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振瀾、尹華文、劉文玉。1994。茶油之穩定性及生育酚與固醇類成份之分析。林業試驗所研究報告季刊。9 (1):73-86。2. 王小藝、黃炳球。1997。表面活性劑在農藥中的應用及其農藥增效機理。農藥譯叢19 (4):52-57。
3. 王小藝、黃炳球。1998a。茶皂素對農藥的增效機理。茶葉科學18 (2):129-133。
4. 王小藝、黃炳球。1998b。茶皂素在農藥上的應用研究概況。茶葉科學24 (4):191-193。
5. 王小藝、黃炳球。1998c。茶皂素對福壽螺的藥效試驗。廣東農業科學 3:32-34。
6. 王小藝、黃炳球。1999。茶皂素對菜青蟲的拒食作用方式及機制。昆蟲知識36 (5):277-280。
7. 王小藝、黃炳球。1999。茶皂素對幾種農藥的增效作用測定。華南農業大學學報20 (2):32-35。
8. 古國隆。1993。苦茶油成分之研究。國科會短期研究計畫研究報告(NSC-82-0115-C002-40)。
9. 朱全芬、夏春華、梁亞全。1993。茶皂素的魚毒活性及其應用的研究。茶葉科學13 (1):69-78。
10. 李世軍。2001。台灣產藥用植物(台灣油點草、水蕨)及生藥材(油茶粕、琥珀)之成分研究。國立清華大學化學系博士論文,新竹市。11. 余志儒。2004。植物抽取液防治蟲害研究現況。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特刊115號。12頁。
12. 余志儒、陳炳輝。2007。天然防蟲物質。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作物蟲害之非農藥防治技術第130號。10頁。
13. 胡紹海、胡衛軍、胡衛東。1997。複方茶皂素對噠蟎靈殺滅桔全爪蟎的增效作用。植物保護學報24 (1):65-69。
14. 胡敏夫、謝廷芳、許秀惠、黃晉興。2004。抗病原菌及病毒之天然植物簡介與植物保護製之研發。優質安全農產品生產策略研討會專刊pp. 99-116。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出版。
15. 柳榮祥、朱全芬、夏春華。1996。茶皂素生物活性應用研究進展及發展趨勢。茶葉科學16 (2):81-86。
16. 侯明生、黃俊斌。2006。農業植物病理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7. 莊瑞林。1988。中國油茶。中國林業出版社。pp. 104-150。
18. 梁鴞。1987。經濟植物集。P.85-92。豐年社。台北,台灣。
19. 張楚霜、周利紅、朱金華。1995。茶皂素在血吸蟲病防治上應用的研究。茶葉科學15 (1):65-70。
20. 陳劍鋒、何曉玲、李國平、陳浩、吳錦忠、郭養浩。2006。油茶皂素魚毒製劑對常見淡水魚蝦的毒性研究。淡水漁業36 (1):39-42。
21. 陳朝欽。1985。性費洛蒙綜合防治蔬菜斜紋夜蛾之效果。花蓮區農業推廣簡訊 2 (4):4-5。
22. 曾清田。1991。台灣雜糧作物害蟲之研究與發展。近年來台灣昆蟲學之研究發展研討會專刊,pp. 183-202。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台中區農業改良場出版。
23. 華昌有。1964。茶子餅殺滅鈎蟲及蚴蟲的試驗。中醫雜誌23 (1):22-25。
24. 黃繼軫、孫華志。1993。茶籽皂素對菜青蟲的毒效試驗及生理效應。茶葉通報3:28-29。
25. 楊亞軍。2005。中國茶樹栽培學。p.634-635。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中國,上海。
26. 楊雅雯。2008。苦茶粕水浸出液對南方根瘤線蟲危害之防治探討。國立嘉義大學生物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78頁。27. 劉知昱。1998。苦茶籽生物活性成分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農業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75頁。28. 廖壬戊。1999。苦茶油品質佳。神農雜誌。(18):58。
29. 聶長明、周堂、郭亮、習進化。1997。油茶餅粕的綜合利用研究。經濟林研究15 (1):53-56。
30. 鍾啟平。1999。利用現代生物高科技從茶枯餅中提取油茶皂角素的研究。日用化學工業6:61-62。
31. Katsuhiko, K. and H. Masahihiko. 1995. Tea saponins as viruscides for plants. CA, 122: 207753.
32. Kimiaki, M. and S. Hideo. 1979. Earthworm injury to golf courses and its control by insecticides. CA. 90: 198814.
33. Laszity et al., 1998. Saponins in food. Food Rev. Int. 14: 371-390.
34. Masaaki, M. and S. Hideo. 1990. Tea saponins and insecticides for inhibiting dungheap formation by earthworms in golf course. CA. 113: 128090.
35. Magdum et al., 2001. Chemosterilant activity of naturally occurring quinones and their analogues in the red cotton bug, Dysdercus Koenigii (Het., Pyrrhocoridae). J. Appl. Ent. 125, 589-596.
36. Sadek, M. M. 2003. Antifeedant and toxic activity of Adhatoda vasica leaf extract against Spodoptera littoralis ( Lep., Noctuidae). J. Appl. Ent. 127: 396-404.
37. Smith et al., 1997. Quarantine pests for Europe. CAB International, EPPO. 636pp.
38. Waldbauer, G. P. 1968. The consumption and utilization of food by insect. Adv. Insect Physiol. 5: 229-288.
39. Wichremasinghe, R. L. 1974. Studies on physiological activities of tea saponin. Tea Quarterly 44: 2-3.
40. Wina et al., 2005. The impact of saponins or saponin-containing plant materials on ruminant production-A Review. J. Agric. Food Chem. 53 (21): 8093-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