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223)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09 02:4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王柏竣
研究生(外文):Po Chun Wang
論文名稱:運用資訊科技融入英語教學對國中生英語學習成就與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between English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Learning Attitudes b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to English Instruction on Junior High Students
指導教授:曾榮華曾榮華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Jung Hua Tseng
口試委員:賴志峰陳盛賢
口試委員(外文):LAI CHIH FENGCHEN SHENG CHIEN
口試日期:2013-06-28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3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3
中文關鍵詞:資訊融入教學英語學習成就英語學習態度
外文關鍵詞: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to English instructionacademic performancelearning attitude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2
  • 點閱點閱:120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5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探討資訊融入英語教學之成效,並探討學生在教學之後對於資訊融入教學的態度及反應,希望提供國中教師未來在運用資訊融入於英語教學上之參考。
本研究採準實驗研究法,研究樣本取自台中市某國中二年級兩班共61名學生為研究對象,實驗組實施「資訊融入英語教學」,控制組實施「一般傳統講述教學」。研究時程為期八週,研究中對兩組學童的英語學習態度與英語學習成就進行前後測,探討資訊融入英語教學是否會影響學童的英語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將蒐集的資料分為量的分析和質的研究兩部分進行探討,統計解釋採單因子共變數分析,研究結果主要發現摘要如下:
一、 實驗組學生與控制組學生在成就測驗表現上無顯著差異;實驗組高分組學生與控制組高分組學生在成就測驗上無顯著差異;實驗組低分組學生與控制組低分組學生在成就測驗上則呈現顯著差異。
二、實驗組學生與控制組學生在態度測驗上呈現顯著差異;實驗組高分組學生與控制組高分組學生在態度測驗上則無顯著差異;實驗組低分組學生與控制組低分組學生在態度測驗上呈現顯著差異。
三、實驗組學生大多對「資訊融入教學」提升英語學習成就與學習態度持正面肯定的看法,並認為其對學習有助益,並能產生學習興趣。
最後,本研究根據以上的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供教師、教育單位、及未來研究者參考。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to English instruction on second graders in junior high school and to investigate students’attitudes and responses after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The study is based on nonequivalent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 The subjects are 61 students from two different classes in a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chung City. The teaching method o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IT instruction strategy, and the teaching method on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aditional teaching strategy. Both groups accepted “English achievement test” and “English attitude test” compiled by the researcher as pretest and posttest. After experimental teaching, the data was analyzed with SPSS 12.0,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students accepte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to understand their opinions on the IT instruction. The main results are as follow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English achievement test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not found between two different groups on the higher English achievers, but found on the lower English achievers.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English learning attitude test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Howeve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not found between two different groups on the higher English achievers, but found on the lower English achievers.
Most experimental group students had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to English instruction. They also reckon that they can benefit from it and develop their interests in learning English through the teaching method.
Based on the study findings, the researcher provided teachers, the official educational authorities, and future researchers with some practical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udy.

目 次 V
表 次 VII
圖 次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4
第三節 重要名詞解釋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資訊融入教學之意涵 9
第二節 資訊融入教學的相關理論 19
第三節 國中英語之教學 28
第四節 學習成就與學習態度 35
第五節 資訊融入教學相關研究 42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5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1
第二節 研究假設 53
第三節 研究設計 54
第四節 研究對象 57
第五節 研究工具 59
第六節 實施流程 68
第七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70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73
第一節 資訊融入教學對學生英語學習成就之影響 73
第二節 資訊融入教學對學生英語學習態度之影響 81
第三節 實驗組學生對資訊融入教學之回饋 8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9
第一節 研究結論 99
第二節 建議 101
參考文獻 103
一、中文文獻 103
二、英文文獻 108
附錄 112
附錄一 英語學習成就測驗前、後測試題 112
附錄二 英語學習態度量表 114
附錄三:學生對資訊融入之感受問卷 116
附錄四:教學流程 118
附錄五:訪談內容 122

表次

表2-1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模式 16
表2-2 資訊科技融入學科的應用範圍、工具與方法 17
表2-3 電腦軟體融入教學過程的應用方式 18
表2-4 資訊科技融入英語教學之相關研究 44
表3-1 資訊融入教學之準實驗設計模式 54
表3-2教學單元設計 56
表3-3各組參與人數表 58
表3-4實驗組與控制組高、低分組學生前十次英語定期評量平均成績 59
表3-5英語學習態度預試分量表題號 61
表3-6英語學習態度預試量表專家內容效度分析 62
表3-7英語學習態度預試量表項目分析 65
表4-1英語學習成就測驗之迴歸同質性檢定摘要 74
表4-2實驗組和控制組學習成就前後測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74
表4-3實驗組和控制組學習成就前後測之共變數分析摘要 75
表4-4英語學習成就測驗之迴歸同質性檢定摘要 76
表4-5實驗組和控制組學習成就前後測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77
表4-6實驗組和控制組學習成就前後測之共變數分析摘要 77
表4-7英語學習成就測驗之迴歸同質性檢定摘要 79
表4-8實驗組和控制組學習成就前後測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79
表4-9實驗組和控制組學習成就前後測之共變數分析摘要 80
表4-10英語學習態度量表之迴歸同質性檢定摘要 81
表4-11實驗組和控制組英語學習態度量表前後測之共變數分析摘要 82
表4-12學生英語學習態度量表成績之調整後平均數 82
表4-13英語學習態度量表之迴歸同質性檢定摘要 84
表4-14實驗組和控制組高分組學生英語學習態度量表前後測之共變數分析摘要 84
表4-15高分組學生英語學習態度量表成績之調整後平均數 85
表4-16英語學習態度量表之迴歸同質性檢定摘要 86
表4-17實驗組和控制組低分組學生英語學習態度量表前後測之共變數分析摘要 86
表4-18低分組學生英語學習態度量表成績之調整後平均數 87
表4-19實驗組資訊融入教學回饋問卷調查︰第一題 89
表4-20實驗組資訊融入教學回饋問卷調查︰第二題 89
表4-21實驗組資訊融入教學回饋問卷調查︰第三題 90
表4-22實驗組資訊融入教學回饋問卷調查︰第四題 91
表4-23實驗組資訊融入教學回饋問卷調查︰第五題 92
表4-24實驗組資訊融入教學回饋問卷調查︰第六題 92
表4-25實驗組資訊融入教學回饋問卷調查︰第七題 93
表4-26實驗組資訊融入教學回饋問卷調查︰第八題 94
表4-28實驗組資訊融入教學回饋問卷調查︰第九題 95
表4-27實驗組資訊融入教學回饋問卷調查︰第十題 95

圖次

圖 2-1 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之資訊情境 12
圖 2-2 態度的基本體系 40
圖 3-1 研究架構 51
圖 3-2 實施流程 68

王全世(2000)。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80,23-31。
王全世(2001)。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實施與評鑑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王保進(1999)。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臺北:心裡出版社。
王黃隆(2002)。電腦補助教學對國中英語低成就學生實施補救教學之效益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朱敬先(1986),學習心理學。臺北:千華。
何榮桂(2002)。台灣資訊教育與發展—兼論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資訊與教育,22-24。
余民寧(1987)。考試焦慮、成就動機、學習習慣與學業成績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余民寧(2006)。影響學習成就因素的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3,11-24。
吳明隆(2003)。SPSS統計應用實務。臺北:松崗。
吳毓瑩(1996):評量的蛻變與突破-從哲學思潮與效度理論思考起。教育資料與研究,13,2-15。
李咏吟(1998)。認知教學:理論與策略。臺北:心理。
李坤崇(2001)。多元化教學評量。臺北:心理。

李修嫚(2013)。英語電子書對國小學生英語學習態度與句型習得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李端華(2004)。資訊融入國小社會學習領域之教學方法探究—以社區參與取向教學法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沈中偉 (1995) 。多媒體電腦輔助學習的學習理論基礎研究。視聽教育雙月刊,36(6),12-25。
沈中偉(2004)。科技與學習理論與實務。臺北:心理。
沈添鉦(1998)。從語言學習的原理談國小英語教學。教師之友,39(2),4-9。
周文忠(1999)。全球資訊網建構教學理論與設計模式。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論文研討會。
林生傳(1998)。建構主義的教學評析。課程與教學季刊,1(3),1-14。
林生傳(1992)。新教學理論與策略。臺北:五南。
林宏隆(2005)。國小教師資訊融入教學能力發展之協同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教,嘉義市。
林清山(1997)。教育心理學的新趨向。載於臺北市教育部,有效學習的方法,1-12。
邱怡陵(2012)。電腦輔助英語教學方案對國中中度智能障礙學生英語功能性詞彙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邵曉明(2002)。探討建構學習理論理論在CAI生物學教學中的應用。視聽教育雙月刊,43,34-38。
施玉惠、陳純音(2003)。溝通式教學活動設計。兒童英語教學面面觀。臺北:書林。

徐智瑩(2006)。運用多媒體遊戲提升兒童英語認字拼字與學習態度之研究-以桃園縣某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秦夢群(1992)。高中教師管理心態、學生內外控與學生學習習慣與態度之關係研究。行政院國科會資料中心,臺北市。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東華。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東華。
張春興(1997)。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春興(2000)。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
張春興(2003)。心理學原理。臺北:東華。
張國恩(1999)。資訊融入各科教學之內涵與實施。資訊教育,2-9。
張淑真(2008)。電腦輔助多媒體英語流行歌曲教學對國小學童英語習得動機與成就之效益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張新仁(1982)。國中學生學習行為,學習方法,學習習慣與學習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教育部(2001)。中小學資訊教育白皮書。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1)。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6)。「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語文學習領域(英語)」,92 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莊明貞(1997)。道德教學與評量-多元文化教育觀點。臺北:師大書苑。
郭生玉(1998)。心理與教育測驗。臺北:精華。
郭生玉(2002)。心理與教育研究法。臺北:精華。
陳怡靜、計惠卿(1997),育樂式課程軟體之遊戲式學習情境。視聽教育雙月刊,39,24-33。
陳幹忠(2005)。資訊融入國小學生英語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榮鴻(2010)。多媒體簡報融合影片教學於國小一年級英語科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
曾振富(2000)。利用網路科技輔助國小自然科教與學之研究:以台北市中正河濱公園自然生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未出版。
黃文茹(2012)。運用電子書輔助國小英語教學:以四年級「Super E-Book」互動教材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
黃政傑、林佩璇(2004)。合作學習。臺北:五南。
楊雅晴(2013)運用互動式多媒體提升國小學童英語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溫嘉榮(2003)。教師如何將資訊融入學科成為教學工具。教育研究月刊,105,75-81。
葉蕙禎(2012) 。電腦輔助概念構圖學習策略對國中英語閱讀理解及學習態度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葉錫南(2002)。九年一貫英語科課程之精神及其教學,取自教育部英語領域研習手冊。
葛樹人(1996)。心理測驗學。臺北:桂冠。
董家莒(2000)。「問題解決」為基礎之電腦輔助教學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劉世雄(2005)。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模式與學生學習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劉俊賢(2004)。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對國小學童學習英語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
劉家賓(2002)。國中教師應用資訊科技之實務與層級(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劉惠婷(2011)。教學電子書運用於國小三年級英語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鄭振志(2004)。資訊科技融入鄉土教育之行動研究-建構以學校為本位之鄉土教育網站(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鄭晉昌(1995)。情境式電腦教學對國中階段不同數理成就群學生科學知識學習。視聽教育學報,1,61-91。
謝惠如(2009)。電子教科書教學模式應用在國中英語科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鍾鳳嬌(1999)。幼兒社會化歷程中社會能力之探討。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9(3),398-422。
簡茂發(1996)。評量。教學評量,1-39。臺北:師大書苑。
簡茂發(2002)。心理測驗與統計方法。臺北市:心理。
龎麗君(2005)。電腦應用軟體輔助教學對臺灣國中生英語學習之效益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鐘邦友(1994)。情境式電腦輔助數學學習軟體製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Gleitman H. (1995)。心理學(初版)(洪蘭譯)。臺北:遠流。(原著出版於1995)
Lorce, M.R. (1976)。洛氏教育心理學(1976)(張春興、汪榮才譯)。臺北:大聖。(原著出版於1976)
Beatty, K. (2003). Computer-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London: Longman.
Brown, A.L., Campione, J. C., & Day, J. D. (1981). Learning to learn: On training students to learn from texts. Educational Research, 10, 14-20.
Brown, J.S., Collins, A., & Duguid, P. (1989). 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8(1), 32-41.
Bulter-Pascoe, M. E. & Wiburg, K. M. (2003). Technology and teaching English language learners. NY: Allyn and Bacon.
Cureton, E. E. (1957). The upper and lower twenty-seven per cent rule. Psychometrika, 22, 293-296
Dias, L. B. (1999, November 21). Integrating technology-Some things you should know. Learning and Leading with Technology, 27 (3), 10-13.
Dole, J.A., & Sinatra, G. M. (1998). Reconceptualizing change in the cognitive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33, 109-128.
Eisenberg, M. B., & Johnson, D. (1996). Computer skills for information problem-solving: Learning and teaching technology in context. ERIC Diges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92463)

Fishbien, M. & Ajzen, I. (1975)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Reading, Addison-Wesley. Fosnot (Ed.), Constructivism: theory, perspectives and practice, 3-7.N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Fosnot, C. (1996). Constructivism: Theory, perspectives, and practices. NY: eachers College Press.
Gay (1992). Educational Research Competencies for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N.Y.
Goodman (1986). What’s whole in whole language? Routledge & Kegan Paul. Macmillan Publishers. London, 231-241.
Johnson, D.W., & Johnson, R. T. (1994). The new cirles of learning.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Keller, J. M. (1984). The use of the ARCS model of motivation in teacher training. In K. Shaw & A. J. Trott (Eds.), Aspects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ff Development and Career Updating. London: Kogan Page.
Keller. J. M. (1983). Motivational design of instruction. In C. M. Reigeluth (Ed.), Instructional design theories and models: An overview of their current status. Hillsdale, NJ: Lawrence Earlbaum Associates.
Moersch, C. (1995). Levels of technology implementation: A framework for measuring classroom technology use. Learning and Leading with Technology, 23(2), pp.40-42.


Nijhot, W., &; Kommers, P. (1985). An analysis of cooperation in relation to cognitive controversy. In R. Slavin, S. Sharan, S. Kagan, R. H. Lazarowitz, C. Webb, &; R. Schmuck (Eds.), Learning to cooperate, cooperating to learn (pp.125-146). New York: Plenum Press.
Perkins, D.N., (1991). What constructivism demands of the learner?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1, 19-21.
Roblyer, M. D. (2000). Integrating technology into teaching. NJ: Prentice Hall.
Roblyer, M. D.&Edwards, (2000). How interactive are your distance courses? A rubric for assessing interaction in distance learning. Retrived June 22, 2006 form http://www.westage.edu/~distancer/ roblyer32.html.
Sells, L. W. (1976). The mathematics filter and the education of women and minorities. In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Boston, Massachusetts.
Shrum, J. L., & Glisan, E. W. (2000). Teacher’s handbook: Contextualized language instruction. Boston, MA: Heinle and Heinle.
Slavin, R.E. (1995).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2nd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Sprague & Dede (1999, September). Constructivism in the classroom: If I reach this way, am I doing my job? Learning and Leading with Technology, 27 (1), 6-9, 16-17.
Tandichova, E. (1995). Coursebook evaluation in teacher training in Slovakia. MLT, 4, 65-147.
Thames, D. G. & Reeves, C. K. (1994). Poor readers’ attitudes: Effect of using interest and trade books in an integrated language arts approach. Reading Research and Instruction, 33, 293-308.
Towel, M. (1982). Learning how to be a student when you have a learning disability.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y,15 ,90-93.
Von Glasersfeld, E. (1996). Introduction: Aspects of constructivism. In C. T.
Vygotsky, L.S. (1978).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rocesse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Wang, C. S. & Li, C. C. (2000). An assessment framework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struction. Paper presented at ICC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s in Education) / ICCA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 2000. Taipei, Taiwan.
Weinstenin, C. E. (1982). Training students to use elaboration learning strategies. Contemporary Esucational Psychology, 7(4),301-311.
West, L. H. T., & Pines, A. L. (1985). Cognitive structures and conceptual change. Orlando: Academic Press.
Yalden, J. (1987). Principles of course design for language teach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Young, F. Y. (1993). Instructional design for situated learni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41 (1), 43-57.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全世(2000)。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80,23-31。
2. 何榮桂(2002)。台灣資訊教育與發展—兼論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資訊與教育,22-24。
3. 余民寧(2006)。影響學習成就因素的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3,11-24。
4. 吳毓瑩(1996):評量的蛻變與突破-從哲學思潮與效度理論思考起。教育資料與研究,13,2-15。
5. 沈中偉 (1995) 。多媒體電腦輔助學習的學習理論基礎研究。視聽教育雙月刊,36(6),12-25。
6. 沈添鉦(1998)。從語言學習的原理談國小英語教學。教師之友,39(2),4-9。
7. 林生傳(1998)。建構主義的教學評析。課程與教學季刊,1(3),1-14。
8. 林宏隆(2005)。國小教師資訊融入教學能力發展之協同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教,嘉義市。
9. 邵曉明(2002)。探討建構學習理論理論在CAI生物學教學中的應用。視聽教育雙月刊,43,34-38。
10. 施玉惠、陳純音(2003)。溝通式教學活動設計。兒童英語教學面面觀。臺北:書林。
11. 張國恩(1999)。資訊融入各科教學之內涵與實施。資訊教育,2-9。
12. 張新仁(1982)。國中學生學習行為,學習方法,學習習慣與學習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13. 陳怡靜、計惠卿(1997),育樂式課程軟體之遊戲式學習情境。視聽教育雙月刊,39,24-33。
14. 溫嘉榮(2003)。教師如何將資訊融入學科成為教學工具。教育研究月刊,105,75-81。
15. 劉世雄(2005)。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模式與學生學習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