任何「確定性」,所有的價值、真理,因而也都不具有絕對支配性。同時,這也是個永恆回歸的世界。
尼采要人重估一切價值,而強力意志,或者更確切地說「生命」,正是作為衡量一切價值的新準繩,同時也是人們賴以重估價值的依據!所有價值、真理、知識,都要以「充實生命」為鵠的,都要展現每個人的強力意志。尼采認為佛教的出世觀、羅馬的極端世俗化,或是基督教的倫理生活、工業革命之後的科學生活,都無法克服人生的悲劇性,唯有透過藝術才是生命自救的途徑。他要人以「審美的人生」取代基督教的「倫理的人生」,因為基督教道德於生命為敵,使人的生命力衰退,於是他要我們向古希臘人看齊。
本文以「成為你自己」作為尼采教育目的,其核心概念就在於實現每個人的真摯性(authenticity)─評估自己的處境,並將一切價值化為己有!真摯性與以往哲學所強調的「自主性」(autonomy)最大的不同在於,自主性與理性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真摯性卻是要實現完整的人,亦即全人!
在知識教育方面,尼采的「觀點主義」強調一切都是詮釋,所謂的事實、真理並不存在,一切都是主觀的建構。沒有所謂的純粹認識,所有的真理其實都蘊含著價值判斷。知識、真理、邏輯等概念,其實都是人類為了生存所必須的「有用的偽造」,是人類「無可非難的錯誤」。因此,知識教學要重視學生的主觀建構,要讓學生將知識賦予自己的意義,將知識「化為己有」。同時,知識的最終目的在於「充實生命」,知識應當為人生而服務,而不是使人成了「學奴」。
尼采一直強調人要不斷地自我超越,教育當然也要致力於此,舞蹈則象徵了此一教育目的。尼采以「舞者的美德」同嚴肅的精神相對立,認為舞者能輕盈地漫步於傳統之上,以自由自在的舞步踏碎舊有成規,並從傳統束縛中解放出來,從事創造!在舞蹈中,人不但展現了人性,呈現人類存在的意義;同時也整合了自己的身心、思想與行動,並透過自己的詮釋創造出自己的意義,象徵了全人教育。教育就應當使人獲得這種「舞於當下」的實踐智慧!
尼采生命哲學所描繪出的生命教育之目的,就是要使人獲得人生智慧。人誠然是個悲劇性的存有,尼采卻勉人:面對人生的悲劇性、熱愛生命、肯定生命,連同生命中的一切不幸與痛苦;人生的本質雖然是虛無的與痛苦的,可以藉由藝術的美化作用而獲得人生意義;甚至要學會「笑一切悲劇」。同時,既然生命是與道德無關的,那麼何妨做個非道德者,擺脫對於生命的道德詮釋,自由自在地悠遊於天地之間,好好地享受生命!
尼采生命哲學對當前教育的啟示有四點:(一)生命教育的重視;(二)教育鬆綁;(三)人文與科技的整合;(四)情意智慧的培養。
第一章緒論-----------------------1
第二章尼采生平及思想-------------10
第一節尼采的生平與時代背景-----10
第二節思想淵源-----------------18
第三節思想發展脈絡-------------23
第四節尼采的地位與影響---------30
第三章人類圖像-------------------38
第一節人的未完成性-------------38
第二節阿波羅-------------------48
第三節戴奧尼索斯---------------55
第四節超人---------------------64
第四章世界圖像及人生觀-----------74
第一節上帝死了-----------------74
第二節強力意志-----------------85
第三節永恆回歸與命運之愛-------94
第四節審美的人生---------------103
第五章成為你自己之教育意涵-------111
第一節真摯性-------------------111
第二節知識與建構---------------121
第三節自由超越與創造-----------131
第四節人生智慧-----------------140
第六章結論-----------------------146
第一節回顧---------------------146
第二節對當前教育的啟示---------153
參考書目-------------------------156
英文部份
Clark, M. (1990). Nietzsche on Truth and Philosophy.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ooper, A. E. (1983). Authenticity and Learning : Nietzsche’s
Educational Philosophy. London :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Deleuze, Gilles (1962). Translated by Tomlinson, Hugh (1983).
Nietzsche and Philosophy. 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Doll, William E.(1993).A Post-Modern Perspective on Curriculum. New York:Teacher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Gillespie,M.A. & Strong,T.B.(eds.) (1988). Nietzsche’s New Seas : explorations in philosophy, aesthetics, and politics. Chicago :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Heller, Erich(1988).The Importance of Nietzsche : ten essays.
Chicago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Hollingdale, R. J.(1966). Nietzsche : The Man and His Philosophy. Baton Rouge :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Kaufmann, Walter (1974). Nietzsche : Philosopher, Psychologist, Antichrist. Princeton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Lyotard, Jean-Francois(1984).The Postmodern Condition:A Report on Knowledge. Translated by Bennington,G & Massum,B.Manchester: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Magnus, B. & Higgins, K. (eds.) (1996).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Nietzsche.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urphy, Timothy F. (1984). Nietzsche as Educator. Lanham, MD: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Nietzsche, F. W.(translated by Levy, Oscar L.(ed.))(1964). The Completed Works of Friedrich Nietzsche : The First Completed and Authorised English Translation. New York : Russell & Russell.
Pfeffer, Rose (1972). Nietzsche : Disciple of Dionysus. Cranbury : Associated University Presses, Inc.
Schacht, Richard (1983). Nietzsche. London : Routledge & Kegan Paul.
Schacht, R.(1995). Making Sense of Nietzsche : reflections
timely and untimely. Urbana :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Simons, Martin(1988).Montessori, Superman, and Catwoman.
Educational theory, Vol.38, No.3, p.p.341-349.
Sleinis, Edgar Evalt (1994). Nietzsche’s Revaluation of Values : A Study in Strategies. Urbana and Chicago :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Soll, Ivan (1988). Pessimism and the Tragic View of Life:
Reconsiderations of Nietzsche’s Birth of Tragedy. In Solomon, Robert C. & Higgins, Kathleen(1988). Reading Nietzsche.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中文部份
Best, Steven & Kellner, Douglas著,朱元鴻等譯(民83)。
後現代理論:批判的質疑。台北:巨流。
Doll, W. E.著,王紅宇譯(民88)。後現代課程觀。台北:桂冠。
Gaarder, Jostein著,蕭寶森譯(民85)。蘇菲的世界(上)(下)。台北:智庫。
Halevy, Daniel著,談蓓芳譯(民80)。尼采傳。台北:業強。
Hayman, Ronald著,李志成譯(民88)。尼采。台北:麥田。
Highet, Gilbert著,陳蒼多譯(民84)。無法征服的人心。台北:新雨。
Jaspers, Karl著,徐興譯(民73)。尼采傳。台北:中華日報。
Lemieux, Michele著,洪翠娥譯(民87)。星星還沒出來的夜晚。台北:大田。
Morris, Van Cleve著,黃昌誠譯(民84)。存在主義與教育。台北:五南。
Schopenhauer, Arthur著,劉大悲譯(84)。意志與表象的世界。台北:志文。
Schopenhauer, Arthur著,張尚德譯(民85)。人生的智慧。台北:志文。
Walters J. D.著,林鶯譯(民88)。生命教育:與孩子一同迎像人生挑戰。台北:張老師。
工藤綏夫著,李永熾譯(民79)。尼采的思想。台北:水牛。
王曾才編(民82)。西洋近世史。台北:中正。
王壘(民88)。生命的守護神:尼采。台北:笙易。
四一○教育改造聯盟(民85)。民間教育改造藍圖:朝向社會正義的結構性變革。台北:時報文化。
史英(民87)。從森林小徑到椰林大道─人本教育的思考與實踐。台北:天下文化。
伍至學(民83)。尼采論形上學的心理學。哲學雜誌,10期,118-129頁。台北:業強。
克里希那穆提著,張南星譯(民84)。人生‧教育‧學習。台北:方智。
吳宗寶譯(民81)。何謂啟蒙答客問。當代,76期,15-21頁。
沈清松(民86)。情緒智商與實踐智慧。哲學雜誌,19期,4-15頁。
李明輝譯(民77)。康德:答何謂啟蒙。收錄於聯經出版公司編輯部主編(民77)。思想,1-12頁。台北:聯經。
李霖生(民87)。超越善與惡─尼采導讀。台北:臺灣書店。
李霖生(民83)。真理的魅惑:尼采論哲學家的成見。哲學雜誌,10期,90-97頁。台北:業強。
李霜青(民76)。人生哲學導論。台北:五洲。
林玉體(民82)。西洋教育史。台北:文景。
林鎮國(民82)。《裂峙:德希達/海德格/尼采》。哲學雜誌,4期,198-203頁。
孟樊(民86)。後現代大學理念。收錄於汪亞明等著;鄭祥福與孟樊主編(民86)後現代學科與理論。台北:生智。
周國平(民81)。只有一個人生。台北:林鬱文化。
周國平(民82)。尼采在二十世紀的轉折點上。台北:林鬱文化。
高廣孚(民80)。人生哲學。台北:五南。
唐力權(民82)。權力、意志與詮釋─尼采的透視主義與後現代思想。哲學雜誌,4期,26-40頁。
夏雨人(民75)。人生哲學。台北:三民。
孫效智(民88)。生死尊嚴與生命智慧。收錄於李遠哲等著(民88)。享受生命,181-197頁。台北:聯經。
陳文團(民83)。尼采道德觀之虛無主義。哲學雜誌,10期,38-61頁。台北:業強。
陳素梅(民83)。尼采論權力意志與道德解釋。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研究所社會學理論組碩士論文。
陳照雄(民84)。西洋教育哲學導論。台北:心理。
陳鼓應(民78)。尼采新論。台北:唐山。
陳榮灼(民81)。「現代」與「後現代」之間。台北:時報。
陳曉林(民76)。學術巨人與理性困境─韋伯、巴柏、哈伯瑪斯。台北:時報。
陳懷恩(民83)。尼采的藝術形上學。私立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懷恩(民86)。尼采的藝術哲學。美育,86期,14-25頁。
黃武雄(民85)。童年與解放。台北:人本基金會。
黃麗綺(民86)。查拉圖斯特拉的健康與道德。私立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文軍(民87)。後現代教育。台北:揚智。
張釗貽(民86)。尼采《權力意志》及哲學遺稿的問題。哲學雜誌,19期,190-197頁。
張銀富譯(民78)。當代教育思潮。台北:五南。
黃應全(民87)。人世生存的肯定者:弗雷德里希‧尼采。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
馮友蘭(民77)。人生哲學。台北:天宇。
馮作民(民79)。尼采的哲學。台北:水牛。
馮朝霖(民89)。教育哲學專論─主體、情性與創化。台北:元照。
馮朝霖(民86)。盡人間情性,參天地化育─論EQ與生命實踐。哲學雜誌,19期,32-47頁。
馮朝霖(民84)。「化混沌之情,原天地之美」論情意教育。北縣教育,6期,32-36頁。
馮朝霖(民84)。主體性困境對教育的挑戰─李歐塔哲學與教育思想的初解。收錄於郭實渝主編(民84)。「當代教育哲學」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馮朝霖、薛化元(民86)。主體性與教育權。收錄於林本炫主編(民86)。教育改革的民間觀點。台北:業強。
傅佩榮(民83a)。誰在乎教育。台北:業強。
傅佩榮(民83b)。價值重估與權力意志的難題。哲學雜誌,10期,4-37頁。台北:業強。
溫明麗(民85)。邁向二十一世紀的教育:超越現代與後現代。收錄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民85)。教育:傳統、現代化與後現代化。台北:師大書苑。
詹棟樑(民82)。教育人類學理論。台北:五南。
趙建文(民87)。尼采。香港:中華書局。
趙衛民(民83)。尼采的權力意志哲學。哲學雜誌,10期,62-89頁。台北:業強。
蔡美麗(民84)。尼采之生命哲學─生之苦諦、永劫回歸、酒神之歌。當代,115期,88-121頁。
劉崎(民85)。瞧!這個人。台北:志文。
劉曉波(民78)。悲劇‧審美‧自由。台北:風雲時代。
蔡錚雲(民84)。從現象學到後現代。台北:蔡錚雲。
羅光(民75)。人生哲學。台北:輔大。
羅貴祥(民86)。德勒茲。台北:東大
蘇永明(民88)。從博雅教育到通識教育─由Jane Roland Martin
對Paul Hirst的批評談起。發表於清華大學等主辦的海峽兩
岸「通識教育與公民養成」學術研討會,279-292頁。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