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2)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11 04:1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胡瑋元
研究生(外文):Hu,Wei-Yuan
論文名稱:風險社會學之理論對話與個案詮釋
論文名稱(外文):A Theoretical Dialogue of the Sociology of Risk and a Case Study
指導教授:黃鉦堤黃鉦堤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uang, Jeng-Ti
口試委員:韓保中張源泉
口試委員(外文):Han,Bao-JhongChang,Yuan-Chuan
口試日期:2013-05-22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系所名稱: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公共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3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6
中文關鍵詞:二階觀察風險社會學中科三期偶連性弔詭
外文關鍵詞:second-order observationthe sinology of riskthe 3rd stage of CTSPcontingencyparadox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105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0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自二十世紀末以來,現代社會的自我描述悄悄地轉變為風險社會,今日的人們也都更習慣與風險共存,卻未對風險社會學加以反省並釐清「如何可能」的問題。是以,本研究在二階觀察的提問立場上,檢視魯曼(N. Luhmann)、貝克(U. Beck)和紀登斯(A. Giddens)他們三人的風險社會學有何差異,而這些差異又是如何可能。依據魯曼的觀察理論,任何的觀察都是從一組特定的區別所進行的標示,因此本文的研究旨趣在於建構出魯曼、貝克和紀登斯風險社會學的觀察圖式,並透過理論對話呈現出觀察圖式在理論建構中的角色與功能。筆者以為貝克是通過「正常/不正常」的區別,將現代社會標示為一個不正常的風險社會,因此貝克的風險社會學是關於一個正常社會的想像,是一個理念型的社會理論。紀登斯則是依著「確定性/不確定性」的觀察圖式,認為現代社會是一個以不確定性為本質的反思性現代化階段,但他始終眷戀著現代性帶來的穩定。魯曼的風險社會學是藉由未來的「可調控性/不可調控性」的弔詭,進一步將現代社會標示為風險社會,不過他關心的終究是社會談論風險的方式,而非具體的改善措施。本研究在這些觀察圖式的基礎上,將其應用於中科三期的個案詮釋,通過不同的理論視角展演出不同的個案風景。貝克與紀登斯著重於對科學理性以及專家決斷的批判,魯曼的風險社會學更加深刻地演繹出風險溝通的偶連性,描繪出各組織系統自我再製的運作過程,以及風險決策的作成是如何可能。最後,筆者提出本研究的結論與反思,毋寧是強調在二階觀察的脈絡下,世界的固有值是偶連性,以及弔詭作為認知的基本形式。
Since the late 20th century, the self-description of modern society has transformed into a risk society. Today people get more used to live with risk, but do not reflect on the sociology of risk and clarify the question of “How could it be?” Based on second-order observation,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differences among Luhmann’s , Beck’s and Gidden’s sociologies of risk, and tries to answer “How could it be?”. Therefore, the purport of this study is to construct the observation forms of Luhmann’s, Beck’s and Gidden’s sociologies of risk, and to display the role and functions of observation forms through theoretical dialogue. In my opinion, Beck used the distinction of "normal / abnormal", and then marked modern society as an abnormal risk society. Beck’s risk of sociology is an imagination concerning normal society, also an sociology on an ideal type society. According to the "certainty / uncertainty" observation form, Giddens thinks the modern society is a reflexive modernization, and its nature is uncertainty. However, Giddens was always attached to the certainty which modernity brought to. On the basic of the paradox of the “controllable / uncontrollable” of the future, Luhmann marked modern society as a risk society. However, Luhmann always concerns about how the society talks about the risk rather than provides specific improvement measures. Based on these observation forms, this study does a case study on the 3rd stage of Central Taiwan Science Park (CTSP), and exhibits that different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will have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 consequences. Beck and Giddens focused on the criticism of the scientific rationality and experts’ decision. Otherwise, Luhrmann more profoundly displayed the contingency of risk communication, and describes the operational processes of self-organized systems and how the risk decisions could be made. In conclus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second-order observation, the world’s eigenvalue is contingency, as well as the paradox is the basic form of cognition.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流程 5
第二章 研究設計 7
第一節 研究立場 7
第二節 研究方法 13
第三節 研究架構 14
第三章 風險社會理論 16
第一節 魯曼的風險社會學 16
第二節 貝克的風險社會學 23
第三節 紀登斯的風險社會學 30
第四節 小結 36
第四章 風險社會學的二階觀察 39
第一節 建構區別圖式 39
第二節 對科學系統的二階觀察 46
第三節 對專家系統的二階觀察 51
第四節 對政治系統的二階觀察 56
第五節 小結 62
第五章 個案詮釋:中科三期的爭議 64
第一節 中科三期案由 64
第二節 風險評估與風險感知的爭議與詮釋 70
第三節 風險溝通與風險管理的爭議與詮釋 80
第四節 小結 93
第六章 結論 96
第一節 結語 96
第二節 反思 98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99
參考文獻 101
圖次
圖1-1 研究流程圖……………………………………………………………………6
圖2-1魯曼定義的觀察:區別與標誌的運作…………………………………………8
圖2-2 二階觀察:對觀察的觀察……………………………………………………9
圖2-3 研究架構 ……………………………………………………………………15
圖5-1 環保署對「有條件通過」一階環評的風險溝通…………………………..83
圖5-2 行政法院撤銷環評結論的風險溝通………………………………………..85
圖5-3 環保署對法規適用的風險溝通……………………………………………..88
圖5-4 環保署「停工,不停產」的風險溝通..……………………………………91
表次
表5-1 風險評估與風險管理 ………………………………………………………71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專書
王雲東(2007):社會研究方法:量化與質性取向及其應用。新北市:威仕曼文化。
沈世宏(編)(2013):讓專業為公眾對話:公眾參與專家代理的專家會議─透過科學走向共識的重要一步。臺北市:環保署。
周桂田(編)(2011):人文與社會講座─現代科技與文明的反思:科技、風險與社會。臺北:聯經。
吳汝均(1996):金剛經哲學的通俗詮釋。臺北市:台灣商務。
黃鉦堤(2007):政治學方法論與行政分析立場。臺北市:翰蘆。
黃鉦堤(2011):縣市意象與縣市合併─ 社會系統理論觀點。臺北市:翰蘆。
楊大春(1997):後結構主義。臺北市:揚智。
葉乃嘉(2009):研究方法的第一本書:從知識管理進入研究工作的遊戲規則。臺北市 : 五南。
葉啟政(2006):進出「結構─行動」的困境:與當代西方社會學理論論述對話。臺北市:三民。
譯著
尹弘毅譯(2002):現代性:紀登斯訪談錄。臺北:聯經。Giddens, A. (1998). Conversationa with Anthony Giddens─Making Sense of Modernity. Oxford: Polity Press.
汪浩譯(2003):風險社會。臺北:巨流。譯自Beck, U. (1986). Risikogesellschaft: Auf dem Weg in eine andere Modern, Frankfurt am Main: Suhrkamp.
呂奕欣、鄭佩嵐譯(2009):面對風險社會。臺北:韋伯。譯自Denny, D. (2005). Risk and Society, London ; Thousand Oaks.
陳其邁譯(2001):失控的世界。臺北:時報文化。譯自Giddens, A. (2000). Runaway World: How Globalization is Reshaping our Lives, New York : Routledge.
湯志傑、魯貴顯譯(2001):生態溝通─現代社會能應付生態危害嗎?臺北市:桂冠。Luhmann, N. (1990). Ökologische Kommunikation Kann die modern Gesellschaft sich auf ökologische Gefährdungen einstellen ? Westdeutscher Verlag : Opladen.
趙旭東、方文譯(2002):現代性與自我認同:晚期現代的自我與社會。新北市:左岸。譯自Giddens, A. (1991). Modernity and Self-identity : Self and Society in the Late Modern Ag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魯貴顯譯(1998):魯曼社會系統裡論導引。臺北市:國立編譯館。譯自Kneer, G. & Nassehi, A. (1993). Niklas Luhmann Theorie sozialer Systeme, München, Germany: Wilhelm Fink Verlag.
魯貴顯譯(2005):對現代的觀察。新北市:左岸。譯自Luhmann, N.(1992). Beobachtungen der Modern, Opladen: Westdeutscher Verlag.
期刊論文
王毓正(2010):司法判決撤銷環評審查結論之後,續行施工?─中科三期環評撤銷訴訟判決後之爭議問題,台灣法學,147,1-3。7杜文苓(2010):環評決策中公民參與的省思:以中科三期開發爭議為例。公共行政學報,35,29-60。
杜文苓(2012):環評制度中的專家會議─被框架的專家理性。台灣民主季刊,9(3),119-155。
李建良(2010a):中科環評的法律課題─台灣法治國的淪喪與危機,台灣法學,149,17-28。
(2010b):憲法消逝,行政法不存─從「中科」開發案看台灣當前的憲政危機,當代,240,98-102。
(2010c):中科三期開發案停止執行之強制執行─兼評臺北高等行政法院99年度執字第57號裁定,台灣法學,161,37-52。
(2011):多階段行政程序與環評訴訟:中科三期確認訴訟案(上)─臺北高等行政法院99年度訴字第1179號判決理由逐段辯證,台灣法學,178,23-37。
李惠宗(2010):從法學方法論談中科事件「停工,不停產」的弔詭,台灣法學,161,1-16。
周桂田(2000):風險社會之政治實踐。當代,154,36-49。
周桂田(2004):獨大的科學理性與隱沒(默)的社會理性之「對話」─在地公眾、科學專家與國家的風險文化探討。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6,1-55。
周桂田(2005):知識、科學與不確性─專家與科技系統的「無知」如何建構風險。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13,131-180。
林昱梅(2010):預防原則與「停、看、聽」環評機制之落實─中科三期環評案之省思,台灣法學,161,17-29。
孫治平(2000):風險抉擇與形而上倫理學。當代,154,20-35。
陳仲嶙(2010):環評撤銷後的開發許可效力─評環保署拒絕另中科三期停工。台灣法學,149,29-34。
黃鉦堤(2006):魯曼的風險社會學與政策制定。政治科學論叢,28,123-162。
黃錦堂(2009):高度科技專業性行政決定之司法控制密度—兼評臺北高等行政法院九六訴字第1117號判決。東吳法律學報,21(1),1- 33。
湯京平、邱崇原(2010):專業與民主:台灣環境影響評估制度的運作與調適。公共行政學報,35,1-28。
湯志傑(1998a):理論作為生命─悼念德國社會學家尼可拉斯‧盧曼。當代,136,8-19。
湯志傑(1998b):社會自主性如何可能?以盧曼的系統理論拓深台灣社會自我描述的初步構想。當代,136,36-53。
湯志傑(2010):理論作為二階觀察─如何解決「無中不生有」與「無中生有」的弔詭。社會理論學報,13(1),37-79。
魯貴顯(1998a):盧曼系統理論的功能概念。當代,136,23-35。
   (1998b):冥誕與悼亡─魯曼冥誕紀念會雜感,當代,137,4-7。
   (2001):現代社會中政治引導是否可能?一個系統理論的思考。東吳社會學報,10,225-245。
會議論文
黃鉦堤、張唯聖(2011):從魯曼的風險社會學探討客流感強制授權爭議的風險管理。第六屆全球化與行政治理研討會,桃園。
專書論文
周桂田(2001):科學風險:多元共識之風險建構。載於顧忠華(編),第二現代─風險社會的出路?(47-76頁)。臺北:巨流。
劉維公(2001):第二現代理論:介紹貝克與季登斯的現代性分析。載於顧忠華(編),第二現代─風險社會的出路?(1-16頁)。臺北:巨流。
魯貴顯(2002):功能分化社會中的偶連性與時間。載於黃瑞祺(編),現代性,後現代性,全球化(247-276頁)。臺北:左岸。
顧忠華、湯志傑(1996):社會學如何啟蒙?評介盧曼的理論發展。載於黃瑞祺(編),歐洲社會理論(165-190頁)。臺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學位論文
吳文成(1997):風險社會學初探─以核四建廠一案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唐德珍(2000):法律與風險:盧曼(N. Luhmann)風險社會學對法律系統的觀察。國立政治大學法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湯志傑(1992):Niklas Luhmann的系統理論及其對法律的社會學分析。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家維(2012):科學知識與公共決策:解構中科三期環評爭議。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研究報告
葉俊榮、張文貞(2010):環境影響評估制度問題之探討。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報告(編號:RDEC-RES-098-007)。
顧忠華(1993):「風險社會」之研究及其對公共政策之意涵。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報告(編號:NSC 82-0301-H-004-014)。
網路電子化資料
中國時報(2010/02/06):〈中科三期應速停工〉,網址:http://www.coolloud.org.tw/node/50431,最後瀏覽日期:2013年4月20日。
朱淑娟(2010a):〈環保署調查:后里六價鉻、VOC既有風險已超量〉,《環境報導─我還會留在地球》,Blogger網址:http://shuchuan7.blogspot.tw/2010/09/blog-post.html,最後瀏覽日期:2013年5月8日。
(2010b):〈卓越新聞濟 獻給「中科三期、中科四期」的戰士們!〉,《環境報導─我還會留在地球》Blogger網址:http://shuchuan7.blogspot.tw/2010/12/blog-post_07.html,最後瀏覽日期:2013年5月8日。
自由電子報(2010/02/05):〈中科三期環評被撤 環署仍准施工〉,網址: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feb/5/today-life4.htm,最後瀏覽日期:2013年4月20日。
自由電子報(2010/08/04):〈吳揆:中科三期不停產 法院:應全面停工〉,網址: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aug/4/today-t1.htm,最後瀏覽日期:2013年4月20日。
自由電子報(2010/08/20):〈中科停工不停產,馬給予肯定〉,網址: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aug/20/today-life1.htm,最後瀏覽日期:2013年4月20日。
自由電子報(2011/03/02):〈中科三期 法院裁定暫時停止執〉,網址: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mar/2/today-life1.htm,最後瀏覽日期:2013年4月20日。
周晉澄(2010):〈中科三期環評,蠻橫官僚殺人〉,2010年8月27日蘋果日報,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property/20100827/32767730,最後瀏覽日期:2013年5月5日。
苦勞網(2010/03/02):〈吳揆:不宜貿然要求中科三期停工〉網址:http://www.coolloud.org.tw/node/50760,最後瀏覽日期:2013年4月20日。
苦勞網(2010/03/17):〈中科三期不停頓〉,網址:http://www.coolloud.org.tw/node/50977,最後瀏覽日期:2013年4月20日。
苦勞網(2010/03/15),〈中科三期還不停工 法律人:環保署莫踐踏司法〉,網址:http://www.coolloud.org.tw/node/50936,最後瀏覽日期:2013年4月20日。
蘋果日報(2006/3/24):〈蔡英文施壓中科環評〉。網址: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property/20060324/2490067/,最後瀏覽日期:2013年5月2日。
二、外文文獻
專書
Borch, C. (2011). Niklas Luhmann: in defence of modernity. NY: Routledge.
Beck, U., Giddens, A. and Lash, S. (1997). Reflexive Modernization: politics, tradition and aesthetics in the modern social order, Cambridge: Polity Press.
Giddens, A. (1990). 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 Cambridge, UK : Polity Press.
Luhmann, N. (1993). Risk: a Sociology Theory (trans by Barrett, R.). Berlin; New York : de Gruyter
期刊論文
Luhmann, N.(1993). Deconstruction as Second-Order Observing. New Literary History, 24(4), 763-782.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