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份
HUDONG互動百科。上網日期:2012年6月15日。網址:http://www.hudong.com/wiki/邓传楷
上海童子軍戰時服務通訊
中央社好望角數位照相平台。上網日期:2008年3月2日。網址:http://www.cnavista.com.tw/shop/Stores_app/Store.asp?Store_Id=103&;Shopper_Id=6894223151126894&;page_id=5
中國童子軍(臺灣版)月刊
中國童子軍文教基金會(2007)。稚齡童軍木章基本訓練學員手冊。台北市:編者。
中國童子軍月刊
中國童子軍台灣省理事會[台灣省理事會](未註明)。中國童子軍法規輯要。編者出版。
中國童子軍第22屆人力資源委員會,中國童子軍國家研習營義務服務員木章研習輔導施行細則,2007年10月26日。
中國童子軍陽明山活動中心(2006)。財團法人中國童子軍陽明山活動中心(遊五)更新暨經營管理計畫。劉蜀娟著,未出版。
中國童子軍總會(1963)。中國童子軍服務員手冊(幼童軍部份)。台北市:中國童子軍總會。
中國童子軍總會(2006)。童軍團長暨服務員手冊。台北市:中國童子軍總會。
中國童子軍總會(2008)。第21屆國家研習營。上網日期:2008年3月2日。網址:http://www.scout.org.tw/21_learncomm
中國童子軍總會籌備處彙報
中華民國童軍總會(2010)。99年木章持有人年會暨訓練組員研習活動手冊。2010/4/25。台北:淡水。
毛連塭(1973)。第十八屆亞太區童子軍訓練人員國際訓練營參加記。中國童子軍(臺灣版),10(4),頁24~27。
王文科、王智弘(2004)。社會科學研究法。台北市:五南。
王晉麗(2005)。中國最早的童子軍-文華童子軍,武漢文史資料,2005/11,頁27~31。
王晉麗(2006)。童子軍在中國-中國近現代童子軍興衰史的初步考察。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華中師範大學,武昌。
王富民(2003),日本童軍運動,講義。
Hamlyn(2007)。世界童軍百年(An official history of scouting)(王建華,張關林與夏伯銘譯)。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原作2006出版)
台北市民生社區童軍團編(2007)。童軍奇玉記-陳美玉女士(1929-2005)。台北市:編者。
各級理事會辦理童子軍幹部訓練辦法(1950年9月)。省理事會籌備處頒佈。
朱其榮(1962)。中國童子軍的創始。教育與文化,第281,282合刊,頁3~4。朱其榮(1997)。培植童軍服務員。中國童子軍,34(3),4~7。
朱匯森(1982)。李建川銅像紀念碑文。陽明山苗圃營地,未出版。
吳兆棠(1954,再版)。訓練原理與實施。台北市:中央委員會。
吳兆棠(1956)。中國童子軍教育之改進,中國童子軍教育學會年刊。中國童子軍教育學會,頁9~11。吳兆棠(1961)。第二次遠東區童子軍會議概況(二)。臺灣童子軍,7(7),4-6。
吳兆棠博士逝世週年紀念籌備委員會(1965)。吳兆棠博士紀念集。台北市:編者。
吳志雲(1996年12月27日)。阿扁打敗‘四個童子軍’。聯合晚報,18版。
吳相湘、劉紹堂主編(1934,1971影印初版)。第一次中國教育年鑑(民國史料叢刊,第一種)。台北市:傳記文學。
吳務貞(1974)。中國童子軍歌詞的演進。師大公訓,第五期,頁24~27。
吳國基(1996)。犧牲享受享受犧牲,談童軍義務服務員。中國童子軍月刊,33(10),頁14~16。吳國基(2005)。台北市國民小學推展幼童軍教育之研究。未出版,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
呂建政(1985)。美國童軍新動向-新增「範士童子軍」。中國童子軍(臺灣版),23(3),頁15~18。
呂建政(1994)。國民中學童軍教育課程研究。台北市:水牛。呂建政(2006)。新時代童軍教育的研究與發展。未出版,臺灣師範大學講義。
宋金印(1960)。中國童子軍第三次輔進導修會追記。臺灣童子軍,6(8),頁37~40。
宋金印(1964)。台灣省第五次童軍大會-家麟營區散記。中國童子軍(臺灣版),2(1),頁9,11。
宋金印(1965)。五十四年度台灣省北區中國童子軍團行政工作研習班紀實。中國童子軍(臺灣版),3(1),頁6~9。
我改組童子軍先從僑校開始(1950年12月19日)。中央日報,第二版。
更生報。1956/11/30。四版。
李家祺編(1970)。歷史篹述的方法。台北市:台灣商務。
李連盛(2002)。國家研習營訓練組員研討會記實。中國童子軍,39(3),頁22,23。
李適中(1968)。國中校長儲備講習中的童軍活動。中國童子軍(臺灣版),5(7),頁22~23。
李樸生(1955)。我參加童子軍的經過。教育與文化,6(10),頁2~3。
李錫津(2002)。童軍運動的教育價值。中國童子軍,39(8),頁2~4。
林有土(1983)。戴季陶先生對中國童軍教育的貢獻(續)。中國童子軍(臺灣版),20(4),頁5~7。
杜元載(1974)。中國國民黨八十年大事年表。台北市: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
亞太區童軍會網站。 上網日期:2008/3/20。網址:http://www.apr.scout.or.jp。
柯建星(1956)。史北來先生訪華紀實。教育與文化,14(9),頁26~27。
約翰儲曼(John Turman)著。新制的服務員訓練(陳鐵譯)。中國童子軍(臺灣版),5(4),頁10~11。
胡立人(1955)。怎樣辦理童子軍。台北:復興。
香港童子軍總會(1964)。小狼團團領袖木章初級訓練班手冊。香港:香港童子軍總會訓練處。
香港童軍總會訓練署(2012)。檢討領袖木章訓練系統暨領袖訓練需要分析研究報告。上網日期:2012年6月23日。網址:http://www.scout.org.hk/article_attach/997/wbnltreport.pdf。
夏征農等編 (1992)。辭海。台北市:台灣東華。
夏煥新編(1966)。童子軍教育論著專集。台北市:編者。
徐厚德(1984)。基隆市各級童軍團長進修會旅遊暨。中國童子軍(臺灣版),21(7),頁32~33。
徐群(1966)。第十五屆遠東區童子軍木章訓練人員訓練班簡述。中國童子軍(臺灣版),4(2),頁16~19。
Hsu kwan-yu(徐觀餘)(1953)。A brief report on scouting in China。台北市:中國童軍總會。
徐觀餘(1953b),我們又恢復了童子軍國際會議的會員資格。教育資訊(復刊壹版),4(19),頁11
徐觀餘(1954)。我們明年應該作些什麼?-寫給各位服務同志。教育資訊(復刊壹版),5(2),頁20。
徐觀餘(1955a)。一年來的童子軍教育。教育與文化,6(5),頁49~51。
徐觀餘(1955b)。今年的童子軍國際活動。教育與文化,6(7),頁12~13。
徐觀餘(1956)。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教育與文化,14(9),頁4~6。
徐觀餘(1957)。童子軍教育。教育與文化,15(7,8),頁78~79。
祝童子軍遠東區國際會議(1966年10月12日)。中央日報,第二版。
秦穗齡(2004)。 童子軍與現代中國的青少年訓練(1911-1949)。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台北市。袁少運(2006)。武昌文華書院軼事,湖北檔案。2006/12,頁34~38。
袁宗澤(1948 )。總幹事的地位與人選,童子軍教學做。1948/4/30,頁3~4。
高一涵(Robert Culp)(2000)。中國童子軍-南京十年童子軍手冊中的公民訓練與社會意識(Scouting for Chinese Boys: Civic Training and Social Consciousness in Nanjing Decade Boy Scout Handbooks)(黃煜文譯)。新史學,11(4),17-63。
高銘輝(1994)。當前世界童子軍運動之概況。教師天地,第68期,頁2~12。高豫(1962)。江蘇童子軍運動的回憶,教育與文化,第281,282合刊,頁31~33。
區明志(1962)。童子軍運動在廣東,教育與文化,第281,282合刊,頁34~35。
國史館編(1990)。吳兆棠先生事略。在國史館現藏民國人物傳記史料彙編-第三輯,頁102-104。台北市:編者。
國史館編(2004)。上官業佑先生事略。在國史館現藏民國人物傳記史料彙編-第二十七輯,頁3-4。台北市:編者。
國立教育資料館(1977),國立教育資料館資料集刊第二輯,台北市:教育資料館
張其昀(1979)。黨史概要-第二輯。台北市:中央文物供應社。
張政漢(2002)。木章·木章。中國童子軍,39(7),頁30~32。
張政漢(2004)。「砥礪」與「自省」淺談「木章」與木章之頒授,中國童子軍,41(9),頁8~11。
張洪波(2008)。1927~1937童子軍教育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山東大學歷史研究所,山東。
張效良(1966)。二十年往事話南師-五十五年三月十四日在台南師專週會演講稿。原子筆原稿掃描。屏東教育大學http://140.127.82.166/handle/987654321/ 1302,下載日期:2012年6月18日。
張效良(1977)。「張忠仁先生與中國童子軍運動」後記。原子筆原稿掃描。屏東教育大學http://140.127.82.166/handle/987654321/1774,下載日期:2012年6月20日。
張裕光(2005)。稚齡童軍創始追記。中國童子軍月刊,42(10),頁22~25。
教育部教育年鑑編撰委員會(1947),第二次中國教育年鑑,
教育部教育年鑑編撰委員會(1996)。第六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台北市:編者。
教育部教育年鑑編篹委員會(1933,)第一次中國教育年鑑,
教育部教育年鑑編篹委員會(1957,8月臺初版),第三次中國教育年鑑,台北市:正中。
教育部教育年鑑編篹委員會(1974,6月臺初版),第四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台北市:正中。
教育部教育年鑑編篹委員會(1985,12月臺初版),第五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台北市:正中。
教育部教育年鑑編篹委員會(1996),第六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台北市:正中。
梁惠溥(1964)。美倫山頭紮營帳強調生活教育戰時化~生活教育研習營第六營概述,中國童子軍(臺灣版),1(3),頁27~28。
陳立夫(1984/3/22)。童子軍學術論叢-序。中央日報,十二版。
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台北:洪葉文化。
陳定閤(1973)。參加亞太地區第十九屆I.T.T. Course紀實。中國童子軍(臺灣版),10(7),頁31~33。
陳忠信(1955)。台灣省童子軍教育概況。教育與文化,6(10),頁9~11。
陳忠信(1962)。中國童子軍在台灣的發展,教育與文化,第281,282合刊,頁23~25。
陳金柱(2002)。木章趣聞。中國童子軍,39(6),頁16~19。
陳海光(1960/11/2)。向臺灣童子軍寄以誠摯的希望。中央日報,三版。
陳海光(1967,2ed)。童子軍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市:省立師範大學。
陳海光(1985)。童子軍教育概論。台北市:正中書局。
陳添丁(1990,2ed)。童軍教育與國民教育(修訂本)。台北:水牛。
陳盛雄(2004)。現代台灣露營活動變遷與露營場地設置關聯因素之研究(別冊,No 9)。造園學論集,2004(3)。東京:東京農業大學。
陳寶蓮(2011)。童軍奇人嘉義市童軍會總幹事陳榮哲伙伴。2010嘉義市嘉義童軍暨活動年鑑,頁45~47。
陳寶霖(2010)。新中國建立前童子軍的發展及活動,少年兒童發展,2010/06,頁10~14。
陳麗妃(2012)。童軍訓練員專業素養評估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言究所,台北。陳鐵(1981)。國民中學的童軍訓練。台北:台灣中華書局。
陳鐵(1985),童軍教育的緣起與演化經過,童軍教育論著選集。中國童子軍教育學會編。台北市:水牛出版社,頁317~328。
陶唐(1985)。童子軍教育多方面的意義。在中國童子軍學會編,童軍教育論著選集,127-135頁。台北市:水牛。
章輯五(1946)。中國童子軍組織法規-第壹輯。重慶:二二五童子軍書報用品社。
傅治平(1956)。大貝湖畔的學術盛會。教育與文化,14(9),頁25。
傅治平(1962)。中國童子軍簡史。教育與文化,第281,282合刊,頁38~44。傅治平(1964)。懷念吳兆棠先生。中國童子軍(臺灣版),2(1),4。
傅治平(1964)。對故前中國童子軍教育學會蕭忠國理事長的追思。中國童子軍,31(2),頁41
發展與改進童軍教育三年計畫。行政院83.1.28臺(83)教字3718號函。
童子軍教做學
World Scout Bureau(1992)。童軍運動中的服務員(Adults in Scouting)(中國童子軍社會團聯誼會譯)。台北市:譯者。(原作1990出版)
World Scout Bureau(1993)。童子軍運動的基本原則(Fundamental Priciples)(中國童子軍社會團聯誼會譯)。台北市:譯者。(原作1989出版)
舒唐(1947年2月26日)。童子軍教育及童子軍訓練(二)。中央日報,五版。
陽明山營地董事會(2004)。財團法人中國童子軍陽明山活動中心委託經營方案研商小組第一次會議紀錄。2004,10,22日,未公開發行。
黃克仁(1979)。第五屆亞太地區童子軍專業人員訓練班記實,中國童子軍(臺灣版),16(6),頁14~19。
黃克仁編(2011)。服務員訓練綱領。臺北市:中華民國童軍文教基金會。
黃政傑(1991,2005十六刷)。課程設計。台北市:東華。
黃茱莉(2006)。貝登堡童軍教育思想在我國實踐之省思。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花蓮。楊朝祥(2005)。童軍需要更多的青年導師。中國童子軍月刊,42(9),頁2~3。
楊儒賓、陳華主編(2009)。梅貽琦文集-日記。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
楊蕙菁(1994年10月26日)。83歲的童軍總會盼成真正的社團,逐漸揮別教育體系轉向擴展社區童軍活動。聯合報,17版。
董寶鏡(1965)。泰國行,中國童子軍(臺灣版),2(4),頁16~17。
榮子菡(2004)。論民國時期廣東童子軍的發展。晉陽學刊,2004(6),頁83~84。
Strauss, Anselm &; Corbin, Juliet(2001)。質性研究入門-紮根理論研究方法(Basic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 Techniques and Procedures for Developing Grounded Theory)(吳芝儀、廖梅花譯)。台北市:濤石。(原作1998出版)
臺灣省政府(1956,10,25)。進展中的台灣教育。台中縣。
臺灣童子軍月刊
遠東區會議(1958,10月)。健士生活。第十期,頁2。
劉元孝健士榮獲木章(1958,12月)。健士生活。第十二期,頁13,14。
劉元孝(1962)。極偉訓練在中國。教育與文化,第281,282合刊,頁25~28。
劉文華(1964)。美國希佛童軍學校簡介。中國童子軍(臺灣版),1(3),頁9~10。
劉忠奎(2006)。論戴季陶的教育思想。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吉林大學,吉林省。
劉建羣(1965)。懷吳兆棠兄。吳兆棠博士紀念集。
劉彥俊(1962)。回顧山東童子軍事業,教育與文化,第281,282合刊,頁33~34。
劉彥俊(1987)編。童軍教育。台北市:水牛。
劉彥俊著,朱其榮修(1995)。童軍概說及其史略,台北市:水牛。
歐用生(1988)。課程發展的基本原理。台北市:復文。
潘精華(2004)。童軍新幹線-第21屆國家研習營訓練組員中區研習會議紀實。中國童子軍,41(6),頁21~24。
蔡正松編(2002)。旗山鎮誌。上網日期:2012年06月12日。網址:http://county.nioerar.edu.tw/image/f0042520/01023.pdf
蔡志隆(2002 )。全國童軍策略發展研討會。中國童子軍,39(9 ),頁13~15。
蔡志隆(2005)。終身的義務服務員,參加15thCALT之回顧。中國童子軍,42(7 ),頁28~29。
蔡宗陽(2003)。童軍露營活動的設計與實施-緒論。在中國童子軍教育學會編,童軍露營活動的設計與實施,頁1-7。台北市:中國童子軍教育學會。
戰時童子軍
蕭忠國(1952年3月4日)。臺灣童子軍的過去和未來。中央日報,五版。
蕭忠國(1956a)。本會工作及今後展望,中國童子軍教育學會年刊。中國童子軍教育學會,頁1~2。蕭忠國(1956b)。中國童子軍教育學會概況。教育與文化,13(9),頁11~12。
蕭維武(2000)。童軍義務服務員參加木章訓練及服務承諾實踐之歷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聯合報
謝又華(1962)。中國童子軍總會四年來之工作報告與檢討。教育與文化,第281,282合刊,頁20~23。
謝又華(1965)。爭取第五屆區域會議來我國舉行的經過。中國童子軍(臺灣版),2(4),頁9~12。
謝佳讌(2007/07/18)。國小獨立研究常用的研究方法-歷史研究法。在國小獨立研究課程教師指導手冊,頁51-64。上網日期:2012年6月12日。網址: http://spe.idv.tw/share/excellent_detail.php?data=ed6pg3s4azlp&;np=3
鍾志豪(1962)。羅浮童軍木章預訓追憶。臺灣童子軍,7(12),頁43~44。
鍾南(1977)。童子軍教育史。師大講義,未出版。
羅伯森(Robertson, Beth M. )著(2004)。如何做好口述歷史(Oral history handbook)(黃煜文譯)。台北市:五觀藝術。(原作2000年四版)
羅敏(2009)。抗日戰爭前江蘇童子軍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蘇州大學,江蘇。
羅雪帆(1945年11月28日)。理想的童子軍幹部訓練。中央日報,三版。
蘇永華(2001)。中國童子軍的建立及在江蘇的發展,檔案與建設月刊,2001/3,頁26~28。
貳、英文部份
Boy Scouts of American(BSA, 1990). The scoutmaster handbook. Irving, Texas: Author.
Boy scouts of American(BSA, 1998). The boy scout handbook(11th ed.). Irving, Texas: Author.
Dean, John Isaac (1992). Scouting in America: 1910-1990.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Galt-Brown, James Herbert (2002). Baden-Powell and His Boy Scouts: The Reasons for Their Creation, Growth and Success in Great Britain, 1906-1920. Dissertation, Mississippi State University.
Tan, kevin Y. L. &; Wan Meng Hao (2002)。Scouting in Singapore—1910-2000。The Singapore scout association.
World Organization of the Scout Movement(WOSM,2006)。Resolutions, Passed by the WORLD SCOUT CONFERENCE 1988-2005。
World Scout Bureau (1977)。International Training Handbook。The Training Service World Scout Bureau, Geneva。
World Scout Bureau (1985)。International Training Handbook。The Training Service World Scout Bureau, Geneva。
World Scout Bureau(1988)。WOSM, Toward a Strategy For Scouting。World Scout Bureau。
World Scout Bureau (1989)。Fundamental Principles。World Scout Bureau。
World Scout Bureau (1990)。Adult in Scouting。World Scout Bureau。
Pearlman, David P. (2007). Learning and constructing meaning: adults volunteering in the boy scouts. Dissertation,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