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8 04:0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張琬芬
研究生(外文):Chang, Wan Fen
論文名稱:法國音樂劇《羅密歐與茱麗葉》 視覺符號分析
論文名稱(外文):Analysis of the visual symbol of French musical "Romeo and Juliet"
指導教授:劉晉立劉晉立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u, Chin Li
口試委員:劉晉立劉效鵬朱之祥
口試委員(外文):Liu, Chin LiLiu, Shaw PengChu, Chih Hsiang
口試日期:100/6/30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戲劇與劇場應用學系碩士班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綜合藝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0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9
中文關鍵詞:音樂劇羅密歐與茱麗葉視覺符號劇場符號學
外文關鍵詞:Musicalvisual signssemiotics of theater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1
  • 點閱點閱:536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8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2000年首演的法國音樂劇《羅密歐與茱麗葉》依莎士比亞(Shakespeare)文本改編,雖然以傳統原著出發,但新穎的音樂曲風、鮮明對比的服裝造型、豐富多變的舞臺設計,營造了獨特風格,徹底顛覆《羅密歐與茱麗葉》的古典形象,此外,同時兼具強烈舞風與浪漫氛圍的特質。此劇不僅受觀眾好評,更在國際評論上大受讚賞,其原因不僅因劇情引人入勝,更高的比例在於在舞臺上視覺效果的打造,深深滿足了觀者的想像空間並創造豐厚的意境。
本文試圖透過劇場符號學分析法國音樂劇《羅密歐與茱麗葉》中六項信道:「場景空間」、「燈光」、「道具」、「服裝」、「身勢語」、「舞蹈場面」的視覺符號如何建構劇中的景觀視覺及戲劇文本意象,探討在劇場中的視覺符號特性及互動關係。研究中發現,劇場中的符號轉義與其豐富的所指意涵所形成的縝密網絡中,堆疊並建構了既獨特又令人耳目一新的表演風格。

The French musical "Romeo and Juliet" was premiered in 2000 and adapted from Shakespeare’s text adaptation. Although it was based on the original writing, the new music genre, contrastive and colorful costumes, rich and diversified stage design, all of them created a unique style and subverted the classical image of "Romeo and Juliet." In addition, it owned characters of both romantic atmosphere and strong dance style. The musical not only had won high praise from the audience, but also was greatly appreciated in international reviews. Compared with the fascinating story, the visual effects brought by the creative stage design satisfy the audience much more profoundly and create an imaginative conception as well.

Through semiotics of theater,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analyze six channels in French musical "Romeo and Juliet": the visual signs of "space scene", "lighting", "props", "costume", "gestural signs", "dance spectacle." These will help us to know how to construct spectacles and images in plays, and discuss the features and interaction of visual signs in theaters. From the study, we understand that the network made of the connotation (signs of signs) and rich signified in theaters stacks and builds a unique and refreshing style of performance.

誌謝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iv
目錄 v
表目錄 vii
圖目錄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4
第四節 研究問題 5
第五節 名詞解釋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音樂劇相關研究 7
第二節 莎士比亞《羅密歐與茱麗葉》相關研究 8
第三節 視覺意象相關研究 9
第四節 劇場符號學相關研究 11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架構 24
第四章 《羅密歐與茱麗葉》的文本到演出 30
第一節 《羅密歐與茱麗葉》文本脈絡 30
第二節 《羅密歐與茱麗葉》的戲劇思想 33
第三節 文本與演出的關係 46
第四節 小結 54
第五章 音樂劇《羅密歐與茱麗葉》的視覺符號分析 55
第一節 文本的切分 55
第二節 音樂劇《羅密歐與茱麗葉》的視覺符號之宏觀分析 57
第三節 第一幕第五景-「舞會」的視覺符號分析 71
第四節 第二幕第二景-「樓臺會」的視覺符號分析 90
第五節 第三幕第一景-「決鬥」的視覺符號分析 101
第六節 第五幕第三景-「殉情」的視覺符號分析 112
第七節 小結 120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22
參考書目 125


一、中文部份
(一)書籍
Anne Ubersfeld(2004),宮寶榮譯。《戲劇符號學》。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Willian Shakespeare(1995),梁實秋譯。《羅密歐與茱麗葉》。臺北:遠東。
Willian Shakespeare(2001),方平譯。《羅密歐與茱麗葉》。新店:木馬文化。
Peter Brook(2009),陳敬旻譯。《開放的門》。臺北:書林出版。
John Fiske(1995),張錦華譯。《傳播符號學理論》。臺北:遠流。
Deborah K. Padgett著。張英陣校閱( 2000 )。《質化研究與社會工作》,臺北:洪葉文化,
頁27。
Michanel Quinn Patton(2008),吳芝儀、李奉儒譯。《質性研究與評鑑》。嘉義:濤石文
化。
Francesco Milo(2005),漢詮翻譯譯。《從古典到永恆-建築與雕刻的故事》。臺北:京
中玉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Shaver-Crandell, A.(2009),錢乘旦譯。《中世紀藝術》。南京:譯林出版社。
Gerald I. Nierenberg, Henry H. Calero(2005),蔡慶蘭譯。《姿勢會說話:身體語言解碼》。
臺北:遠流。
Peter Brook(2009),陳敬旻譯。《開放的門》。台北,書林出版。
索緒爾(1985)。《普通語言學教程》。台北市,弘文館出版社。
劉效鵬(2005)。《戲劇評論集》。臺北:秀威資訊。
邱瑗(1997)。《歌舞線上》。臺北:耀文出版社。
蔣國男(1998)。《百老匯音樂劇:戰火浮生錄》、《百老匯音樂劇:文學經典》、《百老匯音
樂劇:悲歡人生》。臺北:翌偉出版社。
焦雄屏(1993)。《歌舞電影縱橫談》。臺北:遠流。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1985),李幼蒸譯。《符號學原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
社。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 (1997),許琦玲譯。《神話學》。臺北:桂冠。
羅蘭.巴特(1998) ,李維譯。《流行體系(二)流行的神話》。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李幼蒸選編( 1998 )。《結構主義與符號學:電影文集》。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基爾.伊拉姆(Keir Elam)(1998),王坤譯。《符號學與戲劇理論》。臺北:駱駝出版社。
朱靜美(1999)。《意象劇場:非常亞陶》。臺北:揚智文化。
布羅凱特(1974),胡耀恆譯。《世界戲劇藝術欣賞》。臺北:志文出版。
威廉.莎士比亞著(2002),陳敬旻、沈漠譯。《羅密歐與茱麗葉》。臺北:寂天文化。
楊周翰編選(1981)。《莎士比亞評論匯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姚一葦(2004)。《戲劇原理》。臺北:書林。
華泉坤、洪增流、田朝緒(2007)。《莎士比亞新論:新世紀,新莎士比亞》。上海:上海
外語教育出版社。
彭鏡禧(2004)。《細說莎士比亞論文集》。臺北:台大出版中心。
索緒爾(1985)。《普通語言學教程》。臺北:弘文館出版社。
劉若愚原著、杜國清譯(1977)。《中國詩學》。臺北:幼獅。
亞里斯多德(2008),劉效鵬譯註。《詩學》。臺北:五南。
黃惟馨(2010)。《從《老婦還鄉》到《貴婦怨》-導演的文本解析與創作詮釋》。臺北:秀
威資訊。
斯坦尼夫拉夫斯基(1985),林陵、史敏徒譯。《斯坦尼夫拉夫斯基》。第二卷。北京:中
國電影出版社。
賴瓊琦(1999)。《設計的色彩心理-色彩的意象與色彩文化》。臺北:視傳文化事業。
21世紀研究會編(2005),張明敏譯。《色彩的世界地圖》。臺北:時報文化。
鄭巨欣(2000)。《世界服裝史》。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
潘健準(2004)。《舞臺服裝設計與藝術》。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賴瓊琦(1999)。《設計的色彩心理-色彩的意象與色彩文化》。臺北:視傳文化事業。
約翰馬丁(1996),歐建平譯。《舞蹈概論》。臺北:洪葉文化。
于平(2002)。《舞蹈欣賞》。臺北:五南。
聶光炎(1972)。《舞臺技術》。臺北市,黎明文化。
邱坤良、詹惠登(1998)。《戲劇空間概說》。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邱坤良 (1998)。《舞臺設計手冊》。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林克華、王婉容(2003)。《舞臺光景-林克華的設計與沉思》。臺北:遠流。
李道增、傅英杰(1999)。《西方戲劇‧劇場史》。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陳英偉(2006)。《實用色彩學》。臺北:華立出版。
王墨林(1990)。《都市劇場與身體》。臺北:稻鄉出版社。
朱立人(1994)。《舞蹈美學》。臺北:洪葉文化。
李宗芹(2001)。《傾聽身體之歌-舞蹈治療的發展與內涵》。臺北:心靈工坊。
賈布契(Ada Gabucci)(2005),蔡淑菁譯。《古羅馬藝術》。臺北:貓頭鷹出版社。
馬德琳、梅因斯通(2000),錢乘旦譯。《劍橋藝術史(5):十七世紀》。臺北:桂冠圖書。
胡妙勝(2001)。《充滿符號的戲劇空間》。臺北:文津出版。
伯特烏拉(Delbert Unruh)(2008),王孟超譯。《劇場明朝-當代大師李名覺的設計美學》。
臺北:原點出版。

(二) 論文
張瓊文(1999)。《當莎士比亞的凱瑟琳遇見果陀劇場的娜娜:一種跨文化的詮釋》。淡
江大學西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斐瑩(1998)。《空間 符號 轉換-兒童音樂劇的創作與教育的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任淑(2004)。《果陀劇場歌舞劇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登財(1970)。《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茱麗葉”之研究》。文化大學西洋文學學系碩士論
文。
楊博涵(2009)。《「君子動口也動手」:《哈姆雷特》與《羅密歐與茱麗葉》中的武器與打
鬥》。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碩士論文。
程佑慈(2010)。《舞劇《羅密歐與茱麗葉》中角色詮釋之研究以「茱麗葉」為例》。國立
台灣藝術大學舞蹈學系碩士論文。
程佑慈(2010)。《舞劇《羅密歐與茱麗葉》中角色詮釋之研究以「茱麗葉」為例》。國立
台灣藝術大學舞蹈學系碩士論文。
開一心(2003)。《小說中空間意象再現與屬性認同之研究》。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博士
論文。
宋育泰(2008)。《初探漫畫中的圖像敘事:社會符號學的觀點》。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裕焯(2006)。《以R. Barthes 符號學為方法的城隍文化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
育學系碩士論文。
康柏楷(2008)。《運用符號學觀點分析《山海經》神怪造形之創作研究》。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平怡雲(2006)。《《白水》與《雷峰塔傳奇》二劇之意識型態符號學研究》。國立東華大
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侯冠如(2005)。《時代蛻變中的女性形象建構─以汪其楣《舞者阿月》、《一年三季》、《複
製新娘》為研究對象》。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佩君(2005)。《公視「文學劇」:影像美學、文化符碼與性別建構》。輔仁大學大眾傳
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淑平(2008)。《台灣電視劇女性原型:從精神分析與符號學來看家庭成員的身份焦
慮》。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像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嚴壽山(2006)。《「非常符號:非常林奕華1989-2005」》。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碩士論
文。
陳美蓉(2001)。《應用符號學理論探討圖像符號的意義建構與解讀之特質》。國立交通
大學應用藝術所碩士論文。
張毓吟(1993)。《圖像符號傳播的語文式思考:以符號學詮釋國劇臉譜為例》。國立交
通大學傳播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莉莉(2005)。〈理查貝杜齊舞臺設計分析〉,《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
報告》。
李怡婷(2007)。《莎士比亞《馴悍記》與果陀劇場《吻我吧娜娜》的「場面」研究》。國
立中正大學外國文學所碩士論文。
陳華珠(2008)。《西洋服裝形態分析應用-以文藝復興時期服裝為例》。輔仁大學織品服
裝學系碩士論文。
莊知恆(2010)。《「體驗.體認.體觀」-燈光設計與設計態度的進化-以《傻瓜村》以
及《舞鬥》、《Medication Time》、《這裡-那裡》為例》。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設計學
系碩士論文。
李智翔(2010)《劇場燈光與投影的整合設計-以音樂劇《世紀回眸-宋美齡》一劇為例》。
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設計學系碩士論文。
胡寶林、林純萱(2004)。《西方建築中樓梯之儀典性與景觀性表徵類型之研究》。中原大
學室內設計系學術研討會論文。
朱靜美(2005)。〈意外之象:論莎士比亞電影空間之意象式語言〉,《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
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國立台灣大學戲劇學系暨研究所。

(三) 期刊
鄭明憲(2003)。〈兒童對視覺意象意義的建構〉。《藝術教育研究》,第五期,頁1-22。
周文祥(1996)。〈意象訓練的概念與方法〉。《國民體育季刊》,第一百零八期,頁116-123。
劉晉立(2009)。〈易卜生《野鴨》文本中的視覺意象分析〉,《2009挪威劇作家易卜生國
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台灣藝術大學。

二、英文部分
André Helbo(1987). Theory Of Performing Arts.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Erika Fischer-Lichte(1992).Translated by Jeremy,Gaines. The Semiotics of Theater.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Isacc Asimo(1970).Asimov’s Guide to Shakespeare. Gramercy Books
W.H Auden(2000). Romeo&Juliet. Lecture on Shakespear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G.B.Harrison (1951)Shakespeare’s Tragedies.
Sylvin Barnet, Morton Berman, William Burto(1962).Aspects of The Drama: Handbook.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 Canada.
Utterback,Raymond V(1973).The Death of Mercutio. Shakespeare Quarterly24
Stanley wells(1997).Shakespeare :The Poet and His Plays. Random House.London.
Tom Tierney(2000), Renaissance Fashions, Courier Dover Publications
Stanley wells(1997).Shakespeare :The Poet and His Plays. Random House.London
Darwin Reid Payne(1974).Design for The Stage.Carbondale,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Adolphe Appia(1982),Adolphe Appia1862-1928:actor-space-light.New York, Riverrum.

三、影音資料
Gerard Louvin(2006)。《羅密歐與茱麗葉》(Romeo & Juliet)。〔DVD〕。臺北:齊威國際多媒體股份有限公司。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