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1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25 06:1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侯宜君
研究生(外文):Yi-Chun-Ho
論文名稱:尋訪秘密花園:亞斯伯格症兒童藝術治療
論文名稱(外文):Finding the Secret Garden:Art Therapy for a Child with Asperger's Syndrome
指導教授:陳淑瑜陳淑瑜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Shu-Yu-Ch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藝術治療碩士學位學程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9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04
中文關鍵詞:藝術治療團體亞斯伯格症治療敘事分析法
外文關鍵詞:Art therapy groupAsperger's SyndromeTherapeutic Narrative Analysi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9
  • 點閱點閱:336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81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5
本研究旨在探討一位亞斯伯格症成員在亞斯伯格症與高功能自閉症兒童藝術治療團體中的歷程,探究(1)亞斯伯格症兒童在團體歷程中的行為表現和藝術創作表現;(2)適合亞斯伯格症兒童的藝術治療介入策略;(3)藝術治療團體介入後對亞斯伯格症兒童的影響與轉變。
研究方法以個案研究為主,藝術治療過程依循「問題界定」、「資料蒐集」、「分析與診斷」、「治療策略的實施」、「效果評估」五個步驟進行來回檢核修正直到治療效果達成,並以治療敘事分析法來進行個案分析。
藝術治療團體共進行十次,以成員金剛為研究對象,討論亞斯伯格症兒童在團體歷程中的行為表現和藝術創作表現;適合亞斯伯格症兒童的藝術治療介入策略以及藝術治療團體介入後對亞斯伯格症兒童的影響與轉變。最後根據研究過程與結果提出個人省思與相關建議。
本研究之發現如下:
一、 藝術治療團體介入後金剛的轉變為:(1)藉由創作表達與宣洩;(2)增進人際互動技巧;(3) 提昇問題解決與情緒管理能力。(4)提高安全感與自信。
二、 藝術治療團體之療效因子為:(1)帶領者本身的特質、信念、回應方式;(2)團體結構化;(3)適切轉換媒材;(4)提供非語言的表達方式;(5)透過創作達成非語言的溝通。

本研究除了記述個案金剛參與團體的歷程,同時針對藝術治療執行過程,以藝術治療師觀點提出建議,給與亞斯伯格症治療師、醫療機構、學校教師與未來研究者,期待未來他們也能找到屬於每位亞斯伯格症兒童的秘密花園。

關鍵詞:藝術治療團體、亞斯伯格症、治療敘事分析法
The thesis was to explore the process and effect of one child with Asperger’s syndrome participating the art therapy group. The Research method was primarily qualitative, which included information about group process, the member’s creation, discussions after interventaion, and interviews with the member’s parents. The therapy was carried out through a repeated five-step program:defining issues, collecting materials, analyzing and diagnosing, implementing strategies, and evaluating the outcomes.
The art therapy last 10 weeks. King Kong was the subject of the study.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narrate King Kong’s behavior and creation in the process ,of the art therapy group.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were listed as follows:
1. King Kong’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ttitude of facing negative
emotion, the ability of problem-solving, and impulse control had improved after the group sessions. The effects of the art therapy group to King Kong were: (1) understanding the state of members, (2) giving members the chances to express.
2.The therapeutic principles in running the art therapy group for children with Asperger’s syndrome and high function Autism were: (1) leaders guide the members to express ,creat esteem and support members, (2) the group plans should be structural and flexible, (3) groups have adequate forbiddance, (4) the process of art therapy provide the nonverbal way toexpress.(5)the process of art therapy help to communicate.
Then,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process and results, some personal consideration and relative suggestion have been presented.

Keywords:Art therapy group、Asperger’s Syndrome、Therapeutic Narrative Analysis
摘要........………………………………………………………… i
目次........…………………………………......…………………iii
表次........………………………………………………………… vii
圖次........………………………………………………………… v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緣起........……………….....……………1
第二節 我所追尋的風景…………………………..…… 2
第三節 名詞釋義……………………………….…………5
第二章 繁花剪影........…………………………... 8
第一節 主角剪影-亞斯伯格症兒童………………………8
第二節 藝術治療理論…………………..…………………23
第三節 亞斯伯格症與藝術創作………..…………………49
第三章 前進花園…………………………...…………… 54
第一節 研究設計…………………..………………………54
第二節 研究對象…………………..………………………55
第三節 舞台設計-治療場域.…….………………………59
第四節 研究工具…………………………………………..61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69
第四章 尋找秘密花園的鑰匙………..…………...……75
第一節 片頭曲-世界是戰場………………………………75
第二節 主角登場-百變金剛………………………………81
第三節 金剛的異想世界……………………………………118
第四節 李子樹、龍與乖寶眼中的金剛……………………133
第五節 無聲的合奏…………………………………………142
第六節 另一個星球的語言…………………………………154
第五章 花園的真實面貌…………...……………………160
第一節 尾聲…………………………………………………160
第二節 結論…………………………………………………160
第三節 建議…………………………………………………169
未完成的故事-後記...........................176
第一節 花開的時刻…………………………………………176
第二節 成長…………………………………………………180
參考文獻…………………………………………….……..182

附錄一 兒童藝術治療團體報名表…………………………190
附錄二 兒童藝術治療團體邀請函…………………………191
附錄三 兒童藝術治療團體家長同意書……………………193
附錄四 兒童藝術治療團體參與及錄影同意書……………194
附錄五 兒童藝術治療團體家長訪談大綱…………………195
附錄六 兒童藝術治療團體觀察表…………………………197
DSM-IV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孔繁鐘、孔繁錦譯)(2003)。臺北市:合記圖書。(原著出版年:1996)。
史蒂芬‧蕭爾(2007)。破牆而出-我與自閉症、亞斯伯格症共處的日子(丁凡譯)。台北:心靈工坊。(原著出版年:2003年)
匡雅麗(2004)。藝術治療團體在精神科急性病房之應用研究-一個以青少年為主之團體歷程與效果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托碧‧昭斯納(2008)。藝術家創意密碼-化疾病為創造力的故事(丹鼎譯)。台北:久周文化。(原著出版年:2006年)
自閉症與亞斯伯格症。(王大延譯)(1996)。臺北市:衛生署。
何金樺(2003)。治療取向的班級藝術活動對國小學童情緒經驗、同儕關係與師生關係之輔導效果。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宋維村(1997)。自閉症叢書家長資源手冊。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自閉症基金會。
宋維村、姜忠信(2001)。自閉症的精神病理學:回顧與前瞻。台灣精神醫學,卷15,3期,頁3-17。
宋維村、徐儷瑜、陳坤虎(2006)艾斯伯格症學前兒童的矯治。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1-20。
李姿瑩(2003)。社交能力訓練介紹。國教新知,49,(4),36-50。
亞斯伯格症:教育人員及家長指南(楊宗仁、張雯婷、楊麗娟譯)(2005)。臺北:心理。(原著出版年:2003)。
亞斯伯格症者實用教學策略(楊宗仁譯)(2004)。臺北:心理。(原著出版年:1998)。
依蒂斯‧克拉瑪(2004)。兒童藝術治療(江學瀅譯)。臺北:心理。(原著出版年:1993年)。
兒童發展指標(林合懋譯)(2004)。臺北:遠流。(原著出版年:1997年)。
兒童繪畫治療:-繪畫:兒童的心靈之窗(吳武烈譯)(2003)。台北:五南。(原著出版年:1998)。
東尼‧愛伍德(2005)。亞斯伯格症:寫給父母及專業人士的實用指南(何善欣譯)。臺北:久周。(原著出版年:1998年)。
東尼‧愛伍德(2009)。亞斯伯格症進階完整版-寫給家長、患者和專業人員的完整手冊(劉瓊瑛譯)。台北:久周出版。(原著出版年:2007)
林貴美(1998)。簡介阿司佩格症學生。國民教育,39(5),48-51。
治療師之藝術治療評估指引-專業評估工具(范瓊方、吳武烈譯)(2002)。臺北:五南。(原著出版年:1996)
表達性藝術治療概論(蘇湘婷、陳雅麗、林開誠譯)(2007)。台北:心理。(原著出版年:1999)。
青少年藝術治療(許家綾譯)(2006)。臺北:心理。(原著出版年: 1998)
侯禎塘(2002)。兒童美術發展與特殊兒童美術教育。特殊教育文集(六),67-117。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特殊教育中心。
侯禎塘(2002)。兒童美術發展與特殊兒童美術教育。特殊教育文集(六),67-117。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特殊教育中心。
保羅‧科林斯(2008)。非關對錯-一段關於愛與自閉症的無聲之旅(許晉福譯)。台北:久周文化。( 原著出版年:2007 )
姜忠信(2002)。自閉症兒童意圖能力之再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報告(NSC91-2413-H-1-4-013)。
科學家:米開朗基羅患有輕微自閉症(2004年6月1日)。大紀元電子報2004年6月1日。2007年12月2日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4/6/1/n555368.htm.
胡斯淳(2003)。亞斯伯格症的特徵。屏師特殊教育,5,54-62。
徐澄清(2002)。運用認知行為治療處理兒童青少年的問題。健康世界,197,91-99。
高功能自閉症和艾斯伯格症的認識與治療。宋維村,民95。
張正芬(2003)。自閉症學生之特質與輔導。自閉症教戰手冊-學校如何協助自閉症學生,3-12。台北市東區特教資源中心。
張正芬、吳佑佑(2003)。亞斯伯格症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報告編號:NSC 88-2418-H-133-001-F19),未出版。
梁培勇、張如穎、薛惠琪、李筱蓉、陳韻如、吳文娟、鄭欣宜、許美雲、劉美蓉(2004)。兒童偏差行為。臺北:心理。
符號與象徵(李時芬、林淑媚譯)(2009)。臺北:時報。(原著出版年:2008)
郭修廷(2002)。表達性黏土創作在兒童情緒與社會諮商上的應用。諮商與輔導,196,8-11。
陳元亨(2007)。亞斯伯格症與高功能自閉症患者之心智理論研究。私立輔仁大學臨床心理所碩士論文,未發表。
陳素貞(2007)。增進亞斯伯格症學童情緒表現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麗娟(2006)藝術治療活動深化癌末病患情緒內涵之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陸雅青(1995)。藝術治療在過動兒治療的應用。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6,91-116。
陸雅青(2000)。藝術治療團體治療實務研究-以破碎家庭兒童為例。臺北市:五南。
陸雅青(2005)。藝術治療:繪畫詮釋:從美術進入孩子的心靈世界(3版)。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麥克‧約翰‧卡利(2008)。與亞斯伯格症快樂共處-克服AS成年挑戰的心靈地圖+實用策略(嚴麗娟譯)。台北:久周文化。(原著出版年:2008)
黃玉華(2000)。心智解讀教學對增進高功能自閉症兒童心智理論能力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宗仁(2002)。自閉症青少年之「執行功能」研究:認知彈性。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中心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2,49-73。
楊蕢芬、黃慈愛、王美惠(2003)。自閉症兒童社會情緒技能訓練。台北:心理。
解開人際關係之謎:啟動社交與情緒成長的革命性療法(歐陽佩婷、何修瑜譯)(2005)。臺北:久周文化。(原著出版年:2001)。
鄒小蘭(2003)。自閉症族群中的資優生-高功能自閉症與亞斯勃格症。國小特殊教育,35,50-59。
瑪利亞‧利伯安(2002)。藝術治療團體-實務工作手冊(賴念華譯)。台北:心理。(原著出版年:1998)
劉萌容(2008)。「自閉症光譜量表」-Autism-spectrum Quotiet 中文成人版之預測效度及相關因素分析。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3卷1期,73-92頁。
蔡宜青(2000)。藝術治療對選擇性緘默症兒童的介入個案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逸周(2006)。亞斯伯格症:迷思與事實。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肯納自閉症基金會,台灣師範大學。
質的評鑑與研究。(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臺北:桂冠。
薇亞樂‧歐克蘭德(2000)。開啟孩子的心窗:適用於兒童及青少年之完形學派心理治療(沈益君譯)。台北:心理。(原著出版年: 1988年)
繪畫評估與治療-心理衛生專業人員指南。(呂俊宏、劉靜女譯)(2002)。臺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2001)
羅湘敏(2000)。亞斯伯格症。特殊教育論文集(二),p.105-136。屏東師院特殊教育中心。
藝術治療—心理專業者實務手冊(陸雅青、周怡君、林純如、張梅地、呂煦宗等譯)(2008)。台北:學富。(原著出版年: 2003 )
藝術治療的理論與實務(陳鳴譯)(2005)。台北:遠流。(原著出版年:1995)
蘇珊‧芬徹(2008)。曼陀羅小宇宙-彩繪曼陀羅豐富你的生命(游琬娟譯)。台北:生命潛能。(原著出版年:1998年)。
變態心理學(林美吟、施顯烇譯)(2004)。臺北:心理。(原著出版年:2002)。
Boyer, L., & Lee, C. (2001). Converting challenge to success: Supporting a new teacher of students with autism.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35(2), 75-83.
Friend, M. P., & Bursuck, W. D. (1996). Including students with special needs: A practical guide for classroom teachers. Boston : Allyn and Bacon.
Adams, C., Green, J., Gilchrist, A. & Cox, A.(2002). Conversational behavior of children with asperger syndrome and conduct disorder. Journal of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43(5), 679-390.
Barnhill, G. P. (2001). Social attributions and depression in adolescents with Asperger syndrome. Focus On Autism and Other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26(1), 46-53.
Barnhill, G. P.(2001). What is Asperger Syndrome. Intervention In School And Clinic, 36(5), 259-265.
Berney, T.(2004). Asperger from childhood into adulthood. Advances IN Psychiatric Treatment, 10, 341-351.
Biklen,D.(1990).Communication Unbound:Autism & Praxis.Harvard EducationalReview,60, p. 291-314.
Brunner/Mazel.
Cumine, V., LeaCh, J., & Stevenson, G. (1998). Asperger syndrome : A practical guide for teacher. London: David Fulton.
Edwards, M. (1976). Art therapy and art education: towards a reconciliation.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17(2), 63-66.
Evans,K.&Dubowski,J (2001).Art therapy with children on the autistic spectrum:Beyond words.Jessica Kingsley Publishers,London.
Feldman, S. A.,& Miller, C. K.(1987).A Developmental approach to art therapy.In J.A.Rubin(Ed.).Approaches to art therapy. New York.
Frith, U. (1989). Autism: explaining the enigma. Oxford: Blackwell.
Frith, U., & Frith, C. D. (2003). Development and neurophysiology of mentalizing.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Biological Sciences, 358, 459-473.
Gillberg, C, & Billstedt, E. (2000). Autism and Asperger syndrome: Coexistence with other clinical disorders. Acta Psychiatrica Scandinavica, 102(5), 321-331.
Gillberg, C, & Billstedt, E. (2000). Autism and Asperger syndrome: Coexistence with other clinical disorders. Acta Psychiatrica Scandinavica, 102(5), 321-331.
Henley, D.( 1999). Facilitating socialization within a therapeutic camp setting for children with attention deficits utilizing the expressive therapies. American Journal of Therapy, 38, 40-50.
Hewetson, A. (2002). The stolen child: Aspects of Autism and Asperger syndrome. CT:Bergin & Garvey.
Isaacs, L. D. (1977). Art-therapy group for latency age children. Social Work,22(1), 56-59.
Klin, A., & Volkmar, F. R. (1997). Asperger syndrome. In D. J. Cohen & F. R. Volkmar (Eds.), Handbook of autism and 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2nd ed., pp. 94–122). New York: Wiley.
Kramer, E., Schehr, J. (1983).An art therapy evaluation session for children.American Journal of Art Therapy, 23,3-12
Levinson, S. C.(1983). Pragmatics.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Myles B. S. & Simpson R. L.(2003). Asperger syndrome:A guide for educations and parents. Texas:PRO-ED.
Prior, M. (2003). Learning and behavior problems in Asperger syndrome. NY:Guilford Press.
Prior, M. (2003). Learning and behavior problems in Asperger syndrome. NY:Guilford Press.
Rubin, E.,& Lennon, L.(2004).Challenges in social communication in asperger syndrome and high-functioning autism. Topic In Language Disorders, 24(4), 271-285.
Rubin, J. A. (1987). Approach to Art Therapy. New York: Brunner/ Mazel.
Smith, S. L. (1998). Teaching academic skills through the arts. Momentum, 29(4), 19-22.
Tantam, D. (2000). Psychological disorder in adolescents and adults with Asperger syndrome. Autism, 4, 47-62.
Tubbs, J. (2008). Creative therapy for children with autism, ADD, and Asperger's. New York: Square One Pub.
Vick, R. (2003). A brief history of art therapy. In C. Malchiodi(Ed.), Handbook of Art Therapy . New York: Guilford.
White,M.,&Epston,D.(1990).Narrative means to therapeutic ends.New York: Norton.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宋維村、徐儷瑜、陳坤虎(2006)艾斯伯格症學前兒童的矯治。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1-20。
2. 宋維村、徐儷瑜、陳坤虎(2006)艾斯伯格症學前兒童的矯治。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1-20。
3. 李姿瑩(2003)。社交能力訓練介紹。國教新知,49,(4),36-50。
4. 李姿瑩(2003)。社交能力訓練介紹。國教新知,49,(4),36-50。
5. 林貴美(1998)。簡介阿司佩格症學生。國民教育,39(5),48-51。
6. 林貴美(1998)。簡介阿司佩格症學生。國民教育,39(5),48-51。
7. 胡斯淳(2003)。亞斯伯格症的特徵。屏師特殊教育,5,54-62。
8. 胡斯淳(2003)。亞斯伯格症的特徵。屏師特殊教育,5,54-62。
9. 徐澄清(2002)。運用認知行為治療處理兒童青少年的問題。健康世界,197,91-99。
10. 徐澄清(2002)。運用認知行為治療處理兒童青少年的問題。健康世界,197,91-99。
11. 郭修廷(2002)。表達性黏土創作在兒童情緒與社會諮商上的應用。諮商與輔導,196,8-11。
12. 郭修廷(2002)。表達性黏土創作在兒童情緒與社會諮商上的應用。諮商與輔導,196,8-11。
13. 楊宗仁(2002)。自閉症青少年之「執行功能」研究:認知彈性。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中心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2,49-73。
14. 楊宗仁(2002)。自閉症青少年之「執行功能」研究:認知彈性。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中心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2,49-73。
15. 鄒小蘭(2003)。自閉症族群中的資優生-高功能自閉症與亞斯勃格症。國小特殊教育,35,5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