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34)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19 20:0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蔡易樺
研究生(外文):Tsai, Yi-Hua
論文名稱:李斯特《孤獨中神的祝福》之作品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Bénédiction de Dieu dans la solitude by Franz Liszt
指導教授:林得恩林得恩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Thomas Linde
口試委員:羅芳華、周悅如
口試委員(外文):Juanelva Rose、Chou, Yueh-Ju
口試日期:2012-05-05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音樂系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音樂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2
畢業學年度:10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51
中文關鍵詞:李斯特拉馬丁詩與宗教的和諧
外文關鍵詞:LisztLamartineHarmonies poétiques et religieuse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300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3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在19世紀初期,於法國的李斯特 (Franz Liszt, 1811-1886) 相繼面對第一段戀情破滅及父親突然逝世的消息,因而備感痛苦與難過,此時法國正興起一股新藝術運動-浪漫思潮,李斯特在耳濡目染之下,接觸拉馬丁 (Alphonse de Lamartine, 1790-1869) 的作品後引起音樂上的共鳴,而創作出與拉馬丁詩集《詩與宗教的和諧》 (Harmonies poétiques et religieuses) 同名之作品,此為1834年第一版的單一作品,二十年之後李斯特重新將這首作品改為十首的套曲。此組作品視為李斯特鋼琴創作風格的轉捩點之一。最常被演奏的為第三首《孤獨中神的祝福》 (Bénédiction de Dieu dans la solitude) 與第七首《葬禮》 (Funérailles)。筆者將以《孤獨中神的祝福》此曲來探討李斯特的寫作動機與手法,以及深入分析樂曲風格與技巧問題,期盼此研究能提供讀者在探究與詮釋上的參考根據。

第一章 緒論 …………………………………………………………………1

第二章 李斯特《詩與宗教的和諧》的創作背景 ……………………………………………………………………3
第一節 李斯特的生平簡述與寫作風格……………………………………………………………………3
第二節 拉馬丁的生平簡述與寫作風格……………………………………………………………………5
第三節 19世紀的浪漫文學…………………………………………………………………… 7
第四節 宗教的洗滌……………………………………………………………………10
第五節 創作歷程……………………………………………………………………13

第三章 李斯特《孤獨中神的祝福》的樂曲分析與詮釋……………………………………………………………………16
第一節 曲式分析……………………………………………………………………16
第二節 風格探討……………………………………………………………………31
第三節 演奏問題……………………………………………………………………34

第四章 結論……………………………………………………………………40

參考文獻……………………………………………………………………41


(一)中文書目

孔繁雲譯 (那珊‧傑克 (Nathan,Jacques)著)。《法國文學與作家》。台北巿:志文,民國72年。

吳達元。《法國文學史(下)》。台北巿:商務印書館,民國55年。

許鐘榮編。《浪漫派的旗手》。臺北縣:錦繡,民國88年。

郭曉玲譯(瓊‧拉斯特 (Joan Last) 著)。《鋼琴詮釋的基本功》。臺北市:全音,民國98年。

張欽全。《天使・魔鬼 李斯特-數首鋼琴作品研究 》。桃園市:原笙國際,民國97年。

黃麗瑛。《鋼琴教學論》。台北巿:五南,民國82年。

葉乃菁譯(喬治‧桑德 (Gyorgy Sandor) 著)。《論鋼琴彈奏》。桃園市:原笙國際,民國98年。

賴慈芸譯(布魯斯‧莫利森 (Bryce Morrison) 著)。《偉大作曲家群像-李斯特》。臺北巿:智庫文化,民國84年。

盧月化。《十九世紀法國文學一》。台北巿:中華文化,民國44年。

(二)西文書目

Gordon, Steward. A History of Keyboard Literature. New York: Schirmer, 1996.

Searle, Humphrey. The Music of Liszt. New York: Dover, 1966.

Todd, R. Larry. Nineteenth-Century Piano Music. New York Routledge, 2003.

Walker, Alan. Franz Liszt. London: Faber and Faber, 1989.

Walker, Alan. Ed. Franz Liszt, The Man and His Music. London: Barrie & Jenkins, 1976.

Watson, Derek. Liszt. New York: chirmer, 1989.

Westerby, Herbert. Liszt, and His Piano Works. London: William Reeves, 1936.

(三)期刊

方芳。「論李斯特鋼琴套曲《旅行歲月》第三級《羅馬》的藝術特徵。」《惠州學院學報》第29期(民國98年8月):116-119。

周斌。「淺談李斯特宗教音樂作品。」《大舞台》第4期(民國100年4月):38。

郭紅豆。「19世紀歐洲文化沙龍對音樂發展之影響。」《交響》第3期(民國98年9月): 67-70。

孫樹文。「浪漫中的宗教情懷-音樂家李斯特的故事。」《新使者》第54期(民國88年10月):35-38。

黃琡珺。「李斯特鋼琴音色之探討。」《藝術研究學報》第1期(民國100年4月):41-61。

劉智強。「宗教理想主義音樂家-李斯特。」《世界宗教文化》第4期(民國96年12月):21-24。

(四)論文

劉軒含。《李斯特《巡禮之年》之樂曲探討與演奏詮釋—以〈歐貝曼山谷〉、〈第104號佩特拉卡的十四行詩〉及〈艾斯特莊的噴泉〉 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6年)。



(五)樂譜

拉威爾。《噴泉》。安川加壽子校訂。台北市:全音。

德布西。《德布西鋼琴曲集Ⅱ-版畫、貝加馬斯克組曲》。安川加壽子校訂。台北市:全音。

德布西。《德布西鋼琴曲集Ⅲ-映像》。安川加壽子校訂。台北市:全音。

Liszt, Franz. Harmonies poetiques et religieuses. Germany : Henle Urtext, 1999.

(六) 網路資料

香港討論區。“ 音樂家介紹-李斯特 ”
<http://www.discuss.com.hk/viewthread.php?action=printable&tid=7429728>(2010.12.15)

無名小站。“ 溫若異界-私譯《孤獨中神的祝福》”
<http://www.wretch.cc/blog/windera/3144592>(2010.11.23)

Wikipedia. “ Piano ”
<http://en.wikipedia.org/wiki/Piano>(2011.3.29)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