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Bourdieu,邱天助(2004)。《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台北,桂冠。
Benedict Anderson,吳叡人(1999)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台北,時報文化。
David Throsby,張維倫(2005)等繹。《文化經濟學》。台北,典藏藝術家庭。
Fredric Jameson,吳美真(1999) 譯。《後現代主義或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台北,時報。
Harriet F. Senie & Sally Webster編,慕心等譯(1999)。《美國公共藝術評論》。台北:遠流。
Joel Kotkin,謝佩妏(2006)譯。《城市的歷史》。台北,左岸文化。
John Storey,李根芳、周素鳳(2003) 譯,《文化理論與通俗文化導論》。台北,巨流。
Michael Suk-Young Chwe,張慧芝、謝孝宗(2004)譯。《理性的儀式-文化、協調與共通》。台北,桂冠。
Mike A. Crang,,王宏志(2003)等譯。《文化地理學》。台北,巨流圖書。
Peter Brooker,王志弘、李根芳(2004)譯。《文化理論詞彙》。台北,巨流。
Richard Peet,王志弘(2005)等譯。《現代地理思想》。台北,群學。
Susan Schech and Jane Haggis,沈台訓(2003)譯。《文化與發展:批判性導論》。台北,巨流。
Tim Cresswell,徐苔玲(2006)等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台北,群學。
(以下按筆劃順序)
林蕙玟(2008)。《具變動力量的集體性文化資產:論標注性事件紀念物之紀念性意涵》。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頁2。黃承令(2005)。《感人的紀念性公共藝術》。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吳介禎(2009)。〈記憶、歷史與紀念性建築〉《藝術家》(415期),台北:藝術家。古宜靈、廖淑容。<文化產業政策發展的趨勢與問題>《都市與計劃》第32卷。2004/07。杜正勝(2004)。《福爾摩沙—十七世紀的臺灣‧荷蘭與東亞》。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季鐵男(1992)。《建築現象學導論》。台北,桂冠。
薛宏甫(2009)。《台籍老兵的血淚故事》。高雄市:高市文獻會。
林金田主編(2006)。《傷痕血淚:戰後原台籍國軍口述歷史》。南投市:台灣文獻館。
李展平(2005)。《前進婆羅洲-台籍戰俘監視員》。南投市:台灣文獻館。
陳佳利 (2007)。《被展示的傷口:記憶與創傷的博物館筆記》。台北市:典藏藝術家庭。
張良澤主編(2008)。《臺灣文學評論許昭榮烈士紀念專輯》。台南縣:真理大學台灣文學資料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