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2)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10 14:4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李治慧
研究生(外文):Chih-Hui Lee
論文名稱:我國「資訊素養與倫理」數位教材融入國小教學學習成效之研究-以國小五年級學生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Learning Effectiveness of Integrating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Ethical Digital Textbooks into the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s Teaching as An Example for Fifth Grade Students
指導教授:林宜隆林宜隆引用關係賴槿峰賴槿峰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I-Long LinChin-Feng Lai
口試委員:林宜隆賴槿峰呂芳懌李瑞元
口試委員(外文):I-Long LinChin-Feng LaiFang-Yie LeuRuey-Yuan Lee
口試日期:2013-06-30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宜蘭大學
系所名稱:多媒體網路通訊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電算機學門
學類:網路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3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0
中文關鍵詞:數位教材資訊素養與倫理鷹架學習理論學習成效
外文關鍵詞:digital textbooks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ethicsscaffolding learning theorylearning effectivenes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3
  • 點閱點閱:79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資訊素養與倫理」數位教材融入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在網路霸凌、網路交友及網路沉迷的認知態度及行動之學習成效,採用準實驗研究法,研究對象包含實驗組及對照組共六十位學生。本研究之課程包含現今青少年常見的網路不當使用的三個主題,藉由實驗結果來瞭解學生的學習成效,並希望提升學生在網路霸凌、網路交友及網路沉迷的認知態度及行動方面的能力。本實驗教學使用臺北市教育局出版的國小「資訊素養與倫理」數位教材作為教學內容來進行實驗教學。教學前後採用「資訊素養與倫理」認知態度及行動量表進行前、後測,並將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進行後測比較分析,以了解學生在資訊素養與倫理認知態度及行動上之學習成效。實驗過程並輔以教學活動回饋單、學習單、教室觀察記錄表、教師心得與省思等質性分析以了解學生在實驗教學過程中的學習歷程與成效。其研究結果如下:
一、分析「資訊素養與倫理」認知態度及行動的前、後測結果,發現實驗組學生在後測的成績比前測來得高,在認知態度與行動兩大面向上達到顯著性,學習成效佳。
二、分析「資訊素養與倫理」認知態度及行動的後測結果,發現實驗組學生在後測的成績比對照組學生來得高,在認知態度與行動兩大面向上達到顯著性,學習成效佳。
三、運用「資訊素養與倫理」數位教材融入教學對學生學習是有幫助的,實驗組學生在資訊素養與倫理的認知態度及行動兩個面向上的學習成效達顯著性,且學生對數位教材融入教學是抱持喜好的態度、滿意度高,且給予正面肯定。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Ethics」 digital materials intergrating into teaching for fifth grade students’ learning effectiveness on cyberbullying, online dating and internet addiction. The use of quasi-experimental research study object containe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ast group of sixty students. The courses of this study included three themes about teenagers’ misuse of the network nowaday. From experimental results I learned about students’ learning effectiveness, and I hoped to enhance students’ capabilities of cognitive attitudes and actions on cyberbullying, internet dating, and internet addiction. This experiment used the digital material-「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Ethics」, published by the Taipei City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for experimental teaching. In addition, I used the scale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Ethics」 for cognitive attitudes and actions to evaluate the students before teaching and after teaching, as well as did post-test comparison analysis for both the students from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for understanding students' learning effectivness on information literacy, ethical cognitive attitudes and actions. During the experimental procedures, I also used qualitative analysis such as teaching feedback sheets, worksheets, classroom observation record sheet, and teacher’s reflection, to know the learning process and the learning results of the students under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Results indicate the following:
First, from the aspects of cognitive attitudes and action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students' post-test scores were much higher than their pre-test scores, achieving better learning effectiveness.
Second, from the aspects of cognitive attitudes and actions, the post-test scores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students were much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ast group students, achieving better learning effectiveness.
Third, the use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Ethics」 digital materials intergrating into teaching on student learning was helpful. From the aspects of cognitive attitudes and action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students achieved significant learning effectiveness on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ethics. Students were satisfied with digital teaching materials intergrating into teaching, and they also gave positive affirmation.

第一章 緒論 1
1.1研究背景與動機 1
1.2 研究目的 6
1.3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1.4 研究流程 8
1.5 名詞釋義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2
2.1 資訊素養與倫理的定義與內涵 12
2.2 資訊素養與倫理教學的相關文獻探討與研究 21
2.3 鷹架學習理論 36
2.4 資訊素養與倫理相關教學策略與理論 41
2.5 數位教材的種類與特性 45
2.6 數位教材課程內容分析 49
2.7 學習成效理論與相關研究 52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60
3.1 研究架構 60
3.2 研究方法 61
3.3 研究對象 63
3.4 研究工具 64
3.5 透過資訊素養與倫理數位教材融入教學的活動設計課程 71
3.6 研究實施程序 73
3.7 資料處理與分析 76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78
4.1 資訊素養與倫理數位教材融入教學的實施 78
4.2 透過資訊素養與倫理數位教材融入國小教學之學習成效影響之分析 101
4.3 透過資訊素養與倫理數位教材融入教學學習成效之質性量化結果討論 11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6
5.1 結論 116
5.2 建議 118
參考文獻 120
附錄一 教學活動設計 126
附錄二 學習單 136
附錄三 小組討論單 142
附錄四 國小五年級學生資訊素養與倫理量表 145
附錄五 教室觀察紀錄表 148
附錄六 教學活動回饋單 149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尹玫君、康旭雅(2003)。我國師範院校學生資訊倫理的態度與行為之研究,南大學報,第37卷,第1期,教育類,頁1-18。
尹玫君、康旭雅(2004)。國小學生資訊倫理態度和行為的探討,南大學報,第38卷,第2期,教育類,頁1-21。
尹玫君、康旭雅(2005)。國小兒童網路倫理教學成效之研究,南大學報,第39卷,第1期,教育類,頁1-20。
王瑞玉(2006)。國小高年級學生網路著作權實驗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科技發展與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甘貴新(2011)。運用鷹架理論於多媒體軟體教學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朱敬先(2000)。教育心理學。五南圖書:台北。
李儀訢(2004)。資訊倫理教學架構與線上教學雛形系統發展之研究。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
李德竹(2000)。資訊素養的意義、內涵與演變。圖書與資訊學刊,35,頁1-25。
李忠勇(2002)。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策略對高職資訊科學生「基礎電子實習」學習成效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吳清山、林天佑(2004)。資訊素養。教育資料與研究,57,95。
吳清基、林宜隆等(2005)。資訊素養與倫理教材,高中版。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吳清基、林宜隆等(2007)。資訊素養與倫理教材,國小版第二版。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吳清基、林宜隆等(2006)。資訊素養與倫理教材,國中版。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吳紹群(2003)。由推動資訊素養的角度談公共圖書館與學校圖書館之合作關係。
吳姿霈(2012)。WebQuest教學策略對青少年預防網路霸凌之學習成效研究。國立東華大學課程設計與潛能開發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佳旺(2002)。國小網路素養課程系統化教學設計之行動研究—以「六年級網路互動安全課程」為例。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市。
林家正(2007)。國小品德教育融入社會學習領域學習成效之研究-以英雄故事題材融入社會領域教學為例。
林建良(1997)。資訊倫理教學之研究。國立台灣工業技術學院管理技術研究所資訊管理學碩士論文。
林美和(1996)。資訊素養與終身學習的關係。社教雙月刊第73 期,頁7-12。
林維珉(2008)。國小高年級學生資訊倫理態度與行為意向之研究-以臺北市某國小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數學資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林品村(2005)。國小學生資訊倫理與相關法律課程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南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素芬(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資訊素養成就之研究─以台中縣國小五年級學童為例
林旻哲(2011)。臺灣北部國民小學資訊倫理實施現況之研究。輔仁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林菁(1999)。兒童資訊素養之研究。「資訊素養與終身學習社會國際研討會」論文集[線上資料] 。取自http://www.ntnu.edu.tw/ace/new/2-1.htm
計惠卿、張杏妃(2001)。全方位的學習策略─問題導向學習的教學設計模式。教學科技與媒體,55,58-71。
施政旻(2011)。運用Drupal建置社交網路系統輔助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素養學習之探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位內容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紀育庭(2009)。應用情境學習於國小網路隱私安全教育之學習成效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系科技發展與傳播碩士班論文。
洪榮昭、林展立主編(2006)。問題導向學習課程發展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師大書苑。
洪琮琪(2002)。網路出題與合作學習對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計惠卿、張杏妃(2001)。全方位的學習策略─問題導向學習的教學設計模式。教學科技與媒體,55,58-71。
侯政宏(2011)。資訊素養教育融入學科課程之實施成效。中興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唐立安(2012)。以鷹架引導為基礎的遊戲式學習之學習成效研究-以國小六年級體積課程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科技與數位學習學程碩士論文。
翁培津(2002)。鷹架學習輔導在網路學習之應用研究。國立臺南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玉霞(2005)。國小學童網路使用現況及網路素養之研究—以臺北縣偏遠地區高年級學童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陸美如(2009)。國小六年級學童在網路交友案例線上課程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科技發展與傳播碩士班碩士論文。
連文誌(2010)。運用線上組織圖發展國小資訊倫理教學之研究-以臺北市國小五年級某班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數學資訊教育學系數學資訊教育教學碩士論文。
陳李綢(1992)。認知發展與輔導。台北:心理。
陳仲彥(1996)。「資訊素養與圖書館利用教育」。社教雙月刊第73期,頁19-22。
陳佑誠(2013)。情境式網路禮儀學習網站對國小學童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科技發展與傳播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柏村(2012)。運用鷹架理論在國小六年級數學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暨資訊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協志、劉建人、柯菁菁(民92):資訊倫理教學成效之探討。第四屆網際網路應用與發展學術研討會,遠東技術學院。
陳冠廷(2011)。國民小學高年級隔代教養學生資訊素養之研究-以雲林縣為例。雲林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張一藩(1997)。資訊時代之國民素養與教育。2012年3月8日,取自:http:http://www.stic.gov.tw/stic/1/home_test/scitech/
張世彬(2013)。以資訊融入國小兒童美術教學輔導效果之研究-以小畫家電腦繪圖為例。國立宜蘭大學多媒體網路通訊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張臺隆(2004年)。中部地區國民小學校長資訊素養(信息文化)與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情形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雅芳、徐加玲(1998)。從系統的觀點規劃教師資訊素養之專業發展。教學科技與媒體,40 ,3-11 頁。
張益瑞(2012)。數位影片案例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反霸凌知識、社交技巧及同理心影響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
康旭雅(2004)。國小學生資訊倫理實驗教學成效之研究。臺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
游婉琳(2001)。資訊素養教學之研究-以Big6融入國小五年級國語科為例。國立中興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台北:五南。
黃世雄(1996)。資訊素養與圖書館利用教育。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33(3),315頁。
黃慧真(2012)。資訊教育對資訊素養與資訊倫理的影響-以國小六年級學生為例。義守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黃秀惠(2013)。多媒體教學對國小學童全球暖化議題學習成效之影響。康寧大學休閒資源暨綠色產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資富(2011)。臺北市高職一年級學生網路霸凌預防教育介入成效評估。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黃建群(2010)。網路霸凌素養課程對網路霸凌認知與行為意圖之影響。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程惠玉(2010)兒童網路安全系列數位影片融入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兒童網路素養影響
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
詹燕凱(2009)。高雄市高級職業學校學生體育態度與體育課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樹德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貞瑋(2002)。班群教師協同進行統整課程的歷程與自然科學習成效-行動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宗霖(2010)。網路素養課程之設計及實施成效研究-以深澳國小高年級網路遊戲行為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位科技設計學系碩士論文。
劉淑娟(1997)。我國公共圖書館技術服務館員資訊素養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資料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窈吾(2002)。提昇中等學校教師資訊素養之行動研究。國立中正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廖永宏(2012)。以運動遊戲教學策略改善學生網路成癮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臺灣網路資訊中心(2012)。2012台灣無線網路使用調查報告。2012年3月7日,取自:http://www.twnic.net.tw/download/200307/20121226d.pdf。
蔡雅美(2013)。多媒體教學對國小高年級生水資源議題學習成效之影響。康寧大學休閒資源暨綠色產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昌霖(2013)。視訊分割學習方式對學習者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數位學習科技學系碩士班。
賴美淑(2013)。運用「防治校園霸凌法治教育」動畫實施反霸凌統整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國小六年級為例。大葉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賴苑玲(2000)。國小實施資訊素養教育之實驗研究—以台中市國小五年級學生為例。書苑季刊,45,18-38。
盧珍瑩(2007)。運用鷹架理論於國小二年級科學概念學習之研究-以「聲音」教學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佳雯(2004)。資訊倫理教學對大專學生資訊倫理認知與行為意向之影響-以屏東科技大學四年制新生為例。屏東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論文。
謝長良(2012)。線上課程教學策略應用於國小四年級學生學習成效之研究-以網路交友為例。稻江科技暨管理學院網路系統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薛雅明(2005)。超媒體學習系統中互動性對系統認知態度、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影響。南大學報教育類第39卷1期,頁175-192。
顏玉俐(2006)。影片媒體在國小科技倫理的教學應用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顏嘉億(2000)。高雄市國小行政人員資訊素養能力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龔輝基(2006)。應用鷹架理論於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分
Cohen, E. and Cornwell, L. (1989). "A question of ethics: developinginformation system
ethics.",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8, 431-437.
Curran,C.C.(1990).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the Public Librarian.PublicLibraries,29,349-355.
Doyle, C. (1992). Final report to the national forum on information literacy.(ERIC No. ED
351 033).
Henri,J.&Dillon,K.(1992).Learning to Learn :Reflection UponEnquiry.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Critical Thinking.The Australian LibraryJournal ,106.
Jones, Linda Bunnell. “Linking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and Libraries:Minnesota's Approach." in Information Literacy:Developing Students AsIndependent Learners,
Kirk, D. (1990). School knowledge and the curriculum package-as-text.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22(5), 409-425.
Mason, R.O., (1986), ”Four Ethical issues of the Informational Age”, MIS Quarterly, March: 4-12.
McClure, C. R. (1994). Network literacy: A Role for Librari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Libraries, 13 (2), 115-125.
McClure, C. R. (1994). Network literacy: A role of libraries? InformationTechnology and
Libraries, 13(2), 117.
McHenry, K. E., Stewart, J. T., &Wu, J. L. (1992). Teaching Resource-Based Learning and Diversity. New Directions for Higher Education, 20(2), 55-62.
Olsen, J. K. (1992). The electronic library and literacy. In D. W. Farmer, & T. F. Mech (eds.), Information literacy: Developing students as independent learner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Rader, H. B. (1990). Bringing information Literacy into the academic curriculum. College and Libraries News,9,880.
Rader, H. & Coons, W. (1992) . Information literacy : one response to the new decade. In Baker, B. & Litzinger, M. E. (eds.), Evolving Educational Mission. Chicago : ACRC.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65347)
Schwartau, W.(2001). Internet & Computer Ethics for Kids. Winn Schwartau & Interpact, Inc.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