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李商隱相關書籍(以時代先後排序,同一作者再依書籍筆劃排序)
屈復箋注,《玉谿生詩意》(臺北:正大印書館,1974年)
朱鶴齡箋注,沈厚塽輯評,《李義山詩集箋注》(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年2月)
姚培謙,《李商隱詩集箋注》(中文出版社,1979年8月)
馮浩注,《玉谿生詩詳註》,(臺北: 華正書局,1979年5月)
馮浩箋注,《玉谿生詩箋注六卷》(臺北:中華書局,1981年)
張夢機,《滄海月明珠有淚──李商隱詩賞析》(臺北:偉文圖書公司,1981年1月)
馮浩注,《玉谿生詩箋註》,(臺灣:中華書局,1984年)
國立中山大學中文學會主編,《李義山詩研究論文集》(臺北:天工書局,1984年9月)
張爾田,《玉谿生年譜會箋》附《李義山詩辨正》(臺灣:中華書局,1984年12月)。
紀昀,《玉谿生詩說》,收錄於《叢書集成續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楊柳著,《李商隱評傳》(臺北:木鐸出版社,1985年7月)
葉蔥奇疏注,《李商隱詩集疏注》(臺北:里仁書局,1987年)
張淑香,《李義山詩析論》(臺北:藝文印書館,1987年)
顏崑陽,《李商隱詩箋釋方法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3月)
董乃斌,《李商隱的心靈世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
蘇雪林,《玉谿詩謎正續合編》(臺北:商務印書館,1988年)
王蒙、劉學鍇主編,《李商隱研究論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1月)
劉學鍇,《李商隱詩歌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1998年5月)
吳調公,《李商隱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4月)
李商隱著、清‧馮浩注、錢鎮倫、錢鎮常箋注,《樊南四六文集上、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
劉學鍇、余恕誠、黃世中編,《李商隱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11月)。
劉學鍇、余恕誠著,《李商隱文編年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3月)
劉學鍇,《李商隱接受史》(安徽大學出版社,2004年8月1版)
(二)古代典籍(依朝代順序排列)
戰國‧莊子著、郭慶藩集釋,《莊子集釋》(臺北:貫雅文化,1991年)
西漢‧劉向撰,《說苑》(臺北:台灣中華書局,1982年)
東漢‧王充:《論衡》,(臺北:廣文書局,1965年8月)
南朝梁‧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麗辭》(香港:商務印書館,1960年7月)
魏‧王弼注,晉‧韓康伯撰,《周易10卷》《四部叢刊景宋本》
晉‧潘岳,《潘岳集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
南朝宋‧劉義慶撰,劉孝標注,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臺北:華正書局,1984年)
南朝宋‧鮑照撰,黃節註:《鮑參軍詩註》(臺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7月)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10月)
南朝梁‧蕭統編、李善注:《文選》,(華正書局,1994年9月)
南朝梁‧鐘嶸著,曹旭注,《詩品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南朝陳‧徐陵撰,許逸民校箋《徐陵集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8月)北周‧庾信撰,清‧倪潘注,許逸民校箋《庾子山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重印)
唐‧杜甫著,仇兆鰲注:《杜詩詳註》(臺北:里仁書局,1980年)
唐‧柳宗元,《柳河東全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0年6月)
唐‧孔穎達:《周易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9月)
唐‧令狐徳棻、岑文本、崔仁師:《周書》(北京:中華書局,1971年11月)
唐‧李賀撰,曾益等注:《李賀詩注》(臺北:世界書局,1996年7月)
唐‧李賀撰,葉蔥奇校注:《李賀詩集》(臺北:里仁書局,1982年)
唐‧李賀著,吴企明箋注,《李長吉歌詩編年箋注》上冊(臺北:中華書局,2012年2月)
唐‧李延壽撰、楊家駱編,《新校北史并附編三種》(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12月)
唐‧歐陽脩,《歐陽修全集》(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未標明出版日期)
唐‧歐陽脩、宋祁撰,《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
唐‧司空圖著;郭紹虞集解:《詩品集解》(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2月)
後晉‧劉昫等著,《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11月)
後晉‧劉昫、楊家駱編,《新校本舊唐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1月)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台北:長安出版社,1978年12月)
宋‧江少虞,《皇宋類苑》卷三十四(文海出版社)。
宋‧江少虞編,《宋史資料萃編》第三輯,(永和:文海出版社,民國70年)
宋‧歐陽脩、宋祁,《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9月)
宋‧歐陽修、宋祁著、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新唐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1月)
宋‧陳騤,《文則》(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0年4月)
宋‧洪邁,《容齋隨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7月)
宋‧朱弁,《風月堂詩話》(臺北:廣文書局,1973年9月)
宋‧朱熹,《詩集傳》(臺北:台灣中華書局,1969年5月台1版)
宋‧朱震撰,《漢上易傳》〈乾卦‧文言〉(臺北:廣文書局,1986年)
宋‧洪邁,《容齋隨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7月)
宋‧洪興祖,《楚辭補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9月五刷)
宋‧魏慶之,《詩人玉屑‧卷七》(臺北:世界書局,1983年9月)
元‧辛文房,《唐才子傳》(廣文書局,1969年1月)
明‧謝榛,《四溟詩話》(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明‧許學夷,《詩源辯體》(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初版)
清‧王夫之著、戴鴻森注,《薑齋詩話箋注》,(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4月)
清‧王夫之,《古詩評選》收錄於《船山全書》本,(長沙:嶽麓書社,1998年11月)
清‧孫梅,《四六叢話》(臺北:世界書局,1984年9月)
清‧沈德潛,《說詩晬語》卷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
清‧袁枚,《詩學全書》,(貴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1月)
清‧袁枚,《隨園詩話》(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年)
清‧吳喬,《西崑發微》,(板橋:藝文出版社,1967年)
清‧吳喬,《清詩話‧圍爐詩話》,(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
清‧何焯,《義門讀書記》,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1985年9月)
清‧紀昀總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3月)
清‧陳衍,《石遺先生集》(板橋:藝文出版社,1964年)
清‧李重華,《峴傭說詩》,《清詩話》本(臺北:西南書局,1979年11月)
清‧薛雪,《一瓢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5月)
清‧張海鵬,《借月山房彙鈔》(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百部叢書集成據原刻本影印)
清‧聖祖彙編,《全唐詩》(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
(三)現代修辭學專書(依書籍筆劃排序)
古遠清、孫光萱,《詩歌修辭學》(臺北:五南圖書公司,1997年6月)
史塵封,《漢語古今修辭格通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年12月)
布裕民、陳漢森,《寫作語法修辭手冊》(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6月)
向宏業、唐仲揚、成偉鈞主編,《修辭通鑑》(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8年5月北京第2次印刷)
何淑貞,《古漢語語法與修辭研究》(臺北:華正書局,1997年6月)
沈謙,《修辭方法析論》(臺北:宏翰文化,1992年3月)
沈謙編著,《修辭學》(臺北縣:國立空中大學,民國84年元月修訂版)
杜淑貞,《兒童文學與現代修辭學》(臺北:富春文化事業,1994年10月)
杜淑貞,《現代實用修辭學》(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0年3月)
吳士文,《修辭格析論》(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9月)
吳禮權,《中國修辭哲學史》(臺北:商務印書館,1995年8月)
吳正吉,《活用修辭》(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0年)
周生亞,《古代詩歌修辭》(北京:語文出版社,1995年)
徐芹庭,《修辭學發微》(臺北:中華書局印行,民國63年8月)
徐炳昌,《修辭學研究‧辭格心理基礎初探》(北京:語文出版社,1987年10月)
陳正治,《修辭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黃麗貞,《實用修辭學【增訂版】》(臺北:國家出版社,2004年3月)
黃慶萱,《修辭學》(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10月,增訂三版一刷)
陸稼祥、池太寧主編,《修辭方式例解詞典》,(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印行,1900年9月初版)
陳炯,《中國文化修辭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
陳望道,《修辭學發凡》(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1月)
張春榮,《修辭新思維》(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1年9月)
張宗正,《理論修辭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12月)
傅隸樸,《修辭學》(臺北:中正書局,2000年5月)
楊春霖、劉帆主編,《漢語修辭藝術大辭典》(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1月)
路燈照、成九田,《古詩文修辭例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民國76年10月初版)
董季棠,《中學國文修辭講話》(臺北:中國語文月刊社,1995年2月)
董季棠,《修辭析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81年6月)
蔡謀芳,《修辭比較概述》(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8月)
蔡宗陽,《修辭學探微》(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1年)
鄭遠漢,《修辭風格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4月)
劉凡,《修辭藝術詮釋》(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
劉煥輝,《修辭學綱要》(江西: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1年2月)
黎運漢、張維耿,《現代漢語修辭學》(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
(四)現代人研究書籍(以作者姓氏筆劃或英文字母排序)
(1)中文書籍
2劃
丁福保輯,《清詩話》(臺北:明倫出版社,1971年12月)
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4劃
王大鵬等,《中國歷代詩話選》(長沙:嶽麓書社,1985年)
王力堅,《魏晉詩歌的審美觀照》(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1月)
王力,《漢語詩律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1962年12月新1版)
王夫之著,戴鴻森注,《薑齋詩話箋注》(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4月)
王思宇,《唐詩鑑賞辭典,碧城三首(其一)》(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年12月)王國維,《人間詞話》(臺北:金楓出版社,1991年)
王德毅,《宋詩話全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
王德毅,《叢書集成續編》(北京:中華書局,第199冊,1985年)
方瑜,《中晚唐三家詩析論》(臺北:牧童出版社,1975年1月)
元好問八百年誕辰紀念集,《元好問研究資料彙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 月12 月)
6劃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臺北:漢京文化,1884年3月)
朱光潛,《詩論》(臺北:國文天地出版社,1990年3月)
《百子全書》2〈楊子法言〉(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
7劃
李元洛,《詩美學》(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2月)
李忠初、李伯超、盛新華,《漢語語法修辭概論》(長沙市:岳麓書社出版發行,2000年10月第六次印刷)
沈秋雄著:《詩學十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3月)
余恕誠著:《唐詩風貌》(安徽: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年3月)
余光中,《青青邊愁》(臺北:純文學出版社,1977年12月)
8劃
周振甫,《詩詞例話》(臺北:南琪出版社)
武占砷主編,《常用修辭格通論》(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 年)
林淑貞,《中國詠物詩──託物言志析論》(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2年4月)
邱明正,《審美心理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3年4月)
9劃
郁沅、張明高編選,《魏晉南北朝文論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施均父,《百種詩話類編‧峴傭說詩》(藝文出版社,1974年)
姚一葦撰:《美的範疇論》(臺灣:開明書店,1978年1月)
姚一葦撰:《審美三論》(臺灣:開明書店,1993年1月)
韋金滿,《柳蘇周三家詞之修辭比較研究》(臺北:天工書局出版,民國86年2月)
范況,《中國詩學通論》(臺北: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5月)
10劃
徐復觀,《中國文學論集》(臺北:台灣學生書局,2001年12月5版)
高明,《高明文輯》下冊(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民國67年3月)
唐松波、黃建霖主編,《漢語修辭格大辭典》(臺北:建宏出版社,1996年1月)孫希旦,《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
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
桑塔耶那,《美感‧色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12月初版)
師長泰,《唐詩藝術技巧》(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11月)
11劃
常敬宇,《漢語詞彙和文化》(台北:文橋出版社,2000年)
陳海洋主編,《中國語言學大辭典》(南昌:江西教育出版,1991年)
許總著,《唐詩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
許清雲,《近體詩創作理論》(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9月)
許學夷,《詩源辯體》(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初版)
黃永武,《詩與美》(臺北:洪範書局,1987年12月)
黃永武,《中國詩學.設計篇》,(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9年9月)
黃永武,《中國詩學.鑑賞篇》,(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9年9月)
黃永武,《字句鍛鍊法》(臺北:洪範書店,2002年)
黃季剛,《文心雕龍札記》(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3年)
黃海章,《中國文學批評研究論文集-文心雕龍研究專集‧劉勰的創作論和批評論》(臺北:中國語文學社)
《莊子校詮》(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八十八,民88年6景印三版)
12劃
張仁青,《歷代駢文選》(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3年4月)
張弓,《現代漢語修辭學》(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
張春榮,《一把文學的梯子》,(臺北:爾雅出版社,2000年11月)
張春榮,《詞語的藝術》(臺北:圖文出版社,1993年)
張步雲,《唐代詩歌》(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4月第2次印刷)
張夢機,《古典詩的形式結構》(臺北:尚友出版社,1981年12月)
程祥徽、田小琳,《現代漢語》(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2年)
甯昌,《四書通譯》《論語‧憲問》(臺北:倫理文化資然公司,中華倫理教育協會出版,1986年)
《筆記小說大觀》(臺北:新興書局,1979年7月)
13劃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8月)
葉嘉瑩,《迦陵論詩叢稿》(臺北:桂冠圖書,2000年6月)
葉嘉瑩,《迦陵談詩》(臺北:三民書局,1987年7月)
葉夢得,《石林詩話》(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7年3月)
鄒紀萬,《中國通史──魏晉南北朝》(臺北:長橋出版社,1979年3月)
楊牧著,《隱喻與實現》(臺北:洪範書局,2001年3月)
楊家駱主編,《中國學術名著第五輯‧藝術叢編第一集第28冊》《觀賞彙錄》(上)(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
臺靜農,《百種詩話類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初版 )
15劃
劉若愚,《中國詩學》(臺北:幼獅文化,1979 年)
鄭在瀛,《六朝文論講疏》(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民 89年5月初版)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1980年5月)
劉永濟,《文心雕龍校釋》(臺北,正中書局,1970年)
劉若愚,《中國詩學》(臺北:幼獅文化,1979 年)
劉若愚著,杜國清譯,《中國文學理論》(臺北:聯經出版,2001年5月)。
劉熙載,《藝概》(香港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1年)
劉勰撰,范文瀾注,《文心雕龍》(臺北:學海出版社,1991年)
16劃
錢鍾書,《談藝錄》(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錢鍾書,《舊文四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駱小所,《語言美學論稿》(雲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
17劃
魏慶之,《詩人玉屑》(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8年)
謝榛,《四溟詩話》(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18劃
顏元淑,《西洋文學辭典》(臺北:中正書局,1991年9月)
繆鉞,《詩詞散論‧論李義山詩》(臺北:臺灣開明書局,1982年10月)
19劃
蕭滌非等注,《唐詩鑑賞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年12月)
關紹箕,《實用修辭學》(臺北:遠流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9月30日)
20劃
顧俊,《古典詩詞藝術探幽》(臺北:木鐸出版社,1987年)
顧隨,《詩文叢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1月)
嚴羽原作,黃景進撰述,《滄浪詩話》(臺北:金楓出版公司,1986年12月)
(2)外文書籍
(日)金剛峰寺禪念沙門弘法大師(遍照金剛),《文鏡秘府論》(臺北:學海出版社,民國63年1月)
(古希腊)亞里斯多德著,羅念生譯,《修辭學》(北京:三聯書店,1991 年)
(美)George Lakoff & Mark Johnson著,周世箴注譯,《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Metaphors We Live By)(臺北:聯經出版社,2006年)
(德)黑格爾著,朱光潛譯,《美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年12月)
(四)論文期刊(以時代先後排序,同一作者再依書籍筆劃排序)
1.學位論文
鍾宇翡,〈詠植物詩的吉祥觀初探〉(國立成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0年)賴玫怡,《修辭心理與美感之探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盧姿吟,《李白樂府修辭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04 年)2.期刊論文
姚一葦:〈李商隱詩中的視覺意象〉(《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四卷,第五期,1971年5月)繆鉞,〈論李商隱詩〉(《中國詩季刊》,第1期,1976年3月)
陳允吉,〈《夢天》的遊仙思想與李賀的精神世界〉(《文學評論》,第1期,1983年)
張輝強,〈根於聯想的修辭現象初探〉(《修辭學論文集》,1984年7月)
高越夫,〈李義山政治詩摘箋〉《李義山詩研究論文集》(天工書局,1984年9月)歐楊烱,《李商隱詩研究論文集‧從美感經驗說試義山詩》(臺北:天工書局,1984年9月)
劉若愚著,方瑜譯:〈李商隱詩的用語〉,收錄於《李商隱詩研究論文集》(臺北:天工書局,1984年9月)
劉若愚,〈李商隱詩評析〉,收錄於國立中山大學中文學會主編《李商隱詩研究論文集》(臺北:天工書局,1984年9月)
呂興昌,〈試論義山詩〉,收錄於《李義山詩研究論文集》(臺北:天工書局,1984年9月)
方瑜,〈李商隱的詠史詩〉,收錄於《李義山詩研究論文集》(臺北:天工書局,1984年9月)
夏敬觀,〈說李商隱〉《李商隱詩研究論文集》(臺北:天工書局,1984年9月)
蘇雪林,〈詩迷專家李商隱〉,收錄於國立中山大學中文學會主編《李商隱詩研究論文集》(臺北:天工書局,1984年9月)
簡翠貞,〈李義山的景物詩〉(《新竹師專學報》,第12期,1985年12月)葉程儀,〈李商隱無題詩試探〉(《中華學苑》,第39期,1989年10月)
任克華,〈楚雨含情皆有托─李商隱《無題》詩新解〉(《安徽教育學報》,第3期1994年)
孫琴安,〈杜甫、李商隱七律之比較〉(《杜甫研究學刊》,第4期,1994年)
蔡宗陽,〈論引用的分類〉(《師大國文學報》,第23期,1994年6月)書愛萍,〈試論李商隱的詠物詩〉(《渭南專科學校學報》,第1期,1995年5月)歐麗娟,〈李商隱之神話表現〉(《國立編譯館館刊》第二十四卷第一期,1995年6月)
駱小所,〈比擬的運思:想像的感知世界〉(《修辭學習》,第4期,1996年)
莫山洪,〈試論駢文的審美基礎〉(《柳州師專學報》,1996年,第2期)
熊國華,〈論李商隱詩歌的隱喻系統〉(《廣東教育學院學報》,第1期,1997年)張文飛,〈從新批評的角度論李商隱詩之藝術魅力〉(《浙江師大學報》,第1期,1997年)
杜定國,〈論李商隱的絕句藝術〉(《焦作大學學報》,1997年3月)
黃世中,〈論李商隱詩的藝術特色〉(《中國韻文學刊》,第2期,1997年5月)章建文,〈李商隱詠史七絕的藝術特色〉(《池州師專學報》,第4期,1998年)
疏志強、汪忠平,《修辭學習‧移就的修辭心理淺析》(1999年第五期)
吳禮權,〈論誇張〉(《第一屆中國修辭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3期,1999年6月)
黃雅莉,〈李商隱悲劇生命的體驗──「錦瑟」詩析論〉(《國立編譯館館刊》第二十八卷第二期,1999年12月)
王丙琴、方占美,〈李商隱詩歌的多義淺談〉(《雁北師範學院學報》,第1期,2000年)
吳云,〈論對偶形式對意義空間的拓展〉(《修辭學習》,2001年,第5期)
胡菁娜,〈李商隱詩的用典特色〉(《閩西職業大學學報》,第1期,2001年3月)
黃世中,〈李商隱論(下)〉(《溫州師範學院學報》,第2期,2001年4月)
鮑紅〈李商隱詩歌中對比手法的表現形式及藝術價值〉(《池州師專學報》,第2期,2001年5月)
余恕誠等,〈李商隱詩歌和四六文風格的多樣性〉(《安徽師範大學學報》,第4期,2002年6月)
鍾玖英,〈雙關類形初探〉(《中國語文》,第544期,2002年10月)朱錦雄,〈李商隱詩中的「神話意境」──以〈嫦娥〉為例的詮釋進路〉(《東華中國文學研究》,第2期,2003年6月)吳繼光,〈論修辭格的心理基礎〉(《修辭文薈》,第4期,2003年8月)
楊建飛,〈李商隱無題詩的比興寄託〉(《麗水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4期,2003年8月)
張清發,〈論李商隱詠植物詩的題材運用與情感意蘊〉(《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語文學報》第10期,2003年12月)3.網路資料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http://dict.revised.moe.edu.tw/index.html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http://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78714&page=69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http://dict2.variants.moe.edu.tw/varia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